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品方》(卷1-5)粗校

    《經(jīng)方小品》。

    十二卷。

    東晉·陳延之撰。

    約撰于公元454-473年。

    總目、

    卷一調(diào)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

    要方第一卷

    所治如下:

    調(diào)三焦諸方

    治胸痹諸方 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 治心腹脹滿冷痛諸方 治下利諸方 治咳嗽上氣諸方 治氣逆如奔豚狀并諸湯方 治虛滿水腫諸方 上七件

    治胸痹諸方

    橘皮湯,治胸痹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唾燥嘔沫是也。 橘皮(一升) 枳實(shí)(三兩) 生姜(半斤) 上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栝蔞子湯,治胸痹方。 栝蔞子(一枚) 枳實(shí)(三兩) 半夏(四兩,洗) 薤白(三斤) 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胸脅痰冷氣滿諸方

    通氣湯,主胸脅滿氣噎方。 半夏(八兩,洗) 生姜(六兩) 桂肉(三兩) 吳茱萸(三十枚) 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麥門冬湯,治胸滿短氣方。 半夏(一升,洗) 麥門冬(一升) 生姜(八兩) 桂肉(二兩) 蔥白(一虎口) 白蜜(二合) 淡竹葉(一虎口) 甘草(一兩)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痰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yīng)背欲痛方。 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半夏(三兩,洗) 桂肉(三兩) 吳茱萸(三兩) 大棗(三十枚) 炙甘草(一兩)

    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納白蜜五合,分三服。

    生姜湯,治中冷失聲,及服諸冷物食冷,心下強(qiáng)痛,或上氣方。 生姜(一升) 半夏(五兩,洗) 附子(二兩,炮) 吳茱萸(三百枚) 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橘皮湯,治胸中冷痰氣滿,不欲食飲方。 半夏(五兩,洗) 橘皮(二兩) 桂肉(四兩) 茯苓(三兩)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五兩) 細(xì)辛(一兩) 甘草(二兩,炙) 凡九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半夏茯苓湯,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漕煩,或水鳴多吐,口清水自出,心脅弦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xì)遲,方悉主之。若宜取利者,加大黃;須微調(diào)者,用干地黃佳。

    半夏(五兩,洗) 生姜(五兩) 茯苓(三兩) 旋復(fù)花(一兩) 細(xì)辛(二兩) 橘皮(二兩) 桂肉(二兩) 人參(二兩) 桔梗(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凡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病者先時(shí)喜有水下者,用術(shù)三兩,除旋復(fù)花,去下便調(diào)瘥也。

    半夏枳實(shí)湯,治冷熱久癖,實(shí)不能飲食,心下虛滿,狀如水氣方。 半夏(四兩,洗) 枳實(shí)(五枚) 術(shù)(三兩) 桂肉(二兩) 前胡(四兩) 生姜(四兩) 茯苓(二兩) 甘草(二兩) 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胃脘有寒病,煩滿不受飲食,飲食嘔逆方。 吳茱萸(五兩) 蜀椒(一合) 桂肉(一兩) 大棗(二十枚) 半夏(一升,洗) 人參(一兩) 小麥(一升)

    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小麥令熟,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治胃中冷,胸中逆滿方。 吳茱萸(一兩) 甘草(一兩) 桂肉(一兩) 梔子(七枚) 生姜(三兩) 當(dāng)歸(一兩) 生竹葉(一把) 麥門冬(一兩) 芍藥(一兩) 凡九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

    茱萸湯,治胸中少氣,晝?nèi)丈兖?,夜臥欲絕,腰背喜痛,手足逆冷,食不得味,時(shí)時(shí)嘔吐,陰不足陽有余方。 吳茱萸(一升) 甘草(一兩) 五味子(一兩) 人參(三分,一方一兩) 生姜(二兩) 凡五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游氣湯,治五臟有余寒虛氣、勞氣、驚憂氣,其人喜悸,胸中熱,上下無常,多悲傷,氣流四肢常腫,齊四邊核赤腫,小便不利方。

    厚樸(四兩) 桂肉(五兩) 人參(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二兩,洗) 黃芩(二兩) 生姜(八兩) 陳枳實(shí)(五枚) 甘草(二兩) 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治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一斤,合皮切) 桂心(六兩) 檳榔仁(二兩,末。) 上四味,細(xì)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jìn)一服,快利為度。忌羊肉、餳、生蔥、油膩。

    治心痛腹脹滿冷痛諸方

    治腹氣滿,厚樸湯方。 厚樸(八兩) 陳枳實(shí)子(五枚) 甘草(三兩) 桂肉(二兩) 大黃(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枚) 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溫脾湯方,治除冷實(shí),腸胃中實(shí),始作滯下,腹痛自下佳。 干姜(三兩) 附子(三兩) 人參(三兩) 大黃(三兩) 甘草(二兩) 凡五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溫胃湯,治胃氣不平,時(shí)脹滿,或嘔,不能飲食方。 附子(一兩,炮) 當(dāng)歸(一兩) 干姜(五分) 椒(三合) 厚樸(半兩) 人參(一兩) 橘皮(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 凡九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當(dāng)歸大黃湯,治冷氣牽腰背脅內(nèi)痛,少腹堅(jiān),小便難且不禁,尺脈牢實(shí)者方。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一兩) 吳茱萸(五合) 桂肉(三兩) 芍藥(二兩) 人參(一兩) 大黃(二兩) 甘草(二兩) 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芍藥湯,治虛羸腹中痛,補(bǔ)益氣力方。 芍藥(三兩) 茯苓(二兩半) 當(dāng)歸(二兩) 生姜(二兩) 麥門冬(二兩) 桂肉(一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一兩) 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寒疝心腹疼方。

    夫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疼痛,灸刺諸藥所不治者,桂枝湯加烏頭湯主之。 桂肉(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烏頭(五枚,破之,以蜜一升,煎取五合,湯成納之) 凡六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蜜煎,分服五合,日三。

