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瀉白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瀉白散別名

    瀉肺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

    清瀉肺熱,平喘止咳。治肺熱壅盛喘咳,甚則氣急,皮膚蒸熱,發(fā)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用法用量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注意

    外感風(fēng)寒咳嗽,或虛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備注

    方中桑白皮清肺熱,瀉肺氣,平喘咳;地骨皮瀉肺中深伏之火,對(duì)于陰虛有熱者尤宜;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四藥合用,清熱而不傷陰,瀉肺而不傷正,使肺氣清肅,則咳喘自平。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配方組成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各15克);甘草炙,一錢(3克)。

    用法用量

    上藥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

    肺熱咳喘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方解

    本方證乃肺有伏火,肺失清肅所致。肺主氣,宜清肅下降,肺有伏火,則氣逆不降而為喘咳;肺合皮毛,肺熱外蒸皮毛,則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象細(xì)數(shù)是熱邪漸傷陰分之候。治宜清瀉肺中郁熱,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經(jīng),清泄肺熱,止咳平喘,為君藥。地骨皮甘寒,直入陰分而瀉肺中伏火,為臣藥,君臣相合能清瀉肺火,使熱清氣降,蒸熱咳喘之證自除。所用桑白皮、地骨皮均為平和之品,其不用芩連之苦寒,乃針對(duì)小兒稚陰之體,防其過寒傷正。炙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培土生金,共為佐使。四藥合用,清中有潤,瀉中有補(bǔ),既不是清透肺中實(shí)熱以治其標(biāo),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郁熱。對(duì)小兒“稚陰”之體具有標(biāo)本兼治之功,與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的生理特點(diǎn)非常吻合。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diǎn):本方是治療肺熱咳喘的常用方,藥力平和,尤宜于正氣未傷,伏火不甚者。臨證以咳喘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2.現(xiàn)代運(yùn)用:瀉白散常用于治療小兒麻疹初期,肺炎初期、支氣管炎、支氣管擴(kuò)張、百日咳等屬肺有伏火者。

    3.使用注意:風(fēng)寒咳嗽或肺虛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歌

    瀉白桑白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瀉肺清熱平咳喘,又可和中與健脾。

    摘錄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保和丸處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陳皮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性狀本品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微酸、澀;或?yàn)樽厣梁稚拇竺弁?,氣微?.....
  • 處方陳皮5錢,半夏曲5錢,白茯苓5錢,枳實(shí)(麩炒)5錢,厚樸(姜汁炒)5錢,檳榔5錢,萊菔子(炒)2錢5分,木香2錢5分。制法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兒痢疾有積,胃弱不可重下者。用法用量陳米湯送下。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三......
  • 處方小柴胡湯加竹茹、枳實(shí)、藿香、厚樸。功能主治消導(dǎo)和胃止嘔。主嘔吐有食滯。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 處方楂肉、麥芽、萊菔子、半夏、連翹、香附、枳殼。功能主治痰食胸滿,呃逆。注意若尚有表邪,仍兼表散。摘錄《傷寒大白》卷三......
  • 《修月魯般經(jīng)后錄》引《十藥神書》(錄自《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保和湯處方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花各9克 天花粉 薏仁 五味子各6克 粉草 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各3克 阿膠 當(dāng)歸 地黃各12克 紫蘇 薄荷各4克制法上藥研成粗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