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百戰(zhàn)奇略 第五卷

    作者: 《百戰(zhàn)奇略》劉基
     ?。矗?。奇戰(zhàn)【提示】

      本篇以《奇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作戰(zhàn)中如何運用出奇制勝的原則和方法問題。它認為,在對敵作戰(zhàn)中,為了達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zhàn)效果,應(yīng)當采用“驚前掩后,沖東擊西”的佯動惑敵的戰(zhàn)法,使敵人對我無從防備。這樣,就能戰(zhàn)勝敵人?!肮テ錈o備,出其不意”,這是我國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的戰(zhàn)爭名言,其實質(zhì)是強調(diào)進攻的突然性問題。而要達到對敵實施攻擊的突然性,則必須采用隱密而巧妙的戰(zhàn)法,在敵人未曾意想之時,突然攻擊其沒有防備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才能一舉置敵人于死地,從而達成出奇制勝的作戰(zhàn)目的。三國時期的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的滅蜀之戰(zhàn),就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出奇制勝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魏軍兵分三路攻蜀。鎮(zhèn)西將軍鐘會率領(lǐng)魏軍主力攻入漢中后,順陽平關(guān)(今陜西勉縣西)直下,企圖一舉奪取劍閣險關(guān)而進逼蜀都成都。但是,由于蜀將姜維率領(lǐng)主力憑險抗御,使鐘會所部受阻于劍閣而不得前進。然而,由征西將軍鄧艾所率的另一路魏軍,卻選擇了“從陰平由邪徑經(jīng)漢德陽亭趣涪”這條為蜀軍所不曾設(shè)防的進攻路線。鄧艾軍經(jīng)過無人之地七百里,歷盡艱難險阻。從現(xiàn)象上看,選擇這條迂遠難行的路線,對魏軍進攻作戰(zhàn)似乎不利,但實際上,卻使魏軍繞開了蜀軍主力,在敵人不曾意想和設(shè)防的路線前進,恰恰成了直趨蜀都成都的捷徑,從而順利達成了出奇制勝、一舉滅蜀的戰(zhàn)略目的。孫子所揭示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見《孫子兵法·軍爭篇》)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在鄧艾攻蜀作戰(zhàn)的實踐中得到了極為成功的運用,這也正是鄧艾順利滅蜀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戰(zhàn)爭中所說的用“奇”,指的是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在與敵人交戰(zhàn)之際,要采用驚擾其前而掩襲其后,聲沖其東而實擊其西的佯動戰(zhàn)法,使敵人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樣進行防備。這樣作戰(zhàn),就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發(fā)現(xiàn)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勝戰(zhàn)法襲擊它。”

      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奐下詔命令各路魏軍征伐蜀國,大將軍文王司馬昭擔任總指揮,他派遣征西將軍鄧艾率部牽制蜀將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部截擊妻維,使其不能退回蜀國內(nèi)地。鄧艾則派天水郡太守王頎等將率部直接進攻姜維營壘,隴西郡太守牽弘從前面進行攔擊,金城郡太守楊欣率部迂回甘松嶺以側(cè)擊姜維背后。姜維聽說魏將鐘會所率諸軍已經(jīng)進入關(guān)中,于是引兵退還。魏將楊欣等率部跟蹤追擊到強川口,雙方展開激戰(zhàn),姜維戰(zhàn)敗退走。姜維聽說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已經(jīng)駐屯橋頭截斷了道路,便從孔函谷進入北道,打算從雍州刺史諸葛緒軍背后繞過回蜀。諸葛緒獲悉了姜維的行動企圖后,立即退兵三十里。姜維率軍進入北道三十里時,聽說諸葛緒軍已經(jīng)退卻,便又引軍折回,從橋頭通過,諸葛緒也就隨即急速返回進行攔截,但遲到一天而未趕上。姜維于是引兵向東退卻,回到劍閣進行防守;魏將鐘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沒有能夠取勝。鄧艾這時上書獻策說:“如今敵人已遭到挫折,我們應(yīng)當乘勢追擊,從陰平小路經(jīng)過漢時德陽亭直插涪城,也就是從劍閣以西百余里繞道而進,前出至距成都三百里的地方,采用出奇制勝戰(zhàn)法直搗敵國腹心地區(qū)。那么,防守劍閣的姜維軍必定回援涪城,鐘會所部就可從大道長驅(qū)直進;如果劍閣的姜維軍不回援,則接應(yīng)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兵書上說‘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現(xiàn)在我們?nèi)缒芷嬉u敵人空虛之處,擊敗蜀軍則是必然之勢?!保ㄊ悄晔拢┼嚢受姀年幤降肋M軍通過了七百余里的無人地區(qū),他們鑿山開路,架設(shè)棧道;由于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將斷,幾乎陷入絕境。鄧艾親自以氈裹身,從山上翻滾而下;將士們都攀樹木爬懸崖,如同水中游魚一個接一個地前進。鄧艾部隊先期進至江油城,該地蜀軍守將馬邈不戰(zhàn)而降。蜀國衛(wèi)將軍諸葛瞻獲此消息后,把部隊從涪城撤往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軍。鄧艾派遣其子鄧忠率部進攻蜀軍右翼;司馬師纂率部進攻蜀軍左翼。但鄧忠和師纂出戰(zhàn)不利,都退了回來,并且說:“敵人不可戰(zhàn)勝?!编嚢宦牬笈?,說:“生死存亡之分界,就在今天這一仗,哪有什么不可戰(zhàn)勝之說!”鄧艾怒責鄧忠和師纂等人,并要將他們斬首示眾。鄧忠和師纂趕緊重新出戰(zhàn),結(jié)果大敗蜀軍,擊斬諸葛瞻和尚書張遵等人,乘勝進抵成都城北之雒縣。在魏軍兵臨成都的形勢下,蜀國后主劉禪被迫派出使者向鄧艾請降,魏軍于是滅亡了蜀國。

      【原文】  凡戰(zhàn),所謂奇①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zhàn)之際,驚前掩后,沖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如此,則勝。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②三國魏景元四年③,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④指授節(jié)度,使鄧艾⑤與蜀將姜維⑥相綴連⑦;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松⑨。維聞鐘會⑩諸軍已入漢中⑾,退還。欣等躡于強川口⑿,大戰(zhàn),維敗走。聞雍州⒀已塞道,屯橋頭⒁,從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里,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⒃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還守劍閣。鐘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⒄由邪徑⒅經(jīng)漢德陽亭⒆趣涪⒇,去劍閣西百里,去成都(21)三百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22)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yīng)涪之兵寡矣。軍志(23)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薄捕隆?,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24),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將匱(25),頻至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26),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27)而進,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將馬邈降。蜀衛(wèi)將軍諸葛瞻(29)自涪還綿竹(30),列陣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zhàn)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勝?!卑唬骸按嫱鲋?,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zhàn),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31)。劉禪(32)遣使請降,遂滅蜀。(33)

      【注釋】

     ?、倨妫号c下篇《正戰(zhàn)》之“正”構(gòu)成一對相反相成的軍事術(shù)語?!捌嬲闭摚耸俏覈糯已芯靠藬持苿俚囊环N軍事辯證理論?!捌嬲敝f雖最早見于《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軍事理論則始見于《孫子兵法·勢篇》:“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孫子這里雖然既強調(diào)了奇正二者相區(qū)別的一面,也肯定了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一面,但對奇正概念的內(nèi)涵卻未展開論述。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在繼承其先世孫武的軍事思想基礎(chǔ)上,對“奇正”論有了創(chuàng)新性的闡發(fā)。他在《孫臏兵法·奇正篇》明確指出:“同,不是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庇终f:“發(fā)而為正,其未發(fā)者奇也。”可見,“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變化的;在正常情況下是“正”者,在特殊情況下可變?yōu)椤捌妗?,反之亦然?!捌嬲?br>
      理論在戰(zhàn)爭中的廣泛應(yīng)用,大體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任務(wù)的部隊為正,擔任機動出擊的部隊為奇;箝制敵人的部隊為正,突出敵人的部隊為奇。在作戰(zhàn)方式上,正面進攻為正,側(cè)翼迂回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在戰(zhàn)術(shù)變換上,一般戰(zhàn)法為正,特殊戰(zhàn)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本篇所講的“奇”,是就戰(zhàn)術(shù)戰(zhàn)法而言。

