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傷寒太陽少陽并病。脈浮而下之。反入里。則作痞。痞者。心下滿也。病發(fā)于陰者。
則不可下。下則心腹痞滿。若按之自軟。但氣痞爾。不可復下也。若熱毒瓦斯乘心。則心下痞滿。面赤目黃??裱曰秀闭?。此為內(nèi)實。宜吐下之也。傷寒病發(fā)于陰。而醫(yī)誤下之。邪氣入里。胃中虛??蜌馍夏?。心下滿不痛。按之不堅。此為痞也。法宜瀉心。唯表未解者。未可攻之。當先解表。然后攻痞。若表解而里未和?;驗a心而痞不解。其人口燥煩渴背急。隨證處治。其眩冒而經(jīng)脈動惕者。久則成痿。若表里俱虛之人。有氣痞。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致煩。面青黃。膚者。難治。其脈微浮。而氣上沖咽喉。不能息者。
非痞。有寒在胸中故也。治屬吐法。
活人書云。問心下滿而不痛。此名痞也。傷寒本無痞。應其有身冷。醫(yī)反下。遂成痞。
枳實理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氣諸湯中。有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此方平和。宜常用。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湯藥味。蓋本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先用之。無論結(jié)胸與痞。關(guān)脈須皆沉。若關(guān)脈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關(guān)浮則結(jié)熱。三黃以驗也。瀉肝。若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病患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fā)渴。口熱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此以醫(yī)下之也。
若復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蓋此非結(jié)熱。以胃中虛??蜌馍夏妗9适褂惨?。下利而心下痞。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并主之。若下利不止者。當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蓋生姜瀉心。甘草瀉心湯。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則利益甚耳。服赤石脂禹余糧湯。利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脹瀉心湯不愈。然后可與陷胸丸下之。不可用陷胸湯。蓋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結(jié)胸與痞皆應。不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湯。
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jié)。柴胡桂枝湯主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柴胡加干姜牡蠣湯主之。若太陽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KT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十棗湯。大柴胡湯。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表證罷。不惡寒。
身涼。其人熱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疼。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干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
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湯。治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發(fā)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有旋復代赭湯證之人。其或咳逆氣虛者。先服四逆湯。其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復代赭湯。為良。旋復代赭湯。是解心下痞硬證。宜詳察之。
又云。傷寒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也。不經(jīng)下后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
若下后者。又有結(jié)胸痞氣之別。經(jīng)曰。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jié)在胸中。心滿而煩亂。
饑屬腑者不令攻之。茲二者。為不經(jīng)汗下。而心下滿者。或吐之??雌湫皻庵呦隆8哒?。
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陽明病。雖心下硬滿。又未可攻。
經(jīng)曰。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氣自表傳里。至于心下留結(jié)為實者。則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為實者。則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jié)于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jié)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結(jié)。經(jīng)曰。嘔而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但滿而不痛者。此為虛痞。蓋實邪留結(jié)。則為硬痛。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硬痛也。結(jié)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若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明其邪實可知矣。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明其邪虛可知矣。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
病發(fā)于陰。而發(fā)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罷。醫(yī)反下之。胃中空虛??蛣佑诟?。陽氣內(nèi)陷。心中因硬。則為結(jié)胸。須陷胸湯丸攻之可也。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滿。醫(y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而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空虛??蜌馍夏妗9适褂惨病m氈T瀉心湯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滿硬。一為虛。一為實。凡投湯者。大須詳審。結(jié)胸雖為實邪。眾皆共知。當用陷胸湯丸下之?;蛎}浮大者。則不可。下之則死。即是猶帶表邪。未全結(jié)實。下之重虛其里。邪深結(jié)則死。設其結(jié)胸形證悉具。而加之煩躁者。又為不治之疾。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以逐之。其邪氣勝。胃氣絕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雖神丹難為效也。又云。傷寒腹?jié)M者。俗謂之肚脹是也。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腑也。
猶未全入里者。雖腹?jié)M為里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jīng)曰。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腑也。傷寒邪入腑。是里證已深。故腹?jié)M。乃可下之。多矣。如經(jīng)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膳c小承氣湯。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病。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諸如此者。皆里證也。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
