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芒消散

    《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五七:芒消散處方

    芒消半兩,蒲黃半兩,芎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鬼箭羽半兩,生干地黃(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半產(chǎn)后惡露不盡,氣攻疼痛,血下成塊,結(jié)筑臍腹。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芒消飲”。

    摘錄《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五七《圣惠》卷九:芒消散處方

    川芒消2兩,前胡1兩(去蘆頭),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葛根1兩(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先下,九日不解,致令內(nèi)實,胸脅逆滿,日晚即潮熱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九方出《千金》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五:芒消散處方

    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制法

    上三味合和。

    功能主治

    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用法用量

    每服5合,日2次,以利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疸發(fā)而見骨蒸,似乎虛象,以病起于急,屬實何疑?其兩目脈赤,又為血熱之驗。故于《金匱》大黃消石湯中裁去黃柏、梔子之苦寒,加入生地黃汁,?;}之滯也。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五《圣惠》卷三十二:芒消散處方

    川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梔子仁1兩,鉤藤(銼)1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丹石毒攻眼,疼痛、腫、生翳,心神躁亂。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以烏豆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圣惠》卷六十二:芒消散處方

    川芒消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1兩(生,銼),黃芩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發(fā)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煩躁,臍腹妨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圣惠》卷八十二:芒消散處方

    川芒消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赤茯苓3分,木通1兩(銼),黃芩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8-9歲兒臟腑結(jié)實壯熱。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少許,蔥白2寸,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二《圣濟總錄》卷五十三:芒消散處方

    芒消(別研)半兩,赤茯苓(去黑皮,為末)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膀胱結(jié)熱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蜜熟水調(diào)下。心煩躁熱者,以冷蜜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艾附暖宮丸處方艾葉(炭)120g 香附(醋制)240g 吳茱萸(制)80g 肉桂20g 當歸120g 川芎80g 白芍(酒炒)80g 地黃40g 黃芪(蜜炙)80g 續(xù)斷60g性狀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味甘而后......
  • 處方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姜7錢(炮,洗)。功能主治臟寒,大便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干姜末、熟艾各等分。制法以白面作餛飩,如酸棗大。功能主治脾虛有寒,瀉痢。用法用量每服40-50個,煮熟,空心服;腹脹者,炒厚樸煮汁熟,即煮餛飩食之。摘錄《雞峰》卷十四......
  • 處方艾葉(糯米糊蘸過,大火焙干)、麥糵(炒)各等分。制法上為細末,米醋打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虛羸,久不進食,臟腑不固,小便常多。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醋湯、溫酒或米飲送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紫檀5兩,小柏5兩,茜根5兩,郁金5兩,胡椒5兩。制法上為末,水和,入臼中,更搗一萬杵為丸,陰干。功能主治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主諸種病。先吐血,后嗽血。臨床應用諸咽喉口中熱瘡者,以水煮升麻,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大,旦服之,二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