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導(dǎo)水丸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導(dǎo)水丸處方

    大黃(二兩) 黃芩(二兩) 滑石(四兩) 牽牛(頭末.四兩)

    炮制

    上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痛,久雨則加甘遂一兩;

    去逼身走注腫痛,加白芥子一兩;

    退熱散腫毒止痛,久旱加樸硝一兩;

    散結(jié)滯,通關(guān)節(jié),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

    去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

    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白湯送下,臨臥時(shí)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儒門事親》卷十二:導(dǎo)水丸處方

    大黃60克 黃芩60克 滑石120克 黑牽牛120克(另取頭末)

    制法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攻下逐水。主水濕腫滿,濕熱腰痛,痰濕流注身痛,無名腫毒,關(guān)節(jié)腫痛,疝氣,大小便閉者。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或加至100丸,臨臥溫水送下。

    溫?zé)嵫?,水濕腫滿日久者,加甘遂30克;痰濕走注,遍身疼痛者,加白芥子30克;腫毒疼痛者,加樸消30克;關(guān)節(jié)腫痛,大便秘結(jié)者,加郁李仁30克;腰腿沉重者,加樟柳根30克。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楊氏家藏方》卷十:導(dǎo)水丸處方

    人參(去蘆頭)、木香、丁香、檳榔、青橘皮(去白)、陳橘皮(去白)、香白芷、郁李仁(去皮)、杜仲(生用)、桔梗(去蘆頭)、大戟、澤瀉、黑牽牛(生用)、木通、樟柳根、桑根白皮、大黃(濕紙裹,煨熟用)、干漆(炒煙盡)、甘遂(麩炒令黃)、榆根白皮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每藥末2兩,煉蜜為丸,分作4丸。

    功能主治

    男子?jì)D人水氣腫滿。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臨臥用荊芥茶清嚼下。

    注意

    忌鹽百日并甘草3日。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經(jīng)驗(yàn)秘方》引范提舉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導(dǎo)水丸處方

    大黃(去皮,煨)2兩,黃芩2兩(去皮),滑石4兩,黑牽牛(頭未)4兩,木香半兩,檳榔半兩,郁李仁(去皮)半兩,白芥子半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痼虛腫。

    用法用量

    方中大黃、滑石、木香、檳榔、郁李仁用量原缺。

    摘錄《經(jīng)驗(yàn)秘方》引范提舉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
更多中藥材
  • 來源方論吳昆《醫(yī)方考》卷3:“血?dú)饩闾撜?,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yǎng)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bǔ)氣;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質(zhì)潤之品也,所以補(bǔ)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
  • 《中國藥典》:八珍益母丸處方益母草200g 黨參50g 白術(shù)(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當(dāng)歸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黃100g性狀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氣,味甜而微苦。炮制以上九味,粉碎成細(xì)......
  • 《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處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陰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連穗葉,石臼杵搗篩,為極細(xì)末)人參(飯上蒸)白術(shù)(飯上蒸)白茯苓(飯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當(dāng)歸身(酒浸)60克 川芎1......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珍粉處方蓮子肉320兩,生白術(shù)40兩,茯苓64兩,芡實(shí)160兩,山藥160兩,苡米160兩,扁豆64兩,黨參(去蘆)40兩。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白米面1600兩,兌以上細(xì)料面64兩,蒸熟晾干后,再研為細(xì)粉,兌白糖640......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珍糕處方黨參(去蘆)60克 茯苓60克 生白術(shù)60克 扁豆60克 蓮子肉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藥60克 芡實(shí)60克 白米面3千克 白糖2.4千克 江米面3千克制法共研為細(xì)粉 過羅,攪勻蒸糕,每塊重30克。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