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女兒紅、青桑頭(《江蘇植藥志》)。
《江蘇植藥志》
為槭樹科植物茶條槭的幼芽及嫩葉。3月采收。置鍋中,微火炒焙數(shù)分鐘,使幼葉變軟,取出用手揉搓至均勻后,曬干。
生于山坡向陽地。分布黃河流域、長江下游及東北。產(chǎn)江蘇。
茶條槭,又名:茶條。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5~6米。樹皮灰色,粗糙。小枝細,綠色或紫綠色。單葉,紙質(zhì),卵形,長6~10厘米,寬4~6厘米,常羽狀3~5裂,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疏鋸齒;葉脈及脈腋有柔毛。傘房花序頂生;花雜性;萼片5,邊緣有長柔毛;花瓣5,白色;雄蕊8,著生于花盤內(nèi)部;子房密生長柔毛,花柱無毛,柱頭2裂。翅果長2.5~3厘米;小堅果嫩時有長柔毛;兩翅直立,成銳角?;ㄆ?~6月。果熟期10月。
干燥的幼芽及嫩葉多卷曲皺縮或裂成碎片狀,完整的較少,深綠色或黑綠色,表面具短毛。常摻有嫩枝。剛萌發(fā)的葉芽,鱗片上密布銀白色長柔毛。氣香,味稍苦。
樹皮、葉、果實含鞣質(zhì)。
《江蘇植藥志》:"代茶飲,退熱明目。"
女兒紅、青桑頭、桑條、青桑、桑芽茶、雞骨楓、苦津茶、銀桑葉。
出自《江蘇植藥志》
藥材基源:為槭樹科植物苦茶槭和苛條槭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cer ginnala Maxim.subsp. Theiferum (Fang)Fang [A.theiferum Fang]2.Acer ginnala Maxim.
采收和儲藏:3月采收嫩葉,置鍋中,微火炒焙粉分鐘,取出用手揉搓至均勻后,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低海拔的向陽山坡疏林中。
2.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叢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東及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華北、東北及陜西甘肅、河南等地。
1.苦茶槭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6m。樹皮粗糙,灰色、稀深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細瘦,當年生枝綠色或紫綠色,多年生枝淡黃色或黃褐色,皮孔橢圓形或近于圓形,淡白色。單葉對生;葉柄長4-5cm,綠色或紫綠色,無毛;葉片薄紙質(zh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8cm,寬2.5-5cm,不分裂或不明顯3-5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銳尖重鋸齒,下面具白色疏柔毛。傘房花序長達3cm,有白色疏柔毛,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萼片5,黃綠色;花瓣5,白色,較長于萼片;雄蕊8,花藥黃色,著生于花盤內(nèi)側(cè);子房有疏柔毛(在雄花中不發(fā)育);花柱先端2裂,柱頭平展或反卷。果實黃綠色或黃褐色;小堅果脈紋顯著,翅果長2.5-3.5cm,張開近于直立或成銳角?;ㄆ?-5月,果期5-9月。
2.茶條槭 本種與亞種苦茶槭的區(qū)別點在于:葉片紙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0cm,寬4-6cm,基部圓形、截形或略近于心臟形,常較深的3-5裂;翅連同小堅果長2.5-3cm,寬8-10mm,中段較寬或兩側(cè)近于平行,張開近于直立或成銳角?;ㄆ?月,果期10月。
干燥的幼芽及嫩葉多卷曲皺縮或裂成碎片狀,完整的較少,深綠色或黑綠色,表面具短毛。常摻有嫩核。剛萌發(fā)的葉芽,鱗片上密布銀白色長柔毛。氣香,味稍苦。
葉含遠志醇(polygalitol),茶條槭素(ginnalin)A,茶條槭素(ginnalin)B,茶條槭素(ginnalin)C,甲基肌醇(quebrachitol),槲皮甙(quercitrin),槭屬鞣質(zhì)(acertanin)A及其他茶條槭鞣質(zhì),如2-O-沒食子?;?6-O-三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2-O-galloyl-6-O-tr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2,6-雙-O-二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2,6-bis-O-d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6-O-沒食子?;?2-O-三沒食子酰基-1,5-脫水-D-葡萄糖醇(6-O-galloyl-2-O-tr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6-O-二沒食子?;?2-O-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6--O-digalloyl-2-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2-O-沒食子酰基-6-O-三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2-O-gal-loyl-6-O-tr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還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沒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肝經(jīng)
微苦;微甘;寒
清肝明目。主風(fēng)熱頭痛;肝熱止赤;視物昏花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開水沖泡化茶飲。
《江蘇植藥志》:代茶飲,退熱明目。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女兒紅、青桑頭(《江蘇植藥志》)。
出處《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槭樹科植物茶條槭的幼芽及嫩葉。3月采收。置鍋中,微火炒焙數(shù)分鐘,使幼葉變軟,取出用手揉搓至均勻后,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向陽地。分布黃河流域、長江下游及東北。產(chǎn)江蘇。
