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物理診斷學》 (七)室內傳導阻滯

    發(fā)生在房室束以下的傳導障礙統(tǒng)稱為室內傳導阻滯、包含右束支傳導阻滯、左束支傳導阻滯及左束支分支阻滯。

    1.右束支傳導阻滯(rightbundle branch block,RBBB):當右束支阻滯時,激動沿左束支下傳,心室除極的初始向量不受影響,與正常相同,在0.04s以后,左室除極將近結束。而右室除極仍在緩慢進行,因此除極晚期(QRS環(huán)后半部)出現(xiàn)了一個向左向前的除極向量,稱為附加向量環(huán),其心電圖表現(xiàn):

    (1)QRS波群時間超過0.12s。

    (2)QRS波群形態(tài)改變:

    ①V1、V2呈rsR(M形)形,R波一般占時較長且電壓較高,或僅出現(xiàn)寬有切跡的R波。

    ②V5、V6呈RS波型或QRS波型,S波寬而深。

    Ⅰ、Ⅱ及avL導聯(lián)有寬而深的S波。Ⅲ、avR多為寬而有切跡的R波。

    (3)繼發(fā)性ST-T變化:凡有rsR或寬大R波的導聯(lián)(V1、avR等),S-T段壓低及T波倒置;具有寬而粗糙的S波的導聯(lián)(V5、Ⅰ、avL等)S-T段升高及T波直立。

    (4)圖形與上述改變相似,但QRS波群時間短于0.12s者稱為不完全性在束支傳導阻滯。

    右束支傳導阻滯較常見,這是由于右束支細而長易受損之故。右束支傳導阻滯多見于右心室增大的病例,如房間隔缺損、肺心病、風心病等。少數(shù)可見于正常人。

    2.左束支傳導阻滯(leftbundle branch block,LBBB):左束支傳導阻滯時,激動只能由右束支下傳,室間隔除極方向變?yōu)橛捎仪跋蜃蠛舐云拢蚨鳹1導聯(lián)QRS波群的r波消失,V5導聯(lián)QRS波群q消失。左心室壁除極不再通過左束支及浦氏纖維,而是由室間隔沿心室肌纖維向左后方緩慢除極。因此QRS環(huán)綜合向量的方向始終向左后方,且運行緩慢,使V5、V6導聯(lián)出現(xiàn)平頂R波,V1導聯(lián)出現(xiàn)QS圖形,QRS時間延長,其心電圖特點:

    (1)QRS波群時間超過0.12s。

    (2)QRS波群形態(tài)改變:

    ①V5、V6呈有寬闊的,平頂?shù)幕虬橛星雄E的R波,無q波。

    ②V1、V2呈寬大而深的QS波或rS波型(其r波極小)。

    ③Ⅰ、avl導聯(lián)常與V5、V6導聯(lián)圖形相似,Ⅲ、avR、avF導聯(lián)圖形常與V1、V2導聯(lián)圖形相似。

    右束支傳導阻滯的橫面QRS向量環(huán)示意圖

    圖14-8-25右束支傳導阻滯的橫面QRS向量環(huán)示意圖及在V1;V5、V6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電圖

    圖14-8-26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電圖

    (3)QRS波群電軸左偏

    (4)ST-T改變:V1、V2導聯(lián)的ST段抬高、T波直立;V5、V6導聯(lián)的ST段降低、T波倒置。

    (5)若心電圖圖形與上述相同,而QRS波群時間未超過0.12s,稱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左束支傳導阻滯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心臟有器質性病變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反映病變較廣泛,預后較差。

    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橫面QRS向量環(huán)示意圖

    圖14-8-27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橫面QRS向量環(huán)示意圖

    V1、V5、V6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圖14-8-28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

    3.左束支分支阻滯:

    房室束下行至室間隔頂部,分為左、右兩束支,左束支自房室束分出后,接著就分為兩股纖維,一股纖維沿左心室內膜下,向前上呈扇形展開,分布在前乳頭肌及前側壁,稱為左前(上)支:另一股纖維沿左室內膜下,向后下呈扇形展開,分布在后乳頭肌及心肌隔面,稱為左后(下)支,此兩股纖維在其遠端互相交組成為purkinje纖維叢的一部分,正常情況下,激動通過這兩股纖維向左心室內膜傳布,QRS綜合向量指向左下(圖4-8-29A)。當某種病理改變損傷此兩股纖維之一時,將分別產生左前支或左后支阻滯。

    (1)左前支阻滯(leftanterior hemiblock,LAH)當左前支發(fā)生傳導阻滯時,激動通過左后支首先使左心室后下壁除極,QRS起始0.02s向量指向右下,在Ⅱ、Ⅲ、aVF導聯(lián)上出現(xiàn)起始r波與Ⅰ、aVL導聯(lián)的q波,然后激動通過purkinje纖維使左心室前側壁除極,QRS終末向量指向左上,在l、aVL導聯(lián)出現(xiàn)終未R波與Ⅱ、Ⅲ,aVF導聯(lián)的S波(圖14-8-29B)。左室除極的綜合向量指向左前上,額面QRS環(huán)呈逆鐘向運進,QRS平均電抽顯著左偏。由于激動都是沿傳導組織進行,所以QRS波群一般不增寬或只輕度增寬。心電圖表現(xiàn)為:

    ①QRS電抽偏左,在-30°~-90°之間。

    ②Ⅰ、aVL導聯(lián)QRS波群是qR型,q波不超過0.02s。診斷時還必須排除引起電抽顯著左偏的其他原因,如預激綜合征或暫時性血鉀過高等。

    ③Ravl>R1,avR呈aRs型,Ⅱ、Ⅲ、avF呈rS型。

    左束支分傳導阻滯示意圖

    圖14-8-29左束支分傳導阻滯示意圖

    A 正常 B 左前支阻滯 C 左后支阻滯

    (2)左后支阻滯(leftposterior hemiblock,LPH),當左后支發(fā)生傳導阻滯時,激動通過左前支首先使左心室前壁除極,QRS起始部向量指向左上,在Ⅱ、Ⅲ、avF導聯(lián)出現(xiàn)向量指向右下,在Ⅱ、Ⅲ、aVF導聯(lián)出現(xiàn)終末R波與l、aVL導聯(lián)的S波(圖14-8-29C)。左室除極的綜合向量指向右前下,額面QRS環(huán)呈順鐘向運行,QRS平均電軸顯著右偏。由于激動仍是沿傳導組織進行,所以QRS波群時間正?;騼H有輕度增寬。心電圖表現(xiàn)如下:

    ①QRS電軸偏右,在+110°以上。

    ②l、aVL導聯(lián)QRS波群呈rS型。Ⅱ、Ⅲ、aVF導聯(lián)呈qR型。q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