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wèi)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ㄓ虏煌?。心煩者。表邪傳里也。若腹?jié)M痛。則屬太陰。此但欲寐。則知屬少陰。五六日腎熱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fù)吐利。
(脈陰陽俱緊。為少陰寒。法當無汗。反汗出者。陽虛不固也。故云亡陽。以無陽陰獨。
是)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咳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強責少陰汗者。津液內(nèi)竭。加火氣煩之。故譫語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為邪在經(jīng)。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汗。此少陰病。
脈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fù)不可下之。
(脈微為亡陽。里虛。不可發(fā)汗。脈弱澀為亡陽。里虛。復(fù)不可下。)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
(少陰病。脈緊者。寒甚也。至七八日傳經(jīng)盡。欲解之時。自下利。脈暴微者。寒氣得泄也寒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下利。惡寒蜷臥。寒極而陰勝也。利自止。手足溫者。里和。陽氣得復(fù)。故為可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芍巍?/p>
(惡寒而蜷。陰寒甚也。時時自煩。欲去衣被。為陽氣得復(fù)。故云可治。)少陰中風(fēng)。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fēng)。陽脈當浮。而陽脈微者。表邪緩也。陰脈當沉。而陰脈浮者。里氣和也。
陽中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陽生于子。子為一陽。丑為二陽。寅為三陽。少陰解于此者。陰得陽則解也。)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經(jīng)曰。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則陽氣不衰。雖反發(fā)熱。
不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太陽也。少陰、太陽為表里。少陰病。至八九日。寒邪變熱。復(fù)傳太陽。太陽為諸血也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驈目诒??;驈哪砍觥J敲仑剩ǖ薀o汗。熱行于里也。而強發(fā)汗。虛其經(jīng)絡(luò)。熱乘經(jīng)虛。迫血妄行。從虛而出?;驈目谡撋訇幉 汉?。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針經(jīng)曰。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治。此內(nèi)外寒極。純陰無陽。故云不治。)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煩。則陽氣欲絕。是便死矣。)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止。則水谷竭。眩冒。則陽氣脫。故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逆惡寒而身蜷。則寒甚。脈不至。則真氣絕。煩。熱也。燥。亂也。若憤躁之躁。
從煩至躁。為熱來有漸。則猶可。不煩而躁。是氣欲脫而爭也。譬猶燈將滅。而暴明。其能久乎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腎為生氣之源。呼吸之門。少陰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生氣斷絕也。)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
死(陰氣方盛。至五六日傳經(jīng)盡。陽氣得復(fù)則愈。反更自利。煩躁不得臥寐。則正氣弱。
陽不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病。當無熱惡寒。反發(fā)熱者。邪在表也。雖脈沉。以始得。則邪氣未深。亦當溫劑發(fā)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熱)細辛(二兩辛熱)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內(nèi)經(jīng)曰。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煮取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散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熱氣。)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脈經(jīng)曰。風(fēng)傷陽。寒傷陰。少陰受病。則得之于寒。二三日以上。寒極變熱之時。熱煩于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苦寒)黃芩(一兩苦寒)芍藥(二兩酸平)雞子黃(二枚甘溫)阿膠(三兩甘溫)(陽有余。以苦除之。黃芩、黃連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黃、阿膠之甘。
以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谥泻?。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少陰客熱。則口燥舌干而渴??谥泻驼?。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
陽氣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熱)茯苓(三兩甘平)人參(二兩甘溫)白術(shù)(四兩甘溫)芍藥((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術(shù)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水。而主骨節(jié)。身體疼痛。肢冷脈沉者。寒成于陰也。身疼骨痛。若脈浮。手足熱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病下利。便膿血者。協(xié)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里寒也。與桃花湯固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甘溫)干姜(一兩辛熱)粳米(一升甘平)(澀可去脫。赤石脂澀以固腸胃。辛以散寒。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一服愈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別也。下利不止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可刺。
(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氣。)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則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陽氣內(nèi)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寒。)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則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邪自陽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甘寒)(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得。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膳c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陽邪傳于少陰。邪熱為咽痛。服甘草湯則瘥。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服甘草湯。若不瘥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辛甘微溫)甘草(二兩甘平)(桔梗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以調(diào)寒熱。)上二味。以水三升。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嗑茰髦?。
(熱傷于絡(luò)。則經(jīng)絡(luò)干燥。使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與苦酒湯。以解絡(luò)熱。
愈
苦酒湯方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辛溫)雞子(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谷中甘微寒)(辛甘散之。半夏之辛。以發(fā)音聲。甘以緩之。雞子之甘。以緩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去滓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湯。主少陰客熱咽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辛溫)桂枝(去皮辛熱)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內(nèi)經(jīng)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經(jīng)寒。甘草之甘。
以緩以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主水。少陰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湯。溫里散寒。)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辛溫)干姜(一兩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內(nèi)經(jīng)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以散陰寒。)上三味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少陰病。下利脈微。為寒極陰勝。與白通湯。復(fù)陽散寒。服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從之故死。脈微續(xù)者。陽氣漸復(fù)也。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豬膽汁(一合苦寒)(內(nèi)經(jīng)曰。若調(diào)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fā)。