     ?、跀程摚瑒t我必為奇:語出《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卷中。意思是,發(fā)現(xiàn)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采用出奇制勝戰(zhàn)法襲擊它。

     ?、畚壕霸哪辏杭垂玻叮衬辍>霸?,是魏元帝曹奐的年號。

     ?、芩抉R文王:即魏將司馬懿之子司馬昭。馬本及諸本皆作“司馬宣王”(即司馬懿),顯誤。魏火蜀之戰(zhàn)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時,宣王司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故據(jù)史校改。

     ?、萼嚢喝龂簩?。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字士載。初為司馬懿掾?qū)伲ㄗh屯田兩淮,廣開漕渠,發(fā)展生產(chǎn)。后升任征西將軍,與蜀將姜維相拒。景元四年同鐘會分軍滅蜀。后為鐘會誣告以謀叛罪被殺。

     ?、藿S:三國蜀將。原為魏將,后歸蜀漢,為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為征西將軍。亮死后,他繼領(lǐng)其軍,官至人將軍,率師多次攻魏無功。魏攻蜀之戰(zhàn),他堅守劍閣抗擊魏軍主力。蜀主劉禪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將鐘會。后鐘會叛魏,他偽與聯(lián)結(jié),企圖乘機復蜀,事敗被殺。

     ?、呔Y連:本謂連結(jié),這里指保持接觸以吸引對方。

     ?、酄亢椋喝嗣?,原作“牽弘”,《百戰(zhàn)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父諱(“弘殷”

      之“弘”)而援引時改“弘”為“洪”?! 、岣仕桑杭锤仕蓭X,位于今甘肅迭部東南。

     ?、忡姇喝龂簩?。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字士季。魏大將軍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官至司徒,封東武亭侯。魏火蜀之戰(zhàn)時,他任鎮(zhèn)西將軍,率主力十二萬進攻漢中,繼攻劍閣受阻。滅蜀后,因叛魏被殺。

     ?、蠞h中:郡名。秦置。三國時屬蜀,后為魏攻占,治所南鄭(今陜西漢中東)。

     ?、袕姶冢阂驈娝鲫幤轿鞅敝畯娚?,故名強川。

     ?、延褐荩杭从褐荽淌分T葛緒的代稱。

     ?、覙蝾^:地名。位于今甘肅文縣東南。

     ?、涌缀龋荷焦让?。位于今甘肅舟曲東,亦即白龍江谷。

     ?、匀ぃǎ悒矗褐^急速,趕快。

     ?、贞幤剑汗趴h名。西漢置。位于今甘肅文縣西北。因其地處摩天嶺之陰而得名,是隴南入蜀的必經(jīng)之路,東經(jīng)陽安關(guān)可通漢中,南出江油、涪縣可達成都。

     ?、中皬剑褐^險僻小路。

     ?、诐h德陽亭:西漢時的故亭,東漢時因亭置縣。位于今四川劍閣西北。

     ?、馗ⅲ杭锤⒖h,位于今四川綿陽東北。

     ?。?1)成都: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從王本和汪本。成都,三國蜀都,今屬四川。

     ?。?2)方軌:謂平坦的大道。

     ?。?3)軍志:猶言兵書。這里指《孫子兵法》。

     ?。?4)橋閣:亦稱棧圖,謂棧道,即在險絕之處,鑿崖架木,以為通道。

     ?。?5)匱(kuì):缺乏,困難。

     ?。?6)推轉(zhuǎn)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滾動而下。

     ?。?7)魚貫:像水中魚游一樣先后接續(xù)不斷?! 。?8)江油:地名。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9)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字思遠。蜀后主時,任騎都尉、行都護衛(wèi)將軍平尚書事等職。鄧艾率軍自陰平入蜀,瞻督軍進至涪縣不前,致艾軍得以越過馬閣山險,直趨成都。瞻自涪退軍綿竹后,與艾軍交戰(zhàn)中兵敗被殺。

      (30)綿竹:位于今四川綿竹東南。

      (31)雒:馬本及唐本皆誤作“漢中”,今據(jù)史校改。雒,即雒縣,廣漢郡治所,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2)劉禪:三國蜀后主。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字阿斗。初由諸葛亮輔政,亮卒后,他任用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軍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后被封為安樂公。

     ?。?3)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矗?。正戰(zhàn)【提示】

      本篇以《正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使用“正兵”作戰(zhàn)的問題。它認為,在道路不能暢通,糧餉不能前運,計謀不能誘敵,利害不能惑敵的情況下,只有使用“正兵”,即使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大部隊,采取“且戰(zhàn)且前”、步步推進的正規(guī)戰(zhàn)法,才能深入敵方,奪取勝利;否則,是無法實施遠程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此篇與前篇《奇戰(zhàn)》,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cè)面,進一步論述了在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兵力部署和作戰(zhàn)方法而制敵取勝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問題,完全體現(xiàn)了孫子所揭示的“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戰(zhàn)勢不過奇正”(見《孫子兵法·勢篇》)這一軍事斗爭的客觀規(guī)律性?! |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晉安帝司馬德宗乘后秦皇帝姚興新亡,國內(nèi)政局不穩(wěn)之機,派遣中外大都督劉裕率師北攻后秦。劉裕以冠軍將軍檀道濟等為前鋒,集中優(yōu)勢兵力,采用分進合擊、步步推進的正兵戰(zhàn)法,迅速攻占洛陽,為晉軍進一步西進奪取潼關(guān)、長安,滅亡后秦,奠定了勝利的基礎(chǔ)。檀道濟作為晉軍前鋒的指揮官,他不僅善于從遠程作戰(zhàn)的具體條件出發(fā),在作戰(zhàn)指揮上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孫子的“以正合,以奇勝”的指導原則,而且能夠本著“伐罪吊民”(見《宋書·檀道濟傳》)的目的,在政治上貫徹執(zhí)行寬俘恤民的正確政策。這一點恰是晉軍迅速取勝和贏得后秦民眾感悅歸附的重要原因?!  咀g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如果前進道路不能暢通無阻,糧餉供應(yīng)不能運進保障,所施計謀不能誘敵就范,所設(shè)利害不能迷惑敵人,在這種情況下作戰(zhàn),就必須采用正兵作戰(zhàn)。所謂“正兵”、是指使用經(jīng)過選拔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賞罰嚴明、號令統(tǒng)一的正規(guī)大部隊,采取邊打邊進、步步為營的正面進攻戰(zhàn)法,這樣作戰(zhàn)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不使用大部隊實施正面進攻戰(zhàn)法,怎么能夠進行遠程作戰(zhàn)呢!”  東晉將領(lǐng)檀道濟隨同中外大都督劉裕北伐后秦而擔任晉軍前鋒指揮官,他率軍正面進攻洛陽,采取(分進合擊,步步推進的)正規(guī)戰(zhàn)法,迅速攻城破壘,俘獲敵人四千余人。這時,有人建議將俘虜殺掉集中一起封土作高冢以炫耀晉軍之武功。但檀道濟卻反對說:“討伐罪惡,安撫人民,恰是今日應(yīng)作之事。帝王的軍隊是以申張正義為法度,為什么一定要殺人?”隨后將俘虜全部釋放遣送回家。于是,后秦民眾為之感化而欣悅,相繼前來歸附的人很多。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若道路不能通,糧餉不能進,推計①不能誘,利害不能惑,須用正兵②。正兵者,揀士卒,利器械,明賞罰,信號令,且戰(zhàn)且前,則勝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遠?”③宋檀道濟④為高祖⑤北伐前鋒,至洛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千余人⑥。議者謂應(yīng)戮以為京觀⑦。道濟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師以正為律,何必殺人?”皆釋而遣之。于是戎夷⑧感悅,相率歸之者眾。⑨【注釋】

     ?、偻朴嫞褐^行以計謀。唐本作“計謀”,王本及汪本作“詭計”,皆可。

     ?、谡罕酒@里是指經(jīng)過選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采取“且戰(zhàn)目前”、步步推進的正面進攻的大部隊。

