查古籍
中藥、西藥兩者治療的對象都是人,都是在健康與疾病的觀察與研究中逐漸積累的結果,因此,二者存在一些共同之處。但是同時,由于中醫(yī)學和西醫(yī)學對健康與疾病認識的方法論的不同,中醫(yī)學與西醫(yī)學間又有不通之處。西醫(yī)學是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的,西醫(yī)藥物學亦深深地打上了還原論的烙印。發(fā)展至今天,西醫(yī)藥物學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的同時,也越來越暴露出其理論實踐中的局限性??偨Y其局限性,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①用藥過度依賴客觀檢查,以至于在沒有客觀檢查的幫助下,西藥往往不知如何使用,而過多的客觀檢查又增加了患者的負擔。②對藥物作用過程中機體的差異性考察不足,治療上常常只見病而不見人,用藥公式化,不良反應多。③藥物品種有限,療效不一,不能適應臨床疾病復雜多變的需要,許多疾病陷于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相對而言,中醫(yī)學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司外揣內的直觀化診斷方法,因人制宜的個體化用藥模式,靈活多變、高效低毒的方藥配伍理論,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藥一體化體系。筆者認為,要解決西藥使用中的三個弊端,仍然重復西醫(yī)學原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須引入中醫(yī)學的研究方法。
首先,可以借鑒司外揣內的中醫(yī)診斷學理論指導西藥直觀化用藥研究。中醫(yī)學認為:內臟的病變可以由反映于體表的某些征象推測得知,司外以揣內是中醫(yī)診斷學的主要方法。與現代醫(yī)學過多依賴客觀檢查指導用藥相比,中醫(yī)以表知里的方法具有價廉、直觀、方便、連續(xù)等優(yōu)點,而西醫(yī)由于沒有明確的直觀化用藥依據,臨床應用過度依賴客觀檢查,昂貴的檢查費用又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負擔。由此我們推想,是否可以借鑒這些以表知里的黑箱方法發(fā)展西藥的直觀化用藥呢?譬如阿司匹林可以退熱,根據西醫(yī)理論我們知道阿司匹林退熱的機理是拮抗前列腺素,從而使體溫調定點下移至正常,但是知道了這些還不夠,并不能有效的指導臨床,因為臨床上患者并不會告訴您“我前列腺素多了”諸如此類的話,醫(yī)生往往要憑經驗針對發(fā)熱這一主癥治療,有效有不效,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果我們引入直觀方便的中醫(yī)學方法,情況就會大為改觀。如中醫(yī)的發(fā)熱可分為惡寒發(fā)熱、壯熱、潮熱、寒熱往來、煩熱等不同類型,根據經驗我們知道阿司匹林退熱時往往伴有出汗,“其在表者,汗而發(fā)之”,中醫(yī)理論認為發(fā)汗法所治療的是表證,表證發(fā)熱具有惡寒發(fā)熱的特征,阿司匹林所適合的是否就是惡寒發(fā)熱這一類型呢?即使同為惡寒發(fā)熱,根據舌脈兼證的不同又可分為太陽傷寒、太陽中風、風溫表證、太陽傷暑、濕遏衛(wèi)氣、秋燥、伏暑、冬溫、風水病、瘡癰初起等不同情形。程國彭在其著作《醫(yī)學心悟》中也反復告誡說:亦有頭痛發(fā)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乏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證。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癥,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證百出矣!當然這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尚需臨床認真觀察與研究。筆者認為,引入中醫(yī)診斷學的方法,大力開展西藥直觀化用藥研究,可以有效逆轉西藥應用過度依賴客觀檢查的傾向,增加臨床用藥的準確率。選擇客觀檢查的目的不應該是單純以客觀檢查指導用藥,而應該是為了驗證自己判斷的正確與否,以更好地指導治療。
其次,以因人制宜的中醫(yī)治則學理論指導西藥個體化用藥研究。中醫(yī)學認為:天有四時陰陽之不同,人有氣血稟賦之各異,邪有深淺,正有盛衰,因此治療疾病時必須詳細分清患者具體體質的不同,并以此作為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因人制宜的個體化用藥原則是中醫(yī)重要治則之一。徐靈胎曾云:天下同此一病也,而治此則有效,治彼則不效。且不惟不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則病情雖中,而與人之體質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而西醫(yī)對藥物個體作用的差異性及其產生的原因研究不足,而且忽略了對特定藥物敏感體質的共同外顯特征的研究,因此在臨床上出現用藥公式化,這是西藥臨床應用的最大缺陷。筆者認為所謂毒之與藥,異名而同類,用之得當,毒即是藥,用之不當,藥即是毒。西藥毒副作用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就是不辨體質類型、盲目用藥的結果。臨床用藥既要重視病的因素,又要重視人的因素,強調個體化用藥是增進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
