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百戰(zhàn)奇略 第四卷

    作者: 《百戰(zhàn)奇略》劉基
     ?。常薄3鈶?zhàn)【提示】

      本篇以《斥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作戰(zhàn)中實施敵情偵察的重要性。它認為,只有通過偵察摸清敵人的實際情況,才能使自己預有準備,從而確保作戰(zhàn)的勝利。本篇引自《孫子兵法·謀攻篇》的“以虐待不虞者勝”,虞,準備,防范;全句意思是: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取得勝利。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人們,戰(zhàn)爭的準備是以偵察和掌握敵情實際為根本前提的,而戰(zhàn)爭的準備工作,不僅在于戰(zhàn)前要通過偵察摸清敵情,并據(jù)此進行周密的戰(zhàn)略謀劃,而且還要在戰(zhàn)爭實施過程中,繼續(xù)運用偵察手段,隨時了解和掌握敵情動態(tài),采取相應對策,做好應急準備。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居于今青海境內(nèi)的西羌先零部脅迫罕、幵等部舉兵反漢,嚴重危及漢朝河西諸郡的安全。后將軍趙充國奉命率軍在平息先零羌貴族謀叛的斗爭中,所以能夠不費多大代價而取得勝利,得益于他對偵察工作的高度重視,乃是其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率兵到達前線后,并不急于出戰(zhàn),而是通過深入細致的敵情偵察,摸清了先零是發(fā)動這場叛亂的主謀,而罕、幵則是在被脅迫的情況下參與叛亂的;他們之間既相聯(lián)合,又有矛盾。據(jù)此,趙充國采取了以先零為軍事打擊重點、以罕、幵為政治招降對象的戰(zhàn)略方針。其后,恰是在這一軍政并舉的正確方針的指導下,趙充國抓住有利時機,集中兵力一舉擊破先零,罕、幵則在政治招撫下不戰(zhàn)而降,從而贏得了平叛斗爭的完全勝利。這里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老將趙充國不僅用兵持重,先計而后戰(zhàn),而且結合實踐經(jīng)驗,首次明確提出“擊虜以殄滅為期”的打殲滅戰(zhàn)的指導原則,這是非??少F的。

      【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zhàn)的法則,是以偵察敵情為先務。平坦開闊地域使用騎兵偵察、險要狹隘地域使用步兵偵察。每五個偵察人員編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遠離大軍而對前后左右方向?qū)嵤┻B續(xù)偵察。如果發(fā)現(xiàn)敵人,就由遠及近地轉(zhuǎn)遞消息,報告給部隊主將,然后再下令部隊預先做好應敵準備。誠如兵法所說:“以有準備的我軍來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夠取得勝利?!?br>
      西漢宣帝時期,先零羌(脅迫罕、幵)等部發(fā)動叛亂,進犯邊塞,攻打城鎮(zhèn),殺害官吏。此時的后將軍趙充國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宣帝認為他年紀老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問他,誰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亂時,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能超過我的人啦?!毙鬯彩拐哂謫枺骸皩④姽烙嬕幌虑急F(xiàn)在的情況怎樣,我們應當派多少兵去?”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親眼一見。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是難以在遠離前線的地方估計的,我愿意立即飛馳趕到金城前線,據(jù)實地以繪制軍事地圖,依敵情而擬定攻討方略,一并上報陛下。然而,先零羌是個小部族,它違背天意而發(fā)動叛亂,其滅亡之日不會太久。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務交給我,請不要為此事而擔憂?!毙勐牶笮χf:“好!”趙充國到了金城,等到集結了萬名騎兵以后,便打算渡過黃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擊,因此就于夜間派遣三校部隊悄悄首先渡過黃河,渡河之后立即安營布陣。等到天明時候,漢軍依次全部渡過了黃河。他們發(fā)現(xiàn)有幾百羌族騎兵出入于漢軍附近。趙充國對將士說:“我們的人馬剛到,因疲乏不能出擊驅(qū)趕羌兵。

      這些羌兵都是一下難以戰(zhàn)勝的驍勇騎兵,且又怕他們是引人上鉤的誘兵。打擊敵人是以全殲有生力量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貪圖的?!庇谑牵铝顫h軍不得隨意出擊。其后,趙充國派遣騎兵到四望狹進行偵察,沒有發(fā)現(xiàn)敵兵,于是乘夜率軍進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揮官,說:“現(xiàn)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會用兵的。假使他們派出數(shù)千兵扼守四望狹,我們的部隊還怎么能進得來呢!”趙充國用兵打仗的特點是,往往把派員到遠處偵察敵情作為重要任務,行軍時必定做好戰(zhàn)斗準備,駐扎時必定構筑堅固營壘。尤其可貴的是,他能做到慎重戰(zhàn)事,愛護士卒,先搞好謀劃然后再出兵攻戰(zhàn)。因此,他能順利平定了先零羌的叛亂。

      【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為先。平易用騎,險阻用步。每五人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遠則軍前后左右④,接續(xù)候望⑤。若見賊兵⑥,以次遞轉(zhuǎn),告白主將,令眾預為之備。法曰:“以虞待不虞者勝。”⑦漢宣帝時,先零諸羌叛,犯邊塞,攻城邑,殺長吏。時后將軍趙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鄙锨矄栄桑唬骸皩④姸惹继敽稳?,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⑧,臣愿馳至金城⑨,圖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滅亡不久,愿陛下屬之老臣,勿以為憂?!鄙闲υ唬骸爸Z。”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⑾銜枚先渡,渡輒營陣,會明,遂以次盡渡。虜數(shù)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至,困倦不可馳逐⑿。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绷钴娭形饟?。

      遣騎候望四望狹⒀中,亡虜。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fā)數(shù)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眾豈得入來!”充國常以遠斥堠為務,行必為戰(zhàn)備,止必堅營壘,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后戰(zhàn)。遂平先零。⒂【注釋】

     ?、俪廛阂嘧鳌俺夂颉薄V^偵察,候望;亦指偵察人員。

     ?、跒榧祝和醣炯巴舯咀鳌盀橐患住?。

     ?、廴顺忠话灼欤和醣炯巴舯咀鳌俺忠园灼臁?。

      ④遠則軍前后左右:王本及汪本作“軍行前后左右”?! 、莺蛲和醣炯巴舯咀鳌安t望”。

      ⑥賊兵:馬本及唐本作“賊馬”,今從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勝: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嚓湺龋褐^在遠處估計。隃,通“遙”,遙遠;度(duó),推測,估計。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肅永靖西北。

     ?、鈭D上方略:據(jù)唐顏師古云:“圖其地形,并為攻討方略,俱奏上也?!?br>
      ⑾三校:校,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漢武帝時設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校,每校兵數(shù)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統(tǒng)帶一校的軍官稱校尉。三校,這里也可理解為三支部隊。

     ?、旭Y逐:馬本及唐本皆作“騎逐”,今從王本及汪本。

     ?、阉耐M:狹谷名。位于今青海樂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樂都北。馬本及各本皆作“洛都”,今據(jù)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32。澤戰(zhàn)【提示】

      本篇以《澤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在沼澤地域行軍、宿營及作戰(zhàn)應注意掌握的問題。它認為,行軍、宿營及作戰(zhàn),應當盡量避開沼澤或是容易被水沖毀的地域,倘若因故而無法避開時,則須選擇那種形似龜背的四周低中間高的地方扎營布陣。我們知道,沼澤地區(qū),地勢低洼,易被水淹,既不便于部隊運動,也不利于部隊宿營,是對作戰(zhàn)嚴重妨礙的不利地形條件。本篇不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而且主張要盡量避開在此種地形上與敵交戰(zhàn),這無疑是正確的。