當下之。然腹?jié)M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jié)M時減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jīng)曰。腹不減。
減不足言。當下之。金匱略曰。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留滯。亦為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則腹?jié)M而咽干。陰寒為邪者。則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痛。自太陰者。屬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jié)M之候。又發(fā)汗吐下之后。因而腹成滿者。皆邪氣乘虛內(nèi)客而為之。而所生又各不同。經(jīng)曰。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傷寒吐后。腹脹者。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下后。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有當溫者。有當下者。有當吐者何。邪氣不一也。但發(fā)汗后腹?jié)M。當溫之。邪氣在表。因發(fā)散則邪去。胃為津液之主。發(fā)汗亡陽。則胃所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為脹滿。是當溫散可也。吐后腹?jié)M??上轮P皻庠谛卣?。則可吐之。則邪去人安。若吐后。邪氣不去。加之腹脹者。是胸中之邪。
下傳入胃。擁而實。故主脹滿。當須下之可也。下后腹?jié)M可吐者。邪氣在表。未傳入腑。而妄下之也。自表乘虛而入。郁于胸中而為虛煩。氣上下不得通利者。腹為之滿。故當吐之可也。凡為醫(y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
發(fā)汗吐下之不瘥。溫補針艾之適。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圣濟總錄論曰。傷寒心腹脹滿者。以臟氣不調(diào)。邪氣入乘。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脹悶而滿。然臟有虛實。邪有冷熱。若吐下以后。病不除。內(nèi)外有熱。心腹脹悶而痛者。此為實也。若其素有冷癖。因病發(fā)熱。服冷藥。及飲水過度。水結(jié)心下動于痼滯。心腹脹滿者。此為虛也。
活人歌括云。問君腹脹是如何。只謂陰陽氣不和。若是曾經(jīng)汗吐下。根據(jù)方調(diào)治莫蹉跎。
腹脹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太陽證。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半夏甘草人參湯。太陽證。下后。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吐后。腹脹滿者。
調(diào)又歌曰。脹滿脾家及胃家。三陽合病心煩麻。入邪吐汗下之后。腎證便堅承氣瘥。
如腹脹多屬太陰。蓋脾為中央土。所以主腹?jié)M之候。腹中常滿者。里實而可下。時滿時減者。里虛不可下。當以溫和藥和之。其有吐汗下后。因成腹?jié)M者。此則邪乘氣虛而入?;蚴枥?。或溫散。或涌吐。條例又不同焉。審其邪氣之所起。知其邪氣之所在??芍印km然。
太不可以無別。若大腹?jié)M而涸。難以有瘳。太陰腹?jié)M。吐食。不可下。枳實理中丸主之。誤下太陽。因而腹?jié)M時痛。為太陰病。桂枝大黃湯。重者。桂枝加大黃湯。陽明發(fā)熱。腹?jié)M微喘??诳嘌矢伞;虿淮蟊恪Q哉Z太迫者。亦有此證并小柴胡湯。噦而小便難。加茯苓。又陽明復大滿。不大便。小承氣湯微下之。陽明脈遲。腹?jié)M時喘。潮熱。亦用小承氣湯。發(fā)黃證。
有本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譫言??谥胁蝗省I倥c白虎湯。吐后腹?jié)M脹不減者。胸中之邪。下傳入胃。擁而為實也。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汗后腹脹滿者。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也。濃樸生姜半夏人參甘草湯。若滿而痛。則小承氣湯微下之。妄下后。腹脹滿。心煩。而臥起不安者。表邪乘虛而入。郁于胸中也。梔子濃樸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承氣湯急下之。腹脹逆。用桔梗半夏湯。腹皮痛者。脾不勝水。故水與氣博于皮膚之間。觀其腸鳴漉漉可知矣。半夏茯苓湯加官桂。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虛也。見氣短而腹?jié)M。用藥皆去白術(shù)。以術(shù)溫燥而閉氣也。
方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頭痛。四肢煩疼。
前胡(去蘆頭一兩)赤茯苓赤芍藥桂心白術(shù)(各三分)柴胡(去苗)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兩)甘草(半兩炙赤微銼)上粗搗為散。每服四錢。
水一中
旋復花散
治傷寒頭痛。心腹痞滿。痰壅。不下飲食。
旋復花(半兩)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桂心(各三兩)前胡(去蘆頭)石膏赤茯苓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
入
訶黎勒散
治傷寒心腹痞滿。咽喉噎塞。四肢不和。背膊壅悶。不
欲飲食。
訶黎勒(煨用皮)大腹皮(銼)前胡(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去滑)枳實(麩炒微黃)桂心(各三分)木香(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附子瀉心湯
治傷寒心腹痞滿。惡寒汗出者。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黃連(去須)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散
治傷寒心腹痞滿。下之后。心腹轉(zhuǎn)脹。宜服。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赤茯苓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各一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各三分)木香高良姜(各一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白術(shù)散
治傷寒冷氣結(jié)在心腹。痞滿妨悶。宜服。
白術(shù)桂心赤芍藥當歸(銼微炒)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干姜(炮)木香(各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二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
治傷寒頭項急悶。心腹痞滿。氣逆。不思飲食。宜服。
(出圣惠方)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紫蘇莖葉(各一兩)桂心木香大腹皮(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赤茯苓散
治傷寒心腹痞滿。兩脅下急。不能飲食。宜服。
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陳橘皮(各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澤瀉桔梗(去蘆頭)人參(各三分去蘆頭)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麩炒黃去雙仁)上搗
治傷寒氣逆。心腹痞滿。不下飲食。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各一兩)桔梗(三分去蘆頭)桂心(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治傷寒發(fā)汗后。心腹氣痞滿煩悶。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赤茯苓桂心青橘皮(各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
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附子散