由是劑中膽汁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少陰病。二三日。則邪氣猶淺。至四五日。邪氣已深。腎主水。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而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甘平)芍藥(三兩酸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生姜(三兩切辛溫)白(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術(shù)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
佐滓后加減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氣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
(芍藥之酸。泄氣。干姜之辛。散寒。)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姜散氣。千金曰。嘔家多服生姜。此為嘔家圣藥。)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蚋雇?。
或(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里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甚于內(nèi)。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蔥味辛。以通陽氣。)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腹中痛。為氣不通也。)嘔者。加生姜二兩。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jié)。加桔梗則能散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經(jīng)曰。脈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蚋怪型??;蛐估轮卣?。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內(nèi)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枳實、甘草之苦。以泄里熱。
芍藥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與大腸為表里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動也。桂。猶圭也。引導(dǎo)陽氣。若熱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滲泄。)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里虛遇邪則痛。加附子。以補虛。)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
(泄利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經(jīng)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虛小便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谠镅矢烧?。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傳經(jīng)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干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邪氣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镎?。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難經(jīng)曰。從前來者。為實邪。
以腎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入腑也。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nèi)熱壅甚。腹?jié)M。不大便也。陽明病。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有形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傷寒表邪傳里。至于少陰。少陰之脈。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
是以溫而則但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脈微為亡陽。澀為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虛寒。必數(shù)更衣。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wèi)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
若?。ㄓ虏煌?。心煩者。表邪傳里也。若腹?jié)M痛。則屬太陰。此但欲寐。則知屬少陰。五六日腎熱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fù)吐利。
(脈陰陽俱緊。為少陰寒。法當無汗。反汗出者。陽虛不固也。故云亡陽。以無陽陰獨。
是)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咳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強責少陰汗者。津液內(nèi)竭。加火氣煩之。故譫語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為邪在經(jīng)。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汗。此少陰病。
脈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fù)不可下之。
(脈微為亡陽。里虛。不可發(fā)汗。脈弱澀為亡陽。里虛。復(fù)不可下。)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
(少陰病。脈緊者。寒甚也。至七八日傳經(jīng)盡。欲解之時。自下利。脈暴微者。寒氣得泄也寒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下利。惡寒蜷臥。寒極而陰勝也。利自止。手足溫者。里和。陽氣得復(fù)。故為可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芍巍?/p>
(惡寒而蜷。陰寒甚也。時時自煩。欲去衣被。為陽氣得復(fù)。故云可治。)少陰中風(fēng)。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fēng)。陽脈當浮。而陽脈微者。表邪緩也。陰脈當沉。而陰脈浮者。里氣和也。
陽中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陽生于子。子為一陽。丑為二陽。寅為三陽。少陰解于此者。陰得陽則解也。)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經(jīng)曰。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則陽氣不衰。雖反發(fā)熱。
不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太陽也。少陰、太陽為表里。少陰病。至八九日。寒邪變熱。復(fù)傳太陽。太陽為諸血也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驈目诒??;驈哪砍觥J敲仑剩ǖ薀o汗。熱行于里也。而強發(fā)汗。虛其經(jīng)絡(luò)。熱乘經(jīng)虛。迫血妄行。從虛而出?;驈目谡撋訇幉 汉?。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針經(jīng)曰。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治。此內(nèi)外寒極。純陰無陽。故云不治。)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煩。則陽氣欲絕。是便死矣。)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止。則水谷竭。眩冒。則陽氣脫。故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逆惡寒而身蜷。則寒甚。脈不至。則真氣絕。煩。熱也。燥。亂也。若憤躁之躁。
從煩至躁。為熱來有漸。則猶可。不煩而躁。是氣欲脫而爭也。譬猶燈將滅。而暴明。其能久乎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腎為生氣之源。呼吸之門。少陰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生氣斷絕也。)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
死(陰氣方盛。至五六日傳經(jīng)盡。陽氣得復(fù)則愈。反更自利。煩躁不得臥寐。則正氣弱。
陽不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病。當無熱惡寒。反發(fā)熱者。邪在表也。雖脈沉。以始得。則邪氣未深。亦當溫劑發(fā)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熱)細辛(二兩辛熱)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內(nèi)經(jīng)曰。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煮取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散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熱氣。)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脈經(jīng)曰。風(fēng)傷陽。寒傷陰。少陰受病。則得之于寒。二三日以上。寒極變熱之時。熱煩于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苦寒)黃芩(一兩苦寒)芍藥(二兩酸平)雞子黃(二枚甘溫)阿膠(三兩甘溫)(陽有余。以苦除之。黃芩、黃連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黃、阿膠之甘。