      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突厥族的阿史德溫傅起兵反唐,大將裴行儉奉命率軍進討。次年三月,當裴行儉進軍至單于都護府界北時,天色已晚,部隊已經(jīng)安營歇息。這時,裴仁儉突然命令部隊向高岡處轉(zhuǎn)移營地,諸將對此突如其來的命令十分不解,但仍該命令行事。待部隊移營畢后,風雨驟然大作,頓時,前所營地完全淹沒于洪水之中。然而,由于部隊及時奉令移營高岡,避免了一場被巨大洪水沖毀的厄運,從而確保了部隊安全和贏得對東突厥軍作戰(zhàn)的勝利。裴行儉這種善于根據(jù)氣象變化和地形條件而適時做出果斷處置的作戰(zhàn)指導,是值得用兵者效法的。

      【譯文】

      大凡行軍作戰(zhàn),當遇到沼澤地域或被水沖毀的坍塌地域時,應當加速前進,盡快通過,不可停留于此。倘若萬不得已,或因路途遙遠,或因夜幕降臨,而無法走出此地,那么,宿營時必須選擇四周低而中間高的“環(huán)龜”之地,并根據(jù)此地形特點布列成圓陣,以便于四面迎擊敵人的進攻。此種宿營布陣的好處,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沒,一是可以防備敵人圍攻。

      誠如兵法所說:“行軍經(jīng)過沼澤、水毀地域而一旦宿營于此時,應當堅守在形似龜背的高岡之處。”

      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公元679年),東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北上討伐。(次年三月)當唐軍進入突厥境內(nèi)的單于都護府北界時,夜幕已經(jīng)降臨,部隊安營扎寨、挖掘塹壕已經(jīng)完全就緒后,裴行儉突然改令部隊立即遷到高岡為營。有的將領報告說:“將士們現(xiàn)已安居就緒,不可再驚動他們了?!迸嵝袃€執(zhí)意不從,硬是命令部隊移往高岡處安營。等到深夜,風雨雷霆突然大作,唐軍原來設營地方,頃刻一片汪洋,水深竟達一丈多。眾將士目睹此種驚濤駭浪的突變情景,無不驚嘆僥幸,并因此而詢問裴仁儉怎樣知曉必有風雨要來,行儉只是笑著說:“從今以后你們只聽我指揮就行了,不必問我是怎么知道的。”

      【原文】

      凡出軍行師,或遇沮澤、圮毀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過,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與不能出其地,道遠日暮,宿師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環(huán)龜②,都中高③四下為圓營,四面受敵。

      一則防水潦之厄,一則備四周之寇。法曰:“歷沛圮,堅環(huán)龜?!雹芴普{(diào)露元年⑤,突厥⑥阿史德溫傅⑦反,詔禮部尚書、檢校右衛(wèi)大將軍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之。軍次⑧單于⑨界北,暮已立營,塹壕既周,行儉更命徙營高岡。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擾?!辈宦?,徙之。比夜,風雨雷霆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莫不駭嘆,因問何以知風雨也,行儉笑曰:“自今但依我節(jié)制,毋問我所由知也?!雹狻咀⑨尅?br>
     ?、倬跐伞③軞е兀壕跐?,即沼澤之地,圮毀,即被水沖毀的坍塌之地。圮(pì),馬本及唐本皆作“北”,今從王本和汪本。

     ?、诃h(huán)龜:即四周低中間高的形似龜背之地。

     ?、鄱贾懈撸阂饧淳佑谒闹艿椭虚g高之地。

     ?、軞v沛圮,堅環(huán)龜: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歷沛歷圮,兼舍環(huán)龜”。王本及汪本作“歷沛歷圮,堅舍環(huán)龜?!迸妫ǎ皎?,有水草的低洼地。此句意思是:部隊經(jīng)過沼澤低洼地或被水沖毀的坍塌地時,要選擇四周低中間高的地形宿營。

      ⑤調(diào)露元年:調(diào)露,唐高宗年號,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甘露”,今據(jù)史校改。調(diào)露元年,‘即公元679年;是年十月,東突厥阿史德溫傅舉兵反唐,次年三月,裴行儉率軍抵達單于都護府界北。 ?、尥回剩何覈糯狈降貐^(qū)的一個游牧民族,興于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部,初屬柔然統(tǒng)治,六世紀中葉,擊敗柔然,建政權于今鄂爾渾河流域,占有東至遼河,西抵里海(一說咸海),南到阿姆河南,北越貝加爾湖的遼闊地區(qū)。隋初,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

      本篇所稱“突厥”,是指東突厥。

     ?、甙⑹返聹馗担簴|突厥一部落酋長。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阿史德濕傅”,今據(jù)史校改?! 、啻危和A簦v扎。

      ⑨單于:這里指“單于都護府”。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云中都護府置,治云中古城(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統(tǒng)漠南突厥部落諸州事,轄境當今內(nèi)蒙古陰山、河套一帶。

     ?、獗酒防鲎浴缎绿茣づ崛蕛€傳》?! 。常?。爭戰(zhàn)【提示】

      本篇以《爭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爭奪有利地形條件對作戰(zhàn)勝敗的重要性問題。它認為,對敵作戰(zhàn)中,凡是有利地形,都應先敵搶占它,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而有利地形一旦為敵搶先占領時,就不可盲目進攻它,而要等待敵情發(fā)生變化時再行攻擊才為有利。戰(zhàn)爭的實踐表明,地形條件的好壞,無疑是直接影響戰(zhàn)局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客觀因素。占領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勝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敗仗。這在戰(zhàn)爭發(fā)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國時期司馬懿破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zhàn),便是體現(xiàn)先敵搶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戰(zhàn)場主動權的成功戰(zhàn)例。

      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北出斜谷,向曹魏發(fā)動第五次進攻。諸葛亮鑒于此前四次北攻曹魏“皆以運糧不繼”(見《資治通鑒·魏紀四》)而未獲得成功,乃分兵于蘭坑地區(qū)“屯田為久駐之基”(同上),以解決對敵作戰(zhàn)的物資保障問題。當時,魏將司馬懿率軍屯駐于渭水之南,采取背水為陣、堅壁不戰(zhàn)的方針。諸葛亮企圖攻占北原要地以“隔絕隴道”,陷魏軍于困境而迫其決戰(zhàn)。然而,此計卻被魏將郭淮所識破,他向司馬懿建議并親自率軍搶先占領了北原。諸葛亮見一計未成,又施一計,采用“現(xiàn)形于西”而實東攻的佯動誤敵戰(zhàn)法,企圖東進攻占陽遂,結果又被郭淮慧眼所識破。諸葛亮企圖先敵占領北原、陽遂的作戰(zhàn)行動連遭挫折后,蜀軍面對固守不戰(zhàn)的司馬懿,已完全陷于無可奈何的被動局面。此后,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zhàn)所以沒有成功,固然有其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軍事戰(zhàn)略而言,蜀軍未能先敵搶占北原要地以實現(xiàn)其“隔絕隴道”而陷魏軍于困境的戰(zhàn)略企圖,也是蜀軍未獲成功的一個不可小視的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倘若遇到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形,應當搶先占據(jù)它,憑此作戰(zhàn)就能勝利。如果有利地形為敵人先期占領,我軍便不可貿(mào)然發(fā)動進攻,而應等待敵人自身發(fā)生變化,再乘機發(fā)起攻擊才有利于取勝。誠如兵法所說:“遇有敵我雙方必爭的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占領了,就不要貿(mào)然發(fā)動攻擊?!薄 ∪龂鴷r期,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蘭坑一帶墾田種地。此時,魏國大將司馬懿率兵駐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將郭淮推測諸葛亮一定要爭奪北原,便建議魏軍搶先占領該地,但在討論中多數(shù)人認為不必如此。

