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申子
韓非子
翠微先生北征錄
武侯八陣兵法輯略
練兵實紀
十七史百將傳
武經(jīng)總要
投筆膚談
虎鈐經(jīng)
翠微北征錄
論法書
作者:
董其昌
欲觀古法書,當澄心定慮,勿以粗心浮氣乘之。先觀用筆結(jié)體,精神照應(yīng);次觀人為天巧,真率作作,真?zhèn)我训闷淞咭樱淮慰脊沤癜衔?,相傳來歷;次辨收藏印識,紙色絹素,而真?zhèn)螣o能逃吾鑒矣?;虻闷浣Y(jié)構(gòu),而不得其鋒芒者,摹本也。得其筆意,而不得其位置者,臨本也。筆勢不聯(lián)屬,字形如算子者,集書也?;螂p鉤形跡猶存,或無精采神氣,此又不難辨者也。古人用墨,無論燥潤肥瘦,俱透入紙素,後人偽作,墨浮而易辨。
書價以正書為標準,即如右軍草書一百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正書。至於《樂毅論》、《黃庭經(jīng)》、《太師箴》、《畫贊》、《累表》、《告誓》等書,但得成篇,即為國寶,不可計以字數(shù)。昔鐘尚書紹京,不惜大費,破產(chǎn)求書,計用數(shù)百萬貫錢,惟市得右軍行書五紙,不能置真書一字,馀可知矣。惟畫價弗然,山水竹石,可敵正書。人物小者及花鳥,可敵行書。人物大者及神佛圖像、宮室樓閣,可敵草書。走獸魚蟲,又其下也。
魯公《送裴將軍詩》,兼正行分篆體。倏肥倏瘦,倏巧倏拙?;騽湃翡撹F,或綽若美女,或如冠冕大人,鳴金佩玉於廟堂之上,或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或如金剛瞋目、夜叉挺臂,或如飄風驟雨、落花飛雪,信手萬變,逸態(tài)橫生,所謂如壁拆、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法兼得之者。魯公傳世數(shù)帖,余獲遍觀,當以此帖為最。
《筠軒清閑錄》卷上
論石刻
凡欲觀古帖,先觀字法刻手,次觀拓法,紙墨色澤末也。
凡帖以北紙北墨為佳。北紙用豎簾,其質(zhì)松而厚,不甚滲墨,以手拂之,如薄云之過青天。猶隱隱見紙白處,又北用松煙,墨色清淡!不和油臘,故色淡而而紋皺,非夾紗作蟬翅拓也,凡北碑皆然。南紙堅薄,極易拓,墨用煙和臘為之。乃色純黑而面有浮光。此南北紙墨之辨也。
鐘、王書,定當以《宣示》、《力命》、《蘭亭》、《樂毅》、《東方先生贊》為冠,雖摹拓失真,風韻殊勝他刻。
論墨
試墨,當用發(fā)墨硯磨。一縷如線,而鑒其光。紫光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為下,黯白無光,或有云霞氣為下之下。蔡君謨言:奚氏墨能削木。米元章言:古墨磨之無泡。故墨以口有鋒刃而無泡者為貴,至於香味形制,鑒家略而弗論。
論古紙絹素
真古紙,色淡而勻凈無雜,漬斜紋皴裂在前;若一軸前破,后加新甚眾;薰紙,煙色或上深下淺,或前深後淺。真古紙,其表故色,其里必新;塵水浸紙,表裹俱透。真古紙,試以一角揭起,薄者受糊既多,堅而不裂,厚者糊重紙脆,反破碎莫舉;偽古紙,薄者即裂,厚者性堅韌而不斷。其不同皆可辨。