    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 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干姜(半兩) 半夏(十二枚) 大棗(三十枚) 甘草(一兩)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湯成熱服一升,不瘥復(fù)服一升,數(shù)用治心痛最良。一說寒氣心腹痛,槎攪?yán)Ъ庇?,解結(jié)逐寒下氣止痛方良。

    芎湯,治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芎(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桂肉(一兩) 黃芩(半兩) 芍藥(一兩) 干姜(半兩) 杏仁(三十枚) 甘草(一兩) 凡八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當(dāng)歸湯,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四兩) 甘草(二兩) 芍藥(三兩) 厚樸(三兩) 黃芪(二兩) 蜀椒(一兩)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人參(二兩) 凡十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qiáng)人服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

    治寒冷腹痛,茱萸湯方。 茱萸(二升) 甘草(一兩) 人參(一兩) 桂肉(一兩) 生姜(一斤) 半夏(一兩,洗) 小麥(一斤) 當(dāng)歸(二兩) 凡八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

    治久寒堅(jiān),數(shù)吐下之,止痛溫中,七物當(dāng)歸湯方。 當(dāng)歸(三兩) 芍藥(三兩) 干地黃(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阿膠(一兩) 黃芪(三兩)

    凡七物,以勞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

    治寒疝腹中痛,及諸脅痛里急,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主之方。 當(dāng)歸(三兩) 生姜(三兩) 芍藥(三兩) 羊肉(三斤) 凡四物,以水一斗二升,煮肉令熟爛,出肉納諸藥,煎取三升,服七合,日三,試用驗(yàn)。

    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弦,此寒也,當(dāng)以溫藥下其寒,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xì)辛(二兩)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溫中當(dāng)歸湯方,治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出,欲霍亂吐下,脈沉細(xì)者,及傷寒毒冷,下清水,變作青白滯,及先作青白滯后,復(fù)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調(diào)諸冷病也。 當(dāng)歸(二兩) 人參 干姜 茯苓 厚樸 青木香 桂肉 桔梗 芍藥 甘草(各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服,不耐青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忌海藻、菘菜、豬肉、醋物、生蔥等。

    凡厥心痛,與背相引,喜瘛疭,如物從后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

    厥心痛,腹脹滿,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

    厥心痛,痛如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不得嘆息者,肝心痛也。

    厥心痛,臥若從居心間痛,動(dòng)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心腹中痛,發(fā)作種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

    九痛丸,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fēng)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生來心痛,方悉主之。并治冷腫上氣,落馬墮車方。 附子(二兩) 巴豆仁(一兩) 生狼毒(一兩,炙令極香,抨)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 吳茱萸(一兩) 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惡腹痛,口不言,二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yàn)。

    又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

    凡暴心痛,面無色,欲死方。 以布裹鹽如彈丸,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

    治兩脅痛方。 以熱湯浸兩手足,冷又浸之。

    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jiān)牢如壞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shí)去時(shí)來,發(fā)作有時(shí),每發(fā)痛欲絕也。其寒氣則吐逆,心下脹滿;其熱氣則慌惚悶亂,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氣則不可當(dāng),熱病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其愁氣則恕忘,置物四旁,不復(fù)憶處,四肢手足跗腫,不得舉。亦治產(chǎn)生早起中風(fēng)余疾也。 大黃(十分,炮) 人參(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炮) 烏頭(五分,炮) 桔梗(三分) 細(xì)辛(三分) 茱萸(三分,熬) 干姜(三分) 菖蒲(三分) 茯苓(三分) 芎(三分) 紫菀(三分) 甘草(三分) 石膏(三分) 柴胡(三分) 桃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治伏梁心積方。 銅器盛白馬尿一升,旦旦服之,妙。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陸光錄說:有人食桃,有不消作病,時(shí)已晚,無復(fù)桃,就樹間得槁桃子燒服之,登吐出,病即瘥。

    治下利諸方

    黃連湯,治春月暴熱,解脫飲冷,或眠濕地,中冷腹痛,下青黃汁,疲極欲死方。 黃連(四兩)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三兩) 厚樸(二兩) 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冷徹赤白滯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如爛魚腸,腹痛枯瘦,不能飲食方。 黃連(四兩) 吳茱萸(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石榴殼(二兩) 凡四物,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宿,明旦更加三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雜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shù);十二霍亂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shù),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雜錯(cuò)不可名狀,合二十種下,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熟艾(一兩) 附子(一兩,炮) 甘草(一兩) 干姜(二兩) 烏梅(二十枚,去核取肉,熬之) 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漸至二十丸,日三。

    青要結(jié)腸丸,治熱毒下不絕,不問久新,悉治之方。 苦參 橘皮 阿膠(炙) 獨(dú)活 芍藥 黃連 藍(lán)青(一方干姜四分代) 鬼臼 黃柏 甘草(各四分) 凡十物,合搗下篩,蜜烊膠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久卒赤白下方。 燒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隨意服。已試,良

    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干姜 附子(炮) 皂莢(炙,去子)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治咳嗽上氣諸氣

    治咳嗽,紫菀七味湯方。 紫菀(半兩) 五味子(一兩) 桂心(二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干姜(四兩) 麻黃(四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上藥切,以水九升,前取二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蒜、面、腥膩。

    治咳,生姜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兩) 紫菀(一兩) 半夏(二兩,洗) 吳茱萸(一兩) 款冬花(半兩) 細(xì)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菜、醋物、生蔥 。

    治咳逆,喉中如水雞聲,貝母湯方。 貝母 甘草(炙,各二兩) 麻黃(去節(jié)) 桂心(各四兩) 半夏(洗) 干姜(各三兩)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者熬)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黃,得十沸,納藥,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

    治咳而上氣,咽中如水雞聲,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黃(去節(jié)) 生姜(各四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如大錢許,八枚,洗) 大棗(七枚,擘) 上九味,切,以東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菜。