治傷寒其脈沉微?;蛞蛳潞蟆P母蛊M。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各一兩去蘆頭)干姜(炮制銼)白茯苓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桂心訶黎勒(煨用皮各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代赭散
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心腹痞滿。胸膈氣不利。宜服。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代赭(研)旋復花人參(去蘆頭)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浸七次去滑)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宜服。
前胡(去蘆頭)枳殼(各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湯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銼)木香人參(去蘆頭)桔梗(去蘆頭)枇杷葉(各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芎白術(shù)赤芍藥(各三分)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治傷寒后心腹痞堅。兼氣促。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蘿卜子(一兩微炒)阿魏(一錢麩裹煨麩熱為度)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
以熱酒調(diào)下一錢。
治傷寒表熱未除。數(shù)下之。遂夾熱而利。利不止。心腹痞滿。表里不解者。宜服此
方。
桂心甘草(各一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人參(去蘆頭)干姜(各三分炮)上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湯
治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腹痞堅。痰逆不止。宜服。
柴胡(一兩半去苗)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夏(各三分湯浸七次去滑)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出金匱方)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
盤。
桂枝生姜甘草麻黃細辛(各二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炒)上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術(shù)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七枚)白術(shù)(二兩)上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即當散也。
導飲丸治傷寒心下痞硬痛。噫氣不轉(zhuǎn)。腹與右脅滿痛者。
木香茴香檳榔青皮橘皮(各一兩)黑牽牛甘遂大戟(各二兩)干姜(一兩)上搗篩。煉蜜和桐子大。飲服三粒。或五粒。
桔梗半夏湯治傷寒冷熱不和。心腹痞滿。時發(fā)疼痛。下氣消痞。
桔梗(銼炒一兩)半夏(姜汁制切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四錢。鹽水一中盞。生姜三片。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之。一方有枳實半兩。
半夏瀉心湯治傷寒心下痞。但滿不痛者。
(一名瀉心湯)半夏(湯浸七次焙干一兩)黃芩(去黑心三分)干姜(炮三分)黃連(去須炒半兩)人參(三分)甘草(炙銼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分。棗三枚。
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騻酗L。醫(yī)反下之。下利十數(shù)行。谷不化。腹中瀉。心下痞硬。干嘔心煩者。加甘草半兩。人參一兩。名甘草瀉心湯?;蚝钩鼋夂蟆N钢胁缓?。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脅下水瀉不痢者。加生姜一兩。或干姜半兩。余如正方。名生姜瀉心湯。一方治痰熱。心胸煩痞。半夏丸。酒蒸黃連丸合和。每服三十五丸。米飲下。
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臥。醫(yī)見心下痞悶。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
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蜌馍夏?。故使硬也。
甘草(炙四兩)黃芩(去黑心)干姜(炮各三分)半夏(湯浸七次二兩半)黃連(去須一兩半)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大棗三枚擘。煎七分。去滓。溫服。
日三。
大腹散治傷寒后。氣結(jié)不散。胸中痞滿。欲成結(jié)胸。
大腹皮(并子銼)前胡(去蘆頭)木通(銼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枳實(銼麩炒一兩半)桂(去粗皮)半夏(湯浸七次炒三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蘇橘湯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復花(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焙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陳橘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冷痛。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七次炒干三分)吳茱萸(湯洗焙炒一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
溫服。
半夏湯
治傷寒痞滿。嘔噦。心下悸。不能食。
半夏(湯浸七次焙令干)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白術(shù)(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湯
治傷寒心下痞滿。小便不利。
茯苓(去黑皮)白芍藥瞿麥穗(各一兩)白術(shù)(半兩炒)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食溫服。
又方治傷寒痞滿。滯氣不散。似物噎塞。
赤茯苓(去黑皮)枳實(細銼麩炒)桂(去粗皮)人參桑根白皮(銼)大腹皮(并子各二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甘草(炙銼)木香(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消痞湯
治傷寒痞滿。心腹妨悶。不能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濃樸(去粗皮姜汁炙)白術(shù)檳榔(銼各二兩)半夏(湯浸七次炒令干)人參(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前胡湯
治傷寒心中痞滿。結(jié)氣不散。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前胡(去蘆頭三分)枳實(銼麩炒)木香杏仁(湯浸去雙仁炒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六分。
去滓。溫服。
異效丸
治傷寒四五日大下后。心中痞滿。氣息喘逆欲絕。
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干姜(炮三分)上粗搗羅為末。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每服空心米飲下二十丸。晚再服。加至三十丸。
沉香湯
治傷寒虛痞。氣逆嘔吐。
沉香(銼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胡椒香子(炒)楝實(銼炒)蓽澄茄(炒各半兩)上粗搗。每服二錢。水半盞。酒半盞。蔥白一握。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
豆蔻湯
治傷寒發(fā)汗。胃氣不和。心下結(jié)痞。噫氣食臭。脅下氣
