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guó)學(xué)古籍
  • 朱子語類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 孟子十

    作者: 《朱子語類》朱熹
      盡心上  盡其心者章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者」字不可不子細(xì)看。人能盡其心者,只為 知其性,知性卻在先。文蔚。

      李問「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曰:「此句文勢(shì)與『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相似?!癸??! ∪送f先盡其心而後知性,非也。心性本不可分,況其語脈是「盡其心者,知其性」。心只是包著這道理,盡知得其性之道理,便是盡其心。若只要理會(huì) 盡心,不知如何地盡。。  或問「盡心、知性」。曰:「性者,吾心之實(shí)理,若不知得盡,卻盡箇甚麼?」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顾阅鼙M其心者,由先能知其性,知性則知天矣。知性知天,則能盡其心矣。不知性,不能以盡其心?!肝锔穸嶂??!沟婪颉! ”M其心者,由知其性也。先知得性之理,然後明得此心。知性猶物格,盡心猶知至。德明。

      知性也,物格也;盡心者,知至也?!肝铩棺謱?duì)「 性」字,「知」字對(duì) 「心」字。節(jié)。

      知性,然後能盡心。先知,然後能盡;未有先盡而後方能知者。蓋先知得,然後見得盡。節(jié)。

      王德修問「盡心然後知性」。曰:「以某觀之,性情與心固是一理,然命之以心,卻似包著這性情在裏面。故孟氏語意卻似說盡其心者,以其知性故也。此意橫渠得知,故說『心統(tǒng)性情者也』,看得精。邵堯 夫亦云:『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區(qū)宇;物者,身之舟車?!徽Z極有理。」大雅云:「橫渠言『心禦見聞,不弘於性』,則又是心小性大也。」曰:「『禦』字不可作『止』字與『當(dāng)』字解,禦有梏之意。云心梏於見聞,反不弘於性耳?!勾笱?。

      問:「橫渠謂:『心能盡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弘人」也?!蝗缑献樱骸罕M其心者,知其性也?!幌壬^:『盡其心者,必其能知性者也。知性是物格之事,盡心是知至之事?!蝗绾??」曰:「心與性只一般,知與盡不同。所謂知,便是心了?!箚枺骸钢切闹衩鳎婆c四端所謂智不同?」曰:「此『知』字義又大。然孔子多說仁、智,如『元亨利貞』,元便是仁,貞便是智。四端,仁智最大。無貞,則元無起處;無智,則如何是仁?易曰:『大明終始?!挥薪K便有始。智之所以為 大者,以其有知也?!箯V。

      問:「先生所解『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正如云『得其民者,得其心也』語意同?!瓜壬唬骸腹套苑謺?。尋 此樣 子亦好?!埂羔嵋娦胖萁淌诹值戮梦瓷跣糯苏f,過欲因以其易曉 者譬之,如欲盡其為 教授者,必知其職業(yè),乃能盡也?!瓜壬疲骸浮捍嫫湫摹?,恰如教授在此,方理會(huì) 得每日職業(yè)。」過。

      問「盡心者知至也」。曰:「知得到時(shí),必盡我這心去做。如事君必要極於忠,為 子必要極於孝,不是備 禮如此。既知得到這處,若於心有些子未盡處,便打不過,便不足?!官R孫。專 論「盡心」。

      問:「盡心,只是知得盡,未說及行否?」曰:「某初間亦把做只是知得盡,如大學(xué)『知至』一般,未說及行。後來 子細(xì)看,如大學(xué)『誠(chéng)意』字模樣 ,是真箇恁地盡。『如惡 惡 臭,如好好色』,知至亦須兼誠(chéng)意乃盡。如知得七分,自家去做,只著得五分心力,便是未盡。有時(shí)放緩,又不做了。如知得十分真切,自家須著過二十分心力實(shí)去恁地做,便是盡?!罕M其心者,知其性也?!恢裕阅鼙M心?!勾?。此段句意恐未真。

      「某前以孟子『盡心』為 如大學(xué)『知至』,今思之,恐當(dāng)作『意誠(chéng)』說。蓋孟子當(dāng)時(shí)特地說箇『盡心』,煞須用功。所謂盡心者,言心之所存,更無一毫不盡,好善便『如好好色』,惡 惡 便『如惡 惡 臭』,徹 底如此,沒些虛偽 不實(shí)?!雇疲骸溉缢^盡心力為 之之『盡』否?」曰:「然?!鬼?。

