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科綱要》 第六節(jié)·論外瘍清熱之劑

    作者: 張山雷

    外瘍?yōu)椴?,外因有四時六淫之感觸,內(nèi)因有七情六郁之損傷,種種原由無不備具。而以最普通者言之,則熱病其多數(shù)也。蓋外感六淫,蘊積無不化熱;內(nèi)因五志,變動皆有火生。

    此則內(nèi)科百病屬熱者亦必居其大半;況在外瘍,肌膚灼痛,肉腐成膿,謂非熱郁于中,有以消爍之而何。此世俗治瘍所以無不注重于清潤寒涼一途,誠不能不謂其大有適用處也。雖然瘡瘍之屬于熱者固是最多,頤必不敢偏信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謂為泛應(yīng)曲當(dāng),而妄加無辜者以炮烙之刑,聽其慘暴哀號,焦肌鑠骨。究之熱病情況,萬有不齊。欲求其分量咸宜,銖兩悉稱,似亦不易。固非如街頭賣藥,市上搖鈴者,記得芩、連、膏、黃、銀花、地丁數(shù)味,而可以盡瘍醫(yī)之能事者也。

    試以瘍病之屬于熱,分別言之。有風(fēng)熱之證,因風(fēng)而生熱者,如頭面諸瘍及游風(fēng)之類是也。雖宜清熱,而必先辛涼疏風(fēng),不得早用寒涼之藥。否則熱已退而堅塊猶存,久留不消終為頑證;甚者寒涼直折,反致血滯氣凝,適以助虐。有濕熱之病,因濕而生熱者,如濕癢諸瘡及 瘡流火是也。雖亦必清熱,而尤須淡滲導(dǎo)濕,不得恃芩連等味。否則熱勢漸解,而濕積不化,腫腐難瘳。惟有毒火之證,發(fā)為疔瘡,來勢迅疾,易散難聚,熱毒不僅直入血分,且必與心肝二臟有直接關(guān)系。所以毒散走黃(毒散而內(nèi)陷,俗謂之“走黃”。字義極不可解而婦孺皆知有“走黃”二字。以患疔毒死者,或有全體發(fā)黃如金色者,實即毒入經(jīng)絡(luò),不能自化,郁蒸以成此變,“走黃”之名,蓋由于此)必有神志昏迷,肝火橫逆見證。則治法雖在?

    芍均是必需之要。否則變幻異常,捷于奔馬,一擊不中,補救綦難。此瘍科中最為激烈暴戾之證,所當(dāng)救焚沃焦,重劑急進,不可輕描淡寫,杯水車薪,反致頃刻燎原,不可向邇者也。

    療毒之易于走黃者,頭面諸疔為甚。腫勢漫溢,堅硬異常,針之無血無水無膿,一至神思恍惚,言語模糊,宜其難療。早用犀、羚可治十九,亦是涼降以平氣火,使之不復(fù)上攻耳。所以頭面之疔,易成危候也。又手指亦多疔瘡,用藥亦同此理,但其勢較緩,可治者多。惟紅絲疔一種,自發(fā)腫之處生出紅暈一條,現(xiàn)于肌肉之表,從臂上行,漸以及腋,相傳謂此紅暈過腋入胸即為不治。而頤治瘍?nèi)?,尚未見此壞證,或亦古人理想之辭。閬師謂此是心家之熱,藥以瀉心為主,重用芩、連、梔、翹,投之輒效。總之皆清心肝二臟之熱。蓋心肝是君相二火之源,證雖在表,而源本于里,所謂病之輕者,皆在經(jīng)絡(luò),惟重病則涉及腑臟者也。外瘍之宜于大劑寒涼,而不虞其太過者,惟此一證。足部亦有所謂水疔者,初則紅腫蔓延,大熱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此其濕火毒邪,亦必犀、羚、芩、連大劑急投,可救危難,而又以淡滲導(dǎo)濕輔之。此是濕火與毒火相合之病,與專治毒火者,尚宜微分門徑。

    若夫外瘍潰后,有火宜清,則視其證之險夷,而辨銖兩。茍非陽發(fā)水疔(水疔亦稱陽發(fā)毒),絕?

    量,而惟以清涼解毒四字,作為枕中鴻寶,則瘍患之不死于病而死于藥者多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陳念祖
  • 作者:
    周揚俊
  • 作者:
    元簡
  •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⒅芯碚撾s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作者:
  • 作者:
    尤怡
  • 作者:
    尤怡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⒅芯碚撾s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