     ?、鄯钦材苤逻h:語出《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卷上。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若非正兵,安能致遠。”

     ?、芴吹罎耗铣螌㈩I(lǐng)。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金鄉(xiāng)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東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從劉裕討桓玄入建康(今南京),官至冠軍將軍。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又從劉裕北伐后秦擔任前鋒,以正兵戰(zhàn)法“長驅(qū)而進”,迅速攻占洛陽。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宋后,進位司空,鎮(zhèn)守尋陽(今江西九江)。后為宋文帝(劉裕第三子劉義?。┧杉杀粴ⅰ?br>
     ?、莞咦妫褐改铣挝涞蹌⒃?。但劉裕統(tǒng)兵北伐后秦之時,尚未代晉稱帝,官至太尉,封宋王。 ?、匏那в嗳耍和舯菊`作“四十余人”,今據(jù)史校改?! 、呔┯^:亦稱“京丘”。古代戰(zhàn)爭,勝利者為炫耀其武功,常常將敵尸收集一起封土作高冢,稱為“京觀”。⑧戎夷:這里是對后秦人的誣稱。

     ?、岜尽墩龖?zhàn)》篇,馬本及唐本、王本均無史例原文,僅在《正戰(zhàn)》篇目下注有“與前《車戰(zhàn)》同斷”字樣。據(jù)清咸豐三年(1853年)麟桂刊本《水陸攻守戰(zhàn)略秘書七種》之《百戰(zhàn)奇略·正戰(zhàn)》篇下注文,所謂“與前《車戰(zhàn)》同斷”,是指《正戰(zhàn)》史例與前《車戰(zhàn)》史例相同。為保持《百戰(zhàn)奇略》一書具有百戰(zhàn)百例這一特點的完整性,故據(jù)汪本《百戰(zhàn)奇法·正戰(zhàn)》篇史例補入,該史例系出自《宋書·檀道濟傳》。

      本篇之后的《重戰(zhàn)》、《佚戰(zhàn)》、《亂戰(zhàn)》、《合戰(zhàn)》四篇與《正戰(zhàn)》情況相同,所缺史例皆據(jù)汪本補入,這里一并說明,以下各篇不再詳注。

     ?。矗场L搼?zhàn)【提示】

      本篇以《虛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在敵我力量對比上,我處于勢虛力弱的情況下,如何擺脫被動、爭取主動的問題。它認為,在對敵作戰(zhàn)中,如果我軍力量虛弱,則應(yīng)以“示形”之法偽裝成力量充實雄厚的樣子,使敵人摸不透我軍的真實情況,它就不敢輕率進攻我。那么,我就可以保全實力,伺機再戰(zhàn)了。力量虛弱而“偽示以實形”,實際上是一種以假亂真、迷惑敵人的方法,這在古代戰(zhàn)爭中,常常是處于弱軍一方,用以保存自己、待機破敵的一種戰(zhàn)法。

      本篇所引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事例,雖是“示形”惑敵的典型例子,但未必符合歷史實際。此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三事”。裴氏在作注時已對諸葛亮大擺“空城計”一事的真實性提出質(zhì)疑。我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首先,與史實不符。陽平地處漢中,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初屯陽平之時,司馬懿尚為荊州都督,鎮(zhèn)守宛城(今河南南陽)。至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三月,司馬懿始奉詔與諸葛亮相拒于關(guān)中,而在此前后并未發(fā)生漢中陽平交戰(zhàn)事。其次,與情理不符。既然司馬懿親率二十萬大軍抵御蜀軍,且又探明亮兵少力弱,那么,從兵力對比上看,懿兵乃二十倍于亮兵。司馬懿本可以憑借其壓倒的絕對優(yōu)勢兵力,乘機圍攻諸葛亮而一舉殲滅之,怎么會因為疑亮有伏兵而率兵退走北山呢?這顯然是不符合司馬懿一貫用兵的特點的。另據(jù)《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載稱:“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guān),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奔热恢T葛亮不肯讓魏延統(tǒng)兵萬人單獨行動,那么,又怎么令其率重兵東下,而自己以少數(shù)兵力坐守孤城陽平呢?以上是我們閱讀和研究此例不可不加注意的問題。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倘若我軍兵力虛弱,應(yīng)當偽裝成實力強大的樣子,使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力量的虛實情況,敵人必定不敢輕易與我交戰(zhàn)。這樣,我就可以保全實力不受損失。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所以無法同我交戰(zhàn),是由于我采取示形之法而改變其進攻方向的緣故?!?br>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守在陽平關(guān),派部將魏延等率主力東進,只留下萬余人守衛(wèi)陽平城。魏國大將司馬懿率軍二十萬人前去抵御諸葛亮,與東進的魏延軍錯道而行,徑直進至距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其偵察人員回來向司馬懿報告說:諸葛亮所在陽平城中兵力不多,力量虛弱。而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軍即將來到,擔心他向自己逼近,打算開赴魏延處,卻因彼此相距太遠,事態(tài)緊迫已經(jīng)來不及了。因此,蜀軍將士個個驚慌失色,不知應(yīng)當采取什么辦法。然而,諸葛亮卻神態(tài)自若,鎮(zhèn)靜如常。他命令城中蜀軍都放倒旗幟,停息鼓聲,不準隨便走出營帳;又命令士兵大開四面城門,于門前灑水掃地。司馬懿一貫認為諸葛亮用兵謹慎持重,而現(xiàn)在卻又擺出虛弱的姿態(tài),因此懷疑諸葛亮于城中埋設(shè)有伏兵,于是便率領(lǐng)大軍退往北山之下。到了第二天吃飯的時候,諸葛亮同他的參謀助手們拍手大笑說:“司馬懿一定認為我故意裝出怯弱的樣子,埋設(shè)著強大的伏兵,所以才沿著山麓退走了。”

      蜀軍偵察人員此時回來報告的情況,完全像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司馬懿后來知道了這個情況,深為悔恨。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若我勢虛,當偽示以實形,使敵莫能測其虛實所在,必不敢輕與我戰(zhàn),則我可以全師保軍。法曰:“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雹偃龂駥⒅T葛亮在陽平道②,魏延③諸將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余守城。魏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與延軍錯道,徑前,當亮軍六十里,候還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軍垂至,恐與己相逼,欲赴延軍,相去又遠,勢不能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命軍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開四門,掃地卻灑。懿嘗謂亮持重,而復見以弱勢,疑其有伏兵。于是,率眾北趨山。明日食時,亮與參佐④拊手大笑曰:“司馬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焙蜻€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為恨。⑤【注釋】

     ?、贁巢坏门c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馬本及諸本皆將“得”

      字誤作“敢”,不符原義,故改?! 、陉柶降溃杭搓柶疥P(guān)。故址在今陜西勉縣西。

     ?、畚貉樱喝龂駥?。義陽(今河南桐柏東)人,字文長。

      初以部曲隨劉備人蜀,以勇著稱,屢有軍功,累官至征西大將軍。諸葛亮死后,他與長史楊儀爭權(quán),兵敗被殺?! 、軈⒆簦褐^僚屬,助手。

     ?、荼酒防鲎浴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三事”。

     ?。矗础崙?zhàn)【提示】  本篇以《實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對實力雄厚的敵人作戰(zhàn)應(yīng)取何種指導原則的問題。它認為,對于“勢實”之敵,應(yīng)當嚴陣以待,周密防范。只有這樣,敵人對我才不敢輕舉妄動。

