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葫蘆,古稱瓠、匏或壺,又寫作壺盧、蒲蘆、胡盧等?!肮湃艘詨?、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而后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葫蘆的品種做了具體的區(qū)分。
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多年。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壺字,呈葫蘆形?!对娊?jīng)》中的“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匏有苦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七月》)是記載葫蘆的最早文字。孔子也曾面對葫蘆發(fā)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的感慨,后以“匏系”“匏瓜”比喻無用之物或賦閑在家。
“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王禎《農(nóng)書》)。作為一種古老的蔬菜,葫蘆在古時的食物生產(chǎn)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管子在《立政》篇中提出了“瓜瓠、葷菜、百果不具備,國之貧也;……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國之富也”的見解,《漢書·食貨志》中也提及在邊角地種植“瓜瓠果蓏”,還將瓠制成脯,當作干糧儲備,“蓄積以待冬月時用之也”。
“舉無棄材,濟世之功大矣”(王禎《農(nóng)書》),葫蘆除了食用外,還被制成各種容器來盛水、盛酒、盛藥、盛糧食、盛鳴蟲等?!拔和踬O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這是莊子在《逍遙游》中記述的惠子的話。意思是大瓠用來盛水漿,堅硬程度不能保全自身;剖開做瓢,又太大無處可放。惠子借“大瓠”這種容器來比喻莊子,是為了諷刺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古代婚禮上,新婚夫妻要將葫蘆剖成兩個瓢,用紅線相連來飲酒,稱為“合巹”;《水滸傳》?“火燒草料場”一節(jié)也有林沖用葫蘆打酒的描寫。
成熟的小葫蘆常用作魚網(wǎng)的浮子,大葫蘆常用作浮水的用具。人們在過河或捕魚時,腰旁系上葫蘆,當作救生工具。所謂“中流失船,一壺千金”,就是這個意思。葫蘆還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指笙類樂器,至今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中還有遺存。葫蘆的藤蔓、卷須、葉、花、果瓤及膜、種仁、干殼等可作藥用,能治水腫、蛀牙、癰疽惡瘡等疾病。葫蘆也是重要的武器?,古代兵書中記載了不少“形類葫蘆”的火器和直接用葫蘆制作的火器。
葫蘆果實圓潤飽滿、結(jié)子繁多,又與福祿諧音,因此被國人看作繁茂美滿、人丁興旺、幸福如意的吉祥物。?葫蘆是道神或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八仙中的鐵拐李、跨鯉渡海的琴高、太上老君等身邊都有配掛;很多道觀及佛廟常在屋脊或頂上放置瓷質(zhì)或陶制的葫蘆,葫蘆又有了辟邪驅(qū)鬼、保佑平安的作用。
葫蘆諧音糊涂,宋元時民間俗語與“葫蘆提”一詞,意思是糊里糊涂、不明不白。曹雪芹巧妙地引入《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讓標題語義雙關(guān),既指葫蘆僧居住的葫蘆廟,又隱喻后文胡亂地判斷案子。
古代文獻中還有不少與葫蘆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我國古代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始祖,是一條名叫盤瓠的狗和高辛氏的女兒?!拔舾咝潦嫌腥种?,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這個神話在三國時代徐整的《三五歷記》中有所不同,“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碇T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盤瓠變成了開天辟地的盤古氏,從一個部落的始祖升格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上也記載一個奇異的傳說,費長房正在酒樓上喝酒,看見一老翁“賣藥于市,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費長房很奇怪,就買來酒肉拜見老翁。老翁領(lǐng)著費長房一起跳入壺中,如同仙境。費長房就拜老翁為師學習方術(shù),成了一代名醫(yī),后世因以“懸壺”作為行醫(yī)的代稱。至今還流傳在人們口頭上的俗語“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也與此有關(guān)。
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的孟姜女也與葫蘆有關(guān),相傳秦朝時,孟家種了一棵葫蘆,瓜秧順墻爬到姜家,瓜熟后剖開,里面有個白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名孟姜女。其實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指姜家的大女兒。(薛吉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葫蘆,古稱瓠、匏或壺,又寫作壺盧、蒲蘆、胡盧等?!肮湃艘詨?、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而后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葫蘆的品種做了具體的區(qū)分。