    治咳嗽上氣,呼吸攀繩,肩息欲死,覆杯湯方。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干姜(二兩) 桂肉(二兩) 貝母(二兩) 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

    沃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 細(xì)辛(二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兩) 半夏(四兩) 桂心(一兩) 凡六物,以水一半,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臥,一名投杯湯。令得汗,汗多喜不得眠,汗者一服,消息后服。

    治氣逆如奔豚狀并諸湯方

    黃帝問金冶子曰:驚為病,如奔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對(duì)曰:驚為奔豚,心中踴踴,如車蓋驚,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欲走,閉眼謬言,開眼妄語,或張面目,不相取與,眾師不知,呼有所負(fù),奔豚湯主之。黃帝曰:善。

    黃帝問金冶子曰:憂思奔豚,何以別之?金治子對(duì)曰:憂思奔豚者,氣滿支心,心下煩亂,不欲聞人入聲,發(fā)作有時(shí),乍差乍劇,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nèi)煩結(jié)痛,溫溫欲嘔,眾師不知,呼有觸忤,奔豚湯主之。黃帝曰善。

    師曰:病如奔豚者,氣從少腹起,上沖喉咽,發(fā)作欲死,復(fù)還生,皆從驚恐得之,腎間有膿故也。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從驚發(fā)。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若新亡財(cái),為縣官所捕迫,從驚恐者,治用鴟頭鉛丹,復(fù)余物未定,所言奔豚者,病人氣息逆喘迫上,如豚奔走之狀,奔豚湯主之。

    治卒傷損,食下則覺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漿下亦爾,問病與相應(yīng),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細(xì)銼之)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奔豚湯,治虛勞五臟氣之損,游氣歸上,上走時(shí)若群豚相逐憧憧,時(shí)氣來便自如坐驚夢(mèng),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而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方。 葛根(八兩,干者) 生李根(切,一升) 人參(三兩) 半夏(一升,洗) 芍藥(三兩) 當(dāng)歸(二兩) 桂心(五兩) 生姜(二片) 甘草(炙,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不知稍增至一升,日三。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等。

    所言如奔豚之狀者,是病人氣如豚奔走,氣息喘迫上逆之狀也。湯方用奔豬者,謂雄豚豭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殺取血及臟合藥也。

    葛根奔豚湯方。 葛根(八兩,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參(三兩) 術(shù)(二兩) 半夏(一升,洗,炙) 芍藥(三兩) 當(dāng)歸(二兩) 桂肉(五兩) 生姜(一斤) 甘草(二兩) 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溫服八合,日三。

    牡蠣奔豚湯,治奔豚,氣從少腹起沖胸,手足逆冷方。 牡蠣(三兩,熬) 桂心(八兩) 李根白皮(一斤,切) 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納余藥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忌生蔥、海藻、菘菜。

    治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郁冒者,奔豚湯方。 甘草(四兩,炙) 李根白皮(一斤,切) 葛根(一斤) 黃芩(三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兩) 人參(二兩) 芎(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桐君說。 伏出雞卵殼中白皮 梨木灰 麻黃(去節(jié)) 紫菀(各等分) 上四味,搗下篩,作丸、散,隨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治三十年喉中結(jié)氣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為湯,以意分之。

    治虛滿水腫諸方

    治水腫,大豆湯方。 大豆(三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納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餳,服一升,漸增之,令小下。

    桃皮酒,治水腫方。 桃皮(三斤,剝?nèi)ド虾谄ぃ±稂S皮) 女曲(一升) 秫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漬女曲,五升汁蒸飯,釀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麝香散,治水腫方。 麝香(三銖) 芫花(三分,熬) 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篩,酒服錢半邊匕,老小錢邊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強(qiáng)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

    治水腫,商陸膏方。 商陸根(一斤,生者) 豬膏(一斤,先煎,可有二升) 上二味,合煎令黃,去滓,以摩腫。亦可服少許。忌犬肉。

    小女曲散,治利后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得利,止腫亦消方。 女曲(一升,生用) 干姜 細(xì)辛 椒目 附子(炮) 桂心(各一兩) 上六味,為散,酒服方寸匕,不知,服二、三匕,日三。 產(chǎn)后虛滿者大良。忌豬肉、生蔥、生菜。

    麻黃甘草湯,治皮中涌水,面目身體虛腫方。 麻黃(去根節(jié),二兩) 甘草(一兩) 上咀三錢,水一杯,煮麻黃五沸,納甘草八分,煎服,汗出,慎風(fēng)冷。有人患?xì)獯?,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之效。此治表實(shí),老人和虛人不可用之,宜詳。

    十水丸,治水腫方。腫從頭起,名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腫從胸起,名為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腫從面起,名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腫從腹起,名為氣水,乍實(shí)乍虛,其根在腸,芫花主之;腫從股起,名為黑水,其根在腎,玄參主之;腫從面起至足,名為懸水,其根在膽,赤小豆主之;腫從內(nèi)起,堅(jiān)塊,四肢腫,名為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主之;腫從四肢起,腹腫,名為風(fēng)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腫從腹起,名為冷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腫從胸中起,名為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

    上十種,隨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藥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冶末,合下篩,蜜丸,服如梧子三丸,得下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錢匕,大便利,明朝復(fù)服如法,再服病愈。即禁飲食,但得食于魚耳。

    十水散,治水腫方。先從腳腫,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藶子主之;先從陰腫,名曰勞水,其根在腎,澤漆主之;先從腹腫,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腸,蜀椒主之;先從面目腫,名曰氣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先從手足腫,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先從口唇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先從脅腫,名曰飲水,其根在肝,芫花主之;先從腰腫,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先從胸腫,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先從背腫,名曰鬼水,其根在膽,雄黃主之。