      本篇所引“實而備之”,乃是孫子著名的“詭道十二法”之一,其意思是,對于力量充實雄厚的敵人,要嚴加防備它。歷史經(jīng)驗表明,對于勢強之敵,固然應(yīng)當嚴加防備,而對勢弱之敵,也不可以放松戒備。對于任何敵人,只有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切實做到有備,才能實現(xiàn)無患。這是為戰(zhàn)爭實踐所一再證明了的客觀真理。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奉劉備之命而率軍駐屯荊州江陵的關(guān)羽,乘曹操調(diào)兵到淮南與孫權(quán)部隊作戰(zhàn)之機,親率主力北上進攻據(jù)守于樊城的曹仁軍。攻樊之戰(zhàn),雖是關(guān)羽策應(yīng)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zhàn)略計劃的一個重要步驟,并且取得了俘官斬將而“威震華夏”的軍事勝利,但是,必須看到,此役由于關(guān)羽親率主力北攻曹仁而與曹軍膠著于樊城不得脫身,致使其江陵后方處于空虛無備狀態(tài),加之關(guān)羽因一時得勝而“意驕志逸”(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完全喪失了對東吳孫權(quán)覬覦荊州野心的警惕和防范,這就給曹操破壞孫劉聯(lián)盟和為吳軍后來襲取荊州造成可乘之隙。所以,北攻樊城之戰(zhàn),關(guān)羽雖然在戰(zhàn)術(shù)上取得了某些勝利,但在戰(zhàn)略指導上他卻犯了因勝而驕、因驕而疏于戒備的大錯,而最終鑄成喪失荊州,敗走麥城的可悲結(jié)局。這是讀史者不可不引以為訓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如果敵人力量充實強大,我軍應(yīng)當嚴陣以待;周密防備它。這樣,敵人就一定不敢對我輕舉妄動了。誠如兵法所說:“對于力量充實強大的敵人,要嚴加防備它?!?br>
      三國時期,蜀國先主劉備尚為漢中王的時候,他任命關(guān)羽為前將軍,授予其符節(jié)斧鉞,讓他率兵駐扎在江陵地區(qū),這一年(公元219年),關(guān)羽留下部分兵力駐守公安和南郡兩地,以防東吳來犯,自己親率主力北上,進攻駐守樊城的魏國大將曹仁所部。曹操急忙派遣于禁等將率兵援救曹仁。時值秋季大雨,漢水暴漲泛濫,于禁所率七軍都被洪水淹沒,于禁本人投降了關(guān)羽,其部將龐德被關(guān)羽執(zhí)殺。加之梁縣、郟縣和陸渾等地起義民眾有的在遙遠之地接受關(guān)羽的官印封號,成為他的支系同黨力量,因此,關(guān)羽的聲威一下震動了整個中原地區(qū)。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若敵人勢實,我當嚴兵以備之,則敵人必不輕動。法曰:“實而備之?!雹偃龂裣戎鳛闈h中王,拜關(guān)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屯江陵。是歲,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備吳,而率兵攻魏將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漢水泛濫,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龐德②被誅。梁、郟、陸渾群盜③或遙受羽印號,為支黨,羽威震華夏。

     ?、堋咀⑨尅?br>
      ①實而備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龐德:南安獂道(今甘肅隴西東南)人,字令明。初隨馬騰、馬超,后歸曹操,官至立義將軍。

      ③群盜:指梁縣、郟縣和陸渾等地的起義民眾?! 、鼙酒防鲎浴度龂尽な駮りP(guān)羽傳》。

      45。輕戰(zhàn)【提示】

      本篇以《輕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輕率出戰(zhàn)的危害性。它認為,對敵作戰(zhàn)必須準確判斷敵情而后出兵,方能戰(zhàn)勝敵人。倘若不研究敵情就輕率進兵,不制定周密計劃就貿(mào)然出戰(zhàn),就必定被敵人打敗。“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句,系引自《吳子》一書。這里所說的“勇者”,是指有勇而無謀的魯莽將領(lǐng);“輕合”,是說輕率與敵交戰(zhàn)。本篇繼《計戰(zhàn)》之后,再一次集中地論述了從敵情實際出發(fā),進行戰(zhàn)爭謀劃的重要性,剖析了“不計而進,不謀而戰(zhàn)”的嚴重危害性,提出了“料敵詳審而后出兵”的重要作戰(zhàn)指導原則。這是十分可貴的思想。

      發(fā)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是春秋時期晉楚兩諸侯國爭霸中原的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zhàn)爭。從當時雙方的兵力對比情況看,楚軍明顯優(yōu)于晉軍。然而,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卻是楚敗而晉勝。楚軍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在作戰(zhàn)指導上缺乏周密計劃,存在僥幸取勝的心理,是“不計而進,不謀而戰(zhàn)”的典型戰(zhàn)例。作為楚軍統(tǒng)帥的子玉,驕傲輕敵,剛愎自用,氣量狹窄,性情急躁。晉文公正是利用子玉這些致命弱點,以“拘宛春于衛(wèi)”

     ?。ㄒ姟蹲髠鳌べ夜四辍罚┑氖侄?,激怒子玉錯誤地作出決戰(zhàn)的決定。由于子玉不察敵情而輕率出戰(zhàn),先是中了晉軍“退避三舍”(同上)的誘敵之計,繼而在接戰(zhàn)中又誤斷晉軍“偽遁”是不支而退。于是,貿(mào)然下令追擊,終于導致連喪左、右兩軍,“楚師敗績”的結(jié)局。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必須首先做到判斷敵情周詳準確,然后再出兵與敵人攻戰(zhàn)。如果不研究敵情就輕率前進,不進行周密謀劃就貿(mào)然出戰(zhàn),就一定要被敵人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有勇無謀的將領(lǐng)必定會輕率與敵人交戰(zhàn),輕率與敵交戰(zhàn)而不考慮有利與否是不可取的?!?br>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與楚國軍隊交戰(zhàn)于城濮。晉文公了解到楚軍統(tǒng)帥子玉自負好怒、狹隘急躁的弱點,于是以囚禁其派往晉軍的使者宛春的辦法來擾亂他的情緒。子玉果然中計上當,盛怒之下貿(mào)然率軍進攻晉軍,結(jié)果楚軍被打得大敗。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必須料敵詳審而后出兵。若不計而進,不謀而戰(zhàn),則必為敵人所敗矣。法曰:“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①春秋晉文公與楚戰(zhàn)②,知楚將子玉③剛忿褊急,文公遂執(zhí)其使者宛春以撓之。子玉怒,遂乘晉軍,楚軍大敗。④【注釋】  ①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語出《吳子·論將第四》。

     ?、跁x文公與楚戰(zhàn):即春秋時期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

     ?、圩佑瘢杭闯F族成得臣。楚成王時,因其伐陳有功,而繼子文為令尹。城濮之戰(zhàn)后因兵敗而自殺。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矗?。重戰(zhàn)【提示】