原形態(tài)茶條槭,又名:茶條。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5~6米。樹皮灰色,粗糙。小枝細,綠色或紫綠色。單葉,紙質(zhì),卵形,長6~10厘米,寬4~6厘米,常羽狀3~5裂,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疏鋸齒;葉脈及脈腋有柔毛。傘房花序頂生;花雜性;萼片5,邊緣有長柔毛;花瓣5,白色;雄蕊8,著生于花盤內(nèi)部;子房密生長柔毛,花柱無毛,柱頭2裂。翅果長2.5~3厘米;小堅果嫩時有長柔毛;兩翅直立,成銳角?;ㄆ?~6月。果熟期10月。
性狀干燥的幼芽及嫩葉多卷曲皺縮或裂成碎片狀,完整的較少,深綠色或黑綠色,表面具短毛。常摻有嫩枝。剛萌發(fā)的葉芽,鱗片上密布銀白色長柔毛。氣香,味稍苦。
化學(xué)成分樹皮、葉、果實含鞣質(zhì)。
功能主治《江蘇植藥志》:"代茶飲,退熱明目。"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桑芽拼音注音Sānɡ Yá別名女兒紅、青桑頭、桑條、青桑、桑芽茶、雞骨楓、苦津茶、銀桑葉。
英文名Mulberry bud出處出自《江蘇植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槭樹科植物苦茶槭和苛條槭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cer ginnala Maxim.subsp. Theiferum (Fang)Fang [A.theiferum Fang]2.Acer ginnala Maxim.
采收和儲藏:3月采收嫩葉,置鍋中,微火炒焙粉分鐘,取出用手揉搓至均勻后,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低海拔的向陽山坡疏林中。
2.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叢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東及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華北、東北及陜西甘肅、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1.苦茶槭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6m。樹皮粗糙,灰色、稀深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細瘦,當年生枝綠色或紫綠色,多年生枝淡黃色或黃褐色,皮孔橢圓形或近于圓形,淡白色。單葉對生;葉柄長4-5cm,綠色或紫綠色,無毛;葉片薄紙質(zh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8cm,寬2.5-5cm,不分裂或不明顯3-5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銳尖重鋸齒,下面具白色疏柔毛。傘房花序長達3cm,有白色疏柔毛,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萼片5,黃綠色;花瓣5,白色,較長于萼片;雄蕊8,花藥黃色,著生于花盤內(nèi)側(cè);子房有疏柔毛(在雄花中不發(fā)育);花柱先端2裂,柱頭平展或反卷。果實黃綠色或黃褐色;小堅果脈紋顯著,翅果長2.5-3.5cm,張開近于直立或成銳角?;ㄆ?-5月,果期5-9月。
2.茶條槭 本種與亞種苦茶槭的區(qū)別點在于:葉片紙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0cm,寬4-6cm,基部圓形、截形或略近于心臟形,常較深的3-5裂;翅連同小堅果長2.5-3cm,寬8-10mm,中段較寬或兩側(cè)近于平行,張開近于直立或成銳角?;ㄆ?月,果期10月。
性狀干燥的幼芽及嫩葉多卷曲皺縮或裂成碎片狀,完整的較少,深綠色或黑綠色,表面具短毛。常摻有嫩核。剛萌發(fā)的葉芽,鱗片上密布銀白色長柔毛。氣香,味稍苦。
化學(xué)成分葉含遠志醇(polygalitol),茶條槭素(ginnalin)A,茶條槭素(ginnalin)B,茶條槭素(ginnalin)C,甲基肌醇(quebrachitol),槲皮甙(quercitrin),槭屬鞣質(zhì)(acertanin)A及其他茶條槭鞣質(zhì),如2-O-沒食子?;?6-O-三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2-O-galloyl-6-O-tr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2,6-雙-O-二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2,6-bis-O-d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6-O-沒食子?;?2-O-三沒食子酰基-1,5-脫水-D-葡萄糖醇(6-O-galloyl-2-O-tr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6-O-二沒食子?;?2-O-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6--O-digalloyl-2-O-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2-O-沒食子酰基-6-O-三沒食子?;?1,5-脫水-D-葡萄糖醇(2-O-gal-loyl-6-O-trigalloyl-1,5-anhydro-D-glucitol)。還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沒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微苦;微甘;寒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主風(fēng)熱頭痛;肝熱止赤;視物昏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開水沖泡化茶飲。
各家論述《江蘇植藥志》:代茶飲,退熱明目。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