    上十物,分等,主十水。隨腫所從始,案方偏加藥二分,合搗下篩??崭挂运酱缲?,當(dāng)下。水多者,減服;下少者,益之。

    蔥豆洗湯,治虛熱及石熱,當(dāng)風(fēng)露臥,冷濕傷肌,熱菹在里,變成熱風(fēng)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jiān)腫如斗,莖腫生瘡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qiáng)取風(fēng)冷,濕損脾胃故也。納依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竟,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陰莖瘡爛處及卵腫也。 蔥(合青白切,一升) 蒺藜子(一升,舂碎) 赤小豆(一升) 菘菜子(一升,舂碎) 蒴藋(切,五升) 巴豆(一百枚,合心皮,打碎) 上六物,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八斗,以淋洗身腫處。

    蔥豆膏,豬蹄湯方在本方。

    葶藶子回神酒,治風(fēng)水通身洪腫,肉如裂者,服之小便利,自隨消方。 春時(shí)釀清酒五斗(一方五升,)葶藶子三升,熬,著酒中漬再宿,便服一合,以漸增之,病去,小便利,腫自消滅及縮也。神良,有驗(yàn)。若不得春酒,余極好酒亦佳。

    水腫尿泣,用烏犍牛尿半升,空腹飲,小便利良。

    卷二治頭面風(fēng)、喉痛、暴厥、中風(fēng)、狂妄噤痙、腳弱諸方,

    治頭面風(fēng)(論雜風(fēng)狀)諸方

    說曰:風(fēng)者,四時(shí)五行之氣也,分布八方,順十二月,終三百六十日。各以時(shí)從其鄉(xiāng)來為正風(fēng),在天地為五行,在人為五臟之氣也。萬物生成之所順,非毒厲之氣也。人當(dāng)觸之過,不勝其氣,乃病之耳,雖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則易愈。其風(fēng)非時(shí)至者,則為毒風(fēng)也,不治則不能自瘥焉。

    今則列其證如下:

    春甲乙木,東方清風(fēng),傷之者為肝風(fēng),入頭頸肝俞中。為病多汗,惡風(fēng),喜怒,兩脅痛,惡血在內(nèi),飲食不下,肢節(jié)時(shí)腫,顏色蒼,泄,嗌干鼽衄。

    夏丙丁火,南方湯風(fēng),傷之者為心風(fēng),入胸脅腑臟心俞中。為病多汗,惡風(fēng),憔悴,喜悲,顏色赤,洞泄清谷。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湯風(fēng),傷之者為脾風(fēng),入背脊脾俞中。為病多汗,惡風(fēng),肌肉痛,身體怠惰,四去不欲動(dòng),不嗜食,顏色黃,憙因人虛實(shí)之變。陽氣有余,陰氣不足者,則內(nèi)外生熱,在中者令人喜饑。若陽氣不足,陰氣有余者,則內(nèi)如有寒從中出,腸鳴而痛。

    秋庚辛金,西方?jīng)鲲L(fēng),傷之者為肺風(fēng),入肩背肺俞中。為病多汗,惡風(fēng),寒熱,咳動(dòng)肩背,顏色白,霈然病瘧,晝瘥夕甚。

    冬壬癸水,北方寒風(fēng),傷之者為腎風(fēng),入腰股四肢腎俞中。為病多汗,惡風(fēng),腰脊骨肩背頸項(xiàng)痛,不能久立,便出曲難不利,陰痹,按之不得小便,腹脹,面龐然有澤,腫,時(shí)眩,顏色黑,令人厥。

    上四時(shí)正氣之風(fēng),平人當(dāng)觸之過,得病證候如此。

    四時(shí)風(fēng)總名:春九十日清風(fēng),夏九十日湯風(fēng),秋九十日涼風(fēng),冬九十日寒風(fēng),其氣分布八方,亦各異名也。太一之神,隨節(jié)居其鄉(xiāng)各四十五日,風(fēng)云皆應(yīng)之。

    今列其風(fēng)名如下:

    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為條風(fēng),一名兇風(fēng),王四十五日。

    東方震之氣,春分王,為明庶風(fēng),一名嬰兒風(fēng),王四十五日。

    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為清明風(fēng),一名弱風(fēng),王四十五日。

    南方離之氣,夏至王,為景風(fēng),一名大弱風(fēng),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氣,主立八方之氣,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風(fēng)名同。

    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為涼風(fēng),一名謀風(fēng),王四十五日。

    西方兌之氣,秋分王,為閶闔風(fēng),一名剛風(fēng),王四十五日。

    西北方乾之氣,立冬王,為不周之風(fēng),一名折風(fēng),王四十五日。

    北方坎之氣,冬至王,為廣莫風(fēng),一名大剛風(fēng),王四十五,

    上八方之風(fēng),各從其鄉(xiāng)來,主長養(yǎng)萬物,人民少死病也。

    八方風(fēng)不從其鄉(xiāng)來,而從沖后來者,為虛邪,賊害萬物,則人民多死病也。故圣人說避邪如避矢也。邪者,風(fēng)也。今人壽夭多病,是不知避邪也。

    為病證候如下:

    兇風(fēng)之氣內(nèi)舍大腸中,外在脅腋骨下四肢節(jié)解中,書本遺其病證,今無也。

    嬰兒風(fēng)為病,令人筋紉濕。其氣內(nèi)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風(fēng)為病,令人體重。其氣內(nèi)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風(fēng)為病,令人發(fā)熱。其氣內(nèi)舍心中,外在脈中。

    謀風(fēng)為病,令人弱,四肢緩弱也。其氣內(nèi)舍脾中,外在肌中。

    剛風(fēng)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氣內(nèi)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風(fēng)為病,則因人,脈絕時(shí)而泄利,脈閉時(shí)則結(jié)不通,喜暴死也。其氣內(nèi)舍小腸中,外在右手太陽中。

    大剛風(fēng)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溫也。其氣內(nèi)舍腎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風(fēng),從其沖后來者,為病如此。