      本篇以《重戰(zhàn)》為題,乃取“持重”之義,旨在闡述如何堅持慎重用兵的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對待戰(zhàn)爭必須持慎重態(tài)度,不可輕率行事而妄啟戰(zhàn)端。對敵作戰(zhàn)中,只有真正做到“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才能使自己避免陷于危亡之地。這里所說的“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乃是本篇所強調(diào)的用兵“須務(wù)持重”的指導原則的生動體現(xiàn)和根本標志,它實質(zhì)是講用兵打仗必須依據(jù)客觀情況的利弊而決定動止。就是說,情況對我有利對就向敵人發(fā)動進攻,情況對我不利時就停止進攻敵人??梢?,無論是“見利則動”,還是“不見利則止”,都是用兵“持重”的表現(xiàn)。本篇所強調(diào)的“須務(wù)持重”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春秋時期發(fā)生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的晉楚鄢陵之戰(zhàn),就晉軍方面來看,便是生動體現(xiàn)用兵“須務(wù)持重”指導原則的戰(zhàn)例。當時,楚國與鄭國等聯(lián)軍已迫近晉軍而擺開了陣勢。面對楚軍方面的攻勢,晉軍軍吏十分擔心,而在商討戰(zhàn)守之策時,大體上形成了三種主張意見:一是以中軍副將范文子(士燮)為代表的,他以“外寧必有內(nèi)憂”(見《左傳·成公十六年》,下同)為辭,力主“釋楚”而不戰(zhàn);二是以中軍主將欒書為代表的,主張“固壘而待之”,先守而后攻;三是以新軍副將郤至為代表的,他在深入分析“楚有六間”(即楚軍將帥不和、行陣混亂、彼此觀望、紀律松懈、士無斗志等六大弱點)之后,主張乘間進擊、速戰(zhàn)速決。范文子之子范匄主張立即“塞井夷灶”,擺開陣勢,反攻楚軍,這顯然是與郤至的主張相一致的。身為晉軍最高統(tǒng)帥的晉厲公,在對上述各種主張進行權(quán)衡之后,欣然聽從郤至之言并兼納范匄之謀,從而取得了鄢陵擊敗楚軍的作戰(zhàn)勝利。從表面現(xiàn)象看,郤至等人的速戰(zhàn)主張似乎是不持重,然而,在已經(jīng)具備了速戰(zhàn)的客觀條件和有利時機的時候,能夠及時果斷地作出速戰(zhàn)的決策,這非但不是輕率盲動的表現(xiàn),相反倒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持重。這也正是晉軍所以能夠戰(zhàn)勝楚鄭聯(lián)軍進攻的一個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務(wù)須保持慎重態(tài)度,見到有利時機就采取進攻行動,不見有利時機就按兵不動;要審慎持重,不可輕舉妄動。如能做到這樣,就一定不會陷入危亡之地。誠如兵法所說:“軍隊停止行動時,應(yīng)當如同山岳那樣穩(wěn)固不動。”  春秋時期,晉國將領(lǐng)欒書奉晉厲公之命率軍進攻楚國,雙方軍隊即將開戰(zhàn)之時,楚軍一大早就迫近晉軍而擺開陣勢。晉國的軍吏對楚軍的來勢迅猛很擔心,但副將范匄(范文子之子)卻快步向前建議說:“填塞水井,夷平鍋灶,就在軍營中擺開陣勢,把行列間的距離拉寬(以利出戰(zhàn)和擊刺)。晉、楚兩國都是上天所賜予的國家,有什么可以擔心的呢?”范文子一聽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趕到一邊,說:“國家的存亡,這是天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么?”欒書說:“楚軍輕佻而缺乏堅韌,我們審慎持重地固守營壘而等待他們,三天之后楚軍必定退走。乘其退走而出兵追擊之,一定可以取得全勝。”郤至聽后說道:“楚國有六個可資利用的空隙,我們不可以坐失這個良機。他們的兩卿子反、子重互相排斥,楚王的親兵們從舊貴族家選拔擔任,鄭國軍隊雖然擺開陣勢卻不嚴整,蠻夷雖有軍隊卻不會列陣,楚軍擺陣之時卻不避晦日,其士兵在陣中大肆喧鬧,陣合應(yīng)靜而楚軍更加喧囂不止。楚方各軍互相觀望依賴,沒有戰(zhàn)斗意志;舊家出身的士兵未必精良有戰(zhàn)斗力,晦日出兵列陣已冒犯了上天所忌之規(guī)。因此,我們一定能夠戰(zhàn)勝他們?!睍x厲公欣然采納了郤至的建議,終于把楚軍打敗在鄢陵之地。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須務(wù)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若此,則必不陷于死地①。法曰:“不動如山。”②春秋晉將欒書③伐楚,將戰(zhàn),楚晨壓晉軍而陣,軍吏患之。裨將范匄④趨進,曰:“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⑤?!矔x、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執(zhí)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欒書曰:“楚師輕佻,吾持重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全勝?!薄侧S至⑦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惡,王卒以舊,鄭陳而不整,蠻軍而不陳,陳不違晦,在陳而囂,合而更囂,各顧其后,莫有斗心;舊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薄彻f⑨。于是敗楚師于鄢陵。⑩【注釋】

     ?、偎赖兀褐^危亡之境地。其義與《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講之“死地”(即“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不盡相同。

      ②不動如山: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③欒書:春秋晉國將領(lǐng)。晉文公時下軍主將欒枝之孫。晉厲公六年(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在晉楚鄢陵(位于今河南鄢陵北)之戰(zhàn)中,他任中軍主將?! 、芊秳杭词縿?,晉國大夫士燮(亦稱范文子)之子,卒后謚宣子,故又稱“范宣子”?! 、菔栊惺祝褐^拉寬行陣間戰(zhàn)道的距離,以利出戰(zhàn)、擊刺。行首,即行道,戰(zhàn)道也。

     ?、尬淖?。即范文子。

      ⑦郤至:春秋晉景公時為溫大夫,故又稱溫季。厲公時晉楚戰(zhàn)于鄢陵,他任新軍副將,以“楚有六間”為據(jù),力主速戰(zhàn)勿失良機,為晉厲公所采納,遂敗楚軍。

     ?、喽洌褐赋幼臃础⒆又?,二人矛盾甚深。

     ?、峁f: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終敗楚師”,因其不盡史載原文,故據(jù)《國語·晉語六》補。公說,謂晉厲公欣然采納郤至的建議。公,即晉厲公;說,通“悅”,高興。

     ?、獗酒吨貞?zhàn)》,馬本及唐本、王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jù)汪本補入。此篇史例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及《國語·晉語六》。

     ?。矗贰@麘?zhàn)【提示】

      本篇以《利戰(zhàn)》為題,乃取“利誘”之義,與后《餌戰(zhàn)》篇,都是旨在闡述對敵作戰(zhàn)中如何“設(shè)餌誘敵”就范的問題。它主張,對于“愚而不知變”、“貪利而不知害”的愚頑貪婪之敵,“可誘之以利”,擊之以伏兵。這樣,就可以打敗它。本篇所引“利而誘之”一語,乃孫子“詭道十二法”之一。以利引誘貪利之敵就范,這在古代作戰(zhàn)中,是為兵家經(jīng)常采用的克敵制勝的有效戰(zhàn)法。春秋時期,發(fā)生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的楚伐絞之戰(zhàn),就是采用此種戰(zhàn)法取勝的一個戰(zhàn)例。

      當時,楚軍進至絞國都城南門,為了盡快戰(zhàn)勝絞軍,莫敖屈瑕針對“絞小而輕,輕而寡謀”的弱點,建議派出不設(shè)兵保衛(wèi)的采樵役徒以引誘絞人上鉤,為楚武王所欣然采納。絞人果然中計上當,抓獲楚軍的采樵役徒三十人回城。絞人自以為得計,第二天又爭相出城,不遺余力地追逐楚軍采樵役徒于山中。楚軍預先設(shè)伏兵于山下,并以兵堵守其都城北門,切斷了絞城的內(nèi)外聯(lián)系,遂乘絞兵散亂不備之隙而大敗之,迫使絞國求和而“為城下之盟”(見《左傳·桓公十二年》)。顯而易見,從敵情實際出發(fā),依據(jù)絞兵“輕而寡謀”的弱點,采用“利而誘之”的戰(zhàn)法,這恰是楚軍得以順利戰(zhàn)勝絞兵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敵將愚頑而不知機變,可以用小利來引誘它上鉤;敵人貪圖小利而不曉危害,可以埋設(shè)伏兵來襲擊它。這樣,敵人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敵人貪婪好利,就用小利引誘它?!薄 〈呵飼r期,楚國進攻絞國,軍隊進駐于絞城之南門。楚國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議說:“絞國地小而人輕佻,輕佻就缺少謀略。因此,請大王派出一些不設(shè)衛(wèi)兵保護的砍柴人,以此來引誘絞人就范?!背醪杉{了屈瑕的建議。這樣,絞軍便輕而易舉地捕獲了楚軍三十名砍柴人。第二天,絞軍又爭相出城,于山中追逐楚軍砍柴人。楚軍預先守候在絞城北門,并埋設(shè)伏兵于山下,結(jié)果大敗絞軍,與絞國簽訂了城下之盟而勝利回國。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shè)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雹俅呵锍ソg②,〔軍其南門〕。莫敖③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采樵者④以誘之?!睆闹=g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qū)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矠槌窍轮硕€〕。⑤【注釋】

      ①利而誘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絞: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位于今湖北鄖縣西北。

     ?、勰剑厚R本及唐本皆誤作“莫數(shù)”,今據(jù)史校改。莫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掌軍政大權(quán)之官,相當于別國的司馬。 ?、苷垷o捍采樵者:馬本及唐本皆作“請無行采樵者”;王本及汪本則作“請行采樵者”,都與原義不符,故據(jù)史校改。此句意思是:請派出不設(shè)保衛(wèi)的砍柴人。捍,保衛(wèi);采樵者,砍柴人。 ?、荼酒防鲎浴蹲髠鳌せ腹辍贰?br>
     ?。?。害戰(zhàn)【提示】