滿。虛鳴下利草豆蔻(去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重)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半夏(湯浸七次炒)干姜(炮)甘草(炙銼)人參(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一方
(出肘后方)
治胸脅痞滿。心寒氣急喘急。
人參白術(shù)(各一分)枳實(二兩)干姜(一兩)上搗蜜和丸。一服一枝。若嗽。
加栝蔞二兩。吐加牡蠣一兩。日夜五七丸服。不愈更服。
枳殼湯
(一名桔梗枳殼湯出活人書)
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者。出東坡家藏方。
枳殼(一作枳實)桔梗(各一兩)上咀。水一升半。煎一半。去滓。分作二服。
傷寒下早。則氣上膨胸。謂之結(jié)胸。更多用巴豆、粉霜、膩粉。十死七八。此蓋瀉其下焦。下焦虛。則氣愈見上攻胸膈。多致不救。凡胸膈病??蔀a膈。若按之堅硬而痛。此是結(jié)胸。如胸有水。須用大黃甘遂輩下之。陷胸丸之類是也。若按之不甚硬。亦不甚痛。此名痞。
氣上虛。氣熱膨脹。只可用黃芩、大黃、黃連之類化之。嘗有患胸脹已危。因作結(jié)胸痞氣。
治皆不瘥。史大夫以此湯飲之。下黃水一升許遂瘥。予得此法。用之如神。若是痞氣。莫不應手而消。凡傷寒胸脹。勿問結(jié)胸痞氣。但先服此藥。若不瘥。然后別下藥。錄此湯。行氣下膈耳。無他損。又西晉崔勛方。得傷寒或下或不下。心中結(jié)滿。胸膈痞寒。氣急厥逆欲絕。
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二三日輒死。用瀉心大小陷胸湯。皆不瘥。當是下后虛逆氣已不理。
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jié)于胸中。氣毒相激。故到此病。若療之。當用加減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
加減理中丸
(出活人書)
治寒實結(jié)胸。及傷寒諸吐利后。胸痞欲絕。膈高起急
痛。手不得人參白術(shù)甘草(各二兩)干姜(一兩半)枳實(炮一兩)茯苓(二兩)上俱研末。蜜丸彈子大。一丸不效。再服。予時用此。神速。下喉。氣即相接續(xù)。后與之不過五六彈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收?。加栝蔞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又炒。
此予屢試之效。其功神速。今以此丸與枳實湯兼服。無不驗。所謂枳實。只是枳殼。古人謂之枳實。后人方別出枳殼。東坡先生以秘方廣傳。又每有論述。教人濟活。存心仁矣。
濃樸湯
治傷寒汗后。腹脅脹滿。食少嘔逆。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三分)桂(去粗皮)訶黎勒(炮去核)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赤茯苓(去黑皮)丁香(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
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附子湯
治傷寒因下后。脾胃虛冷。腹脅脹滿。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赤茯苓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桂心(各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后中冷疾。心腹脹滿。不下食。
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各一兩)人參(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用鹽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飲
治傷寒后脾氣未順。腹脅脹滿。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令透)人參芍藥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檳榔(煨銼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鹽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
去滓
治傷寒后腹痛。兼兩脅脹滿。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當歸(切焙)木香枳殼(去瓤麩炒用)大腹皮(炒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傷寒汗后。心腹及臍下滿脹。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木香桂(去粗皮)木通(銼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治傷寒后。心腹氣滯脹滿。不能下飲食。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半)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白術(shù)人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茯苓湯
治傷寒后氣未和。心腹脹滿。不能飲食。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人參(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一兩重)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七物湯
治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尚如故者。此湯
主之。
濃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上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三日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
加生姜至半斤。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此湯方主
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上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濃樸三物湯
治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
納大黃。
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益中丹治太陰病。食則吐。胃中痛。腹脹時噫者。
高良姜干姜(各二兩)半夏橘皮(各四兩)上搗篩。煉蜜和丸桐子大。白飲服三十丸。
黃芩湯
治傷寒后煩熱。大便不利。心腹脹滿。
黃芩(去黑心一兩)黃連(去須)大黃(銼炒)芒硝(研)甘草(炙銼)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土瓜根(各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殼。食前溫服。
檳榔散
(出宣明論)
治傷寒陰病。下后大早。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軟虛也。
檳榔枳殼(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煎黃連湯下。不計時候。溫服。
益智散
(出和劑方)
治傷寒后陰盛。心腹痞滿。嘔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
冷氣沖心。脅川烏(炮黑去皮臍四兩)益智(去皮二兩)干姜(炮半兩)青皮(去白一兩)上為散。
每服三錢。水二盞。入一捻。生姜五片。棗二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
一方無生姜、棗。煎服。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傷寒太陽少陽并病。脈浮而下之。反入里。則作痞。痞者。心下滿也。病發(fā)于陰者。
則不可下。下則心腹痞滿。若按之自軟。但氣痞爾。不可復下也。若熱毒瓦斯乘心。則心下痞滿。面赤目黃??裱曰秀闭?。此為內(nèi)實。宜吐下之也。傷寒病發(fā)于陰。而醫(yī)誤下之。邪氣入里。胃中虛??蜌馍夏?。心下滿不痛。按之不堅。此為痞也。法宜瀉心。唯表未解者。未可攻之。當先解表。然后攻痞。若表解而里未和?;驗a心而痞不解。其人口燥煩渴背急。隨證處治。其眩冒而經(jīng)脈動惕者。久則成痿。若表里俱虛之人。有氣痞。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致煩。面青黃。膚者。難治。其脈微浮。而氣上沖咽喉。不能息者。