    新食竟取風(fēng)為胃風(fēng),其狀惡風(fēng),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填滿,食寒則洞泄。

    因醉起風(fēng)為漏風(fēng),其狀惡風(fēng),多汗,少氣,口干渴,近衣則身熱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jié)解惰,不欲自營。

    新沐浴竟取風(fēng)為首風(fēng),其狀惡風(fēng),面多汗,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fēng)為泄風(fēng),其狀惡風(fēng),汗流沾衣。

    勞風(fēng)之為病,喜在肺,使人強(qiáng)上,惡風(fēng),寒戰(zhàn),目脫,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則微有清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中出為善也,若不出則傷肺。

    風(fēng)者其氣喜行而數(shù)變,在人肌膚中,內(nèi)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dòng)靜乃變其性,其證如下:

    有風(fēng)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寒熱。

    有風(fēng)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

    肥人有風(fēng),肌肉厚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

    瘦人有風(fēng),肌肉薄則恒外行,身中寒,目淚出。

    有風(fēng)遇實(shí)則腠理閉,則內(nèi)伏,令人熱悶;若因熱食,汗欲通,腠理得開,其風(fēng)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yùn)力欲汗,亦如此。

    有風(fēng)遇虛,腠理開則外出,凄然如寒狀,覺身中有如水淋,時(shí)如竹管吹處。

    治口眼相引僻者方。 以生鱉血涂之,以桑鉤鉤吻邊掛著耳也。血干復(fù)涂之,用白酒勝血。

    眼眶動(dòng),口唇動(dòng),偏,皆風(fēng)入脈故也,急服小續(xù)命湯,摩神明膏。

    治喉痛(喉痹)諸方

    治喉痹,卒不得語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大良。

    又方 取炊甑蓽燒作屑,三指撮,少水服之,即效。

    又方 濃煮大豆汁含之,無豆煮豉亦良。

    治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下入,七八日即殺人,治之方。 熬杏仁熟搗,蜜丸如彈子,含咽其汁,亦可搗杏仁末,帛裹含之。

    治喉中卒毒攻痛方。 章陸根,切,炙令熱,隔布熨之,冷轉(zhuǎn)易,立愈。

    苦酒熱熬敷喉,亦療喉痹。 雞子一個(gè)治喉病。

    治風(fēng)諸方

    丹參膏,治傷寒時(shí)行賊風(fēng)惡氣方。 在外即肢節(jié)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則心急脹滿,胸脅痞塞。內(nèi)則服之,外則摩之。并癱緩不隨,風(fēng)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聾齒痛,頭風(fēng)痹腫,腦中風(fēng)動(dòng)且痛,若癰結(jié)核漏瘰疬堅(jiān)腫未潰,敷之取消,及丹疹諸腫無頭欲狀骨疽者,摩之令消,及惡結(jié)核走身中者,風(fēng)水游腫,亦摩之。其服者如棗核大,小兒以意減之,日五服,數(shù)用之悉效。 丹參 蒴藋(各三兩) 莽草葉 躑躅花(各一兩) 秦膠 獨(dú)活 烏頭 川椒 連翹 桑白皮 牛膝(各二兩) 十二物,以苦酒五升,油麻七升 煎令苦酒盡,去滓,用如前法,亦用豬脂同煎之。若是風(fēng)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熱病,但單服,牙齒痛單服之,仍用綿裹嚼之,比常用豬脂煎藥。有小兒耳后疬子,其堅(jiān)如骨,已經(jīng)數(shù)月不盡,以帛涂膏貼之,二十日消盡,神效無比。

    治中風(fēng)喑癔不隨痛腫諸方

    小續(xù)命湯,治卒中風(fēng)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qiáng)不能語,奄奄惚惚,精神悶亂,諸風(fēng)服之皆驗(yàn),不令人虛方。 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 防風(fēng)(一兩半) 防己(一兩) 人參(一兩)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一枚,大者,炮) 芎(一兩) 芍藥(一兩) 生姜(五兩) 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服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fēng)輕重虛實(shí)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fēng)疹家,天陰節(jié)變輒合之,可以防喑癔也。

    羌活湯,治中柔風(fēng),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作不隨方。 羌活(三兩) 桂肉(三兩) 生姜(六兩) 干地黃(三兩) 葛根(三兩) 芍藥(三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

    治中風(fēng)不語

    獨(dú)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未瘥再服。

    治狂妄噤痙諸方

    遠(yuǎn)志湯,治中風(fēng),心氣不定,驚悸,言語謬誤,恍恍惚惚,心中煩悶,耳鳴方。 遠(yuǎn)志(三兩,去心) 茯苓(二兩) 獨(dú)活(四兩) 甘草(二兩) 芍藥(三兩) 當(dāng)歸(二兩) 桂肉(三兩) 麥門冬(三兩半,去心) 生姜(五兩) 人參(二兩) 附子(一兩,炮) 黃芪(三兩)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張仲景三黃湯,治中風(fēng)手足拘攣,百節(jié)疼煩,發(fā)作心亂,惡寒引日,不欲飲食,秘方。 麻黃(五分,去節(jié)) 獨(dú)活(五分) 細(xì)辛(一分) 黃芪(二分) 黃芩(三分)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兩服大汗出,即愈。

    治卒發(fā)狂方。用其人著地,以冷水淋其面,終日淋之。

    治腳弱諸方

    風(fēng)毒中人,多不即覺,或因眾病乃覺也。其狀或有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內(nèi)痛兼下,或胸中沖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妄語錯(cuò)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酷冷、疼,或喜舉體轉(zhuǎn)筋,或兩腳微腫,或直痹,或膝至腳不仁、時(shí)緩縱不隨。此皆腳病之證也。

    治轉(zhuǎn)筋方。 以白醋煮粉,令一沸,因以洗足腓至足,立愈。

    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xì)者,病在里。其脈浮大緊駛者,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shù)者為下。