唐絹粗而厚,宋絹細而薄,元絹與宋絹相似,而稍不勻凈。三等絹,雖歷世久近不同,然皆絲性消滅,受糊既多,無復(fù)堅韌;以指微跑,則絹素如灰堆起,縱百破,極鮮明。嗅之自有一般古香可掬,非若偽造者。以藥水染成,無論指跑絲露白,即刀刮。亦不成灰,嗅之氣亦不雅也。碎裂文各有辨,長幅橫卷裂紋橫,橫幅直卷裂紋直,各隨軸勢裂耳。其裂亦儼狀魚口,橫聯(lián)數(shù)絲,歲久,卷自兩頭蘇開,斷不相合,不作毛,掐亦蘇,不可偽作。偽作者刀刮指甲盡開,絲縷直過,依舊作毛,起掐堅韌不斷也,此望而可辨者。
畫不重絹素,墨跡不重砑光粉澤紙,神易脫故也。
論裝裱收藏
凡書畫法帖,不脫落,不宜數(shù)裝背。一裝背,則一損精神,此決然無疑者。故元章於古背佳者,先過自揭不開,以乾紙印了,面向上,以一重新紙,四邊著糊,粘桌子上,帖上更不用糊,令新紙?zhí)搹棄褐?,紙乾下自乾,慎不可以帖而金漆桌,揭起必印墨也。裝背書畫,不須用絹,故唐人背右軍帖。皆錘熟軟紙如錦,乃不損古紙,又入水蕩滌而曬,古紙加有性而不縻,蓋紙是水化之物,如重抄一過也。又元章每得古書畫,不用絹補破處,用之,絹新時似好,展卷久為硬絹抵之,卻於不破處破,大可惜。不用絹背帖,勒成行道,一時平直,良久舒展為堅所隱,字上卻破。不用絹壓四邊,只用紙,免摺背重繃,損古紙。紙上書畫,尤不可以絹背,雖熟絹,新終硬,致古紙墨一時蘇磨。落在背絹上,且文縷絹書畫面上成絹紋,蓋取為骨,久之紙毛,是絹所磨也。其去塵垢,每古書一張,以好紙二張,一置書上,一置書下,自榜濾細皂角汁和水,霈然澆水入紙底,於蓋紙上用活手軟按拂,垢膩皆隨水出,內(nèi)外如是,續(xù)以清水澆五七遍,紙墨不動,塵垢皆去。復(fù)去蓋紙,以乾好紙,洿之兩三張,背紙已脫乃合,於半潤好紙上,揭去背紙,加糊背焉,不用貼補。古人勒成行道,使宇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不可剪去,破碎邊條當細細補足,勿倒襯帖背,古紙隨隱便破,只用薄紙,與帖齊頸相掛,見其古損斷尤佳。又古紙厚者必不可揭。薄古紙云其半方,背損書畫精神,一如臨摹書畫矣。
相關(guān)資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書價以正書為標準,即如右軍草書一百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正書。至於《樂毅論》、《黃庭經(jīng)》、《太師箴》、《畫贊》、《累表》、《告誓》等書,但得成篇,即為國寶,不可計以字數(shù)。昔鐘尚書紹京,不惜大費,破產(chǎn)求書,計用數(shù)百萬貫錢,惟市得右軍行書五紙,不能置真書一字,馀可知矣。惟畫價弗然,山水竹石,可敵正書。人物小者及花鳥,可敵行書。人物大者及神佛圖像、宮室樓閣,可敵草書。走獸魚蟲,又其下也。
魯公《送裴將軍詩》,兼正行分篆體。倏肥倏瘦,倏巧倏拙?;騽湃翡撹F,或綽若美女,或如冠冕大人,鳴金佩玉於廟堂之上,或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或如金剛瞋目、夜叉挺臂,或如飄風驟雨、落花飛雪,信手萬變,逸態(tài)橫生,所謂如壁拆、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法兼得之者。魯公傳世數(shù)帖,余獲遍觀,當以此帖為最。
《筠軒清閑錄》卷上
論石刻
凡欲觀古帖,先觀字法刻手,次觀拓法,紙墨色澤末也。