      黃先之問「盡心」。曰:「盡心,是竭盡此心。今人做事,那曾做得盡,只盡得四五分心,便道了。若是盡心,只是一心為 之,更無偏旁底心?!喝鐞?惡 臭,如好好色』,必定是如此。如云盡心力為 之?!官R孫。

      「盡心、知性、知天」,工夫在知性上。盡心只是誠(chéng)意,知性卻是窮理。心有未盡,便有空闕。如十分只盡得七分,便是空闕了二三分。須是『如惡 惡 臭,如好好色』,孝便極其孝,仁便極其仁。性即理,理即天。我既知得此理,則所謂盡心者,自是不容已。如此說,卻不重疊。既能盡心、知性,則胸中已是瑩白淨(jìng)潔。卻只要時(shí)時(shí)省察,恐有污壞 ,故終之以存養(yǎng)之事。謨。

      盡心者,發(fā)必自慊,而無有外之心,即大學(xué)意誠(chéng)之事也。道夫。

      問:「盡心,莫是見得心體盡?或只是如盡性池錄作「盡忠盡信」。之類否?」曰:「皆是?!姑?。

      盡心以見言,盡性以養(yǎng)言。德明。

      「盡心、盡性」之「盡」,不是做功夫之謂。蓋言上面功夫已至,至此方盡得耳。中庸言「唯天下至誠(chéng)為 能盡其性」,孟子言「盡其心者知其性」是也。銖。

      盡心,就見處說,見理無所不盡,如格物、致知之意。然心無限量,如何盡得?物有多少,亦如何窮得盡?但到那貫通處,則纔拈來 便曉 得,是為 盡也。存心,卻是就持守處說。端蒙。

      說盡心,云:「這事理會(huì) 得,那事又理會(huì) 不得;理會(huì) 得東邊,又不理會(huì) 得西邊。只是從 來 不曾盡這心,但臨事恁地胡亂挨將 去。此心本來 無有些子不備 ,無有些子不該。須是盡識(shí)得許多道理,無些子窒礙,方是盡心。如今人人有箇心,只是不曾使得他盡,只恁地茍簡(jiǎn)鹵莽,便道是了。」賀孫。

      問:「季通說『盡心』,謂『聖人此心才見得盡,則所行無有不盡。故程子曰:「聖人無俟於力行。」』」曰:「固是聖人有這般所在。然所以為 聖人,也只說『好問,默而識(shí)之;好古,敏以求之』;那曾說知了便了!」又曰:「盡心如明鏡,無些子蔽翳。只看鏡子若有些少照不見處,便是本身有些塵污。如今人做事,有些子鶻突窒礙,便只是自家見不盡。此心本來 虛靈,萬理具備 ,事事物物皆所當(dāng)知。今人多是氣 質(zhì)偏了,又為 物欲所蔽,故昏而不能盡知,聖賢所以貴於窮理?!褂衷唬骸溉f理雖具於吾心,還使教他知,始得。今人有箇心在這裏,只是不曾使他去知許多道理。少間遇事做得一邊,又不知那一邊;見得東,遺卻西。少間只成私意,皆不能盡道理。盡得此心者,洞然光明,事事物物無有不合道理?!褂衷唬骸笇W(xué)問之所以傳 不傳 者,亦是能盡心與不能盡心。」問:「若曾子易簀之事,此時(shí)若不能正,也只是不盡得心?!乖唬骸溉弧T蛹纫姷玫览?,自然便改了。若不便改了,這心下便闕了些。當(dāng)時(shí)季孫之賜,曾子如何失點(diǎn)檢去上睡?是不是了。童子既說起,須著改始得。若不說,不及改也不妨;才說,便著改。」賀孫?! 枺骸赋套咏狻罕M心、知性』處云:『心無體,以性為 體?!蝗绾??」曰:「心是虛底物,性是裏面穰肚餡草。性之理包在心內(nèi) ,到發(fā)時(shí),卻是性底出來 。性,不是有一箇物事在裏面喚 做性,只是理所當(dāng)然者便是性,只是人合當(dāng)如此做底便是性。惟是孟子『惻 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四句,也有性,也有心,也有情,與橫渠『心統(tǒng)性情』一語,好看?!拐稹! ”M心,謂事物之理皆知之而無不盡;知性,謂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各循其理;知天,則知此理之自然。人傑 。