      郭淮因此而進一步分析說:“倘若諸葛亮跨過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區(qū),就會切斷隴道,動搖民心,這將是不利于國家大計的?!彼抉R懿聽完郭淮的一席話非常贊賞,并派他率兵進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進占北原,正在構筑工事之際,蜀軍大批趕到這里,郭淮于是揮軍迎擊之。幾天后,諸葛亮大張旗鼓地調(diào)兵西行,郭淮的部將們都認為諸葛亮要攻打魏軍西部陣地,唯獨郭淮看出諸葛亮是用“示形”之法偽裝向西進攻的樣子,以此誘使魏軍前去應戰(zhàn),而真正企圖則是向東進攻陽遂。當天夜里,蜀軍果然向陽遂發(fā)起進攻,但因郭淮預先有所準備,才使魏軍沒有打敗仗。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若有形勢便利之處,宜爭先據(jù)之,以戰(zhàn)則勝。若敵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變則擊之,乃利。法曰:“爭地勿攻。”①三國魏青龍二年,蜀將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蘭坑④。是時,魏將司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爭北原⑥,宜先據(jù)之,議者多謂不然?;丛唬骸叭袅量缥嫉窃B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心,此非國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擊之。后數(shù)日,亮盛兵西行,淮將皆以為欲攻西圍⑦,淮獨以亮見形于西,欲使兵眾應之,必攻東耳。其夜,果攻陽遂⑧,有備不敗。⑨【注釋】

     ?、贍幍匚鸸ィ赫Z出《孫子兵法·九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爭地則無攻?!?br>
     ?、谛惫龋荷焦让?。位于今陜西郿縣西南終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厶铮厚R本及諸本皆誤作“由”,今據(jù)史校改。田,這里作動詞,意謂屯田。

     ?、芴m坑:地名。位于今陜西郿縣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國魏將。陽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濟。魏文帝時,任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明帝時,任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長期駐守關右,后任車騎將軍,封陽曲侯?! 、薇痹旱孛?。位于今陜西寶雞與郿縣之間的渭水北岸,軍事要地。

     ?、呶鲊厚R本及諸本皆誤作“西國”,今據(jù)史校改。西圍,乃魏軍營壘之稱。

      ⑧陽遂:地名。故址在北原東,即今陜西郿縣西之渭水北。

     ?、岜酒防鲎浴度龂尽の簳す磦鳌贰?br>
     ?。常础5貞?zhàn)【提示】  本篇以《地戰(zhàn)》為題,旨在從戰(zhàn)略的高度進一步闡述地理條件與戰(zhàn)爭實踐的關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實現(xiàn)“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重要條件。它認為,戰(zhàn)爭指導者僅僅從兵力對比上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這僅有一半勝利的可能性,而只有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同時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條件時,才有取得作戰(zhàn)全勝的把握性。戰(zhàn)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換言之,空間則是戰(zhàn)爭賴以進行的載體。

      因此,任何戰(zhàn)爭無一不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本篇再次強調(diào)“地利之助”對作戰(zhàn)勝負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得“地利”者得勝利,失“地利”者遭失敗,這在戰(zhàn)爭的歷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國時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動放棄險要地形而終于敗亡于東晉的事實,就是一個失“地利”者遭失敗的典型戰(zhàn)例。

      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兵十萬北攻南燕,僅用八個月就滅亡了南燕。南燕的敗亡,除了政治上的腐敗和內(nèi)部不團結等原因外,在戰(zhàn)略指導上犯了棄險不守、縱敵深入的錯誤,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它從反面說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對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作用,這是戰(zhàn)爭指導者不可疏忽的大問題。晉軍北進,必經(jīng)大峴山險要地帶。據(jù)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稱:大峴山位于今山東臨朐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山勢十分險峻,山高七十余丈,周圍二十里,其上有穆陵關,路狹僅容一車通過,素有“齊南天險”之稱。顯而易見,這里無疑是南燕抗御東晉軍北進的戰(zhàn)略要地。

      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夠傾聽并采納將軍公孫五樓所提建議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峴山,不僅可以阻止晉軍長驅(qū)北進,而且運用持久疲敵的戰(zhàn)法,還有伺機反攻取勝的可能。但是,慕容超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險不守,縱敵深入,最后落得個國破身亡的可悲下場。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全軍必須占據(jù)有利地形條件,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抗擊兵力眾多的敵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隊戰(zhàn)勝力量強大的敵人。人們通常所說的,知道了敵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隊能夠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勝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話也就是說,既知道了敵方情況,又知道了己方情況,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條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勝的戰(zhàn)果。誠如兵法所說:“天候氣象雖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條件有利?!薄 |晉安帝派遣大將劉裕率軍進討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晉軍之策,征虜將軍公孫五樓獻計說:“晉軍強勁果斷,利于速戰(zhàn)速決,他們初來鋒銳氣盛,不可以立即迎擊它。應當據(jù)守大峴山險,阻截晉軍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曠日持久的戰(zhàn)法,來消磨晉軍的銳氣。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拔精銳騎兵二千人,沿著海邊南下,切斷晉軍的運糧道路;再派左將軍段暉率領大軍,順大峴山東進,從而對晉軍形成前后夾擊之勢,這是上策。命令各地將吏憑險固守,計點軍資倉儲而留足所需物資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毀,鏟除田間禾苗,使敵人來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東西,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等待敵人可能出現(xiàn)的破綻,這是中策。放縱敵人越過大峴山,我們再出城迎戰(zhàn),這是下策。”慕容超聽后說:“我們京都地區(qū)繁榮昌盛,人口眾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們遷入城內(nèi)固守;青苗已布滿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鏟除,假如說采用此種鏟苗守城的辦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話,我也不能同意這樣干。我們現(xiàn)在是據(jù)有五州地盤的強國,山河環(huán)繞而地形險固,戰(zhàn)車萬輛,戰(zhàn)馬萬群,即便讓敵人越過大峴山而進到平原地區(qū),再從容不迫地用精銳部隊襲擊它,敵人則必為我們所擒獲?!鄙袝钅饺萱?zhèn)則建議說:“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須是在平原地區(qū)每十里處駐扎一支部隊,構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騎兵為條件,因此,我們應當越出大峴山去迎戰(zhàn)敵人,而一旦迎戰(zhàn)不勝,還可以退守大峴山。不應當放縱敵人進入大峴山以里,而給自己造成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面。從前成安君陳馀不堅守井陘之險關,終于被韓信所打?。恢T葛瞻放棄馬閣山險不守,最后為鄧艾所擒殺。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扼守大峴山以阻截敵人,是諸種對策中最好的對策?!蹦饺莩牶筮€是不予采納,只是命令駐莒、梁父二地的部隊,整修護城墻,選練兵馬,養(yǎng)精蓄銳以等待晉軍的到來。這年夏天,晉軍已進至東莞,慕容超派遣左將軍段暉等率領步騎兵五萬人,進據(jù)臨朐。不久,晉軍順利越過大峴山。慕容超這時才害怕起來,于是急忙率兵四萬奔赴臨朐與段暉等合兵一處。晉軍來攻,燕軍一戰(zhàn)大敗,慕容超逃回京都廣固。數(shù)日后,廣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淪陷。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以弱勝強。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法曰:“天時不如地利?!雹贂x安帝②討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議拒晉師。公孫五樓⑤曰:“晉師勁果,所利在速戰(zhàn),初鋒勇銳,不可擊也。宜據(jù)大峴⑥,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揀精兵二千騎,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別遣段暉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固,較其資儲之外,余悉焚蕩,蒼除⑦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v賊入峴,出城迎戰(zhàn),下策也?!背唬骸熬┒几皇ⅲ瑧艨诒姸?,非可以一時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設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步瘛硴?jù)五州⑧之強,帶山河之固,戰(zhàn)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鎮(zhèn)⑨曰:“若如圣旨,必須平原十里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峴逆戰(zhàn),〔戰(zhàn)〕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人峴,自貽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⑩,終屈于韓信;諸葛瞻不守馬閣之險⑾,卒擒于鄧艾。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峴,策之上也?!背植粡摹! 《鴶z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揀士馬,蓄銳以待之。其夏,晉師已次〔東莞⒁〕,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jù)臨朐⒂。俄而⒃,晉師渡峴,慕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暉等于臨朐,戰(zhàn)敗,超奔廣固⒄,數(shù)日而拔,燕地悉平。⒅【注釋】

