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榆蘑

    拼音注音Dà Yú Mó別名

    榆側耳、榆耳、榆蘑

    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蘑科真榆干側耳、白黃側耳、灰白側耳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eurotus ulmarius (Bull.ex Fr. ) Quel [Lyophyllum ulmarium (Bull.ex Fr.)Kuh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子實體,除去雜質。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榆干側耳 生于榆樹及其他闊葉樹樹于上。

    2.白黃側耳 生于闊葉樹腐木上。

    3.灰白側耳 叢生于闊葉樹腐木上。

    資源分布:1.榆干側耳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清海等地。

    2.白黃鍘耳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3.灰白側耳 分布于吉林、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榆干側耳 菌蓋肉質,寬11-15cm。半球形,漸平展,蓋面平滑,初期白色,后中央為佛手黃色或褐色,往往有網狀龜裂;蓋緣波狀。菌肉厚,白色。菌褶彎生,寬,疏,白色至淡土黃色。菌柄偏生,長4-10cm,粗1-2cm,同粗或基部膨大,白色稍帶淡黃色,密生軟毛,中實,常彎曲。孢子印白色。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無色,光滑,直徑5-6μm。

    2.白黃側耳 菌蓋直徑5-12cm。凸出型,幻小時邊緣內卷,老熟時或多或少凹;表面平滑,向緣久增厚且漸狹成一短菌柄;菌蓋常十分不整齊且邊緣呈波狀,以老熟時最為明顯;十分堅固,顏色變化較大,白色、微黃色、灰色至淡褐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寬,延生。菌柄偏生或側生,長短不一。孢子印玫瑰紫色;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光滑,(7-14)μm×(4-5)μm。

    3.灰白鍘耳 菌蓋寬3-7.5cm。圓形,后漸展開;蓋面光滑,白色,中部微凹,淡黃色,干后黃褐色。菌肉厚,白色,味柔和。菌褶延生,密至稍稀,幅稍寬,白色。菌柄偏生至近側生,長4-11cm,粗0.8-1.8cm,圓柱形,中實,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圓柱形,光滑,無色,(7-8.5)μm×4μm。

    性狀

    性狀鑒別 (1) 榆干側耳 菌蓋半角或平展,直徑7-15cm,中部橙黃色,邊緣波狀,淺黃色,表面光滑,有時龜裂;肉質。菌肉厚,白色。菌褶寬,較稀,白色或類白色。菌柄偏生,常彎曲,長4-9cm,直徑約2cm,白色或淡黃色,表面密生絨生,中實。氣微,味淡。

    (2)白黃側耳 菌蓋扁半球形、扇形或漏斗形,直徑4-12cm,白色、淡黃色或淡褐色,邊緣波狀,常開裂。菌肉薄,類白色。菌褶寬,類白色,有脈絡相連,在菌柄上形成隆紋。菌柄偏生或側生,長2-10cm,直徑0.5-1.5cm,類白色。光滑或基部有絨毛。氣微,味淡。

    (3)灰白側耳 菌蓋圓形,中間微凹陷,直徑3-7.5cm,黃白色或黃褐色,表面光滑。菌肉厚,白色。菌褶稍寬或稍稀,白色。菌柄偏生或近側生,長4-11cm,直徑0.8-1.8cm,白色,中實。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白黃側耳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糖原(glycogen)及具1→3支鏈的葡聚糖等?;野讉榷兀╤emagglutinin)。

    藥理作用

    1.抗菌 榆耳子實體浸提液能抑制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蓖、大腸桿菌和枯草桿菌等病原菌的生長。

    2.抗癌 灰白側耳的熱水提取物對肉瘤S180抑瘤率為72.3%.3.營養(yǎng)價值 對五種側耳子實體時行蛋白質及氨基酸含量測定,結果表明:品種不同,營養(yǎng)價值差別較大。以菌蓋比較,生物效價及營養(yǎng)指數,均以灰白側耳最高。以菌柄比較,則以糙皮側耳最高。

    歸經

    脾;大腸經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滋補強壯;止痢。主虛弱萎癥;痢疾,肺氣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光泡酒;或研末。

    各家論述

    1.《通雅》:榆肉,又云邊上有榆肉為最,榆之癭也,榆肉,榆菌也,產盧中。

    2.《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滋補,強壯,止痢等功能。用于虛弱,萎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玄參科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 var. tubiformis (Klotz.) Tsoo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利水澀精。......
  •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6~9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分布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
  •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莖入藥。秋冬采收,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用于毒蛇咬傷。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楮頭紅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var.maculata C.Y.Wu ex C.Chen采收和儲藏:夏、秋......
  •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a punct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