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申子

    作者: 申不害
      《申子》是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申不害(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鄭國京(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縣東南)人,韓國滅掉鄭國后,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十五年間便使韓國強盛起來?!妒酚?。老子韓非列傳》中說他原來信奉道家思想,后來分化出來,成為法家。他的著作《申子》原來有兩篇,《漢書。藝文志》中說是六篇。清朝時,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有《申子》的輯本,但不是原貌了?,F(xiàn)只在《群書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大體篇》和一些佚文。

      申不害繼承了道家的學(xué)說,主要從道家里邊吸收了“君人南面之術(shù)”,即駕御大臣的權(quán)術(shù),以此來加強法家當時所主張的君主中央集權(quán)制度。他主張君主“無為”,即不從事任何具體的工作,只是不動聲色地用“術(shù)”去駕馭臣子。根據(jù)《韓非子。定法篇》中的解釋,“術(shù)”的意思是說,君主要按照大臣們的才干授予官職,還要經(jīng)常對他們進行督促和考核,根據(jù)政績來決定賞罰?! ∩瓴缓娬{(diào),明君是身體,大臣是雙手,君主要掌握權(quán)柄,大臣去做具體的工作。即君主要把立法、任免、賞罰等大權(quán)掌握在手,做事要抓要害,抓大事。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蒙蔽君主的視聽,防止大臣主權(quán)獨斷,侵害君主的權(quán)力,那樣很可能導(dǎo)致大臣謀殺君主而自立為王。

      申不害主張的“術(shù)”,最典型的就是“藏于無事,示天下無為”,這是具體的駕御大臣的權(quán)術(shù)。要求君主“去聽”、“去視”、“去智”,就是裝聽不見,裝看不見,裝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自己,這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細,沒辦法投其所好,也就沒法掩蓋他們自己的缺陷。而君主則可以看得明白,辨別出忠臣和奸佞小人。

      韓非認為,“術(shù)”是必要的,但只講術(shù)而忽視法,會導(dǎo)致法令前后矛盾,給人可利用的機會。所以,韓非批評申不害是只懂得“術(shù)”而無法,所以改革成效不大。
相關(guān)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