      ①天時不如地利: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又見于《尉繚子·戰(zhàn)威第四》。

     ?、跁x安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晉武帝”,今據(jù)史校改。晉安帝,即東晉皇帝司馬德宗。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劉裕為將率兵十萬滅亡了南燕?! 、勰涎啵菏鶉弧|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擊敗后燕,燕相慕容德率眾從鄴城遷至滑臺(今河南滑縣)稱燕王,后又遷至廣固稱帝,占有今山東和河南一部分,史稱其政權為“南燕”。

     ?、苣饺莩耗饺莸轮?。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喪失民心。義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東晉大將劉裕軍所俘獲,送至建康(今南京)斬首。在位僅六年。⑤公孫五樓:南燕將領,官至征虜將軍。

     ?、薮髰s:即大峴山,位于今山東臨朐東南。此山險峻路狹,其上有穆陵關,向稱“齊南天險”。 ?、哕铣褐^鏟除,除掉。芟(shān),除草為芟。

     ?、辔逯荩耗涎喾制涞貫橛摹⒉?、青、徐、兗五州。

     ?、崮饺萱?zhèn):南燕將領。曾任車騎將軍。慕容超稱帝后,加任其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

     ?、馕舫砂簿皇鼐€之險:即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馀因棄守井陘之險,而遭兵敗被殺之禍。此戰(zhàn)例詳見本書《客戰(zhàn)》篇。

     ?、现T葛瞻不守馬閣之險:此戰(zhàn)例詳見本書《奇戰(zhàn)》篇。馬閣,即馬閣山。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劍閣”,今據(jù)史校改?!妒鶉呵铩泛汀稌x書·慕容超記》則作“束馬”,亦不確。馬閣山,位于今四川平武縣東南,據(jù)《資治通鑒》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嶒,極為艱險。鄧艾軍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懸車束馬,造作棧閣,始通江油,因名馬閣?!笨梢?,“束馬”當為“馬閣”。

     ?、熊?、梁父:均為地名。莒,今山東莒縣;梁父,位于今山東泰安東南。

      ⒀隍(huáng):無水的護城壕為隍。 ?、覗|莞:地名。今山東沂水。

     ?、优R朐: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臨衢”,今據(jù)史校改。該地今屬山東。

     ?、远矶翰痪茫??! 、諒V固:南燕都城,位于今山東淄博東。

     ?、直酒防鲎浴稌x書·慕容超記》?! 。常?。山戰(zhàn)【提示】

      本篇雖以《山戰(zhàn)》為題,但實質(zhì)所闡述的是控扼制高點對作戰(zhàn)的重要性問題。它認為,無論是在山林或是平原對敵作戰(zhàn),都應先敵搶占制高點,從而使自己處于居高臨下的有利態(tài)勢。這樣,既可以發(fā)揮兵器的擊刺作用,又便于向敵人猛烈沖殺而取勝。這里所引“山陵之戰(zhàn),不仰其高”語,系出自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治軍第九》,意思是說,在山地作戰(zhàn),對于已經(jīng)先于自己而占領了制高點的敵人,不要輕率對它實施仰攻,以免增大部隊傷亡而失敗。此種主張在冷兵器時代作戰(zhàn),是不無道理的。然而,在火器發(fā)達的時代作戰(zhàn),則并非對于先期控扼制高點的敵人一律不能實施仰攻,這要從戰(zhàn)場態(tài)勢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需要和可能來確定是否采用仰攻戰(zhàn)法,不可主觀教條對待之。這是兵家不可不加具體分析研究的問題。

      戰(zhàn)國末期,即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的趙國救韓反擊秦軍的閼與之戰(zhàn),趙軍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打敗秦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趙軍統(tǒng)帥趙奢作戰(zhàn)指導的正確。他奉命率軍離開國都邯鄲三十里后,采取止軍不前、增壘示敵以固守不戰(zhàn)之法,來麻痹秦軍,使敵人失去戰(zhàn)斗警覺;爾后乘敵不備,“乃卷甲而趨之”,以突然行動迫近秦軍,收到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之效。在雙方即將展開決戰(zhàn)之際,他又一反“有以軍事諫者死”的前令,適時采納了軍士許歷“先據(jù)北山”的正確建議,迅即發(fā)兵萬人先敵控扼了北山制高點;待秦軍剛到,立足未穩(wěn)之際,立即“縱兵擊之”,打敵措手不及,結果大敗秦軍,遂解除了閼與之圍。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無論是在山林地帶,還是在平原曠野,都必須占據(jù)制高點,憑借此種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便于兵器擊刺殺敵,利于部隊奔沖陷陣,以此對敵作戰(zhàn)就能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在山陵地帶作戰(zhàn),不要仰攻居高臨下之敵。”  戰(zhàn)國時期,秦國進攻韓國而駐軍于閼與,韓國向趙國求援。趙惠文王召見大將廉頗,問道:“可不可以前去援救?”廉頗回答說:“因為道路遙遠險狹,難以去救?!壁w王又召見樂乘來問:“可不可以前去援救?”樂乘所答與廉頗一樣。趙王又召見趙奢詢問,趙奢回答說:“雖然道路遙遠險狹,(但在這種地方作戰(zhàn))恰似兩只老鼠爭斗在洞穴中,將是勇敢者取勝?!壁w惠文王于是任命趙奢為將前往援救閼與。趙奢率軍離開趙國都城邯鄲三十里時,就構筑營壘不再前進了,并且命令部隊說:“有誰敢為軍事問題進諫的就處以死刑?!鼻貒婈犨M駐武安西。軍中有一人建議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了。趙奢率軍堅守營壘二十八天不行動,而且再次增筑營壘。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以好飯食招待后把他放走。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非常高興,說道:“趙軍離開國都三十里就停止不再前進,并且一再增修營壘。這樣看來,閼與將不是趙國的土地了?!壁w奢在送走秦軍間諜以后,下令部隊收拾盔甲而快速前進,兩天一夜趕到了前線,命令優(yōu)秀射手到距閼與五十里的地方駐扎下來。營壘筑成后,秦軍聽到這個消息,全軍立即趕來迎戰(zhàn)。這時,軍士許歷為軍事問題請求進言,趙奢讓他進入帳中。許歷說:“秦軍意想不到趙軍會一下子來到這里,但他們迎戰(zhàn)的來勢很猛,將軍您必須集中兵力加強陣地以等待他們進攻。不然的話,一定要失敗的。”趙奢說:“我愿意接受你的賜教。”許歷說:“我請求接受您的刑罰?!壁w奢說:“等回到邯鄲后再聽候命令吧。”許歷于是進一步獻策說:“誰先占領北山誰就勝利,誰后到達那里誰就失敗?!壁w奢聽后采納說:“那好吧。”隨即發(fā)兵一萬迅速占領了北山制高點。秦軍后到,企圖爭奪北山,卻又攻不上去;趙奢乘勢揮軍反攻,把秦軍打得大敗而逃,從而解除了閼與之圍。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或居山林,或在平陸,須居高阜,恃于形勢,順于擊刺,便于奔沖,以戰(zhàn)則勝。法曰:“山陵之戰(zhàn),不仰其高?!雹賾?zhàn)國秦伐韓,〔軍于閼與〕。韓求救于趙,王②召廉頗③而問曰:“可救否?”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④而問曰:“可救否?”樂乘對如頗言。又召趙奢⑤問,奢曰:“道遠路狹,譬如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蓖跄肆钌輰ⅲ戎?。兵去趙國都三十里,壘不進,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武安⑥〔西〕。有一人諫,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非趙地也?!?br>
      趙奢既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⑦,〔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入諫,趙奢內(nèi)之⑧。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奢曰:“請受教⑨?!睔v曰:“請受刑⑩。”奢曰:“須后令⑾至邯鄲?!睔v復請〔諫〕曰:“先據(jù)北山者勝,后至者敗。”趙奢曰:“諾?!奔窗l(fā)萬人趨之。秦兵后至,爭山不得上,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遂解其圍。⑿【注釋】

