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冷熱痢

    作者: 朱梓

    (附論)夫冷熱痢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客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若熱搏于血。血滲腸間。則變?yōu)檠∫病6浞c內(nèi)。外傷于氣。氣搏津液不能行。則變成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微使引氣以息內(nèi)。徐徐吹息。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亦能運氣以去之也。

    黃連散

    (出圣惠方)

    治冷熱痢。心腹痛。補不止。

    黃連(一兩)龍骨(二兩)木香(半兩)當歸(一兩銼)赤芍藥(一兩)訶黎勒(一兩半)赤石脂(半兩炙)干姜(一兩炮)甘草(半兩炙)上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阿膠丸

    (出圣惠方)

    治冷熱不調(diào)。痢下膿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阿膠(一兩搗碎)干姜(一兩炮)木香(一兩)龍骨(二兩)赤石脂(二兩)黃連(一兩去皮)當歸(一兩)黃芩(一兩)濃樸(一兩去粗皮)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冷熱痢。虛損腹痛。不能飲食。日漸羸瘦。

    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干姜(半兩炮)白術(shù)(三分)黃芩(半兩)柏葉(三分)當歸(三分)黃連(三分)干熟地黃(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二黃丸治無問冷熱新舊痢。

    黃連黃柏干姜甘草艾(三月三日者熟各八分)附子(三枚)蠟(一雞子大)烏梅肉(熬八分)上搗羅為末。以蜜和蠟于鐺之中。慢火著蜜。須候蠟熔盡。如干益蜜丸。

    空腹以飲服四十丸。日二。漸加至五六十丸。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歸連丸治痢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

    黃連(四分)黃柏當歸黃芩(各二兩)阿膠(二兩炙)熟艾(一兩)上搗羅為散。以醇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分。日二夜一服。若產(chǎn)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冷熱痢不止。腹肚疼痛。心神煩悶。

    犀角屑(一兩)白術(sh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當歸(一兩銼)地榆(一兩銼)木香(半兩)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訶黎勒散

    (出千金方)

    治冷熱痢。煩悶不欲飲食。

    訶黎勒(煨用皮)當歸(銼微炒)黃連(各一兩)甘草(半兩炙)木香(半兩)干姜(半兩炮)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冷熱痢。腹痛不能飲食。

    附子(炮裂去皮)黃連(去須微炒)龍骨地榆(銼各一兩)當歸(三分銼)木香(半兩)上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黃連丸

    (出圣惠方)

    治冷熱痢。心神煩悶。腹中疼痛。

    黃連(去須)黃柏(銼微炒)艾葉(微炒)赤芍藥(各二兩)當歸(二兩銼)羚羊角(屑二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萬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濃樸丸

    (出圣惠方)

    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不止。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黃連(一兩去須)干姜(半兩炮)甘草(半兩炙)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每服不計時候。

    以粥飲下三十丸

    香豉湯

    (出圣惠方)

    療下焦冷熱不調(diào)。暴下赤白痢。

    香豉(一升熬)白術(shù)(六兩)薤白(切一升)蜀升麻(二兩)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為

    生犀散冷無問傷冷熱。及膿血痢。

    生犀角屑黃柏(各二兩)黃連苦參(各二兩)上為散。以糯米煮作飲。莫令生。

    每日空腹服一服。下日再服便瘥。勿輕之。肘后方有當歸。

    膠連丸治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

    阿膠(三兩一兩炙一兩入藥一兩銷清作膠)胡黃連(一兩)干姜(二兩)大黃(半兩)無食子(一枚久痢腸滑甚者加至三四枚)上為末。以醋熔膠清。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二十五丸。日再。漸加三十丸。老小須以意斟酌加減服之。若冷痢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

    內(nèi)補丸

    (一名黃連丸)

    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及下膿血。

    黃連(一兩去須炒)當歸(三分銼炒)干姜(半兩炮)阿膠(三分搗碎炒)上為末。煉蜜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日再服。一方以醋煮膠令消。眾手捻圓。又療產(chǎn)婦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驗。忌生冷、粘膩。(出十便良方。)

    甘草湯

    (一名三神湯)治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出十便良方)甘草(二寸炙)烏梅肉(五枚微炒)訶黎勒(五枚煨用皮)上銼。以水一大盞。

    煎至六分。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當歸湯

    (出圣惠方)

    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

    當歸(一兩銼微炒)黃連(一兩去須炒)上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加減當歸地榆散治冷熱不調(diào)。氣毒惡毒。溫熱腸候毒痢。休息膏痢。腥穢。干

    嘔不食。肌御米殼(蜜炒二兩)當歸(焙一兩)地榆黃連(揀凈)芍藥甘草(炒各半兩)上羅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進二服。氣毒痢。加黃連、當歸一倍。