      盡心,如何盡得?不可盡者心之事,可盡者心之理。理既盡之後,謂如一物初不曾識(shí),來 到面前,便識(shí)得此物,盡吾心之理。盡心之理,便是「知性,知天」。去偽 。末二句恐誤。

      黃敬之問「盡心、知性」。曰:「性是吾心之實(shí)理,若不知得,卻盡箇甚麼?」又問「知其性則知天矣」。曰:倪錄云:「知天是知源頭來 處?!埂感?,以賦於我之分而言;天,以公共道理倪錄作「公共之本原」。而言。天便脫模是一箇大底人,人便是一箇小底天。吾之仁義禮智,即天之元亨利貞。凡吾之所有者,皆自彼而來 也。故知吾性,則自然知天矣?!鼓咪洿讼略疲骸赣謫枴捍嫘酿B(yǎng)性』。曰:『存得父子之心盡,方養(yǎng)得仁之性;存得君臣之心盡,方養(yǎng)得義之性。』」時(shí)舉。

      因看程子語錄「心小性大,心不弘於性,滯 於知思」說,及上蔡云「心有止」說,遂云:「心有何窮盡?只得此本然之體,推而應(yīng) 事接物皆是。故於此知性之無所不有,知天亦以此。因省李先生云:『盡心者,如孟子見齊王問樂 ,則便對(duì) 云云;言貨色,則便對(duì) 云云,每遇一事,便有以處置將 去,此是盡心?!慌f時(shí)之不曉 ,蓋此乃盡心之效如此,得此本然之心,則皆推得去無窮也。如『見牛未見羊』說,茍見羊,則亦便是此心矣?!狗?。

      「盡心、知性、知天」,此是致知;「存心、養(yǎng)性、事天」,此是力行。泳。盡知存養(yǎng)。

      「盡心、知性」,以前看得「知」字放輕。今觀之,卻是「知」字重,「盡」字輕。知性,則心盡矣。存養(yǎng),有行底意思??蓪W(xué)。

      問:「『盡、知、存、養(yǎng)』四字如何分別?」曰:「盡知是知底工夫,存養(yǎng)是守底工夫?!拐稹?br>
      問「盡心、盡性」。曰:「盡心云者,知之至也;盡性云者,行之極也。盡心則知性、知天,以其知之已至也。若存心、養(yǎng)性,則是致其盡性之功也?!谷藗??! ∶献诱f「知性」,是知得性中物事。既知得,須盡知得,方始是盡心。下面「存其心,養(yǎng)其性」,方始是做工夫處。如大學(xué)說「物格而後知至」。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知性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盡心也。至於「知至而後意誠(chéng)」,誠(chéng)則「存其心,養(yǎng)其性」也。聖人說知必說行,不可勝 數(shù) 。泳。

      蜚卿問:「『盡心,存心』,盡,莫是極至地位;存,莫是初存得這心否?」曰:「盡心,也未說極至,只是凡事便須理會(huì) 教十分周足,無少闕漏處,方是盡。存,也非獨(dú)是初工夫,初間固是操守存在這裏,到存得熟後,也只是存。這『存』字無終始,只在這裏?!官R孫。

      孟子說「存其心」,雖是緊切,卻似添事。蓋聖人只為 學(xué)者立下規(guī)矩,守得規(guī)矩定,便心也自定。如言「居處恭,執(zhí) 事敬,與人忠」,人能如是存守,則心有不存者乎!今又說「存其心」,則與此為 四矣。如此處,要人理會(huì) 。升卿。

      存之養(yǎng)之,便是事;心性,便是天,故曰「所以事天也」。德明。

      仲思問「存心、養(yǎng)性」先後。曰:「先存心而後養(yǎng)性。養(yǎng)性云者,養(yǎng)而勿失之謂。性不可言存?!?br>
      問「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曰「天教你『父子有親』,你便用『父子有親』;天教你『君臣有義』,你便用『君臣有義』。不然,便是違天矣。古人語言下得字都不茍,如『存其心,養(yǎng)其性』,若作『養(yǎng)其心,存其性』,便不得。」問:「如何是『天者理之所從 出』?」曰:「天便是那太虛,但能盡心、知性,則天便不外是矣。性便有那天。」問:「『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謂知事物當(dāng)然之理;知天命,謂知事物之所以然;便是『知天、知性』之說否?」曰:「然。他那裏自看得箇血脈相牽 連,要自子細(xì)看。龜山之說極好。龜山問學(xué)者曰:『人何故有惻 隱之心?』學(xué)者曰:『出於自然。』龜山曰:『安得自然如此!若體究此理,知其所從 來 ,則仁之道不遠(yuǎn)矣。』便是此說?!箖g。

