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兒五歲積熱,一時血隨氣行,得熱妄動,溢出于鼻,名曰鼻衄。古法主加減地黃湯(如生地、黃芩、黑梔、赤芍、白茅根),水煎溫服。外用吹鼻散〔如炒黑梔仁、亂油發(fā)(等分), 存性,共為末〕,以些微吹鼻中即止。
〔真按〕鼻血不止,輕者先用燈芯浸水塞鼻,內(nèi)以麥冬、生地等分,煎服足已。若積熱過重,止而復(fù)衄者,則用生荷葉、生艾葉、柏子仁、山萸肉、丹皮、生地、蓮肉、山藥、澤瀉,水煎服。外以炒黑梔、百草霜、 龍骨、京墨、牡蠣、血余灰,吹鼻即止。如用茅花水蘸濕蘸藥,搽入鼻孔更妙。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guān)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小兒五歲積熱,一時血隨氣行,得熱妄動,溢出于鼻,名曰鼻衄。古法主加減地黃湯(如生地、黃芩、黑梔、赤芍、白茅根),水煎溫服。外用吹鼻散〔如炒黑梔仁、亂油發(fā)(等分), 存性,共為末〕,以些微吹鼻中即止。
〔真按〕鼻血不止,輕者先用燈芯浸水塞鼻,內(nèi)以麥冬、生地等分,煎服足已。若積熱過重,止而復(fù)衄者,則用生荷葉、生艾葉、柏子仁、山萸肉、丹皮、生地、蓮肉、山藥、澤瀉,水煎服。外以炒黑梔、百草霜、 龍骨、京墨、牡蠣、血余灰,吹鼻即止。如用茅花水蘸濕蘸藥,搽入鼻孔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