     ?、偕搅曛畱?zhàn),不仰其高:語出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第九》。山陵之“陵”,馬本及諸本皆作“上”,與原義不盡同,故據(jù)原著校改。

     ?、谕酰褐岗w惠文王。

      ③廉頗:趙國名將。趙惠文王拜其為上卿。作戰(zhàn)勇敢,屢敗齊、魏等國。趙孝成王時,任相國,封信平君。

     ?、軜烦耍簯?zhàn)國趙將。本燕國將領樂毅之后,因燕王不聽其計,出兵攻趙失敗被俘而留于趙國,封為武襄君?! 、葳w奢:戰(zhàn)國趙將。初任田部吏,主治國賦;后任將軍,善于用兵,因率軍救韓大破秦軍有功,被封為馬服君。

     ?、尬浒玻黑w國城邑。位于今河北武安西南。

      ⑦二日一夜至: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一晝夜至”,今據(jù)史校改。

     ?、鄡?nèi)之:謂請許歷進來。內(nèi),同“納”,使進入;之,指許歷。

     ?、嵴埵芙蹋菏份d原文作“請受令”,義同,不改。 ?、庹埵苄蹋菏份d原文作“請就鈇質(zhì)之誅”,義同,不改。鈇質(zhì),即古代腰斬人的用具。

      鈇,通“斧”,質(zhì),墊在下面的砧板。

      ⑾須后令:史載原文作“胥后令”。古人“胥”“須”通用。須者,待也。須后令,謂待后令?!昂罅睢笔菍η傲睢坝幸攒娛轮G者死”而言。趙奢率軍離開邯鄲三十里后止軍不進,乃是用以麻痹秦軍的一種計謀,因恐人諫而破壞此謀,故出前令?,F(xiàn)在即將交戰(zhàn),須得新謀策,不能再用前令,故云“須后令”。趙奢采納軍士許歷“先據(jù)北山”的建議打敗秦軍,回到都城邯鄲后,不但未治其罪,相反,趙惠文王還授任許歷為國尉(執(zhí)掌全國軍政的長官)。

     ?、斜酒防鲎浴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36。谷戰(zhàn)【提示】

      本篇以《谷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山谷地帶作戰(zhàn)如何擇地安營布陣問題。它認為,凡是途經(jīng)山地而與敵交戰(zhàn)時,必須選擇地勢險要且有水草可資利用的谷地安營布陣,這樣對敵作戰(zhàn)就能取得勝利?!敖^山依谷”,是孫子提出的在山地條件下行軍作戰(zhàn)選擇地形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其意思是,部隊在山地作戰(zhàn),必須沿著山谷行進,依傍谷地安營布陣。實際上,這在古代戰(zhàn)爭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反擊參狼羌的作戰(zhàn),就是較好體現(xiàn)“絕山依谷”原則的一個戰(zhàn)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馬援率軍反擊參狼羌(羌族一個部落)而自隴西南下進至氏道縣境后,他根據(jù)“羌在山上”設陣的敵情實際,立即指揮部隊占領了水草豐盛且地勢險要的谷地,采取圍而不擊的戰(zhàn)法,陷羌兵于困敝的境地,迫使其最后不得不棄山潰逃或投降,收到了“不戰(zhàn)而勝”的效果,羌兵“不知依谷之利”,竟把兵力集中于山上,失去了賴以生存和作戰(zhàn)的水草。這無疑是導致參狼羌兵失敗的一個直接的重要原因?!  咀g文】

      大凡行軍跨越險峻山嶺地帶而安營布陣時,必須依托山澗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憑險固守。這樣,對敵作戰(zhàn)就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部隊在山地行軍作戰(zhàn),必須沿著山谷行進,依托谷地設陣。”

      東漢將領馬援出任隴西太守期間,居于武都境內(nèi)的參狼羌與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邊民,殺害地方官吏。馬援親率部隊四千余人進行反擊,抵達氏道縣境。當時,羌兵駐扎在山上,馬援率軍占據(jù)山下有利地形,奪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圍而不打的戰(zhàn)法,迫使羌兵陷于窮困境地,其首領被迫率領數(shù)十萬戶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萬金人全部歸降馬援。羌兵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營布陣的好處,所以遭到了失敗。

      【原文】  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zhàn)則勝。法曰:“絕山依谷?!雹俸鬂h②將馬援③為隴西太守,三降羌④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將四千余人擊之,至氐道縣⑤。羌在山上,援軍據(jù)便地⑥,奪其水草,不與戰(zhàn),羌遂窮困,豪帥數(shù)十萬戶亡出塞外,諸種萬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敗焉。⑦【注釋】

      ①絕山依谷: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意思是:沿著山地行進,依傍溪谷設陣。

      絕,橫渡,穿越;依,依傍,憑借?! 、诤鬂h:即東漢。

      ③馬援:東漢名將。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本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號“馬服君”而改趙姓為馬姓。王莽執(zhí)政時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敗,依附于割據(jù)隴西的隗囂,后歸劉秀。他在東漢朝廷任將二十二年,曾參加北擊匈奴、烏桓,西平隗囂、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戰(zhàn)爭,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

     ?、苋登迹菏份d原作“參狼羌”,《百戰(zhàn)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時而改“狼”為“降”。參,同“三”。參狼羌,即漢代時羌族的一種,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肅武都地區(qū)),故又稱武都羌。

     ?、菔系揽h: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禮縣西北。

     ?、薇愕兀褐^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弑酒防鲎浴逗鬂h書·馬援傳》。 ?。常?。攻戰(zhàn)【提示】

      本篇以《攻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采用進攻方式作戰(zhàn)時所應掌握的原則。它認為,進攻作戰(zhàn)是以“知彼”為前提條件的。就是說,一旦了解到敵人有被我打敗的可能時,就要不失時機地向敵人發(fā)動進攻,這樣作戰(zhàn)沒有不勝。本篇引自《孫子兵法·形篇》的“可勝者,攻也”句,意思是說,敵人有可能被戰(zhàn)勝的時候,就應果斷采取進攻戰(zhàn)。顯而易見,本篇以孫子的論述為理論依據(jù),不僅從力量對比上闡明了進攻作戰(zhàn)所應具備的條件,而且從作戰(zhàn)時機上闡明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選擇問題。這無疑是對孫子思想的弘揚,值得肯定?! |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孫權率軍同曹操爭奪皖城之戰(zhàn),就是體現(xiàn)進攻作戰(zhàn)原則的一個戰(zhàn)例。當時,曹操派遣朱光率軍屯駐皖城,并“大開稻田”作持久打算。孫權在呂蒙的積極建議下,親率大軍前來進攻,企圖奪取皖城。他在召集諸將研究計策時,“諸將皆勸作高壘”,采取長圍久困之策。唯獨大將呂蒙卻主張乘敵城備“不甚固”、外援未至以及雨季水漲未落之前,“以三軍銳氣,四面攻之”,這樣,既能乘敵城防空虛而迅速拔城,又能乘水漲未落而順利于水上還軍。呂蒙認為,只有采用進攻戰(zhàn)才能達成全勝之功?! O權聽后欣然采納了他的建議,不失時機地向皖城發(fā)動了進攻,結果只在吃頓飯的功夫,就攻克了皖城,并迫使曹操援軍不得不回撤。

