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后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后踵門求教過的名醫(y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于醫(y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jīng)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jīng)》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上У氖?,當他十四歲,父親就死去。他幼孤且貧,為了維持生活,只好一面開始行醫(yī)應診,一面拜父親的門生朱某為師,繼續(xù)學醫(yī)。不多久,在醫(yī)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朱老師。但他毫不自滿,孜孜不倦,又去尋找別的老師求學去了。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y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只苦于沒人介紹。一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y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y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姓趙的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個名醫(y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姓劉的名醫(yī)那里,每逢臨癥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姓劉的醫(yī)生候脈后,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fā)現(xiàn)孕婦因為臨產(chǎn),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chǎn)下。姓劉的醫(yī)生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如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姓劉的很受感動,終于把自己的針灸醫(yī)術全部傳授給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請葉天士診治。葉天士診其脈,問其癥。舉人說:“我無其他不適,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時日已久?!比~天士便勸那位舉人不要赴考,說他內(nèi)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舉人雖然心里疑懼,但是應試心切,仍然啟程北上。走到鎮(zhèn)江,他聽說有個老僧能治病,就趕去求治。老僧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墒?,葉天士當時還拿不出辦法,而老僧卻能把防治的方案具體地告訴了舉人說:“既有其病,必有治方。從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為生,口渴吃梨,餓了也吃梨,堅持吃一百天,自然會好?!迸e人按囑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當他衣錦回家時,在蘇州又遇見葉天士,便把經(jīng)過一五一十地說了。葉天士知道老僧的醫(yī)術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窮人模樣,到廟里拜和尚為師,并改名叫張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擠時間精心學醫(yī)。老僧見他勤奮好學,很喜歡他。每次出診,必帶他一起去。經(jīng)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葉天士把老僧的醫(yī)術全部學到手。有一天,老僧對葉天士說:“張小三,你可以回去了,憑你現(xiàn)在的醫(yī)術,就可賽過江南的葉天士了?!比~天士一聽便跪下自認自己是葉天士,老僧很受感動。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葉天士樂于傾聽同道的意見,那怕是“名未著”的醫(yī)生,他也虛心吸取其診病立方的長處。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療總是無效,又遍請縣城內(nèi)外有名的醫(yī)生治療,也沒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劇,葉天士很憂慮,便向仆人說:“本城還有沒有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yī)生?”仆人說:“后街有個章醫(yī)生,平日總是夸耀自己的醫(yī)術比你高明,但是上門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比~天士吃驚地說:“敢如此大言不慚,應當會有真才實學的,快去請來!”仆人奉命去請。章醫(yī)生詳細詢問病情。仆人說:“太夫人服藥無效,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著“黃連”二字。”章醫(yī)生心中有所領悟,便到葉天士家。診視葉老太太后,又拿過去的藥方子細看,沉吟很久說:“原藥和癥相合,照理應當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熱邪郁于心胃之間,藥中必須加黃連,才能治愈?!比~天士一聽,不覺一躍而起,說道:“我早就想用這味藥,因為考慮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所以不敢用呀?!闭箩t(yī)生說:“太夫人兩尺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癥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表示贊同。結果,服藥一劑,病情就大有好轉,再服一劑,病就好了。葉天士喜出望外,踵門拜謝,并致厚酬。章醫(yī)生推辭說:“只是我的見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謝?”以后,葉天士經(jīng)常對病人說:“章醫(yī)生的醫(y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可見,葉天士具有虛懷若谷,謙遜向腎的美德,因此,能夠擺脫“文人相輕”的陋習,從而醫(yī)道日益長進。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現(xiàn)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突破舊杠杠,開創(chuàng)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钡恼擖c,概括了溫病的發(fā)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jù)溫病病變的發(fā)展,分為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fā)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y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后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有一年,蘇州發(fā)生大溫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個“打更”的人,全身浮腫,又黃又白,病情十分險惡。別的醫(yī)生看了,都說沒得救。葉天士經(jīng)過細致診察,只用兩劑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個人患一種慢性病,經(jīng)常復發(fā),十分苦惱。他找葉天士診治。葉天士開了一個方,囑他按方服一百劑,就不會復發(fā)了。病人服了八十劑,病已好了一個多月,他就再不服藥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復發(fā)。葉天士對他說:“我叫你服一百劑,你才服八十劑,當然復發(fā)了。從今天開始,你聽我的,再服四十劑,病就永不復發(fā)。”事情果真如他說的一樣。
葉天士活了八十歲,臨死時,還諄諄告誡他的孩子說:“醫(y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沈德潛《香巖傳》)。
葉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取名《臨證指南醫(yī)案》。此書刊于一七六六年,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與兒科,體現(xiàn)了葉天士治病辨證細致,善于抓住主證,對癥下藥。其中以溫病治案尤多。