以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少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谥泻?。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少陰客熱。則口燥舌干而渴??谥泻驼?。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
陽氣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熱)茯苓(三兩甘平)人參(二兩甘溫)白術(shù)(四兩甘溫)芍藥((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術(shù)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水。而主骨節(jié)。身體疼痛。肢冷脈沉者。寒成于陰也。身疼骨痛。若脈浮。手足熱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病下利。便膿血者。協(xié)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里寒也。與桃花湯固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甘溫)干姜(一兩辛熱)粳米(一升甘平)(澀可去脫。赤石脂澀以固腸胃。辛以散寒。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一服愈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別也。下利不止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可刺。
(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氣。)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則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陽氣內(nèi)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寒。)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則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邪自陽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甘寒)(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得。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膳c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陽邪傳于少陰。邪熱為咽痛。服甘草湯則瘥。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服甘草湯。若不瘥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辛甘微溫)甘草(二兩甘平)(桔梗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以調(diào)寒熱。)上二味。以水三升。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嗑茰髦?。
(熱傷于絡(luò)。則經(jīng)絡(luò)干燥。使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與苦酒湯。以解絡(luò)熱。
愈
苦酒湯方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辛溫)雞子(一枚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谷中甘微寒)(辛甘散之。半夏之辛。以發(fā)音聲。甘以緩之。雞子之甘。以緩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去滓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湯。主少陰客熱咽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辛溫)桂枝(去皮辛熱)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內(nèi)經(jīng)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經(jīng)寒。甘草之甘。
以緩以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主水。少陰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湯。溫里散寒。)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辛溫)干姜(一兩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內(nèi)經(jīng)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以散陰寒。)上三味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服(少陰病。下利脈微。為寒極陰勝。與白通湯。復(fù)陽散寒。服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從之故死。脈微續(xù)者。陽氣漸復(fù)也。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豬膽汁(一合苦寒)(內(nèi)經(jīng)曰。若調(diào)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fā)。
由是劑中膽汁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少陰病。二三日。則邪氣猶淺。至四五日。邪氣已深。腎主水。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而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甘平)芍藥(三兩酸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生姜(三兩切辛溫)白(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術(shù)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
佐滓后加減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氣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
(芍藥之酸。泄氣。干姜之辛。散寒。)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姜散氣。千金曰。嘔家多服生姜。此為嘔家圣藥。)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蚋雇?。
或(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里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甚于內(nèi)。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蔥味辛。以通陽氣。)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腹中痛。為氣不通也。)嘔者。加生姜二兩。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jié)。加桔梗則能散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經(jīng)曰。脈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蚋怪型??;蛐估轮卣?。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內(nèi)經(jīng)曰。熱淫于內(nèi)。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枳實、甘草之苦。以泄里熱。
芍藥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與大腸為表里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動也。桂。猶圭也。引導(dǎo)陽氣。若熱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滲泄。)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里虛遇邪則痛。加附子。以補虛。)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
(泄利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經(jīng)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虛小便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谠镅矢烧?。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傳經(jīng)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干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邪氣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镎?。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難經(jīng)曰。從前來者。為實邪。
以腎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入腑也。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nèi)熱壅甚。腹?jié)M。不大便也。陽明病。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有形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傷寒表邪傳里。至于少陰。少陰之脈。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
是以溫而則但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脈微為亡陽。澀為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虛寒。必數(shù)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