凡帖以北紙北墨為佳。北紙用豎簾,其質(zhì)松而厚,不甚滲墨,以手拂之,如薄云之過青天。猶隱隱見紙白處,又北用松煙,墨色清淡!不和油臘,故色淡而而紋皺,非夾紗作蟬翅拓也,凡北碑皆然。南紙堅薄,極易拓,墨用煙和臘為之。乃色純黑而面有浮光。此南北紙墨之辨也。
鐘、王書,定當以《宣示》、《力命》、《蘭亭》、《樂毅》、《東方先生贊》為冠,雖摹拓失真,風韻殊勝他刻。
論墨
試墨,當用發(fā)墨硯磨。一縷如線,而鑒其光。紫光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為下,黯白無光,或有云霞氣為下之下。蔡君謨言:奚氏墨能削木。米元章言:古墨磨之無泡。故墨以口有鋒刃而無泡者為貴,至於香味形制,鑒家略而弗論。
論古紙絹素
真古紙,色淡而勻凈無雜,漬斜紋皴裂在前;若一軸前破,后加新甚眾;薰紙,煙色或上深下淺,或前深後淺。真古紙,其表故色,其里必新;塵水浸紙,表裹俱透。真古紙,試以一角揭起,薄者受糊既多,堅而不裂,厚者糊重紙脆,反破碎莫舉;偽古紙,薄者即裂,厚者性堅韌而不斷。其不同皆可辨。
唐絹粗而厚,宋絹細而薄,元絹與宋絹相似,而稍不勻凈。三等絹,雖歷世久近不同,然皆絲性消滅,受糊既多,無復(fù)堅韌;以指微跑,則絹素如灰堆起,縱百破,極鮮明。嗅之自有一般古香可掬,非若偽造者。以藥水染成,無論指跑絲露白,即刀刮。亦不成灰,嗅之氣亦不雅也。碎裂文各有辨,長幅橫卷裂紋橫,橫幅直卷裂紋直,各隨軸勢裂耳。其裂亦儼狀魚口,橫聯(lián)數(shù)絲,歲久,卷自兩頭蘇開,斷不相合,不作毛,掐亦蘇,不可偽作。偽作者刀刮指甲盡開,絲縷直過,依舊作毛,起掐堅韌不斷也,此望而可辨者。
畫不重絹素,墨跡不重砑光粉澤紙,神易脫故也。
論裝裱收藏
凡書畫法帖,不脫落,不宜數(shù)裝背。一裝背,則一損精神,此決然無疑者。故元章於古背佳者,先過自揭不開,以乾紙印了,面向上,以一重新紙,四邊著糊,粘桌子上,帖上更不用糊,令新紙?zhí)搹棄褐?,紙乾下自乾,慎不可以帖而金漆桌,揭起必印墨也。裝背書畫,不須用絹,故唐人背右軍帖。皆錘熟軟紙如錦,乃不損古紙,又入水蕩滌而曬,古紙加有性而不縻,蓋紙是水化之物,如重抄一過也。又元章每得古書畫,不用絹補破處,用之,絹新時似好,展卷久為硬絹抵之,卻於不破處破,大可惜。不用絹背帖,勒成行道,一時平直,良久舒展為堅所隱,字上卻破。不用絹壓四邊,只用紙,免摺背重繃,損古紙。紙上書畫,尤不可以絹背,雖熟絹,新終硬,致古紙墨一時蘇磨。落在背絹上,且文縷絹書畫面上成絹紋,蓋取為骨,久之紙毛,是絹所磨也。其去塵垢,每古書一張,以好紙二張,一置書上,一置書下,自榜濾細皂角汁和水,霈然澆水入紙底,於蓋紙上用活手軟按拂,垢膩皆隨水出,內(nèi)外如是,續(xù)以清水澆五七遍,紙墨不動,塵垢皆去。復(fù)去蓋紙,以乾好紙,洿之兩三張,背紙已脫乃合,於半潤好紙上,揭去背紙,加糊背焉,不用貼補。古人勒成行道,使宇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不可剪去,破碎邊條當細細補足,勿倒襯帖背,古紙隨隱便破,只用薄紙,與帖齊頸相掛,見其古損斷尤佳。又古紙厚者必不可揭。薄古紙云其半方,背損書畫精神,一如臨摹書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