      本篇以《害戰(zhàn)》為題,取義于“要害”,其要旨在闡述防御作戰(zhàn)中如何利用險隘要害阻擊敵人進攻的問題。它認為,對于向我進攻、襲擾的敵人,可于險隘之處預設(shè)伏兵,或在要害之處筑壘設(shè)障,如此敵人就不敢輕易來犯了。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句,意思是,能夠使敵人無法達到其預定目標的,是我采取有效辦法妨害它的緣故。實踐經(jīng)驗表明,妨害敵人達到其預定目標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而憑據(jù)天然險隘或人工壘障以阻截敵人進犯,這在古代戰(zhàn)爭中,往往是為防御一方所常采用的妨害敵人的有效辦法之一。唐代將領(lǐng)張仁愿在對東突厥的防御作戰(zhàn)中,積極構(gòu)筑三受降城以防突厥進犯所取得的明顯成效,便是利用筑壘設(shè)障達成防御目的的成功事例。

      唐中宗時期,據(jù)有漠南地區(qū)的東突厥,屢從河套地區(qū)南下襲擾,嚴重威脅唐朝北部邊境安全。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御史大夫張仁愿奉詔率軍北進,乘東突厥全力西擊突騎施,其內(nèi)部十分空虛之機,一舉奪取了漠南地區(qū)。為了鞏固既得勝利和消除突厥南下襲擾之患,張仁愿力排尚書右仆射唐休璟的阻撓,奏請中宗批準,于豐州(治九原,今內(nèi)蒙古五原南)地區(qū)的黃河之北修筑了三座城壘,號稱“三受降城”;又于牛頭朝那山北設(shè)置烽火臺一千八百個,從而形成了一道東西八百余里的,依恃黃河、“首尾相應(yīng)”(見《舊唐書·張仁愿傳》,下同)的,能夠阻絕突厥“南寇之路”的防御屏障。這不但鞏固了唐朝北部邊防,而且減少了數(shù)萬邊防鎮(zhèn)兵和節(jié)約了大量軍費開支。這說明了筑壘設(shè)障在防御作戰(zhàn)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譯文】

      大凡在敵我雙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況下,如果敵人進犯我邊界,襲擾我邊民時,可在邊界要害之處埋設(shè)伏兵,或者構(gòu)筑障礙要塞用以攔截敵人。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輕率來犯。誠如兵法所說:“能使敵人無法達到其預定目標的,是我設(shè)置重重障礙妨害它的緣故?!薄 √瞥凶谏颀埲辏ü罚埃纺辏?,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被突厥軍打敗,唐中宗因此下詔任命張仁愿兼任御史大夫而前去接替沙吒忠義的防務(wù)。張仁愿抵達任所時,突厥兵已經(jīng)退走,于是他便率軍跟蹤追擊,乘夜偷襲敵營,擊敗了突厥軍。在此之前,唐朝朔方軍與突厥是以黃河為分界的。黃河北岸有個拂云祠,突厥首領(lǐng)每次率兵南下侵犯邊界,必定先到該祠禱告以求神靈保佑,然后再引兵渡過黃河南下。張仁愿剛來這里時,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領(lǐng)全軍西向進攻突騎施,仁愿奏請中宗批準其率兵乘突厥內(nèi)部空虛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區(qū),并于黃河以北修筑東、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斷敵人南犯的進軍道路。但此請求卻遭到了尚書右仆射唐休璟的反對,他認為:“自兩漢以來,國家在這個地區(qū)都是以北守黃河為限,如今卻要筑城于敵人腹地之中,最終結(jié)果還是為敵人所占有?!睘榇?,張仁愿一再上表申述自己的請求,唐中宗最后終于批準了他筑城的請求。仁愿還上表請求準許其把服役期滿即將返鄉(xiāng)的士兵留下幫助筑城。當時有咸陽籍鎮(zhèn)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愿派人抓回后全部殺死在城下,全軍上下都為之所震懾。自此以后,參加筑城的人都很賣力,僅用六十天就將三座城壘修好了:以拂云祠處的筑城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鎮(zhèn);西受降城向南直通靈武鎮(zhèn);東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鎮(zhèn)。三座城間各相距四百余里,其北面是大沙漠,這樣為國家拓寬疆土三百里遠。同時,又在牛頭朝那山北設(shè)置烽火瞭望臺一千八百個。從此以后,突厥人再也不敢越過陰山放牧,朔方地區(qū)不再有敵人侵擾了。每年可節(jié)省上億的軍費開支,縮減邊鎮(zhèn)兵數(shù)萬人。

      【原文】

      凡與敵各守疆界,若敵人寇抄我境,以擾邊民,可于要害處設(shè)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敵必不敢輕來。法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①唐時,朔方軍總管沙吁忠義②為突厥③所敗,詔張仁愿④攝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賊已出,率兵躡擊,夜掩其營,破之。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謁祠禱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時默啜⑤悉兵西擊突騎施⑥,張仁愿請乘虛取漠南⑦,〔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⑧,絕虜南寇路。唐休璟⑨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河,今筑城虜腹中,終為〔賊虜〕所有?!比试腹陶垼凶谠S之。表留歲滿〔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人逃歸,仁愿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栗,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里遠。又于牛頭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復無寇。歲省費億計,減鎮(zhèn)兵數(shù)萬。⑾【注釋】

     ?、倌苁箶橙瞬坏弥琳?,害之也: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谏尺钢伊x:唐中宗時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

     ?、弁回剩褐笘|突厥。

     ?、軓埲试福禾拼鷮㈩I(lǐng)。華州下邽(今陜西華縣西北)人。初為洛州長史,后為朔方軍大總管。因其對突厥作戰(zhàn)有功,官至左衛(wèi)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

     ?、菽ǎ阂嘧鳌澳ā薄|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干可汗,名環(huán)。自唐武后至玄宗間,屢擾邊境,四出擴張,拓地萬余里,有兵四十萬,成為頡利可汗之后最強盛的時代。

     ?、尥或T施:馬本及諸本皆作“突厥”,不確,今據(jù)史校改。突騎施,古族名,原屬西突厥,唐武后時逐漸強大,建政權(quán)于碎葉川(位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之楚河流域),統(tǒng)治地區(qū)至伊麗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漢南”,今據(jù)史校改。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qū),自漢代后稱之為“漠南”,亦作“幕南”,今屬我國內(nèi)蒙古地區(qū)。

     ?、嗳芙党牵杭礀|、中、西三座受降城。東城位于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南,中城位于今內(nèi)藏古包頭西之黃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西南之黃河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陜西興平東南)人。唐中宗時,官至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宋國公。

     ?、馀n^朝那山: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牛頭廟那山”,今據(jù)史校改。

      該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固陽東。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書·張仁愿傳》,又見于《舊唐書·張仁愿傳》?! 。矗?。安戰(zhàn)【提示】

      本篇以《安戰(zhàn)》為題,取義于“固守不動”,其要旨是闡述防御作戰(zhàn)如何固守待敵的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對于遠來氣銳而又急欲決戰(zhàn)的進攻之敵,只有采取“安守勿應(yīng),以待其敝”的方針,才能最后戰(zhàn)勝敵人。戰(zhàn)爭實踐的經(jīng)驗表明,面對強敵進攻,在自己尚不具體速戰(zhàn)取勝條件的時候,采取“安守勿應(yīng),以待其敝”的防御作戰(zhàn)方針,無疑是穩(wěn)妥而正確的決策。因為,對于來勢兇猛而又急欲決戰(zhàn)的強敵,只有避敵之銳不與其交鋒,才能保存自己實力;只有憑壘固守待敵,才能消耗和疲憊敵人,為最后殲滅敵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挫敗蜀相諸葛亮進攻的渭南之戰(zhàn),便是較好地體現(xiàn)“安守匆應(yīng),以待其數(shù)”作戰(zhàn)方針的突出一例。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后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蜀相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北出斜谷進攻曹魏,企圖與魏軍決戰(zhàn)于渭南。但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針對諸葛亮急欲決戰(zhàn)的企圖,采取了避敵鋒銳、固守待敵的作戰(zhàn)方針。他背渭水為陣,依靠當?shù)匦酆竦娜肆Α⑽锪?,進行持久堅守,頓挫蜀軍進攻銳氣,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屯于五丈原狹小地區(qū)。在其后雙方相持不戰(zhàn)的一百多天里,盡管諸葛亮屢次挑戰(zhàn),甚至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以此來羞辱和激怒其出戰(zhàn),但司馬懿識破其用心而始終堅持按兵不動的方針。致使蜀軍空耗國力,一無所獲,最后在諸葛亮病亡于軍中的情況下,不得不罷攻撤退。