非痞。有寒在胸中故也。治屬吐法。
活人書云。問心下滿而不痛。此名痞也。傷寒本無痞。應其有身冷。醫(yī)反下。遂成痞。
枳實理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氣諸湯中。有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此方平和。宜常用。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湯藥味。蓋本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先用之。無論結(jié)胸與痞。關(guān)脈須皆沉。若關(guān)脈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關(guān)浮則結(jié)熱。三黃以驗也。瀉肝。若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病患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fā)渴。口熱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此以醫(yī)下之也。
若復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蓋此非結(jié)熱。以胃中虛??蜌馍夏妗9适褂惨?。下利而心下痞。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并主之。若下利不止者。當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蓋生姜瀉心。甘草瀉心湯。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則利益甚耳。服赤石脂禹余糧湯。利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脹瀉心湯不愈。然后可與陷胸丸下之。不可用陷胸湯。蓋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結(jié)胸與痞皆應。不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湯。
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jié)。柴胡桂枝湯主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柴胡加干姜牡蠣湯主之。若太陽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KT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十棗湯。大柴胡湯。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表證罷。不惡寒。
身涼。其人熱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疼。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干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
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湯。治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發(fā)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有旋復代赭湯證之人。其或咳逆氣虛者。先服四逆湯。其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復代赭湯。為良。旋復代赭湯。是解心下痞硬證。宜詳察之。
又云。傷寒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也。不經(jīng)下后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
若下后者。又有結(jié)胸痞氣之別。經(jīng)曰。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jié)在胸中。心滿而煩亂。
饑屬腑者不令攻之。茲二者。為不經(jīng)汗下。而心下滿者。或吐之??雌湫皻庵呦隆8哒?。
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陽明病。雖心下硬滿。又未可攻。
經(jīng)曰。陽明病。心下硬滿。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氣自表傳里。至于心下留結(jié)為實者。則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為實者。則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jié)于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jié)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結(jié)。經(jīng)曰。嘔而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但滿而不痛者。此為虛痞。蓋實邪留結(jié)。則為硬痛。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硬痛也。結(jié)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若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明其邪實可知矣。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明其邪虛可知矣。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
病發(fā)于陰。而發(fā)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罷。醫(yī)反下之。胃中空虛??蛣佑诟?。陽氣內(nèi)陷。心中因硬。則為結(jié)胸。須陷胸湯丸攻之可也。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滿。醫(y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而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空虛??蜌馍夏妗9适褂惨病m氈T瀉心湯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滿硬。一為虛。一為實。凡投湯者。大須詳審。結(jié)胸雖為實邪。眾皆共知。當用陷胸湯丸下之?;蛎}浮大者。則不可。下之則死。即是猶帶表邪。未全結(jié)實。下之重虛其里。邪深結(jié)則死。設其結(jié)胸形證悉具。而加之煩躁者。又為不治之疾。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以逐之。其邪氣勝。胃氣絕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雖神丹難為效也。又云。傷寒腹?jié)M者。俗謂之肚脹是也。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腑也。
猶未全入里者。雖腹?jié)M為里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jīng)曰。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腑也。傷寒邪入腑。是里證已深。故腹?jié)M。乃可下之。多矣。如經(jīng)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膳c小承氣湯。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病。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諸如此者。皆里證也。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
當下之。然腹?jié)M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jié)M時減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jīng)曰。腹不減。
