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歷代游記選 ●清朝 天壽山說

    作者: 《歷代游記選》龔自珍
      由德勝門北行五十五里,日沙河。沙河有城。出沙河之北門,實維廣隰,豐草肥泉。引領(lǐng)東拜,大山臨之,是為天壽山。明成祖永樂十年所錫名也。京師西北諸山,皆宗太行山,此山能不與群山勢相屬,有明尊且秩焉。自永樂至天啟十有二帝葬焉,謂之十二陵。獨景泰帝無陵,崇禎十五年,妃田氏死,葬其西麓。十七年,帝及周后死社稷,昌年民發(fā)田妃之墓,以葬帝、后,因日十三陵矣。山多文杏,春正月而華。山之勢尊,故木之華也先。山氣厚,故木之華也怒。山深,故春甚寒。深且固,故雖寒而不冽。其石其鹿,皆絕大。山之理如大斧劈,山之色黝以文。山之東支,有湯山焉。其泉曰湯泉焉。山之首尾八十里?! ☆}記:這篇小品文字簡潔,意蘊深長。全文只有二百三十個字,卻把天壽山的地理形勢、氣候條件和生物特征等都—一作了介紹,而且還插入了天壽山的來歷,追述了十三陵落葬的起始。有條不紊,真實生動。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明朝衰亡的嘆息。昌平人民發(fā)掘田妃墓以葬崇禎帝之舉的記載,可以看出作者對人民節(jié)義行為的褒揚。文章結(jié)尾,以情寫景,文杏“春正月而華”;山勢尊,故木之華也先;山氣厚,故木之華也怒。勢尊氣厚,草木爭榮,隱約地傳達出作者對漢民族血脈水繼、繁榮昌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