    卷三治渴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

    治渴利諸方

    論曰:消渴者,原其發(fā)動(dòng),此則腎虛所致,每發(fā)即小便至甜,醫(yī)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論亦缺而不言,今略陳其要。按《洪范》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其余別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余也。臊氣者,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谷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shí)于內(nèi),則便羸瘦也。

    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熱,故《周易》有否卦,乾上坤下,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得潤也?;鹆φ?,則為腰腎強(qiáng)盛也。常須暖將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張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腎氣丸,并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復(fù)渴,比頻得效,故錄正方于后耳。

    凡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fā)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發(fā)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腳氣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擁疾發(fā),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fā),即擁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臛,此可溫也。若取下氣,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菁;又宜食雞子、馬肉,此物微擁,亦可療宣疾也。擁之過度,便發(fā)腳氣,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隨事制度,使寬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

    又庸醫(yī)或令吃栝蔞粉,往往經(jīng)服之,都無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時(shí),取爛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候心胸間氣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體,渴即細(xì)細(xì)呷之亦佳。

    張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jīng)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shù),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

    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茯苓(三兩) 山茱萸(五兩) 澤瀉(四兩) 牡丹皮(三兩) 附子(三兩,炮) 桂心(三兩) 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

    說曰:少時(shí)服五石諸丸散者,積經(jīng)年歲,人轉(zhuǎn)虛耗,石熱結(jié)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小便數(shù)利,則作消利。消利之病,不渴而小便自利也,亦作消渴,消渴之疾,但渴不利也。又作渴利,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又作強(qiáng)中病,強(qiáng)中病者,莖長興,終不痿,溺液自出。亦作癰疽之病。

    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苨湯,制其腎中石勢(shì),將餌鴨通丸便瘥也。

    豬腎薺苨湯 豬腎(一具) 大豆(一升) 薺苨 石膏(各三兩) 人參 茯神(一作茯苓) 磁石(綿裹) 知母 葛根 黃芩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shì)漸歇即止。

    鴨通湯方 白鴨通(五升,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二斗汁) 麻黃(八兩) 豉(三升) 冷石(二兩) 甘草(五兩) 石膏(三兩) 梔子仁(二十枚) 上六味,咀,以鴨通汁煮六升,去滓,納豉三沸,分服五合,若覺體冷小便快,闊其間。

    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勞之,漸進(jìn)食,不可令食少,但勿便多耳。

    鉛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 鉛丹(二分) 栝蔞(十分) 澤瀉(五分) 石膏(五分) 赤石脂(五分) 白石脂(五分) 胡粉(二分) 甘草(十分) 凡八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壯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藥一日愈,二年二日瘥。甚者夜以水服,勿用酒。

    治日飲一石許,小便不通,栝蔞丸方。 栝蔞(三分) 鉛丹(三分) 葛根(三分) 附子(一分,炮), 凡四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

    治消渴方。 取活螺三斗,以江水一石養(yǎng)之,傾取冷汁,飽飲之。經(jīng)日放去,更取新者漬之。

    夫內(nèi)消之為病,皆熱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內(nèi)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湯。 枸杞枝葉(一斤,冬根三兩) 栝蔞根(三兩) 石膏(三兩,一方無)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 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

    治小便多,晝夜數(shù)十起方。 小豆生霍(一把) 凡一物,搗絞取汁,頓飲三升便愈。亦治小兒利。 消渴家忌食豬肉。

    治虛勞諸方

    黃芪湯,治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huì)?,惚惚志損,常躁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方。 黃芪(三兩) 人參(一兩) 芍藥(二兩) 生姜(半斤) 肉桂(三兩) 大棗(十四枚) 當(dāng)歸(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樸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

    增損腎瀝湯,治腎氣不足,消渴引飲,小便過多,腰背疼痛方。 腎(一具,豬羊并得) 遠(yuǎn)志(二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五味子(二合) 澤瀉(二兩) 干地黃(二兩) 茯苓(一兩) 桂心(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芎(二兩)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生姜(三兩) 棗(二十枚) 螵蛸(二十枚,炙) 雞膍胵里黃皮(一兩) 上十七味,以水一斗五升,煮腎取一斗三升,去腎煎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蔥、蕪荑、酢物。

    加減腎瀝湯,治大虛內(nèi)不足,小便數(shù),噓噏焦熇,引水漿,膀胱引急方。 腎(一具,豬羊并可用) 遠(yuǎn)志(二兩,去心)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一兩) 大棗(四十枚) 芎(二兩) 五味子(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澤瀉(二兩) 桂心(四兩) 干姜(二兩) 干地黃(三兩) 黃連(二兩) 桑螵蛸(二十枚) 龍骨(二兩) 甘草(三兩,炙)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如常法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蕪荑等物。

    黃芪湯,治虛勞少氣,小便過多方。 黃芪(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棗(三十枚,擘) 芍藥(二兩) 干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 桂心(二兩) 生姜(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豬肉、冷水。

    治心虛驚悸,羸瘦者方。 荊瀝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服,日三夜一。 腎虛腰痛,治之方。 牡丹(二分,去心) 萆薢(三分) 白術(shù)(三分) 桂心(三分) 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湯服之。忌生蔥、胡荽、桃李、雀肉等。

    治腰痛少氣,陰弱寒冷,小便清冷瀝滴,陰下濕癢,少腹急,無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 續(xù)斷(三分) 麥門冬(三分) 薯蕷(三分) 附子(三分,炮) 干姜(二分) 棘刺(四分) 上七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腰痛,皆積年痛者方。 干地黃(十分) 白術(shù)(五分) 干漆(五分) 桂心(八分) 甘草(五分,炙) 上五味,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蕪荑等。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鹿角(長六寸,燒) 上一味,搗篩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

    腰疼方。 鱉甲(一枚,炙令黃,刮削令凈潔) 上一味,搗篩,空腹以湯、飲、酒服方寸匕,日三。忌人莧菜

    治腰中常冷如帶錢方。 甘草 干姜(各二兩) 茯苓 術(shù)(各四兩)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為三服。