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多年。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壺字,呈葫蘆形?!对娊?jīng)》中的“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匏有苦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七月》)是記載葫蘆的最早文字。孔子也曾面對葫蘆發(fā)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的感慨,后以“匏系”“匏瓜”比喻無用之物或賦閑在家。
“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王禎《農(nóng)書》)。作為一種古老的蔬菜,葫蘆在古時的食物生產(chǎn)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管子在《立政》篇中提出了“瓜瓠、葷菜、百果不具備,國之貧也;……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國之富也”的見解,《漢書·食貨志》中也提及在邊角地種植“瓜瓠果蓏”,還將瓠制成脯,當作干糧儲備,“蓄積以待冬月時用之也”。
“舉無棄材,濟世之功大矣”(王禎《農(nóng)書》),葫蘆除了食用外,還被制成各種容器來盛水、盛酒、盛藥、盛糧食、盛鳴蟲等?!拔和踬O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這是莊子在《逍遙游》中記述的惠子的話。意思是大瓠用來盛水漿,堅硬程度不能保全自身;剖開做瓢,又太大無處可放。惠子借“大瓠”這種容器來比喻莊子,是為了諷刺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古代婚禮上,新婚夫妻要將葫蘆剖成兩個瓢,用紅線相連來飲酒,稱為“合巹”;《水滸傳》?“火燒草料場”一節(jié)也有林沖用葫蘆打酒的描寫。
成熟的小葫蘆常用作魚網(wǎng)的浮子,大葫蘆常用作浮水的用具。人們在過河或捕魚時,腰旁系上葫蘆,當作救生工具。所謂“中流失船,一壺千金”,就是這個意思。葫蘆還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指笙類樂器,至今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中還有遺存。葫蘆的藤蔓、卷須、葉、花、果瓤及膜、種仁、干殼等可作藥用,能治水腫、蛀牙、癰疽惡瘡等疾病。葫蘆也是重要的武器?,古代兵書中記載了不少“形類葫蘆”的火器和直接用葫蘆制作的火器。
葫蘆果實圓潤飽滿、結(jié)子繁多,又與福祿諧音,因此被國人看作繁茂美滿、人丁興旺、幸福如意的吉祥物。?葫蘆是道神或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八仙中的鐵拐李、跨鯉渡海的琴高、太上老君等身邊都有配掛;很多道觀及佛廟常在屋脊或頂上放置瓷質(zhì)或陶制的葫蘆,葫蘆又有了辟邪驅(qū)鬼、保佑平安的作用。
葫蘆諧音糊涂,宋元時民間俗語與“葫蘆提”一詞,意思是糊里糊涂、不明不白。曹雪芹巧妙地引入《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讓標題語義雙關(guān),既指葫蘆僧居住的葫蘆廟,又隱喻后文胡亂地判斷案子。
古代文獻中還有不少與葫蘆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我國古代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始祖,是一條名叫盤瓠的狗和高辛氏的女兒?!拔舾咝潦嫌腥种?,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這個神話在三國時代徐整的《三五歷記》中有所不同,“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碇T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盤瓠變成了開天辟地的盤古氏,從一個部落的始祖升格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上也記載一個奇異的傳說,費長房正在酒樓上喝酒,看見一老翁“賣藥于市,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費長房很奇怪,就買來酒肉拜見老翁。老翁領(lǐng)著費長房一起跳入壺中,如同仙境。費長房就拜老翁為師學習方術(shù),成了一代名醫(yī),后世因以“懸壺”作為行醫(yī)的代稱。至今還流傳在人們口頭上的俗語“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也與此有關(guān)。
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的孟姜女也與葫蘆有關(guān),相傳秦朝時,孟家種了一棵葫蘆,瓜秧順墻爬到姜家,瓜熟后剖開,里面有個白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名孟姜女。其實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指姜家的大女兒。(薛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