      【譯文】

      大凡戰(zhàn)爭中所說的進攻,是指在了解了敵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戰(zhàn)行動。即是說當了解到敵人確有被打敗的可能時,就要出兵進攻它,這樣作戰(zhàn)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有被我戰(zhàn)勝的時候,就要實施進攻作戰(zhàn)?!薄 ∪龂鴷r期,魏公曹操派遣朱光為廬江太守,朱光率兵駐屯在皖縣,大力開田種稻,同時又使令間諜到吳地鄱陽聯(lián)絡起義首領,讓他們充當內(nèi)應。東吳大將呂蒙說:“皖縣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軍必定擴充兵員,像這樣搞上幾年,曹操強大的態(tài)勢一形成便難以制服了。因此,應當盡早拔掉朱光這顆釘子。”進而他又詳細地陳述了該地的情況。

      于是,孫權親自出征皖縣、一晝夜就到達這里。孫權接見眾將,征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議采取構筑攻城土山高壘之法,只有呂蒙提出不同看法,說:“構筑土山高壘必須經(jīng)過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時,敵人的城防已經(jīng)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將趕到,該城就無法攻破了。況且我軍是乘著雨季從水道而來,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擱時日,上漲的江水必將退盡,返回時道路就會非常艱難,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據(jù)我觀察,現(xiàn)今該城并不很堅固,憑借我軍銳不可當?shù)氖繗?,從四面實施圍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然后乘著水位高漲而還軍,這才是全勝無損之策啊。”吳主孫權聽后采納了他的意見。呂蒙就推薦甘寧擔任登城都督,率兵進攻在前,呂蒙率領精銳主力隨后跟進。天剛亮時吳軍發(fā)起進攻,呂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戰(zhàn),士兵們個個龍騰虎躍,奮勇登城,僅到吃早飯時候就攻克了該城。接著不久,魏將張遼率領援兵進至夾石時,聽說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孫權為了獎賞呂蒙此戰(zhàn)所建功勛,當即任命他為廬江太守。

      【原文】

      凡戰(zhàn),所謂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則出兵以攻之,無有不勝。法曰:“可勝者,攻也?!雹偃龂翰芄谇仓旃猗蹫閺]江太守,屯皖④,大開稻田,又令間人⑤招誘鄱陽⑥賊帥⑦,使作內(nèi)應。吳將呂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眾必增,如是數(shù)歲,操態(tài)見矣,宜早除之?!?br>
      乃具陳其狀。于是,孫權親征〔皖〕,一朝夜至⑧,問諸將計策,諸將皆勸作高壘⑨。

      蒙曰:“治壘必歷日乃成⑩,彼城備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經(jīng)日⑾,水必向盡⑿,還道艱難,蒙竊⒀危之。今⒁觀此城,不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攻之,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術也?!眳侵鳈鄰闹?。蒙乃薦甘寧⒂為升城都督⒃,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⒄進攻,蒙手執(zhí)枹鼓⒅,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⒆,聞城已拔,乃退。權嘉蒙功,即拜廬江太守。⒇【注釋】

     ?、倏蓜僬?,攻也:語出《孫子兵法·形篇》。

     ?、诓芄杭床懿佟?br>
     ?、壑旃猓厚R本及唐本皆誤作“朱公”,今從王本及汪本。

     ?、芡睿杭赐羁h,廬江郡治,位于今安徽潛山。

      ⑤間人:即間諜?! 、捋蛾枺嚎っ?。三國吳置。治所在今江西波陽。

     ?、哔\帥:馬本作“敗歸”,唐本作“叛歸”,汪本作“賊師”,皆與史載不符,今從王本。賊帥,舊史對人民起義首領的誣稱?! 、嘁怀怪粒邯q言一晝夜至。

     ?、嶙鞲邏荆和醣炯巴舯咀鳌白魍辽焦ゾ摺?,義同。 ?、庵螇颈貧v日乃成:馬本及唐本皆將此句置于“蒙曰”之前,但據(jù)史載,此句實為呂蒙向?qū)O權進言的話,故應置于“蒙曰”之后。⑾淹留經(jīng)日:謂停留數(shù)日。經(jīng)日,一日或數(shù)日之謂,這里指數(shù)日。

     ?、兴叵虮M:馬本及唐本皆誤作“必須盡還”,今據(jù)史校改。此句意為上漲的江水必然退盡。

      ⒀竊: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切”,今據(jù)史校改。竊,猶私,這里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医瘢厚R本及唐本誤作“徐”,今從王本及汪本。

     ?、痈蕦帲喊涂づR江(今四川忠縣)人,字興霸。初附劉表,后歸孫權。作戰(zhàn)勇敢,為孫權所推重,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將軍。

      ⒃升城都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外城都督”,今據(jù)史校改。升城都督,系作戰(zhàn)臨時任命的統(tǒng)兵攻城的長官。

     ?、涨殖浚禾靹偭痢?br>
     ?、謻⒐模褐^以槌擊鼓。枹,同“桴”,鼓槌,這里作動詞。

      ⒆夾石:地名。位于今安徽桐城北?! 、乇酒返钩鲎浴度龂尽菚蚊蓚鳌芳芭崴芍⒁秴菚?。

     ?。常?。守戰(zhàn)【提示】

      本篇以《守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采用防御方式作戰(zhàn)所應掌握的原則。它認為,防御作戰(zhàn)是以“知己”為前提條件的。就是說,當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達到足以馬上戰(zhàn)勝敵人的時候,要取防御作戰(zhàn)方式以消耗和疲憊敵人,待敵出現(xiàn)有被我打敗的條件時,再轉(zhuǎn)入進攻,便沒有不勝利的。聯(lián)系前篇《攻戰(zhàn)》所闡述的觀點,不難看出,從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出發(fā),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此種依據(jù)不同態(tài)勢采取不同作戰(zhàn)方式,以及根據(jù)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而適時轉(zhuǎn)換攻守作戰(zhàn)方式的思想,這正是《百戰(zhàn)奇略》作戰(zhàn)謀略的鮮明特點之一。毫無疑義,這是完全符合戰(zhàn)爭實際和作戰(zhàn)需要的正確指導。更難能可貴的是,本篇《守戰(zhàn)》所論內(nèi)容,已經(jīng)明顯包含有先守后攻、攻守結合的積極防御的重要思想。

      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大將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叛亂的戰(zhàn)爭,便是運用先守后攻、攻守結合的積極防御戰(zhàn)略的成功戰(zhàn)例。當時,吳、楚聯(lián)軍是七諸侯王所屬部隊中力量最為強大的軍隊。因此,戰(zhàn)勝吳、楚聯(lián)軍,是平定七國叛軍的關鍵。大將周亞夫受命后,他基于對楚軍剽輕、吳軍精銳的實際情況的正確分析,采取了“以梁委之”、堅守昌邑不戰(zhàn),伺敵疲弊而后擊的先守后攻的作戰(zhàn)指導方針。梁國地處吳、楚聯(lián)軍西進而奪取關中的必經(jīng)之路,亞夫以梁為餌,實施堅守,這既可以吸引、遲滯和消耗吳、楚聯(lián)軍,又為漢軍主力據(jù)守昌邑要地、進行決戰(zhàn)的充分準備,提供了可靠保障。故周亞夫率軍進據(jù)昌邑以后,不為吳、楚軍的多次挑戰(zhàn)所動,他一方面憑據(jù)深溝高壘,堅壁不出,以保存決戰(zhàn)的足夠兵力,一方面及時派兵截斷了吳、楚軍的運糧道路,從而使敵人立即陷入糧絕力疲的困境,最后不得不引兵后撤。在此決戰(zhàn)時機已經(jīng)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周亞夫不失時機地率軍猛烈追擊,終于大敗吳、楚聯(lián)軍,取得了平定七國叛亂戰(zhàn)爭的決定性勝利。