縱觀葉天士的一生,無論是從他的醫(yī)學理論,還是他的治學態(tài)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他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他那種敏而好學,更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所以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不可計量的財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后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后踵門求教過的名醫(y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于醫(y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jīng)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jīng)》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上У氖?,當他十四歲,父親就死去。他幼孤且貧,為了維持生活,只好一面開始行醫(yī)應診,一面拜父親的門生朱某為師,繼續(xù)學醫(yī)。不多久,在醫(yī)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朱老師。但他毫不自滿,孜孜不倦,又去尋找別的老師求學去了。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y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只苦于沒人介紹。一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y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y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姓趙的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個名醫(y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姓劉的名醫(yī)那里,每逢臨癥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姓劉的醫(yī)生候脈后,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fā)現(xiàn)孕婦因為臨產(chǎn),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chǎn)下。姓劉的醫(yī)生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如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姓劉的很受感動,終于把自己的針灸醫(yī)術全部傳授給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請葉天士診治。葉天士診其脈,問其癥。舉人說:“我無其他不適,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時日已久?!比~天士便勸那位舉人不要赴考,說他內(nèi)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舉人雖然心里疑懼,但是應試心切,仍然啟程北上。走到鎮(zhèn)江,他聽說有個老僧能治病,就趕去求治。老僧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墒?,葉天士當時還拿不出辦法,而老僧卻能把防治的方案具體地告訴了舉人說:“既有其病,必有治方。從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為生,口渴吃梨,餓了也吃梨,堅持吃一百天,自然會好?!迸e人按囑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當他衣錦回家時,在蘇州又遇見葉天士,便把經(jīng)過一五一十地說了。葉天士知道老僧的醫(yī)術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窮人模樣,到廟里拜和尚為師,并改名叫張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擠時間精心學醫(yī)。老僧見他勤奮好學,很喜歡他。每次出診,必帶他一起去。經(jīng)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葉天士把老僧的醫(yī)術全部學到手。有一天,老僧對葉天士說:“張小三,你可以回去了,憑你現(xiàn)在的醫(yī)術,就可賽過江南的葉天士了?!比~天士一聽便跪下自認自己是葉天士,老僧很受感動。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葉天士樂于傾聽同道的意見,那怕是“名未著”的醫(yī)生,他也虛心吸取其診病立方的長處。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療總是無效,又遍請縣城內(nèi)外有名的醫(yī)生治療,也沒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劇,葉天士很憂慮,便向仆人說:“本城還有沒有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yī)生?”仆人說:“后街有個章醫(yī)生,平日總是夸耀自己的醫(yī)術比你高明,但是上門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比~天士吃驚地說:“敢如此大言不慚,應當會有真才實學的,快去請來!”仆人奉命去請。章醫(yī)生詳細詢問病情。仆人說:“太夫人服藥無效,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著“黃連”二字。”章醫(yī)生心中有所領悟,便到葉天士家。診視葉老太太后,又拿過去的藥方子細看,沉吟很久說:“原藥和癥相合,照理應當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熱邪郁于心胃之間,藥中必須加黃連,才能治愈?!比~天士一聽,不覺一躍而起,說道:“我早就想用這味藥,因為考慮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所以不敢用呀?!闭箩t(yī)生說:“太夫人兩尺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癥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表示贊同。結果,服藥一劑,病情就大有好轉,再服一劑,病就好了。葉天士喜出望外,踵門拜謝,并致厚酬。章醫(yī)生推辭說:“只是我的見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謝?”以后,葉天士經(jīng)常對病人說:“章醫(yī)生的醫(y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可見,葉天士具有虛懷若谷,謙遜向腎的美德,因此,能夠擺脫“文人相輕”的陋習,從而醫(yī)道日益長進。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現(xiàn)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突破舊杠杠,開創(chuàng)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钡恼擖c,概括了溫病的發(fā)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jù)溫病病變的發(fā)展,分為衛(wèi)、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fā)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y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后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有一年,蘇州發(fā)生大溫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個“打更”的人,全身浮腫,又黃又白,病情十分險惡。別的醫(yī)生看了,都說沒得救。葉天士經(jīng)過細致診察,只用兩劑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個人患一種慢性病,經(jīng)常復發(fā),十分苦惱。他找葉天士診治。葉天士開了一個方,囑他按方服一百劑,就不會復發(fā)了。病人服了八十劑,病已好了一個多月,他就再不服藥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復發(fā)。葉天士對他說:“我叫你服一百劑,你才服八十劑,當然復發(fā)了。從今天開始,你聽我的,再服四十劑,病就永不復發(fā)。”事情果真如他說的一樣。
葉天士活了八十歲,臨死時,還諄諄告誡他的孩子說:“醫(y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沈德潛《香巖傳》)。
葉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取名《臨證指南醫(yī)案》。此書刊于一七六六年,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與兒科,體現(xiàn)了葉天士治病辨證細致,善于抓住主證,對癥下藥。其中以溫病治案尤多。
縱觀葉天士的一生,無論是從他的醫(yī)學理論,還是他的治學態(tài)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他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他那種敏而好學,更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所以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不可計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