      【譯文】

      大凡敵人從遠道而來且士氣銳盛,是以采取速戰(zhàn)速決為有利;對于這種進攻之敵,我軍應(yīng)當憑恃深溝高壘,實施固守防御而不急于出兵應(yīng)戰(zhàn),以等待敵人疲憊不堪之隙。倘若敵人制造事端來挑動我出戰(zhàn),也不可為其陰謀所擾而隨意出動。誠如兵法所說:“實施堅守防御的部隊,應(yīng)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樣靜止不動?!薄 ∪龂鴷r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從斜谷出兵進攻魏國,而扎營于渭水之南。魏國派遣大將司馬懿率兵進行抵抗,其部將都主張部隊前往渭水之北設(shè)陣以等待諸葛亮軍,司馬懿卻說:“百姓和軍資都在渭水之南,這里是必爭不棄之地?!庇谑嵌铰饰很姸蛇^渭水,且背靠渭水而扎營布陣。司馬懿因此而對部將說:“諸葛亮如果是個有勇氣的人,當會北出武功,依托山地而向東擴展。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話,我軍就平安無事了。”此時恰值一顆流星隕落于諸葛亮營壘的方向,司馬懿據(jù)此推知諸葛亮一定要失敗。是時,魏明帝根據(jù)諸葛亮率軍遠道而來利于速戰(zhàn)的情況,一再命令司馬懿要慎重戰(zhàn)事,以等待蜀軍內(nèi)部的變化。諸葛亮多次挑戰(zhàn),司馬懿都不應(yīng)戰(zhàn)。諸葛亮為此又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用的頭巾和發(fā)飾,(企圖以此激怒他出戰(zhàn)),但司馬懿始終堅守壁壘而不為其所動。司馬懿之弟司馬孚寫信詢問戰(zhàn)事情況,司馬懿回信說:“諸葛亮志向遠大但不善于選擇時機,多于謀劃但缺少決斷,喜好用兵但不懂權(quán)變。因此,他雖然擁有十萬大軍,但卻落入我的謀劃之中,打敗他是必定無疑的了?!彼抉R懿與諸葛亮相持不戰(zhàn)一百多天后,趕上諸葛亮病死于軍中,蜀軍將領(lǐng)燒掉營壘而逃走,當?shù)匕傩张軄韴蟾嫦ⅲ抉R懿便親自率兵隨后追趕。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見魏軍追來,便調(diào)轉(zhuǎn)旗幟、擂動戰(zhàn)鼓,擺出一副反擊魏軍的樣子。司馬懿認為對于撤退回歸本國的敵軍,不能過分逼迫它,于是楊儀才得以率領(lǐng)蜀軍結(jié)陣有序地退走了,過了一天,司馬懿率軍進至蜀軍駐過的營地,觀察諸葛亮留下的各種遺跡,搜繳到蜀軍的作戰(zhàn)地圖、軍事文書和很多糧食。司馬懿據(jù)此而斷定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部將辛毗以為諸葛亮究竟死活還不清楚,但司馬懿卻非常肯定地說:“軍事家們所最重視的,便是作戰(zhàn)文書、軍事密計和兵馬糧草,而今蜀軍竟把這些重要東西都丟棄在這里。難道能有已損壞了五臟六腑還可以存活的人嗎?我們現(xiàn)在應(yīng)當趕快追擊他們?!标P(guān)中地區(qū)生長很多蒺藜,為便于部隊途經(jīng)此地而能順利前進,司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腳穿平底軟木鞋走在前邊,讓帶刺的蒺藜都扎在士兵的軟木鞋底上,使步騎兵大隊得以隨后順利跟進。魏軍追到赤岸地界時,才知道諸葛亮確實死了。當時,老百姓編了句諺語,說:“死的諸葛亮嚇跑了活的司馬懿?!彼抉R懿聽后,笑著說道:“這是由于我只能預料活諸葛亮的行事,而不能預料他死后行事的緣故??!”

      【原文】

      凡敵人遠來氣銳,利于速戰(zhàn);我深溝高壘,安守勿應(yīng),以待其敝。若彼以事?lián)衔仪髴?zhàn),亦不可動。法曰:“安則靜?!雹偃龂駥⒅T葛亮率眾十余萬出斜谷,壘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將司馬懿拒之,諸將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彼炻受姸鴿乘疄閴?。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②,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③,則諸軍無事矣?!绷凉衔逭稍?。會有長星墜亮之壘,懿知其必敗。時朝廷以亮率軍遠入,利在急戰(zhàn),每命懿持重,以俟其變。亮數(shù)挑戰(zhàn),懿不出,因遺懿以巾幗婦人之飾。懿終不出。懿弟孚書問軍事,懿復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持兵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br>
      與之對壘百余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以歸師不之迫,于是楊儀結(jié)陣而去。經(jīng)日,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食甚眾。懿審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⑤以為尚未可知。懿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食,今皆棄之,豈有人損五臟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标P(guān)中多蒺藜⑥,懿使軍士二千人⑦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后馬步俱進。追到赤岸⑧,乃知亮已死。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避残υ唬骸拔崮芰仙?,不能料死故也?!雹帷咀⑨尅?br>
     ?、侔矂t靜:語出《孫子兵法·勢篇》。王本及汪本作“不動如山”,與前《重戰(zhàn)》引文重。

     ?、谖涔Γ簼h置縣。故址在今陜西武功西。

     ?、畚逭稍汗诺孛?。位于今陜西寶雞東南之斜谷口西側(cè),渭水經(jīng)其北自西向東流。

      ④楊儀: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字威公。諸葛亮以其為長史,協(xié)助處理軍務(wù)和籌劃糧秣。亮死后,自恃其誅殺魏延功高,因職低不滿,與尚書令蔣琬爭權(quán)而獲罪入獄自殺身死?! 、菪僚宏柕裕ń窈幽嫌砜h)人,字佐治。初從袁紹,后歸曹操,任丞相長史。魏文帝時任侍中,明帝時封穎鄉(xiāng)侯?! 、掭鹄瑁阂环N果被帶刺的草本植物,部隊經(jīng)此叢生之地,影響行軍作戰(zhàn)。

     ?、叨耍厚R本及諸本皆誤作“三千人”,今據(jù)史校改。

     ?、喑喟叮厚R本及唐本皆誤作“亦岸”,今從王本。赤岸,位于今陜西留壩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担?。危戰(zhàn)【提示】

      本篇以《危戰(zhàn)》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部隊作戰(zhàn)陷入危險境地時,將帥應(yīng)當采取何種措施以扭轉(zhuǎn)戰(zhàn)局。它認為,一旦作戰(zhàn)中部隊陷入危困之時,為將帥者應(yīng)當臨危不懼,激勵將士抱定決一死戰(zhàn)之志,奮勇殺敵。只有這樣,才能轉(zhuǎn)危為安,取得最后勝利。這里所引孫子“兵士甚陷,則不懼”語,據(jù)唐代杜牧《注孫子》云:“陷于危險,勢不獨死,三軍同心,故不懼也?!笨梢姡孔渖钕菸@е圆粦峙?,是因為全軍上下都抱定對敵決一死戰(zhàn)之志的結(jié)果,而全軍遇危之所以奮勇殺敵而不怕犧牲,又是由于平時將帥從嚴治軍所培養(yǎng)教育的結(jié)果。一般說來,有什么樣的將帥便帶出什么樣的士卒。要使部隊保持臨危不懼的勇敢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將帥本身的表率作用和平時嚴以治軍的教育訓練工作。本篇通過對將帥臨危處置措施的論述,卻告訴我們從嚴治軍的重要性。