減不足言。當下之。金匱略曰。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留滯。亦為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則腹?jié)M而咽干。陰寒為邪者。則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痛。自太陰者。屬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jié)M之候。又發(fā)汗吐下之后。因而腹成滿者。皆邪氣乘虛內(nèi)客而為之。而所生又各不同。經(jīng)曰。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傷寒吐后。腹脹者。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下后。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有當溫者。有當下者。有當吐者何。邪氣不一也。但發(fā)汗后腹?jié)M。當溫之。邪氣在表。因發(fā)散則邪去。胃為津液之主。發(fā)汗亡陽。則胃所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為脹滿。是當溫散可也。吐后腹?jié)M??上轮P皻庠谛卣?。則可吐之。則邪去人安。若吐后。邪氣不去。加之腹脹者。是胸中之邪。
下傳入胃。擁而實。故主脹滿。當須下之可也。下后腹?jié)M可吐者。邪氣在表。未傳入腑。而妄下之也。自表乘虛而入。郁于胸中而為虛煩。氣上下不得通利者。腹為之滿。故當吐之可也。凡為醫(y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
發(fā)汗吐下之不瘥。溫補針艾之適。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圣濟總錄論曰。傷寒心腹脹滿者。以臟氣不調(diào)。邪氣入乘。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脹悶而滿。然臟有虛實。邪有冷熱。若吐下以后。病不除。內(nèi)外有熱。心腹脹悶而痛者。此為實也。若其素有冷癖。因病發(fā)熱。服冷藥。及飲水過度。水結(jié)心下動于痼滯。心腹脹滿者。此為虛也。
活人歌括云。問君腹脹是如何。只謂陰陽氣不和。若是曾經(jīng)汗吐下。根據(jù)方調(diào)治莫蹉跎。
腹脹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太陽證。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半夏甘草人參湯。太陽證。下后。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吐后。腹脹滿者。
調(diào)又歌曰。脹滿脾家及胃家。三陽合病心煩麻。入邪吐汗下之后。腎證便堅承氣瘥。
如腹脹多屬太陰。蓋脾為中央土。所以主腹?jié)M之候。腹中常滿者。里實而可下。時滿時減者。里虛不可下。當以溫和藥和之。其有吐汗下后。因成腹?jié)M者。此則邪乘氣虛而入?;蚴枥?。或溫散。或涌吐。條例又不同焉。審其邪氣之所起。知其邪氣之所在??芍印km然。
太不可以無別。若大腹?jié)M而涸。難以有瘳。太陰腹?jié)M。吐食。不可下。枳實理中丸主之。誤下太陽。因而腹?jié)M時痛。為太陰病。桂枝大黃湯。重者。桂枝加大黃湯。陽明發(fā)熱。腹?jié)M微喘??诳嘌矢伞;虿淮蟊恪Q哉Z太迫者。亦有此證并小柴胡湯。噦而小便難。加茯苓。又陽明復大滿。不大便。小承氣湯微下之。陽明脈遲。腹?jié)M時喘。潮熱。亦用小承氣湯。發(fā)黃證。
有本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譫言??谥胁蝗省I倥c白虎湯。吐后腹?jié)M脹不減者。胸中之邪。下傳入胃。擁而為實也。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汗后腹脹滿者。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也。濃樸生姜半夏人參甘草湯。若滿而痛。則小承氣湯微下之。妄下后。腹脹滿。心煩。而臥起不安者。表邪乘虛而入。郁于胸中也。梔子濃樸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不大便。承氣湯急下之。腹脹逆。用桔梗半夏湯。腹皮痛者。脾不勝水。故水與氣博于皮膚之間。觀其腸鳴漉漉可知矣。半夏茯苓湯加官桂。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虛也。見氣短而腹?jié)M。用藥皆去白術(shù)。以術(shù)溫燥而閉氣也。
方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頭痛。四肢煩疼。
前胡(去蘆頭一兩)赤茯苓赤芍藥桂心白術(shù)(各三分)柴胡(去苗)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煨用皮各一兩)甘草(半兩炙赤微銼)上粗搗為散。每服四錢。
水一中
旋復花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頭痛。心腹痞滿。痰壅。不下飲食。
旋復花(半兩)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桂心(各三兩)前胡(去蘆頭)石膏赤茯苓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
入
訶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咽喉噎塞。四肢不和。背膊壅悶。不
欲飲食。
訶黎勒(煨用皮)大腹皮(銼)前胡(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去滑)枳實(麩炒微黃)桂心(各三分)木香(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附子瀉心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惡寒汗出者。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黃連(去須)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下之后。心腹轉(zhuǎn)脹。宜服。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赤茯苓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各一兩)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各三分)木香高良姜(各一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白術(shù)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冷氣結(jié)在心腹。痞滿妨悶。宜服。
白術(shù)桂心赤芍藥當歸(銼微炒)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干姜(炮)木香(各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二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
治傷寒頭項急悶。心腹痞滿。氣逆。不思飲食。宜服。
(出圣惠方)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紫蘇莖葉(各一兩)桂心木香大腹皮(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兩脅下急。不能飲食。宜服。
赤茯苓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白術(shù)陳橘皮(各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澤瀉桔梗(去蘆頭)人參(各三分去蘆頭)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麩炒黃去雙仁)上搗
治傷寒氣逆。心腹痞滿。不下飲食。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各一兩)桔梗(三分去蘆頭)桂心(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治傷寒發(fā)汗后。心腹氣痞滿煩悶。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赤茯苓桂心青橘皮(各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