    治冷熱痢疾。

    (出本事方)罌粟殼(二十個)白姜(三錢)甘草(五錢)艾葉(半兩)上羅勻。分作三服。

    每服入蜜。用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和中散治冷熱痢。腹痛里急。

    附子(炮七度水浸去皮為末)黃連(去須各一兩為末)乳香(研一分)上如患冷熱痢。

    取黃連、附子各半錢。乳香一分。以陳米飲調(diào)下。永止。再服以青橘皮湯調(diào)下。如患赤痢。

    附子末半錢。黃連末一錢。乳香一錢。如患白痢。黃連末半錢。附子末一錢。乳香一分。米飲調(diào)下。未止加黑豆七粒。煎湯止之。

    治冷熱不調(diào)?;蛩蚰??;蛭迳?。

    (出千金方)用酸石榴五枚。合殼子搗。絞取二升汁。服五合即效。一方。糞前有血。令人面黃色。

    用皮搗為末。茄子枝湯下。小兒以意服之。

    治冷熱痢。

    用紅菜頭搗。絞汁服之。

    堅腸丸

    (出十便良方)

    治一切痢疾。不問赤白膿血皆治。

    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四尋之。又沉而澀。此是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fā)熱通身。發(fā)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根源。

    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以明。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于數(shù)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quán)衡。一年間五行氣數(shù)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忽一氣太過。一臟有余。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后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fā)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fā)熱甚大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走。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

    治疫毒痢方。須是仔細首尾。讀此方論分明。識病根源。然后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fā)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zhuǎn)數(shù)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兼。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后變成赤痢。忽先下赤痢。后卻成白痢。并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fā)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水火相戰(zhàn)。故初病時先發(fā)寒熱。水火相犯。血變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理。先發(fā)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后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

    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溫之氣相傳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輕重。以白多為輕。以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午、庚子、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更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方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但有一年三春中。天時失和。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

    忽于夏日多寒溫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fā)寒熱。忽頭痛。忽先轉(zhuǎn)數(shù)行。忽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下白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后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麻黃官桂(各三分)大芎白術(shù)(各二兩)本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甘草(各一分)細辛(八分)牽牛(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隨時熱湯調(diào)下。和滓熱吃。用酒兩三盞。如寒熱不退。更不必吃。自別有方論在下。若吃此藥后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藥吃。取安效。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便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變?yōu)a白痢。漸次修合第二方吃。候白痢度數(shù)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安平。但六丙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nèi)。時氣多寒。人得痢疾。

    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溫化便多。人得痢疾。先發(fā)寒熱。即于方內(nèi)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nèi)多寒。人有痢疾。先發(fā)寒熱。并宜吃此方。

    治毒痢初得時。先發(fā)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退真散。若吃

    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

    此不得不更加仔細。

    訶子(五斤用面火炮熱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熟吃將訶子破去核不用只使皮焙干)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半。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煉取一盞??招暮妥页?。若吐出一兩口涎。

    更加如此吃經(jīng)數(shù)盞。大腑漸安。出后減少。便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猶未減不消。進此藥。

    治毒痢吃前面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余些小。忽下清糞如鴨糞。忽

    如茶湯。如舶上黃(去沙石用二兩細研如飛塵)上以薏苡仁二兩。炒熟。杵為末。與舶上黃末相和令勻。滴熟水相和。丸如梧桐子大??招囊悦诇挛迨?。

    治毒痢初得痢時。先發(fā)寒熱。吃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兩盞。經(jīng)一日。忽隔一夜

    寒熱不退。下痢不減分數(shù)。通身發(fā)熱。所下之痢多是膿涕。忽如桃花。忽如紅米膠。

    每一次忽下一盞半盞已來。吃此藥二盞至三盞。經(jīng)一日。忽一夜寒熱不退。下痢不減

    分數(shù)。便不進此藥。若根據(jù)法進藥兩盞后。壯熱便退。下痢少減分數(shù)。即請漸漸進此藥

    。每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卻修合上面還真散吃。取平安。但痢有寒熱

    。其證一也。前方以暖藥解之。此方以涼藥投之。其說合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發(fā)

    熱。土濕郁火。身亦發(fā)熱。肝熱刑脾。身亦發(fā)熱。惟至精者識其秋毫之變。切恐世人

    未能通其妙旨。于此設此兩方以救其失。然毒痢之傷人。惟水邪犯心最為極重。但患

    痢疾之人。有增寒壯熱。先吃上面通神散三兩服。寒熱不退。下痢不止。然后進此藥

    。以太歲分之。惟六壬、六戌、寅申、巳亥之年宜此藥。而六戌之年。尚有等差者。蓋

    火盛之年。必有寒濕相犯故也。然以六氣推遷不定。又不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間。

    春夏之內(nèi)熱氣偏多。濕化不舉。人患痢疾。肝脈弦。心脈洪。吃此藥。若吃兩盞后不

    見效驗。不進服。蓋痢之初起。切記水之犯心。不可妄投涼藥。故此方兩盞無驗。更

    不可進服。

    荊芥穗牡丹皮(去心)牽牛(炒)木香白頭翁芍藥桔梗防風獨活地榆(各一分)黃連(蜜浸)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一兩沸。急瀉出。食后溫和吃此藥后

