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青楊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青楊拼音注音Xiǎo Qīnɡ Yánɡ別名

    東北楊

    來源

    楊柳科小青楊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以樹皮入藥。

    生境分布

    吉林。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解毒。主治頑癬瘡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小青楊拼音注音Xiǎo Qīnɡ Yánɡ出處

    《吉林中草藥》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小青楊樹皮。春季剝?nèi)淦?,曬干?/p>生境分布

    生長河邊及沙地。東北普遍栽培。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樹冠廣卵形。樹皮灰白色;芽較長,黃紅色,有粘性。葉橢圓狀卵形、廣卵形或菱狀卵圓形,長5.3~9厘米。寬3.3~5.2厘米,葉的最寬處在中部以下,上面光滑無毛,下面青白綠色,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長2.2~4.8匣米;萌發(fā)枝的葉生于短葉柄上,綠色或帶紅色,長橢圓形,較大,邊緣呈波狀皺曲?;ù菩郛愔辏捍苹ㄐ蜷L8~11厘米;雄花序長5~8厘米。蒴果長橢圓形,2~3瓣裂,花期4月。果期6月。

    功能主治

    解毒。治頑癬瘡毒。

    復(fù)方

    ①治干濕癬:楊樹嫩皮適量,焙黑,加等量枯礬,研細末,香油調(diào)涂患處。

    ②治代指:取楊枝上嫩皮,纏在指頭上。

    ③治手指丫及掌中起白膿泡,刺癢,疼痛:小青楊葉四錢,桃葉四錢,陰干共研細末,加入豬肝四兩,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青楊拼音注音Xiǎo Qīnɡ Yánɡ出處

    出自《吉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小青楊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樹枝嫩皮,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海拔2300m的以下的山坡、山溝和河岸。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達20m,樹冠廣卵形。樹皮灰白色;老時淺溝裂。幼枝有棱,萌枝棱更著,小枝圓柱形。芽圓錐形,黃紅色,有粘性。葉菱狀橢圓形、菱狀卵圓形、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2-5cm,邊緣具細密交錯起伏的鋸齒,有緣毛;葉柄圓柱形,長1.5-5cm;萌枝葉較大,長橢圓形,邊緣呈波狀皺曲,葉柄較短。雄花序長5-8cm;雌花序長5.5-11cm,子房圓形或圓錐形,柱頭2裂。蒴果近無柄,長圓形,長約8cm,2-3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6)月。

    化學成分

    樹皮含柳匍匐甙(salireposide),水楊甙(salicin),2,6-二甲氧基對苯醌(2,6-dimethoxy-p-benzoquinone),鄰苯二酚(catechol),香草酸(vanill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nic acid),壬二酸(nonanedi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及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

    藥理作用

    小青楊水煎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乙醚提取均用抗菌作用。抑菌實表明:小青楊樹皮中分離出的成分,2,6-二甲氧基對苯醌、鄰苯二酚、香草酸、阿魏酸、水楊甙、對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肉桂酸、壬二酸、咖啡酸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2,6-二甲氧基對苯醌活性最強,14.5×10-6, 7.25×10-6,87×10-6和87.8×10-6可分別完全抑制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的生長。2,6-二甲氧基對苯醌、鄰苯二酚、水楊甙、壬二酸和咖啡酸之間還存在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特別是2,6-二甲氧基對苯醌與咖啡酸,水楊酸與壬二酸對痢疾桿菌的協(xié)同作用最為明顯;它們的抑菌濃度分別由原來的14.5×10-6,567.5×10-6,261.3×10-6,和125.9×10-6降到3.6×10-6,114.8×10-6,32.7×10-6和31.5×10-6.水楊甙具有利尿作用,小青楊注射液以每50kg體重給生藥量1.2-2.5g計算,對家畜腸炎、痢疾及泌尿系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實驗證明小青楊注射具有明顯的抑菌、抗炎和利尿作用,而且無副反應(y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主頑癬瘡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花菜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別名羊角菜(《綱目》),屢析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汪穎《食物本草》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長于荒地,或栽培于庭園。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廣西、臺灣、......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菜子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Zǐ別名臭菜、臭花菜、羊角菜來源白花菜科白花菜屬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is gynandra (L.) Briq.]的種子,其全草亦入藥......
  • 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Gēn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白花萊科植物白花菜的根。功能主治《中國藥植圖鑒》:“水酒等量煎服,治淋病。“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白花藤拼音注音Bái Huā Ténɡ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花藤的根。夏、秋采根鮮用,或曬干用。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溪邊等處。分布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細長,圓柱形,有棱溝。葉對生,有柄,葉片為......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蛇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來源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幼蛇干燥尸體。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性味甘、咸,溫;有毒。功能主治祛風,通絡(luò),止痙。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