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其脈沉微?;蛞蛳潞蟆P母蛊M。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各一兩去蘆頭)干姜(炮制銼)白茯苓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桂心訶黎勒(煨用皮各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代赭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心腹痞滿。胸膈氣不利。宜服。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代赭(研)旋復花人參(去蘆頭)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浸七次去滑)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宜服。
前胡(去蘆頭)枳殼(各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湯浸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銼)木香人參(去蘆頭)桔梗(去蘆頭)枇杷葉(各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芎白術(shù)赤芍藥(各三分)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治傷寒后心腹痞堅。兼氣促。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蘿卜子(一兩微炒)阿魏(一錢麩裹煨麩熱為度)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
以熱酒調(diào)下一錢。
治傷寒表熱未除。數(shù)下之。遂夾熱而利。利不止。心腹痞滿。表里不解者。宜服此
方。
桂心甘草(各一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人參(去蘆頭)干姜(各三分炮)上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腹痞堅。痰逆不止。宜服。
柴胡(一兩半去苗)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夏(各三分湯浸七次去滑)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出金匱方)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
盤。
桂枝生姜甘草麻黃細辛(各二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炒)上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術(shù)湯
(出金匱方)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七枚)白術(shù)(二兩)上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即當散也。
導飲丸治傷寒心下痞硬痛。噫氣不轉(zhuǎn)。腹與右脅滿痛者。
木香茴香檳榔青皮橘皮(各一兩)黑牽牛甘遂大戟(各二兩)干姜(一兩)上搗篩。煉蜜和桐子大。飲服三粒。或五粒。
桔梗半夏湯治傷寒冷熱不和。心腹痞滿。時發(fā)疼痛。下氣消痞。
桔梗(銼炒一兩)半夏(姜汁制切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四錢。鹽水一中盞。生姜三片。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之。一方有枳實半兩。
半夏瀉心湯治傷寒心下痞。但滿不痛者。
(一名瀉心湯)半夏(湯浸七次焙干一兩)黃芩(去黑心三分)干姜(炮三分)黃連(去須炒半兩)人參(三分)甘草(炙銼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五分。棗三枚。
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騻酗L。醫(yī)反下之。下利十數(shù)行。谷不化。腹中瀉。心下痞硬。干嘔心煩者。加甘草半兩。人參一兩。名甘草瀉心湯?;蚝钩鼋夂蟆N钢胁缓?。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脅下水瀉不痢者。加生姜一兩。或干姜半兩。余如正方。名生姜瀉心湯。一方治痰熱。心胸煩痞。半夏丸。酒蒸黃連丸合和。每服三十五丸。米飲下。
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臥。醫(yī)見心下痞悶。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
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蜌馍夏?。故使硬也。
甘草(炙四兩)黃芩(去黑心)干姜(炮各三分)半夏(湯浸七次二兩半)黃連(去須一兩半)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大棗三枚擘。煎七分。去滓。溫服。
日三。
大腹散治傷寒后。氣結(jié)不散。胸中痞滿。欲成結(jié)胸。
大腹皮(并子銼)前胡(去蘆頭)木通(銼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枳實(銼麩炒一兩半)桂(去粗皮)半夏(湯浸七次炒三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入
蘇橘湯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復花(各一兩)半夏(湯浸七次焙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陳橘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冷痛。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桂(去粗皮半兩)半夏(湯洗七次炒干三分)吳茱萸(湯洗焙炒一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
溫服。
半夏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痞滿。嘔噦。心下悸。不能食。
半夏(湯浸七次焙令干)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白術(shù)(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心下痞滿。小便不利。
茯苓(去黑皮)白芍藥瞿麥穗(各一兩)白術(shù)(半兩炒)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生姜一分。拍碎。同煎七分。去滓。食溫服。
又方治傷寒痞滿。滯氣不散。似物噎塞。
赤茯苓(去黑皮)枳實(細銼麩炒)桂(去粗皮)人參桑根白皮(銼)大腹皮(并子各二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甘草(炙銼)木香(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消痞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痞滿。心腹妨悶。不能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濃樸(去粗皮姜汁炙)白術(shù)檳榔(銼各二兩)半夏(湯浸七次炒令干)人參(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前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心中痞滿。結(jié)氣不散。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前胡(去蘆頭三分)枳實(銼麩炒)木香杏仁(湯浸去雙仁炒各半兩)甘草(炙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六分。
去滓。溫服。
異效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四五日大下后。心中痞滿。氣息喘逆欲絕。
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干姜(炮三分)上粗搗羅為末。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每服空心米飲下二十丸。晚再服。加至三十丸。
沉香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虛痞。氣逆嘔吐。
沉香(銼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胡椒香子(炒)楝實(銼炒)蓽澄茄(炒各半兩)上粗搗。每服二錢。水半盞。酒半盞。蔥白一握。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
豆蔻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發(fā)汗。胃氣不和。心下結(jié)痞。噫氣食臭。脅下氣