    治毒痢初得病時。先發(fā)熱。所下之痢皆是白涕。并宜吃上面通神散。若人患痢

    經(jīng)一兩日。寒熱自退。卻只下白痢。未效宜服此方。

    黃橘皮防風(各一分)甘草(四銖)細辛(三銖)白術(shù)(二分)草豆蔻(一個)大芎(半吃。

    治毒痢初得病時。微有些小寒熱。忽止腹痛。出后時。糞后有些小膠涎與赤痢

    相雜。卻因誤吃涼藥。漸漸下痢極多。從早至暮。但只思眠。早朝即顏色枯瘁。身體

    稍涼。近曉至夜即面赤。顏色光潤。下痢極多。皆是清涎與赤痢相雜。通身發(fā)熱。不

    思飲食。渾身肌肉著手則痛。據(jù)此候宜當吃此藥。但身體大發(fā)熱如火。與人相近則熱

    氣逼人。其脈浮散。輕手取之。散亂指下不分部位。全無骨力。指下如風如氣。重手

    取之。指下全無。急用訶子五個。炮制如法。杵羅為末。一服。先用米湯調(diào)。和滓熱

    吃。候吐出涎。脈氣生。方可進下面方。

    白術(shù)(半兩)白芷芍藥大芎(各一分)甘草(炙四銖)訶子(五個)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三錢。煎陳米湯調(diào)下。和滓吃。

    治毒痢初得病時。并無寒熱。所下之痢全是膿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脈氣皆微

    細。宜吃此方。

    桑寄生(二兩)防風芎(各一分)甘草(炙三銖)上杵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

    煎取八分??招暮驮?/p>

    治赤白痢初得時。并無寒熱?;汲喟琢〗?jīng)久未效。別無增寒壯熱。宜吃此方。

    鹽梅(七個)黃連(四十九枝)上件藥用新沙瓶一個。安藥在內(nèi)。以新瓦片蓋瓶口。

    火通赤后煙絕取出。就熱研如飛塵。每服二錢。鹽調(diào)米湯下。和滓服。應是赤白痢。無問赤多白少。白多赤少。但身體無增寒壯熱者。皆可吃此方。

    治赤痢忽赤白相雜初得病時。并無增寒壯熱。經(jīng)及數(shù)日身體不熱。只小腹內(nèi)燥

    熱。下血不止。忽止血便吃暖藥不見效驗。宜服此方。寅申、巳亥年。六壬之年。宜

    有此候。但吃兩盞后不見效驗。更不請吃此藥。但唇皮赤。忽黯色。小便黃。白日身

    體涼。夜間則發(fā)熱。如此即肝熱刑脾之證也。

    荊芥穗牡丹皮白頭翁地榆芍藥防風黃連桔梗(各一分)牽牛(炒)木香(各三銖)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兩沸。食后和滓溫吃。須是一年之間。

    春夏

    治下赤痢身體并無增寒壯熱。此名肝心雙。宜吃此方。

    黃連(一兩蜜浸)木香(三銖)上細杵羅為末。濃煎陳米湯調(diào)二錢許。食后和渣吃。

    治赤痢不止。脈反為小。沉而又澀。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此候極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兩盞。發(fā)熱便退。亦庶幾可治。便修合上面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效。若吃通神散后。發(fā)熱不退。即治之難也。治患赤痢。赤白痢。白痢。忽因先得寒瘧后便成劑。忽因患痢后卻變成瘧。但患痢時。無問赤白。若有增寒壯熱。并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壯熱已退。便修合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效。緣此證候。乃水邪犯心。

    治之不可輕易也。

    治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渾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時。并

    無壯熱頭痛。方可吃此藥。

    舶黃(一兩細研如塵)上以白面一分。鐺內(nèi)炒令熟。于冷乳缽內(nèi)與舶上黃末同研令勻。

    滴冷熟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上為度??招拿诇隆H羰浅醯昧r。先壯熱頭痛。

    即不可吃此藥。

    治脾氣傷冷。相刑于腎。水土相攻。寒濕相爭。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雞卵清

    之類。宜吃此方。將舶上黃丸相間服。

    石斛吳茱萸大芎續(xù)斷草豆蔻牡蠣(火通赤放冷用)白術(shù)芙蓉防風干姜(各一分)訶黎勒(逐片面裹火炮)上細杵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朝空心米湯下五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