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卷上:茯苓杏仁甘草湯別名

    茯苓湯、茯苓杏仁湯

    處方

    茯苓3兩,杏仁50,甘草1兩。

    功能主治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濕溫,兩脛逆冷,胸滿頭眩重疼,妄言多汗,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用法用量

    茯苓湯(《千金》卷十三)、茯苓杏仁湯(《杏苑》卷三)。

    各家論述

    《沈注金匱要略》:此痹胸中之氣也,邪氣阻塞胸膈,肺氣不得往來流利,則胸中氣塞短氣。方用杏仁通調肺氣,以茯苓滲導飲濕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則痹開而氣不短矣。

    摘錄《金匱》卷上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湯配方組成

    茯苓三兩(9克),杏仁五十個(8.5克),甘草一兩(3克)。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功效

    通陽化飲,宣導氣機。

    主治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濕溫,兩脛逆冷,胸滿頭眩重疼,妄言多汗,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臨床應用

    1.中醫(yī)病證:飲阻胸痹證。胸痛,胸悶,以悶為主,短氣,或似有水飲逆竄胸中,或嘔吐痰涎,質地清稀,舌淡、苔滑,脈沉或滑。

    2.西醫(yī)疾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肋間神經痛、神經性頭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前列腺炎、膀胱炎等臨床表現(xiàn)符合飲阻胸痹證者。

    用藥分析

    方中茯苓益氣利飲;杏仁通陽降泄;甘草益氣和中。

    用方思路

    1.茯苓杏仁甘草湯既是辨治飲阻胸痹證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諸多雜病如心病、肺病、脾胃病等的重要基礎方。

    2.方中茯苓既是利水藥,又是益氣藥,還是安神藥;杏仁既是化痰藥,又是潤燥藥;甘草既是益氣藥,又是生津藥。從方中用藥用量及調配分析得知,茯苓杏仁甘草湯的應用并不局限于飲阻胸痹證,還可用于辨治諸多雜病,如循環(huán)、呼吸、消化、內分泌及代謝等系統(tǒng)疾病。

    3.運用茯苓杏仁甘草湯辨治的病證(無論病變部位在心、在肺或在脾胃)以水飲阻滯為主,其治既要利水,又要化痰,還要益氣。

    隨證加減

    若夾陰陽俱虛,可與炙甘草湯合方用之;若夾陰血虛,可與百合地黃湯合方用之;若夾陽虛,可與桂枝人參湯合方用之。

    注意

    運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既要辨清西醫(yī)之病,又要辨清西醫(yī)之病屬于中醫(yī)水飲阻滯證。辨西醫(yī)之病可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發(fā)展演變及轉變規(guī)律,辨中醫(yī)之證可更好地針對西醫(yī)之病選用茯苓杏仁甘草湯。

    ①學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應重視茯苓和甘草的用量調配關系、茯苓和杏仁的用量調配關系。②茯苓杏仁甘草湯雖是辨治飲阻胸痹證的重要代表方,但在臨床中對心肺氣虛痰阻證等也具有良好治療作用。

    方歌

    茯苓杏仁甘草湯,飲阻胸痹功效長,胸中氣塞與短氣,化飲宣氣與通陽。

    摘錄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安中散處方半夏2兩(湯浸洗7次,切片,焙干),厚樸4兩(姜制),陳皮6兩(去瓤,焙干),甘草2兩(炙焦黃),蒼術6兩(米泔浸一伏時,去皮,切,焙干)。制法上銼,慢火炒焦,為粗散。功能主治胃虛,寒熱百病,脾寒痰盛,不思飲食。用法用量每服3......
  • 《圣濟總錄》卷一九○:半夏撥刀別名半夏飪處方大麥面4兩,半夏(湯洗去滑,盡炒)半兩(為末),桂(去粗皮)1錢(為末)。功能主治婦人痃癖,血氣,口吐酸水。用法用量半夏飪(《普濟方》卷三二五)。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圣濟總錄》卷一九○:半夏......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散處方紫菀(去苗.凈洗)、五味子(撿凈)、半夏(湯泡七次)、甘草(炙),各五兩;肉桂(去粗皮)、細辛(去苗),各二兩半。炮制上件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痰壅,不欲乳食。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盞......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散處方紫菀(去苗.凈洗)、五味子(撿凈)、半夏(湯泡七次)、甘草(炙),各五兩;肉桂(去粗皮)、細辛(去苗),各二兩半。炮制上件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痰壅,不欲乳食。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盞......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半夏曲處方白面3斤,苦杏仁6兩,鮮辣蓼草8兩,半夏(姜制)1斤,赤小豆6兩,鮮青蒿8兩,鮮蒼耳草8兩。功能主治咳嗽痰多,停食作嘔。用法用量以鮮草3味,煎水和成曲服。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