第三,引入高效低毒的方藥配伍理論指導西藥復方化研究。雖然綜合病與人兩方面因素指導用藥已經較為合理,但是藥之于病、藥之于人多有不能盡合者。病之所需,藥之所缺,則不能療其病;藥之所有,病之所無,人所不需者,則會發(fā)生不良反應。中醫(yī)為了解決這類矛盾,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中藥炮制、配伍、組方理論,尤其是方藥配伍理論,曲盡權變之能事,通過藥物君臣佐使之配合,甚至使整體的方劑產生了單味藥簡單相加所不具有的功效,追求的目標是藥物通過配伍后能適應臨床病癥千變萬化的需要。徐靈胎曾言: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氣血,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用以相輔者,或用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此方之妙也。近世醫(yī)家蔡陸仙也說:若夫方之與藥,其功用又迥不相侔。蓋藥僅有個性之特長,方則有合群之妙用,一也;藥有益而即有害,方則有利而無弊,二也;藥則功力有限,治病之范圍狹小,方則裁制隨心,臨癥之應變無窮,三也……不明方義,不足以盡藥物治療之功能,不明劑制,不足以定方藥輕重之標準。為解決西藥臨床病多藥少,療效不一,副作用大的弊端,迫切需要開展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西藥復方化研究。大力開展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西藥復方化研究,以修合藥性,適應具體病情變化的需要,使藥物發(fā)揮最大療效、最小毒副反應,必將是未來西藥的發(fā)展方向。中國加入WTO后,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被重視,此時開展西藥復方研究具有更深一層的現實意義。
西藥臨床應用的三大弊端由來已久,奈何卻似乎并不受重視,即使出了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責之于藥,或歸因于患者,難道就不是用藥不當的過錯嗎?甚至現在臨床上很多中醫(yī)大夫也都想當然地認為藥物不良反應不可避免,如此流弊相傳也久矣!筆者認為:只有借鑒中醫(yī)學的方法,大力開展西藥的直觀化、個體化、復方化研究,才能有效的解決西藥臨床應用的三大弊端。從另一方面說,現在的中醫(yī)藥學研究多是以現代醫(yī)學的實驗、分析等方法探討中藥作用的機理,結果發(fā)現許多原來認為“低毒”的中藥現在卻有了明顯的毒性(如龍膽瀉肝丸事件),這中間的差錯到底出在哪兒呢?其實這并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為中藥高效低毒的奧妙往往并不在于藥而更在于用,而西醫(yī)單純分析的視角研究中藥背離了中醫(yī)學的基本方法,方法就是路,路走錯了,又怎么能不出問題呢?!這種“怪”現象之所以出現恰恰正是現在流行的中藥西化的必然結果。中醫(yī)具有先進的哲學方法論,中醫(yī)應該主動把這種先進的方法貫徹到西醫(yī)西藥的研究中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藥、西藥兩者治療的對象都是人,都是在健康與疾病的觀察與研究中逐漸積累的結果,因此,二者存在一些共同之處。但是同時,由于中醫(yī)學和西醫(yī)學對健康與疾病認識的方法論的不同,中醫(yī)學與西醫(yī)學間又有不通之處。西醫(yī)學是以還原論為指導思想的,西醫(yī)藥物學亦深深地打上了還原論的烙印。發(fā)展至今天,西醫(yī)藥物學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的同時,也越來越暴露出其理論實踐中的局限性??偨Y其局限性,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①用藥過度依賴客觀檢查,以至于在沒有客觀檢查的幫助下,西藥往往不知如何使用,而過多的客觀檢查又增加了患者的負擔。②對藥物作用過程中機體的差異性考察不足,治療上常常只見病而不見人,用藥公式化,不良反應多。③藥物品種有限,療效不一,不能適應臨床疾病復雜多變的需要,許多疾病陷于無藥可用的尷尬境地。相對而言,中醫(yī)學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司外揣內的直觀化診斷方法,因人制宜的個體化用藥模式,靈活多變、高效低毒的方藥配伍理論,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藥一體化體系。筆者認為,要解決西藥使用中的三個弊端,仍然重復西醫(yī)學原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須引入中醫(yī)學的研究方法。
首先,可以借鑒司外揣內的中醫(yī)診斷學理論指導西藥直觀化用藥研究。中醫(yī)學認為:內臟的病變可以由反映于體表的某些征象推測得知,司外以揣內是中醫(yī)診斷學的主要方法。與現代醫(yī)學過多依賴客觀檢查指導用藥相比,中醫(yī)以表知里的方法具有價廉、直觀、方便、連續(xù)等優(yōu)點,而西醫(yī)由于沒有明確的直觀化用藥依據,臨床應用過度依賴客觀檢查,昂貴的檢查費用又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負擔。由此我們推想,是否可以借鑒這些以表知里的黑箱方法發(fā)展西藥的直觀化用藥呢?譬如阿司匹林可以退熱,根據西醫(yī)理論我們知道阿司匹林退熱的機理是拮抗前列腺素,從而使體溫調定點下移至正常,但是知道了這些還不夠,并不能有效的指導臨床,因為臨床上患者并不會告訴您“我前列腺素多了”諸如此類的話,醫(yī)生往往要憑經驗針對發(fā)熱這一主癥治療,有效有不效,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果我們引入直觀方便的中醫(yī)學方法,情況就會大為改觀。如中醫(yī)的發(fā)熱可分為惡寒發(fā)熱、壯熱、潮熱、寒熱往來、煩熱等不同類型,根據經驗我們知道阿司匹林退熱時往往伴有出汗,“其在表者,汗而發(fā)之”,中醫(yī)理論認為發(fā)汗法所治療的是表證,表證發(fā)熱具有惡寒發(fā)熱的特征,阿司匹林所適合的是否就是惡寒發(fā)熱這一類型呢?