    治夢(mèng)泄諸失精眾方

    龍骨湯,治夢(mèng)失精,諸脈浮動(dòng),心悸少急,隱處寒,目眶疼,頭發(fā)脫者,常七日許一劑,至良方。 龍骨 甘草(炙,各二分) 牡蠣(三分,熬) 桂心 芍藥(各四分) 大棗(四枚,擘) 生姜(五分) 上七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故曰二加龍骨湯。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

    薰草湯,治夢(mèng)失精方。 薰草 人參 干地黃 白術(shù) 芍藥(各三兩) 茯神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二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一方又有茯苓三兩。忌桃李、雀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蔥。

    韭子湯,治失精方。 韭子(一升) 龍骨(三兩) 赤石脂(三兩) 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龍骨散,治男子失精,百術(shù)不治方。 龍骨(大如指,赤理錦紋者) 熏草(二兩) 桂肉(二兩) 干姜(二兩) 凡四物,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

    治多汗方

    治大病后,虛汗出不禁方。 粢粉豉 凡二物,分等,火熬令焦,燒故竹扇如掌大,取灰合冶,以絹囊盛,敷體立止,最驗(yàn)。當(dāng)先熬豉末之,與粉等也。

    治大病之后,虛汗不可止方。 杜仲 牡蠣 凡二物,分等,冶之,向暮臥以水服五錢匕,汗止者不可復(fù)服,令人干燥。

    治發(fā)汗后,遂漏汗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此為胃干也,桂枝湯加附子主之方。 大棗(十四枚,擘) 桂枝(三兩) 附子(一枚,碎之八片) 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百病后虛煩擾不得眠諸方 流水湯,主虛煩不得眠方。 半夏(二兩,洗十遍) 粳米(一升) 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東流水二斗,揚(yáng)之三千遍,令勞,煮藥,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忌羊肉、餳、醋物。有半夏必須著生姜四兩,不爾,戟人咽,不審古方,何以如此,今改正之。

    大烏梅湯,治被下之以后,虛煩燥不得眠,劇者顛倒,心中懊憹方。 大烏梅(十四枚,擘) 好豉(七合) 凡二物,以水四升煮梅,令得二升半,納豉令四五沸,得一升半,分二服。

    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fā)黃諸方。

    治吐下血鼻衄尿血諸方

    治吐血方。 用東向蘘荷根,搗絞取汁一二升,頓服立愈。 亦治蛄毒痔血,婦人腰腹痛,大起后出清血也。

    治吐血、汗血,大小便血,竹茹湯方。 竹茹(二升) 甘草(六分) 當(dāng)歸(六分) 芎(六分) 黃芩(六分) 桂心(一兩) 術(shù)(一兩) 人參(一兩) 芍藥(一兩) 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汗出如水漿,及汗血、衄血、吐血、小便血殆死,都梁香散方。 都梁香(二兩) 紫菀(一兩) 桂肉(一兩) 人參(一兩) 生竹茹(一兩) 肉蓯蓉(一兩) 干地黃(二兩) 凡七物,冶篩,以水服方寸匕。

    治吐血內(nèi)崩,上氣,而色如土方。 干姜、阿膠各(二兩) 艾(一把)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納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

    治下血,連歲不愈方。 黃連(半斤) 上一味,搗末,以雞子白和為餅子,微火炙令黃黑,復(fù)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三,有效。下清血,痿黃失色,醫(yī)不能治者,皆瘥。忌豬肉。

    諸下血者,先見血后見便,此為遠(yuǎn)血,宜服黃土湯;若先見便,后見血,此是近血,宜服赤小豆散。

    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三升,熬) 當(dāng)歸(三兩) 凡二物,冶篩,服方寸匕,日三。

    黃土湯方 灶中黃土(半升,綿裹) 甘草(三兩,炙) 干姜(二兩) 黃芩(一兩) 阿膠(三兩,炙) 干地黃(五兩,一方三兩) 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斷血諸方所云:下血者,其從腹里出者,悉為下血也。有痔病,血從孔邊出者,別尋痔方。

    治鼻衄血出數(shù)斗,眩冒,劇者不知人方。 干姜屑,龍骨末,吹之即止。

    又方 取亂發(fā)五兩,燒之冶末,取如棗核,著筒頭,吹著鼻孔中。不止,益末吹之,并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

    又方 未龍骨為散,著葦筒中,吹鼻孔中即斷。苦從耳出亦可吹之。

    又治鼻衄積年,夜臥起,而肩頭有凝血數(shù)升,眾治不瘥方。 舂葉,絞取汁,日飲三升,不過四五飲愈,神良。

    治小便血,菟絲丸方。 菟絲子 蒲黃 干地黃 白芷 荊實(shí) 葵子 敗醬 當(dāng)歸 茯苓 芎(各二兩) 上十味,合搗為末,以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五六丸。劉洪玘方。已效,常服。忌酢物、蕪荑。

    生地黃湯,治小便血方。 生地黃(半斤) 柏葉(一把) 黃芩(二兩) 膠(二兩) 甘草(二兩)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膠令烊,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發(fā)黃患淋諸方

    黃疸,麻黃醇酒湯主之方。

    麻黃(一大把,去節(jié),綿裹) 上一味,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頓服盡?!豆帕罘健吩疲簜疅岢霰?,發(fā)黃疸,宜汗之則愈。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

    治黃疸,身目皆黃,皮膚曲塵出,三物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一把) 梔子(二十四枚,擘) 石膏(一斤,完者)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溫粉粉之則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乃愈也。

    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fā)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shí)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余熱不除,久黃者,苦參散方。 苦參(一兩) 黃連(一兩) 葶藶子(熬) 瓜蒂 黃芩 黃柏 大黃(各一兩) 上一味,搗為散,飲服方寸匕,當(dāng)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亦得下,服藥五罩上?,不知更服。忌猪肉、罍O?nbsp;

