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膈氣宿食不消

    作者: 朱梓

    (附論)夫飲食入于胃,而化于脾,脾胃和調(diào),則水谷易腐。若脾胃虛寒,即傳化不時(shí),新陳蘊(yùn)積。

    麥散

    治膈氣,宿食不消。

    麥(四兩炒)芎白芷香子(炒)烏藥(各一兩半)莎草根(炒去毛)桔梗(炒)姜汁炙熟)人參(麩炒三兩)木

    濃樸湯

    治膈氣。宿食不消。

    濃樸(去粗皮銼兩半生姜汁浸一宿炒)草豆蔻(去皮)桂(去粗皮)高良姜五味子(各半黃(去根節(jié)煮掠分)烏頭(炮裂片,棗二枚

    人參茯苓湯

    治膈氣,宿食不消,痰毒瓦斯虛,飲食無(wú)味,壯熱憎寒,霍亂吐逆。

    人參(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訶黎勒皮附子(炮裂去皮臍)黃前胡(去蘆頭)粗皮)干姜(同煎至七一切

    蓽澄茄散

    治膈氣壅滯,脾胃虛弱,宿食不消,四肢乏力。

    蓽澄茄(一兩)草豆蔻(半兩去皮)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三分)木香(半兩)大腹皮微赤銼)訶黎白瓤焙)上服

    參曲散

    (出圣濟(jì)總錄)

    治膈氣,宿食不消,氣攻兩脅刺痛,口內(nèi)唾痰,心胸不快。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枳殼(去瓤麩炒)桂(去粗皮)木香甘草(炙)白術(shù)京三棱(炙熟各三分)

    濃樸散

    (出圣惠方)

    治膈氣,脾胃久冷,宿食不消,心腹虛脹,四肢瘦弱,宜服。

    濃樸(一兩去粗皮姜汁炙)沉香(三分)青橘皮(湯浸二宿去白瓤焙)檳榔(半兩)丁香(參(三分去蘆以水一盞

    人參湯

    (出圣惠方)

    治膈氣壅滯。不下飲食。或宿食不消。

    人參(一兩去蘆頭)木香(半兩)檳榔(半兩)干姜(三分炮)白術(shù)(一兩)枳殼(半兩麩草(半兩炙為散,

    草豆蔻散

    治膈氣壅滯,不下飲食,或宿食不消。

    人參(三分去蘆頭)細(xì)辛(半兩)赤茯苓(半兩)草豆蔻(三分去皮)濃樸(二兩去粗皮涂夏(半兩湯三錢(qián),水一

    訶黎勒湯

    (出圣惠方)

    治膈氣,脾胃積冷,宿食不消,心胸不利。

    訶黎勒皮(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白術(shù)(三分)黃(三分銼)神曲(一兩炒微黃)木皮)陳橘皮

    草豆蔻散

    治膈氣,宿食不消。

    草豆蔻(去皮)高良姜(炮)神曲(炒)木香(各一兩)訶黎勒(炮去核)陳橘皮(湯浸去服二錢(qián),入鹽

    建中湯

    (出王氏博濟(jì)方)

    治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mǎn),心腹脹痛,陰陽(yáng)不和,臍腹撮痛。

    草豆蔻(去皮)神曲(炒)麥(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術(shù)濃樸(去粗皮炙香熟)三片,棗二枚服。

    磨脾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膈氣,宿食不消,溫脾胃,除積冷。

    木香人參附子(炮裂去皮臍)赤茯苓(去黑皮)甘草(各二兩)干姜(炮)神曲(炒)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膈氣,胸中不利,宿食不化。

    木香(一兩)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草豆蔻(一兩去皮)訶黎勒皮(二兩)桂心為散,每服四

    人參散

    治胸膈氣滯,脾胃虛冷,飲食不消,面無(wú)顏色。

    人參(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白術(shù)(一兩)麥(一分炒微黃)訶黎勒皮(一兩)縮皮臍)上

    訶黎勒丸

    治膈氣,心胸妨悶,不能下食,食不消化。

    訶黎勒皮(一兩半)檳榔(一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一兩)白術(shù)(末,以棗肉

    神曲丸

    (出圣惠方)

    治膈氣,不下飲食,不能消化。

    神曲(四兩炒微黃)麥(四兩炒微黃)濃樸(二兩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一兩)為末,煉蜜

    蘇湯散

    治氣胸中不快,酒食不消,飲食不快,宜治脾元,一切虛中積滯。

    肉豆蔻丁香沉香砂(各一分)京三棱蓬莪術(shù)(燒存性各一兩)上為末,烏梅肉丸

    附子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膈氣,宿食不消,散寒邪,溫脾胃。

    丹砂(研細(xì)如粉留一半末為衣)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檳榔(銼碎半兩)杏仁(二十八砂為衣

    養(yǎng)胃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膈氣。宿食不消。

    丁香(半斤)白術(shù)人參(各十一兩)濃樸(去皮銼作小塊一斤)生姜(五斤用自然汁于銀丸,

    砂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膈氣。宿食不消。消滯。即進(jìn)飲食。

    山萸木香肉豆蔻(去皮)檳榔(銼各半兩)砂(一兩研碎以漿水一大盞化去沙泥熬盡為丸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lèi)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méi)有偏見(jiàn)。此書(shū)又稱(chēng)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lèi)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méi)有偏見(jiàn)。此書(shū)又稱(chēng)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lèi)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méi)有偏見(jiàn)。此書(shū)又稱(chēng)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