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鼻燥口舌燥咽燥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脈浮發(fā)熱??诟杀窃铩D苁痴邉t衄。陽明病??谠?。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朱肱曰。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干。

    李杲曰。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癥必顯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v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吐。鼻中清涕?;蛴谢驘o。即陰癥也。外傷風(fēng)寒。則其外癥必顯在鼻。

    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其言壅塞。盛而有力??谥斜睾?。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fēng)則鼻流清涕而已。傷食則惡食。

    龐安常曰。鼻頭色青者。腹中痛??嗬湔咚?。微黑者水氣。黃色者小便難。白色者氣虛。

    赤色者肺熱。鮮明者有留飲也。鼻孔干燥。燥者。陽明熱。必將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煙煤。

    陽毒熱深也。鼻孔冷滑而黑。陰毒冷極也。鼻息鼾睡者。風(fēng)濕也。鼻塞濁涕者。風(fēng)熱也。鼻孔張為肺風(fēng)。肺絕而不可以治也。(此龐氏察鼻法)【綱】仲景曰。陽明中風(fēng)。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目】鰲按。此為陽明初病。屬在里之表也。口為胃竅。咽為胃門。故不兼少陽。而有口苦咽干之癥。

    【綱】仲景曰。傷寒無大熱??谠锟?。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鰲按。此不言躁。但口渴心煩。陽邪將入里也。此雖有表里癥。其實表輕里甚。故用白虎湯也。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陽明病。若渴欲飲水??诟缮嘣镎?。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熱聚于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

    金匱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黃者。又為熱之極也。黃帝針經(jīng)曰。熱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黑為腎水克心火。邪熱已極。故知必死也。

    張介賓曰。舌上黑苔生芒刺者。熱極深也。宜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屬。酌宜下之。若苔色雖黑?;粷?。便非實邪。亦非火癥。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

    柯琴曰。煩躁舌干大渴。為陽明熱結(jié)不散也。故當(dāng)救里以滋津液。二條白虎所治。皆陽明燥癥。

    揭為陽明主方。信為有見。此為陽明自淺入深之癥。前此口苦咽燥惡熱。熱雖在里。尚未犯心。

    至憒憒怵惕懊。雖入心。尚未及胃。今燥渴引飲。則邪已入胃。然尚未燥硬。用本湯瀉胃火而扶元氣。全不涉吐汗下三法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谠镅矢烧?。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柯琴曰。熱淫于內(nèi)。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也。急下之?;饸w于坎。津液自升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梔子豉湯主之。

    【目】陶華曰。邪熱聚于胃腑。消耗津液。故口干燥熱而渴也。蓋陽明氣血俱多。經(jīng)中熱甚。

    有迫血妄行而作鼻衄。漱水不欲咽者。犀角地黃湯。無衄血表癥。加之胸腹?jié)M而如狂。則為蓄血在內(nèi)。桃仁承氣湯。少陽口燥咽干。小柴胡湯調(diào)之。

    【綱】仲景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柯琴曰。自利清水。疑其為寒矣。而利清水時。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

    脾氣不濡。胃氣反濃。水去而谷不去。故純青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志聰
  • 作者: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