    黃家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里實(shí)也,宜下之,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方。 大黃(四分) 黃柏(四兩) 肥梔子(十五枚,擘) 硝石(四兩,末)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物,得二升半,去滓,納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頓服盡。

    黃家日晡發(fā)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jié)M,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者,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jié)M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方。 硝石(熬黃) 礬石(燒令汁盡) 上二味,等分,搗,絹篩,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

    治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fā)熱惡寒,小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jié)M者難治方。 滑石(五兩,碎研) 石膏(五兩,研)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

    地膚湯,治下焦諸結(jié)熱,小便赤黃,數(shù)起出少,大痛或便血者,溫病后余熱,及霍亂后當(dāng)風(fēng)取熱,過度飲酒房勞,及步行冒熱,冷飲逐熱,熱結(jié)下焦及散石熱動(dòng)關(guān)格,少腹堅(jiān),胞脹如斗大,諸淋服之即通方。 地膚草(三兩) 知母 豬苓(去皮) 瞿麥 黃芩 升麻 通草(各二兩) 海藻(一兩) 葵子(一升) 枳實(shí)(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行皆閉者,加大黃三兩;婦人房勞,腎中有熱,小便難不利,腹?jié)M痛,脈沉細(xì)者,加豬腎一具。

    治淋,榆皮湯方。 榆皮(半斤) 滑石(二兩,一方一兩) 黃芩(一兩,一方二兩) 甘草(炙) 瞿麥(各二兩) 葵子(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旦服。忌海藻、菘菜。

    治石淋方。 取附船底苔,大如鴨子,以一區(qū)半水煮取一區(qū),一服一升,日三。

    治石淋方。 浮石取滿一手,搗為末,以水三升,苦酒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溫服一升,不過再三服,石即便出。

    治石淋神方。 車前子二升,以絹囊盛,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盡服之。日移一丈。石子當(dāng)出,宿不食,飲之良此。

    又方 生葎莖葉,合搗取汁,服一升,日三。

    小便不通及關(guān)格方。 取生土苽根,搗取汁,以少水解之于筒中,吹納下部即通,秘方。

    治小便閉方。 豉半升,水四升,煮一沸,去滓,一服立愈,通。

    治小便不通方。 熬鹽令熱,納囊中,以熨少腹上。

    卒小便不通及胞轉(zhuǎn)方。 車前草一斤,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

    治邪狂顛諸方

    別離散,治男子女子風(fēng)邪,男夢(mèng)見女,女夢(mèng)見男,交歡日久成勞。悲愁憂恚,怒喜無常,日漸羸瘦,連年歲月,深久難治,或半月或數(shù)月日,復(fù)發(fā)者方。 楊上寄生(三兩,炙) 菖蒲 細(xì)辛 附子(炮) 干姜 薊根 天雄(炮) 桂心(各一兩) 白術(shù)(二兩) 茵芋(二兩) 上十味,合搗下篩,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不飲酒,用童子小便調(diào)服,合藥勿令婦人見之,勿令病人見。見者,令邪氣不去,禁之為驗(yàn)。忌生蔥、生菜、豬羊肉、桃李、雀肉、餳等物。

    治鬼魅,四物鳶頭散方。 東海鳶頭(是由跋) 黃牙石(又名金牙) 莨菪 防葵(各一分) 上藥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欲令病人見鬼,增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復(fù)增一分,立有驗(yàn)。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慌惚如狂,不可多服。

    治癲疾發(fā)作,僵仆不知人言語,妄見鬼方。 莨菪子三升,清酒五升漬,出曝干,復(fù)納,汁盡,曝干,搗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治卒癲疾,癲狂莨菪散方。 莨菪子三升,末之,酒一升漬多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口面當(dāng)覺急,頭中有蟲行者,額及手足應(yīng)有赤色處,如此必是瘥候,若未見,服取盡矣。)

更多中藥材
  • 石決明大家應(yīng)該都沒有聽說過,其實(shí)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藥材,主要起到的功效是能夠幫助平肝去熱,對(duì)眼睛也是有很多的好處的,現(xiàn)在有很多的中醫(yī)師,非常常用這種中藥,來治療一些疾病,但是在這些中藥方劑的使用過程中,自己應(yīng)該要怎么樣運(yùn)用才是比較合理的......
  • 很多人都有戴首飾的習(xí)慣,有的人是為了美觀,還有一部分是由于某些首飾具有保健的功效,這是由其首飾的原材料結(jié)構(gòu)所導(dǎo)致的,拉長石是一種較為昂貴的石頭,近些年來變得越來越流行,它的作用和功效具體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吧。一......
  • 巴戟是生長在我國廣西等地區(qū)的一種植物,在有的地方它又被叫做雞腸鳳,它在夏天的時(shí)候可以開出很美麗的白色花朵,散發(fā)出的清香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放松,不僅如此,巴戟的根部還可以入藥,具體來講,巴戟的作用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gè)問題吧......
  • 中醫(yī)是一種很神奇的治病方法。有很多中醫(yī)的治病方法都是很難想象的,比如拔火罐、針灸、砭石等。這些方法在針對(duì)不同的病癥進(jìn)行治療的時(shí)候,是會(huì)有非常神奇的功效。讓人不得不佩服中醫(yī)的博大精深。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用中醫(yī)進(jìn)行治療。那么砭石拔火罐真的能治......
  • 平時(shí)的時(shí)候我們有好多的朋友會(huì)出現(xiàn)身體虛弱的情況,特別是對(duì)于女性來說大部分的原因是出現(xiàn)了氣血虛的現(xiàn)象,這樣的情況一般的朋友會(huì)選擇通過中藥來進(jìn)行調(diào)理,這也是好多朋友常用到的方法,不過不是什么情況下都可以通過中藥來調(diào)理的,那么氣血虛吃中藥的禁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