滿。虛鳴下利草豆蔻(去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重)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半夏(湯浸七次炒)干姜(炮)甘草(炙銼)人參(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一方
(出肘后方)
治胸脅痞滿。心寒氣急喘急。
人參白術(shù)(各一分)枳實(二兩)干姜(一兩)上搗蜜和丸。一服一枝。若嗽。
加栝蔞二兩。吐加牡蠣一兩。日夜五七丸服。不愈更服。
枳殼湯
(一名桔梗枳殼湯出活人書)
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者。出東坡家藏方。
枳殼(一作枳實)桔梗(各一兩)上咀。水一升半。煎一半。去滓。分作二服。
傷寒下早。則氣上膨胸。謂之結(jié)胸。更多用巴豆、粉霜、膩粉。十死七八。此蓋瀉其下焦。下焦虛。則氣愈見上攻胸膈。多致不救。凡胸膈病??蔀a膈。若按之堅硬而痛。此是結(jié)胸。如胸有水。須用大黃甘遂輩下之。陷胸丸之類是也。若按之不甚硬。亦不甚痛。此名痞。
氣上虛。氣熱膨脹。只可用黃芩、大黃、黃連之類化之。嘗有患胸脹已危。因作結(jié)胸痞氣。
治皆不瘥。史大夫以此湯飲之。下黃水一升許遂瘥。予得此法。用之如神。若是痞氣。莫不應手而消。凡傷寒胸脹。勿問結(jié)胸痞氣。但先服此藥。若不瘥。然后別下藥。錄此湯。行氣下膈耳。無他損。又西晉崔勛方。得傷寒或下或不下。心中結(jié)滿。胸膈痞寒。氣急厥逆欲絕。
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二三日輒死。用瀉心大小陷胸湯。皆不瘥。當是下后虛逆氣已不理。
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jié)于胸中。氣毒相激。故到此病。若療之。當用加減理中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
加減理中丸
(出活人書)
治寒實結(jié)胸。及傷寒諸吐利后。胸痞欲絕。膈高起急
痛。手不得人參白術(shù)甘草(各二兩)干姜(一兩半)枳實(炮一兩)茯苓(二兩)上俱研末。蜜丸彈子大。一丸不效。再服。予時用此。神速。下喉。氣即相接續(xù)。后與之不過五六彈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收?。加栝蔞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又炒。
此予屢試之效。其功神速。今以此丸與枳實湯兼服。無不驗。所謂枳實。只是枳殼。古人謂之枳實。后人方別出枳殼。東坡先生以秘方廣傳。又每有論述。教人濟活。存心仁矣。
濃樸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汗后。腹脅脹滿。食少嘔逆。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三分)桂(去粗皮)訶黎勒(炮去核)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赤茯苓(去黑皮)丁香(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
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附子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因下后。脾胃虛冷。腹脅脹滿。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赤茯苓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桂心(各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中冷疾。心腹脹滿。不下食。
赤茯苓(去黑皮)桔梗(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各一兩)人參(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用鹽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飲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脾氣未順。腹脅脹滿。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令透)人參芍藥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檳榔(煨銼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鹽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
去滓
濃樸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腹痛。兼兩脅脹滿。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當歸(切焙)木香枳殼(去瓤麩炒用)大腹皮(炒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汗后。心腹及臍下滿脹。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木香桂(去粗皮)木通(銼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枳殼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心腹氣滯脹滿。不能下飲食。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半)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白術(shù)人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氣未和。心腹脹滿。不能飲食。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人參(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一兩重)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濃樸七物湯
(出金匱方)
治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尚如故者。此湯
主之。
濃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上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三日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
加生姜至半斤。
附子粳米湯
(出金匱方)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此湯方主
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上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濃樸三物湯
(出金匱方)
治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
納大黃。
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益中丹治太陰病。食則吐。胃中痛。腹脹時噫者。
高良姜干姜(各二兩)半夏橘皮(各四兩)上搗篩。煉蜜和丸桐子大。白飲服三十丸。
黃芩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煩熱。大便不利。心腹脹滿。
黃芩(去黑心一兩)黃連(去須)大黃(銼炒)芒硝(研)甘草(炙銼)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土瓜根(各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殼。食前溫服。
檳榔散
(出宣明論)
治傷寒陰病。下后大早。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軟虛也。
檳榔枳殼(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煎黃連湯下。不計時候。溫服。
益智散
(出和劑方)
治傷寒后陰盛。心腹痞滿。嘔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
冷氣沖心。脅川烏(炮黑去皮臍四兩)益智(去皮二兩)干姜(炮半兩)青皮(去白一兩)上為散。
每服三錢。水二盞。入一捻。生姜五片。棗二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
一方無生姜、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