      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大將吳漢平定稱雄蜀地的割據(jù)勢力公孫述的作戰(zhàn),就是體現(xiàn)為將帥者臨危如何扭轉(zhuǎn)敗局的一個戰(zhàn)例。吳漢奉命率軍入川之初,由于進展順利而一度產(chǎn)生驕傲輕敵情緒,他不聽光武帝劉秀的諄諄告戒,竟分兵冒進,結(jié)果為敵所困,陷入危境。這是不足取的。然而,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大將吳漢身陷困境,卻又能臨危不懼,從容處置,指揮若定,這又是為將帥者應(yīng)該效法的。他一面激勵將士“同心協(xié)力,人自為戰(zhàn)”,奮勇殺敵,一面吸取教訓,及時調(diào)整部署,與部下劉尚合兵一處,集中兵力,乘敵不覺,突然發(fā)起攻擊,一舉而粉碎了敵人的圍攻。其后,又經(jīng)八戰(zhàn)八捷,終于在次年攻占成都,消滅了公孫述這個分裂割據(jù)勢力。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如果部隊陷入危亡的境地時,應(yīng)當激勵全軍將士抱定必死的決心,奮勇殺敵,不可懷有貪生僥幸心理。只有這樣,才能轉(zhuǎn)危為安,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部隊深陷危險境地,個人就不再存有恐懼了?!?br>
      東漢大將吳漢奉命率軍討伐割據(jù)成都稱雄的公孫述,部隊進入犍為郡所轄地區(qū)。該郡各縣都憑城堅守。吳漢揮軍攻克了廣都縣,又派輕裝騎兵燒毀了成都市橋,武陽以東的各小城邑都投降了吳漢。這時,漢光武帝劉秀下詔告戒吳漢說:“成都有十多萬敵軍,不可輕視它。但應(yīng)堅守廣都,等待敵軍來攻,不要主動出擊與敵爭鋒。如果敵軍不敢來攻,你就轉(zhuǎn)移營陣以逼迫它;必須等到敵軍精疲力竭之時,方可進擊它。”吳漢并未聽從光武帝的諄諄告戒,竟乘勝自率步騎兵二萬余人進逼成都。當進至距成都十余里處,于江水北岸扎營,并于江上架設(shè)浮橋,派副將劉尚率兵萬余人屯駐于江水南岸,南北兩營地相距二十余里。光武帝得悉吳漢的進攻舉動后,大為吃驚,責備吳漢說:“我曾千叮嚀萬囑咐地告誡你,為什么事到臨頭卻違背亂來?你既已輕敵貿(mào)然深入,卻又與劉尚分立兩營。事情是有緩急之別的,而一旦遇到危急情況,就無法相互支援了。敵人如果出兵牽制你,而以主力進攻劉尚,劉尚若被攻破,那么,你也就失敗了。幸好現(xiàn)在沒發(fā)生意外情況,你要立即率兵返回廣都堅守待敵?!钡馕涞劢o吳漢的詔書還未送到的時候,公孫述果然已經(jīng)派遣其部將謝豐、袁吉率兵十余萬人來攻吳漢;又派另外將領(lǐng)率兵萬金人襲劫劉尚營寨,企圖致漢軍兩營之間無法相互救援的被動局面。吳漢率軍與敵大戰(zhàn)一天,遭到失敗而退回營壘,敵將謝豐乘勢揮軍包圍了吳漢軍。吳漢召集眾將激勵他們說:“我和諸位將軍共同越過艱難險阻,轉(zhuǎn)戰(zhàn)千里之遙,所向斬獲甚多,才得以深入敵人腹地。現(xiàn)今進至敵人都城之下,而我們與劉尚兩處竟都遭敵人包圍,形成互相不能救援之勢,此種局面的危害性是難以估量的。因此,我打算秘密轉(zhuǎn)移兵力到江南與劉尚合兵一處,共同抗御敵人。如果大家能夠同心協(xié)力,人人奮勇作戰(zhàn),大功就可建立;倘若不這樣,失敗必然而無其它余地。現(xiàn)在成敗的關(guān)鍵,就在這次行動了。”諸位將領(lǐng)聽后齊聲說道:“是!”于是,吳漢以酒食款待將士,用草料喂飽戰(zhàn)馬,關(guān)閉營門三天不出戰(zhàn);又在軍營中插立很多旗幟,保持煙火繚繞不斷,以此迷惑敵人。三天過后的晚上,吳漢悄悄過江與劉尚合兵一處。敵將謝豐等竟然沒有發(fā)覺,第二天,謝豐仍分兵一部抵御江北漢軍,自率主力進攻江南漢軍。吳漢親自指揮全部兵力迎戰(zhàn)敵軍,從清晨交戰(zhàn)直到黃昏時候,終于大敗敵軍,擊斬了敵將謝豐、袁吉。于是,吳漢乘勝率軍還守廣都,留下劉尚所部繼續(xù)抵御公孫述,并把有關(guān)戰(zhàn)況寫成奏狀上報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責自己的過失。光武帝閱后批復道:“你率兵還守廣都,是很得要領(lǐng)的行動。公孫述此后必定不敢丟開劉尚而直接來進攻你。如果他先進攻劉尚,你從廣都率領(lǐng)全部步騎兵行軍五十里而赴援到那里時,正是公孫述處于危險困疲的時候,因此打敗他將是勢所必然之事。”此后,吳漢率軍同公孫述軍交戰(zhàn)于廣都至成都之間,前后八戰(zhàn)八捷,并進駐于成都外城。公孫述親率數(shù)萬人出城與吳漢軍大戰(zhàn),吳漢派遣護軍高午、唐邯率領(lǐng)數(shù)萬精銳部隊迎擊公孫述。公孫述兵敗逃走,高午奮勇追擊,沖進敵陣揮槍猛刺,殺死了公孫述。第二天,成都城內(nèi)的敵人開城投降。吳漢令人斬下公孫述首級傳送到京都洛陽。至此,蜀地割據(jù)勢力完全被平定。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若陷在危亡之地,當激勵將士決死而戰(zhàn),不可懷生,則勝。法曰:“兵士甚陷,則不懼?!雹俸鬂h將吳漢②討公孫述③,進入犍為④界。諸縣皆城守。漢攻廣都⑤,拔之。遣輕騎燒成都⑥市橋,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帝⑦戒漢曰:“成都十余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jù)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須轉(zhuǎn)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漢不聽,乘利遂自將步騎二萬余人進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⑧北為營,作浮橋,使別將劉尚將萬余人⑨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驚,責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賊若出兵綴公,以大眾攻尚,尚破,公即敗矣。幸無他者,急率兵還廣都?!痹t書未到,述果遣其將謝豐、袁吉將眾十余萬出攻漢;使別將〔將〕萬金人劫劉尚,今不得相救。漢與大戰(zhàn)一日,兵敗走入壁,豐圍之。漢召諸將厲⑩之曰:“吾與諸將逾越險阻,轉(zhuǎn)戰(zhàn)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今至城下,而與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欲潛師⑾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協(xié)力,人自為戰(zhàn),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余。成敗之機,在此一舉?!敝T將皆曰:“諾。”于是,饗士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兵與尚合軍。豐等不覺,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將攻江南。漢悉兵迎戰(zhàn),自旦至哺,遂大敗之,斬謝豐、袁吉。于是,率兵還廣都,留劉尚拒述,具以狀聞,而深自譴責。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里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漢與述戰(zhàn)于廣都、成都之間,八戰(zhàn)八克,遂軍于郭中。述自將數(shù)萬人出城大戰(zhàn),漢使護軍高午、唐邯將銳卒數(shù)萬擊之。述兵敗走,高午奔陣刺述,殺之。旦日城降,斬述首傳送洛陽。蜀遂平。⑿【注釋】

     ?、俦可跸?,則不懼: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趨菨h:東漢大將。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子顏。王莽末年,亡命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以販馬為業(yè)。后歸劉秀,任偏將軍、大將軍。劉秀稱帝后,升任大司馬,封舞陽侯。

     ?、酃d述: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字子陽。王莽時期,任蜀郡太守。東漢初,起兵據(jù)益州稱帝,成為反對東漢中央政權(quán)的地方割據(j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