      【譯文】

      大凡戰(zhàn)爭中所說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況后所采取的作戰(zhàn)行動。就是說,當了解到自己沒有立即戰(zhàn)勝敵人的條件時,我就堅守不與敵人交戰(zhàn),等到敵人出現(xiàn)可以被我戰(zhàn)勝的條件時,就不失時機地出兵進攻它,這樣作戰(zhàn)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戰(zhàn)勝敵人時,就要采取防守作戰(zhàn)。”  西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諸侯國發(fā)動武裝叛亂,景帝命以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向進擊吳、楚等七國叛軍。周亞夫因此而親自請示景帝說:“楚國等軍隊兇悍輕捷,一時難以與它正面交鋒。我打算暫時把梁國舍棄給他們,但要派兵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這樣才可以制服它。”景帝同意了這個意見。周亞夫受任后調(diào)集部隊至滎陽時,吳國軍隊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危急乃向周亞夫請求援救。周亞夫卻率軍進至東北方向的昌邑,高筑壁壘而堅守不出戰(zhàn)。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請求亞夫出援,亞夫以采取堅守不出的戰(zhàn)略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國。梁王無奈,又上書于景帝,景帝詔令周亞夫救援梁國,亞夫拒不奉命,仍然堅守壁壘而不出兵救梁,同時卻派遣弓高侯韓頹當?shù)热寺暑I輕騎切斷了吳、楚軍后方的運糧道路。

      吳、楚軍由于缺糧饑餓,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亞夫部隊挑戰(zhàn),但亞夫始終堅守壁壘而不出兵應戰(zhàn)。一天夜里,亞夫軍營突然驚亂,互相攻擾,竟至鬧到亞夫帳前,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靜臥不起。不一會,驚亂自息,部隊重新穩(wěn)定下來。其后,吳軍奔襲亞夫軍營的東南角,周亞夫卻令部隊防備西北角以調(diào)動敵人就范。不久,吳軍精銳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卻無法攻入。吳、楚軍實在饑餓難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亞夫乘機出動精銳部隊跟蹤追擊,大破吳軍。吳王劉濞丟棄大部隊,只帶數(shù)千名精壯親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圖負隅頑抗。漢軍乘勝追擊,全部俘獲了劉濞所丟棄的部隊,降服了吳國所轄之郡縣。周亞夫下懸賞令說:“有誰能抓獲吳王的,重賞千金?!币粋€多月以后,東越人便斬了吳王首級前來報功請賞。

      此役,周亞夫率軍同叛軍相攻守歷時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全部平定了。

      【原文】  v凡戰(zhàn),所謂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勝之理,則我且固守,待敵有可勝之理,則出兵以擊之,無有不勝。法曰:“知不可勝,則守。”①漢景帝時,吳、楚七國反②,以周亞夫③為太尉,東擊吳、楚七國。因自請于上曰:“楚兵剽輕④,難與爭鋒,愿以梁⑤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鄙显S之。亞夫率兵既會兵滎陽⑥,吳方攻梁,梁急,請救于亞夫。亞夫率兵東北走昌邑⑦,堅壁而守。梁王使使請亞夫,亞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書于景帝,帝詔亞夫救梁。亞夫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將輕騎絕吳、楚兵后食道。吳、楚兵乏糧,饑,欲退,數(shù)挑戰(zhàn),終不出。夜,亞夫軍中驚亂,自相攻擊至于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自定。后吳奔壁東南陬⑨,亞夫使備西北。已而,吳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楚兵饑,乃引兵退。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shù)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漢兵因乘勝追擊,盡虜之,降其郡縣。亞夫下令曰:“有得吳王者,賞千金?!痹掠啵饺藬亍矃峭酢呈滓愿?。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吳、楚悉平。⑿【注釋】

     ?、僦豢蓜伲瑒t守:語出《孫子兵法·形篇》,但與孫子原文略異,原文是:“不可勝者,守也?!?br>
     ?、趨?、楚七國反: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為鞏固劉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統(tǒng)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受封的諸侯王,在其封國之內(nèi),有自行收取租賦、煮鹽鑄錢的權力,因而逐漸形成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獨立王國。到文、景二帝時,先后采納賈誼、晁錯建議,實行削弱王國封地的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激起諸侯王的嚴重不滿。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卯、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等,以誅晁錯為名,發(fā)動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后為中央政府先后平定。

     ?、壑軄喎颍何鳚h名將。漢初大將周勃之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受命駐軍細柳(今陜西咸陽西南),在防御匈奴貴族進攻的斗爭中,軍功卓著,治軍嚴整。景帝時因率軍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有功,升任丞相。

     ?、茇廨p:謂勇猛輕捷。

     ?、萘海杭戳簢?,西漢初所封諸侯國之一。

     ?、逌铌枺旱孛N挥诮窈幽蠝铌枛|北。

      ⑦昌邑:屬梁地,位于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

     ?、喙吆睿厚R本及諸本皆脫“弓”,今據(jù)史補。弓高侯,即韓王信之子頹當。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頹當自匈奴歸漢,被封為弓高侯。弓高,縣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嶷睿ǎ酰阂馔?,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東南。

      ⑾三月: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七月”,今據(jù)史校改。

     ?、斜酒防鲎浴妒酚洝そ{侯周勃世家》,又見于《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

     ?。常埂O葢?zhàn)【提示】

      本篇以《先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運用“先發(fā)制人”作戰(zhàn)原則的條件及其作用問題。它認為,在與敵人作戰(zhàn)中,對于立足未穩(wěn)的來犯之敵,應當采取“先發(fā)制人”,打敵措手不及。  這樣,可以迅速瓦解敵人斗志,奪取作戰(zhàn)勝利。這里引自《左傳》的“先人有奪人之心”一語,其主旨在于論斷“先發(fā)制人”原則在戰(zhàn)役戰(zhàn)斗上的重要作用問題。戰(zhàn)爭的歷史經(jīng)驗證明,在具備先發(fā)制人的條件下,敢于先敵發(fā)動攻擊,就能迅速取得作戰(zhàn)勝利;不敢先敵發(fā)動攻擊,將會貽誤戰(zhàn)機而可能導致作戰(zhàn)的失敗。春秋初期,宋襄公敗于楚軍的泓水之戰(zhàn),就是一個在具備先發(fā)制人的條件下,不敢先敵發(fā)動攻擊而最終導致失敗的典型戰(zhàn)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爭奪霸主地位而交戰(zhàn)于泓水之域。從當時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看,宋軍雖處于己寡敵眾的不利態(tài)勢,但從雙方所處的地理條件來看,宋軍則有泓水這道“天險”可以憑恃。在此形勢下,宋軍只有憑據(jù)泓水之險,采用靈活巧妙的戰(zhàn)法,給來犯的楚軍以出其不意地攻擊,才有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墒?,根本不懂戰(zhàn)爭規(guī)律和作戰(zhàn)指導藝術的宋襄公,竟以所謂古之君子“不以阻隘”(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下同。此句意謂不憑據(jù)險要地形攔擊敵人。)、“不鼓不成列”(意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軍)等辭為由,拒絕了司馬子魚多次提出的先機制敵的正確建議,接連喪失攻擊楚軍的有利戰(zhàn)機,而導致宋軍失敗,他本人也中箭受傷,不久而死去,成為戰(zhàn)爭史上遺笑千古的一大蠢事。從此,這個曾一度成為霸主的宋國便永遠一蹶不振了。宋軍的失敗,固然有其國內(nèi)的深刻原因,然而,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毛澤東語)及其作戰(zhàn)上的瞎指揮,卻是造成宋軍泓水之戰(zhàn)慘敗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zhàn),如果敵人剛剛來到,其陣腳還沒有立穩(wěn),隊形未來得及整頓,應當先機出兵急速進擊它,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先發(fā)制人,有致敵喪魂破膽的作用?!?br>
      春秋時期,宋襄公率兵與楚國軍隊交戰(zhàn)于泓水之域。宋軍已經(jīng)擺好陣勢,但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這時,司馬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楚軍眾多,我軍寡少,應當乘其還未全部渡河之時,請君王下令急速攻擊它?!彼蜗骞珱]有同意。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泓水但尚未擺好戰(zhàn)斗隊列之時,子魚再次請求宋襄公下令部隊攻擊它,宋襄公又沒有同意。直到楚軍擺好隊列,宋襄公才指揮部隊與其交戰(zhàn),結果遭到慘敗。

