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子(炮.去皮.臍)四兩,沉香、蓽澄茄、葫蘆巴(微炒)、肉桂(去粗皮)、茴香(舶上者.微炒)、補(bǔ)骨脂(微炒)、巴戟天(去心)、木香、川楝(炮.去核),各一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桃仁(去皮.尖.麩炒)二兩。
上同為細(xì)末。
治下經(jīng)不足,內(nèi)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臟腑自利,小便滑數(shù)。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鹽末少許,煎八分,去滓,稍熱服之。如盲腸、小腸一切氣痛,服之有效,空心,食前服。
蓽澄茄散(《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三)。
蓽澄茄 沉香 胡蘆巴(微炒)舶上茴香(微炒)破故紙(微炒)官桂(去皮)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木香 紫巴戟(穿心者)各30克 桃仁(面炒,去皮,尖)60克 川烏頭15克(炮,去皮、臍)黑附子(炮制,去皮、臍)120克
上十二味,同杵為細(xì)末。
主腎陽不足,內(nèi)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大便瀉利,小便滑數(shù),并治膀胱、小腸一切氣痛。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鹽少許,同煎至240毫升,溫服。
蓽澄茄散
蓽澄茄1兩,沉香1兩,葫蘆巴(微炒)1兩,破故紙(微炒)1兩,官桂(去皮)1兩,舶上茴香(微炒)1兩,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1兩,木香1兩,紫巴戟(穿心者)1兩,黑附子(炮制,去皮臍)4兩,桃仁(面炒,去皮尖)2兩,川烏頭半兩(炮,去皮臍)。
上為細(xì)末。
下經(jīng)不足,內(nèi)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臟腑自利,小便滑數(shù)及盲腸小腸一切氣痛。
蓽澄茄散(《證治要決類方》卷三)。本方改為丸劑,名“沉香蓽澄茄丸”,(見《御藥院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子(炮.去皮.臍)四兩,沉香、蓽澄茄、葫蘆巴(微炒)、肉桂(去粗皮)、茴香(舶上者.微炒)、補(bǔ)骨脂(微炒)、巴戟天(去心)、木香、川楝(炮.去核),各一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桃仁(去皮.尖.麩炒)二兩。
炮制上同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下經(jīng)不足,內(nèi)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臟腑自利,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鹽末少許,煎八分,去滓,稍熱服之。如盲腸、小腸一切氣痛,服之有效,空心,食前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博濟(jì)方》卷二:沉香蓽澄茄散別名蓽澄茄散(《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三)。
處方蓽澄茄 沉香 胡蘆巴(微炒)舶上茴香(微炒)破故紙(微炒)官桂(去皮)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木香 紫巴戟(穿心者)各30克 桃仁(面炒,去皮,尖)60克 川烏頭15克(炮,去皮、臍)黑附子(炮制,去皮、臍)120克
制法上十二味,同杵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腎陽不足,內(nèi)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大便瀉利,小便滑數(shù),并治膀胱、小腸一切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鹽少許,同煎至240毫升,溫服。
摘錄《博濟(jì)方》卷二《博濟(jì)》卷二:沉香蓽澄茄散別名蓽澄茄散
處方蓽澄茄1兩,沉香1兩,葫蘆巴(微炒)1兩,破故紙(微炒)1兩,官桂(去皮)1兩,舶上茴香(微炒)1兩,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1兩,木香1兩,紫巴戟(穿心者)1兩,黑附子(炮制,去皮臍)4兩,桃仁(面炒,去皮尖)2兩,川烏頭半兩(炮,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下經(jīng)不足,內(nèi)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虛滿,精神困倦,臟腑自利,小便滑數(shù)及盲腸小腸一切氣痛。
用法用量蓽澄茄散(《證治要決類方》卷三)。本方改為丸劑,名“沉香蓽澄茄丸”,(見《御藥院方》)。
摘錄《博濟(jì)》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