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全陳文
全唐詩
全上古三代文
全后魏文
篋中集
全秦文
全北齊文
薛濤、李冶詩集
全漢文
全后周文
武經(jīng)總要
作者:
曾公亮、丁度
《武經(jīng)總要》是北宋封建王朝用國家力量來編輯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兵書,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兵書。它對于軍事組織、軍事制度。用兵選將、步騎訓(xùn)練、行軍宿營、古今陣法、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武器裝備的制造和使用、軍事地理、歷代用兵實例、陰陽星占等各個方面都有所論述。其中營陣和武器裝備兩部分,還附有大量的插圖。“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后集具歷代之得失”(《四庫總目。兵家類》),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前期的軍事制度;“采春秋以來,列國行師制敵之謀,出奇決勝之策,并著予篇,隨其效應(yīng)依仿兵法以分其類目?!睒O便查找。所以,它不僅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前集價值更大一些。后集的內(nèi)容,一部分是輯錄前代用兵的故事,一部分是論述“兵陰陽”。但是它對于兵陰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認(rèn)為陰陽為軍事天文,是用兵的輔助條件,“仰觀天文著在圖籍,昭昭可驗者也。”反對舍人事任鬼神。它說:對于陰陽“使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任鬼神。凡誓軍旅履行陣,制勝決于人事;參以天變,則衄者鮮?!北M管它這樣認(rèn)識,但是所輯錄的陰陽占卜資料卻多屬詭誕迷信之談?! 段浣?jīng)總要》的編纂反映了宋朝至仁宗時軍事思想的變化。眾所周知,宋初為防止武臣奪權(quán),以“安內(nèi)”為首,實行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治軍原則,致使宋軍屢遭失敗。在血的教訓(xùn)面前,宋朝廷開始否定宋太祖以來的軍事思想,認(rèn)識到“國事在戎,設(shè)營衛(wèi)以整其旅?!保ㄋ稳首凇段浣?jīng)總要序》)在朝廷敕命編纂的這部兵書中,總結(jié)了包括宋代在內(nèi)的歷代戰(zhàn)爭經(jīng)驗,重新肯定了“兵貴知變”這一兵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重視將帥的作用和選拔,指出“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重視軍隊的訓(xùn)練,認(rèn)為“蓋士有未戰(zhàn)而震懾者,馬有未馳而疲汗者,非人怯馬弱,不習(xí)之過也”;重視賞罰,“申賞罰以一其心”,具體規(guī)定了“賞格”、“罰條”,等等?! 段浣?jīng)總要》記載了豐富的古代科學(xué)資料,尤其是首次比較全面具體的記載了古代各種武器裝備的制造技術(shù)。所記載的北宋時期武備上使用的各種長短兵器、遠射兵器和防御武器的說明及附圖,生動地勾畫出了自南北朝、隋、唐、五代傳襲而來迄宋更有發(fā)展的武器形象的輪廓。它所涉及的科學(xué)內(nèi)容,用現(xiàn)代科學(xué)術(shù)語表達,包括化學(xué)、力學(xué)、聲學(xué)、磁學(xué)、熱學(xué)等,有些方面代表了我國宋代的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有些記載則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學(xué)發(fā)現(xiàn)。如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本書就詳細記載了其中的兩種。一種是指南魚。磁性指南在我國發(fā)源甚古,漢代王充《論衡》中已出現(xiàn)指南構(gòu)。西晉崔豹的《古今注》中也提到過指南魚,但如何制做,未有詳載?!段浣?jīng)總要》第一次詳細記載了制做方法:“魚法以薄鐵葉剪載,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為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shù)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fēng)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的用地球磁場進行人工磁化的方法。尤其可貴的是,那時我國先人已意識到地球有磁傾角存大,所以,懂得“沒尾數(shù)分則止”,不讓鐵片與地面平行放置。另一種是火藥配方。火藥雖然在唐代已經(jīng)發(fā)明,但最早明確記載火藥配方的是《武經(jīng)總要》。在前集卷十一和卷十二中,記述了三個火藥的配方:毒藥煙球法,用13種藥料,搗合為球;蒺藜火球法,含有10種藥料;火炮火藥,含有14種藥料。另外還記載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火箭,即前集卷十二記載的“放火藥箭者,則加樺皮羽,以火藥五兩貫鏈后,燔而發(fā)之”。《武經(jīng)總要》在科學(xué)技術(shù)史,尤其是軍事技術(shù)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我國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也有著重要作用。
《武經(jīng)總要》于慶歷四年(1044年)經(jīng)宋仁宗核定后首次刊行。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兩宋刊本今均不得見?,F(xiàn)存較早的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1488年—1521年)據(jù)宋紹定本重刻本。此本遇宋帝、本朝字樣提行,廟諱痕跡仍有保留,可以看作是覆宋本。1959年中華書局曾將此本前集影印出版。明弘治十七年李贊刻本、明嘉靖刻本、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明刻本、明萬歷三十六年莊重抄本等明刻明抄本都是善本。現(xiàn)存版本中惟以《四庫全書》本和以此本為底本影印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最劣,此本的重要問題是內(nèi)有缺頁,妄事連綴;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號樂正,宋福建晉江人,少時即很有抱負,且器度不凡,為人“方厚莊重,沈深周密”,他“以父蔭授大理評事?!