      【原文】

      凡與敵戰(zhàn),若敵人初來,陣勢未定,行陣未整,先以兵急擊之,則勝。法曰:“先人有奪人之心?!雹俅呵?,宋襄公②及楚人戰(zhàn)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子魚④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請急擊之?!惫ピS。既濟未成列,子魚復請。公復未之許。及成列而戰(zhàn),宋師敗績。⑤【注釋】

     ?、傧热擞袏Z人之心: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引自《軍志》。

      ②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名茲父。齊桓公死后,他與楚國爭奪霸主,一度為楚所拘。其后,與楚軍戰(zhàn)于泓水,因其不聽勸諫,空講“仁義”而屢失有利戰(zhàn)機,結果被楚軍打敗受傷,不久因傷重而死。

     ?、坫杭淬挥诮窈幽翔铣俏鞅?。 ?、芩抉R子魚:司馬,官職名,掌管軍政和軍賦。西周始置,春秋、戰(zhàn)國仍沿用。子魚,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與前《舟戰(zhàn)》所引史例中的“司馬子魚”非一人。

     ?、荼酒防鲎浴蹲髠鳌べ夜辍?。

     ?。矗?。后戰(zhàn)【提示】  本篇以《后戰(zhàn)》為題,旨在闡述運用“后發(fā)制人”作戰(zhàn)原則的條件及其作用問題,與前篇《先戰(zhàn)》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傳》的“后于人以待其衰”為理論根據(jù),主張對于行陣嚴整、士氣銳盛的來犯之敵,不要輕易與之決戰(zhàn),應當采取“后發(fā)制人”而堅壁不出,等待敵人出現(xiàn)陣久氣衰、師老兵疲的情況時,再出兵攻擊之,便可取得勝利。這一作戰(zhàn)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具備先機制敵的條件而不敢于適時出兵進攻敵人,這是右傾保守主義;不具備先機制敵的條件卻輕率出兵進攻敵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此兩種傾向,都極易導致作戰(zhàn)的失敗,因此,如何防止在對敵作戰(zhàn)中可能發(fā)生的上述兩種致敗傾向,便成為歷代兵家十分注重研究解決的問題。唐初李世民率兵抗擊竇建德軍的虎牢之戰(zhàn),便是在不具備先機制敵條件下運用“后發(fā)制人”原則而取勝的典型一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正當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拒守洛陽的王世充的時候,據(jù)河北稱夏王的竇建德應王世充之求援,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后正向洛陽方向機動。顯而易見,一旦竇、王合勢,那么,從兵力對比和戰(zhàn)場態(tài)勢上,將使唐軍處于劣勢和被動挨打之地位。而對此種嚴峻形勢,李世民沉著應戰(zhàn),一面留部分兵力繼續(xù)圍困洛陽的王世充,一面親率精銳騎兵迅速東向進據(jù)虎牢關以阻截西進的竇建德。唐軍進駐虎牢后,李世民親自登高觀察當面敵情,并根據(jù)敵人來勢兇猛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按兵不動以憑險固守,待機破敵以后發(fā)制人的正確作戰(zhàn)方針,迫使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受阻于虎牢之東月余不得西進,已經(jīng)完全陷于師老氣衰的困難境地。此時,李世民鑒于出兵擊敵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親率程咬金、秦叔寶等騎兵主力東進“直突出其陣后”(見《舊唐書·太宗紀上》),實施內(nèi)外夾擊,一舉殲滅竇軍,生擒竇建德。爾后,李世民乘勝揮軍回攻洛陽,兵不血刃地迫降了王世充,取得了整個作戰(zhàn)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作戰(zhàn)中,如果遇到敵人陣容嚴整且士氣銳盛時,不可貿(mào)然與其決戰(zhàn),應當堅守壁壘以待有利時機;等到敵人列陣過久而士氣衰落之時,再出兵攻擊它,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后發(fā)制人是為了等待敵人士氣衰落時再攻擊它。”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洛陽的王世充,竇建德應王世充之請而率領全部兵馬自河北而來援救。李世民率軍東進扼守虎牢以阻截竇建德軍。竇建德于汜水以東布陣,綿延橫貫數(shù)里,唐軍將領望見此情都面生懼色。李世民親率數(shù)名騎兵登上高岡觀察敵陣,回頭對將領們說:“竇建德自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起兵至今,尚未遇到過強大對手。如今他們越過險要地帶而喧鬧不止,這說明其軍隊沒有嚴格的號令;迫近我們城前而布列營陣,這說明其有輕視我軍的心理。對此,我們要按兵不與其交戰(zhàn),以等待其士氣衰落之時;他們列陣過久而士卒饑疲,必將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擊,哪有不勝之理!我與諸位約定,一定要在中午剛過之時打敗它?!备]建德軍從清晨擺開陣勢,直到中午時分(也不見唐軍出戰(zhàn)),士卒們饑疲不堪,個個都無精打彩地坐在隊列里,以至又有互相爭奪飲水的。李世民(見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兵,經(jīng)敵陣之西向南急馳,并告戒他說:“如果此舉仍不見敵軍有后退行動,你應引兵退回;如果發(fā)覺敵軍行動了,就應率兵向東出擊?!庇钗氖考皠傔^敵陣,敵軍果然行動了。李世民這時對部將說:“現(xiàn)在可以出擊了?!庇谑?,命令騎兵將領樹旗列陣,從虎牢關上以高屋建瓴之勢直插南山,沿著山谷向東,襲擊敵軍背后。竇建德急忙率領其軍向后撤退,剛剛退到東山坡處,還未來得及整頓好隊伍,李世民已率領輕騎兵沖殺過來。唐軍所向之處,敵軍無不瓦解潰散。

      唐軍大將程咬金等所率騎兵卷起軍旗沖進敵陣,徑直突擊敵軍陣后,齊張旗幟,內(nèi)外奮擊,大敗敵軍,活捉了竇建德。

      【原文】

      凡戰(zhàn),若敵人行陣整而且銳,未可與戰(zhàn),宜堅壁待之,候其陣久氣衰,起而擊之,無有不勝。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雹偬莆涞垄谥校冖蹏跏莱洧苡跂|都⑤,竇建德⑥悉眾來救。太宗守武牢⑦以拒之。

      建德陣汜水⑧東,彌亙數(shù)里,諸將皆有懼色。太宗將數(shù)騎登高以觀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⑨,未見大敵。今渡險而囂,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陣者,有輕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動,待彼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陣,自辰至午時⑩,卒饑倦,皆列坐,又爭飲水。太宗令宇文士及⑾率三百騎,經(jīng)賊陣之西,馳而南,戒曰:“賊若不動,正宜退歸;如覺其動,宜率東出?!笔考安胚^,賊眾果動。太宗曰:“可擊矣?!蹦嗣T將建旗列陣,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東,以掩賊背。建德遽率其陣,卻止東原,未及整列,太宗輕騎擊之,所向披靡。程咬金⑿等眾騎纏幡⒀而入,直突出賊陣后,齊張旗幟,表里俱奮,賊眾大潰,生擒建德。⒁【注釋】 ?、俸笥谌艘源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