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總論

    作者: 朱梓

    夫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鹽領(lǐng)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

    火故心氣通于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腎者水也。水火相濟(jì)。心氣通于舌。舌非竅也。其通于竅者。寄見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huán)炎宮。上出唇口。知味榮華于耳。外主血。內(nèi)主五音。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主神。號五神居。隨節(jié)應(yīng)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厥氣于心。則夢丘山煙火。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jīng)手少陰。與太陽為表里。其脈。相于春。王于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wèi)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梢园l(fā)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jīng)絡(luò)。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于頭。五內(nèi)干枯。胞中空虛。醫(yī)又下之。此為重虛。脈浮有表無里。陽并中其母。

    夏脈如鉤。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反此者病病在內(nèi)。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來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

    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死于冬。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fā)色不澤。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心死藏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王。其脈浮大而散曰平。反得弦細(xì)而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腎乘心必癃。左手關(guān)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

    苦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谥袀麪€。刺手少陽。

    也。若心下有水氣。憂恚發(fā)之。刺手心主。治陰。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心脈急甚為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

    有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dāng)病消渴自己。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

    故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并于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

    實則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yīng)。審其害。

    病先發(fā)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

    身痛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dāng)以冬時發(fā)。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胸內(nèi)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蛱湫αR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shù)。

    此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胞胳經(jīng))又當(dāng)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diào)之其輸。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心中風(fēng)者。翕翕發(fā)熱。不能起。心中饑而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fā)熱當(dāng)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心水者。其人身體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者。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其以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少腹當(dāng)有形。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干。心煩。掌中熱。

    甚則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傷心。嘔咳吐逆??裾Z。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dāng)浮今反沉征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經(jīng)手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wèi)不通。

    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nèi)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語聲前寬后急。后聲不續(xù)。前混后濁??诿懊?。好自笑。此為厲風(fēng)入心。荊瀝湯主之。心虛風(fēng)寒。

    半身不遂。骨節(jié)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诿嫘?。姜附湯主之。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采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唇正赤??莎煛G帱S白黑。不可療也。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雞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余。其人火形。相比于上征。赤色。廣KT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

    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中病。主手少陰。竅竅然。長短傾正。則心應(yīng)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無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于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藏外。

    易傷于寒。易恐以言。長者。則心堅。堅則藏安守固。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中。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一云若小短薄弱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nèi)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蟲齒痛侵唇。若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于心。悶而善忘??旨潞碓锟谕础Q腊b舌傷。小兒則便秘??谥厣?。鵝口。聲嘶)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處陷起。即病生矣。藏舍內(nèi)外。部亦內(nèi)外。沉濁屬內(nèi)。浮清居外。若外病內(nèi)入。小腹?jié)M起。內(nèi)病里出。所部陷沒。外入內(nèi)。前治陽。后補(bǔ)陰。

    內(nèi)出外。前補(bǔ)陰。后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nèi)。凡人死生休咎。則藏神前變形于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語聲不轉(zhuǎn)。若天中等分。墓色應(yīng)之。必死不治。看應(yīng)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nèi)。促則不延旬月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棋。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面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nèi)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血死。吉兇之色。若在于分部。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無應(yīng)。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jīng)分腠。夏者?;鹗贾?。心氣始長。脈瘦氣弱。

    陽氣陽脈其脈本在外踝之后。應(yīng)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在心上一寸也。脈根在少澤。少澤在手小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

    精神心者外經(jīng)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脈KT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榮衛(wèi)不通。

    皮肉痛。起太陽。動發(fā)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為陰邪氣所傷。身戰(zhàn)。脈掉捉所不禁。臟實。則為陽毒所侵。內(nèi)熱??陂_舌破。咽塞聲嘶。

    故曰赤脈KT病。

    扁鵲曰。灸腎肝心三輸。主治丹(一作癉)毒。病當(dāng)根據(jù)源為治。表治。陰陽調(diào)和。臟腑疾不生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yīng)。主于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

    從熱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