眳s堅不赴調(diào)。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舉進士甲科第五名,授越州會稽知縣。六年(1028年),他治理鏡湖,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水澇之苦。數(shù)年后,晉升入京,任國子監(jiān)直講,后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信,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慶歷八(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條陳六事,都是針對當(dāng)時積弊所發(fā)的改革建議。他關(guān)心國計民生,為官清兼,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績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熟锶辏?051年)升翰林學(xué)士;嘉祜元年(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視邊防和軍事建設(shè),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其五十年政治生涯中,從知縣直至同中書門下省平章事(宰相),為政有聲,崇仁守正,識度精審,練達治體,深諳兵法。仁宗時,受命與丁度等主編《武經(jīng)總要》,歷四載(1040-1044年)。其他著述尚有《英宗實錄》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并主持《新唐書》編纂工作?! 《《龋?90~1053),字公稚,宋開封人。官至參知政事。仁宗時,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改稱《禮部韻略》。又依例刊修《廣韻》成《集韻》,改并《廣韻》獨用韻為同用的13處。另有《邇英圣覽》、《編年總錄》等著作。他對當(dāng)時軍事形勢非常注意,著有《備邊要覽》,并奉詔與曾公亮等諸儒集體編撰《武經(jīng)總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之一。
相關(guān)資料
前集·卷一
前集·卷二
前集·卷三
前集·卷四
前集·卷五
前集·卷六
前集·卷七
前集·卷八
前集·卷九
前集·卷十
前集·卷十一
前集·卷十二
前集·卷十三
前集·卷十四
前集·卷十五
前集·卷十六
前集·卷十七
前集·卷十八
前集·卷十九
前集·卷二十
前集·卷二十一
前集·卷二十二
后集·卷一
后集·卷二
后集·卷三
后集·卷四
后集·卷五
后集·卷六
后集·卷七
后集·卷八
后集·卷九
后集·卷十
后集·卷十一
后集·卷十二
后集·卷十三
后集·卷十四
后集·卷十五
后集·卷十六
后集·卷十七
后集·卷十八
后集·卷十九
后集·卷二十
后集·卷二十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武經(jīng)總要》于慶歷四年(1044年)經(jīng)宋仁宗核定后首次刊行。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兩宋刊本今均不得見?,F(xiàn)存較早的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間(1488年—1521年)據(jù)宋紹定本重刻本。此本遇宋帝、本朝字樣提行,廟諱痕跡仍有保留,可以看作是覆宋本。1959年中華書局曾將此本前集影印出版。明弘治十七年李贊刻本、明嘉靖刻本、明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明刻本、明萬歷三十六年莊重抄本等明刻明抄本都是善本。現(xiàn)存版本中惟以《四庫全書》本和以此本為底本影印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最劣,此本的重要問題是內(nèi)有缺頁,妄事連綴;擅改原著中的“北虜”、“匈奴”等文字;抄寫錯誤;插圖失真。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號樂正,宋福建晉江人,少時即很有抱負,且器度不凡,為人“方厚莊重,沈深周密”,他“以父蔭授大理評事?!眳s堅不赴調(diào)。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舉進士甲科第五名,授越州會稽知縣。六年(1028年),他治理鏡湖,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水澇之苦。數(shù)年后,晉升入京,任國子監(jiān)直講,后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信,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慶歷八(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條陳六事,都是針對當(dāng)時積弊所發(fā)的改革建議。他關(guān)心國計民生,為官清兼,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績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熟锶辏?051年)升翰林學(xué)士;嘉祜元年(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視邊防和軍事建設(shè),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其五十年政治生涯中,從知縣直至同中書門下省平章事(宰相),為政有聲,崇仁守正,識度精審,練達治體,深諳兵法。仁宗時,受命與丁度等主編《武經(jīng)總要》,歷四載(1040-1044年)。其他著述尚有《英宗實錄》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并主持《新唐書》編纂工作?! 《《龋?90~1053),字公稚,宋開封人。官至參知政事。仁宗時,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改稱《禮部韻略》。又依例刊修《廣韻》成《集韻》,改并《廣韻》獨用韻為同用的13處。另有《邇英圣覽》、《編年總錄》等著作。他對當(dāng)時軍事形勢非常注意,著有《備邊要覽》,并奉詔與曾公亮等諸儒集體編撰《武經(jīng)總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