即使同為惡寒發(fā)熱,根據舌脈兼證的不同又可分為太陽傷寒、太陽中風、風溫表證、太陽傷暑、濕遏衛(wèi)氣、秋燥、伏暑、冬溫、風水病、瘡癰初起等不同情形。程國彭在其著作《醫(yī)學心悟》中也反復告誡說:亦有頭痛發(fā)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乏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證。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晡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痰厥逆,濕淫腳氣,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癥,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證百出矣!當然這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尚需臨床認真觀察與研究。筆者認為,引入中醫(yī)診斷學的方法,大力開展西藥直觀化用藥研究,可以有效逆轉西藥應用過度依賴客觀檢查的傾向,增加臨床用藥的準確率。選擇客觀檢查的目的不應該是單純以客觀檢查指導用藥,而應該是為了驗證自己判斷的正確與否,以更好地指導治療。
其次,以因人制宜的中醫(yī)治則學理論指導西藥個體化用藥研究。中醫(yī)學認為:天有四時陰陽之不同,人有氣血稟賦之各異,邪有深淺,正有盛衰,因此治療疾病時必須詳細分清患者具體體質的不同,并以此作為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因人制宜的個體化用藥原則是中醫(yī)重要治則之一。徐靈胎曾云:天下同此一病也,而治此則有效,治彼則不效。且不惟不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則病情雖中,而與人之體質迥乎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而西醫(yī)對藥物個體作用的差異性及其產生的原因研究不足,而且忽略了對特定藥物敏感體質的共同外顯特征的研究,因此在臨床上出現用藥公式化,這是西藥臨床應用的最大缺陷。筆者認為所謂毒之與藥,異名而同類,用之得當,毒即是藥,用之不當,藥即是毒。西藥毒副作用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就是不辨體質類型、盲目用藥的結果。臨床用藥既要重視病的因素,又要重視人的因素,強調個體化用藥是增進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
第三,引入高效低毒的方藥配伍理論指導西藥復方化研究。雖然綜合病與人兩方面因素指導用藥已經較為合理,但是藥之于病、藥之于人多有不能盡合者。病之所需,藥之所缺,則不能療其病;藥之所有,病之所無,人所不需者,則會發(fā)生不良反應。中醫(yī)為了解決這類矛盾,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中藥炮制、配伍、組方理論,尤其是方藥配伍理論,曲盡權變之能事,通過藥物君臣佐使之配合,甚至使整體的方劑產生了單味藥簡單相加所不具有的功效,追求的目標是藥物通過配伍后能適應臨床病癥千變萬化的需要。徐靈胎曾言: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氣血,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用以相輔者,或用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此方之妙也。近世醫(yī)家蔡陸仙也說:若夫方之與藥,其功用又迥不相侔。蓋藥僅有個性之特長,方則有合群之妙用,一也;藥有益而即有害,方則有利而無弊,二也;藥則功力有限,治病之范圍狹小,方則裁制隨心,臨癥之應變無窮,三也……不明方義,不足以盡藥物治療之功能,不明劑制,不足以定方藥輕重之標準。為解決西藥臨床病多藥少,療效不一,副作用大的弊端,迫切需要開展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西藥復方化研究。大力開展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西藥復方化研究,以修合藥性,適應具體病情變化的需要,使藥物發(fā)揮最大療效、最小毒副反應,必將是未來西藥的發(fā)展方向。中國加入WTO后,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被重視,此時開展西藥復方研究具有更深一層的現實意義。
西藥臨床應用的三大弊端由來已久,奈何卻似乎并不受重視,即使出了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責之于藥,或歸因于患者,難道就不是用藥不當的過錯嗎?甚至現在臨床上很多中醫(yī)大夫也都想當然地認為藥物不良反應不可避免,如此流弊相傳也久矣!筆者認為:只有借鑒中醫(yī)學的方法,大力開展西藥的直觀化、個體化、復方化研究,才能有效的解決西藥臨床應用的三大弊端。從另一方面說,現在的中醫(yī)藥學研究多是以現代醫(yī)學的實驗、分析等方法探討中藥作用的機理,結果發(fā)現許多原來認為“低毒”的中藥現在卻有了明顯的毒性(如龍膽瀉肝丸事件),這中間的差錯到底出在哪兒呢?其實這并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為中藥高效低毒的奧妙往往并不在于藥而更在于用,而西醫(yī)單純分析的視角研究中藥背離了中醫(yī)學的基本方法,方法就是路,路走錯了,又怎么能不出問題呢?!這種“怪”現象之所以出現恰恰正是現在流行的中藥西化的必然結果。中醫(yī)具有先進的哲學方法論,中醫(yī)應該主動把這種先進的方法貫徹到西醫(yī)西藥的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