      「存其心」,則能「養(yǎng)其性」,正其情?!葛B(yǎng)其性」,如不暴。方。

      存心,便性得所養(yǎng)。季通說「存心」雖是,然語性已疏,性有動(dòng) 靜。蓋孟子本文甚切。方。

      「夭壽 不貳」,不以生死為 吾心之悅戚也。人傑 。

      問:「『立命』,是豎立得這天之所命,不以私意參 雜,倒了天之正命否?」曰:「然。」問:「『莫非命也』,此一句是總說氣 稟之命,與『天命謂性』之『命』同否?」曰:「孟子之意,未說到氣 稟,孟子自來 不甚說氣 稟??词谴司渲皇钦f人物之生,吉兇禍福,皆天所命,人但順受其正。若桎梏而死,與立乎巖牆之下而死,便是你自取,不干天事,未說到氣 稟在?!箖g。

      敬之問「夭壽 」至「命也」。曰:「既不以夭壽貳其心,又須修身以俟,方始立得這命。自家有百年在世,百年之中,須事事教是當(dāng);自家有一日在世,一日之內(nèi) ,也須教事事是當(dāng)始得。若既不以夭壽 動(dòng) 其心,一向胡亂做,又不可。如佛氏以絕滅 為 事,亦可謂之『夭壽 不貳』;然『修身以俟』一段,全不曾理會(huì) ,所以做底事皆無頭腦,無君無父,亂人之大倫?!官R孫。

      敬之問:「『夭壽 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壽 夭是天命,修身是順天命。安於天理之正,無一毫人欲計(jì)較之私,而天命在我,方始流行?!乖唬骸浮贺矇?不貳』,是不疑他。若一日未死,一日要是當(dāng);百年未死,百年要是當(dāng),這便是『立命』?!贺矇?不貳』,便是知性知天之力;『修身以俟』,便是存心養(yǎng)性之功?!毫⒚灰痪洌猛ㄏ抡驴?。」又問:「『莫非命也,順受其正?!蝗羰侨肆λ抡撸绾问敲??」曰:「前面事都見不得。若出門吉兇禍福皆不可知,但有正不正。自家只順受他正底,自家身分無過,恁地死了,便是正命。若立巖牆之下,與桎梏而死,便不是正命。或如比干剖心,又不可不謂之正命?!怪鼻湔f:「先生向嘗譬喻,一似受差遣,三年滿罷,便是君命之正。若歲月間以罪去,也是命,便不是正底命。」先生曰:「若自家無罪,便歲月間去,又不可不謂之正命?!棺由茊枺骸该献又^『知命者不立巖牆之下』,今人卻道我命若未死,縱立巖牆之下,也不到壓 死。」曰:「莫非命者,是活絡(luò)在這裏,看他如何來 。若先說道我自有命,雖立巖牆之下也不妨,即是先指定一箇命,便是紂說『我生不有命在天』!」因舉橫渠「行同報(bào) 異」與「氣 遇」等語,「伊川卻道他說遇處不是?!褂衷唬骸高@一段文勢(shì) 直是緊,若精神鈍底,真箇趕他不上。如龍虎變化,直是捉搦他不住!」倪。時(shí)舉略。

      問「由太虛」云云。曰:「本只是一箇太虛,漸漸細(xì)分,說得密耳。且太虛便是這四者之總體,而不雜乎四者而言?!河蓺?化有道之名』,氣 化是那陰陽造化,寒暑晝夜,雨露霜雪,山川木石,金水火土,皆是只這箇,便是那太虛,只是便雜卻氣 化說。雖雜氣 化,而實(shí)不離乎太虛,未說到人物各具當(dāng)然之理處?!箚枺骸柑摫闶翘珮O圖上面底圓圈,氣 化便是圓圈裏陰靜陽動(dòng)否 ?」曰:「然?!褂衷唬骸浮汉咸撆c氣 有性之名』,有這氣 ,道理便隨在裏面,無此氣 ,則道理無安頓處。如水中月,須是有此水,方映得那天上月;若無此水,終無此月也。心之知覺,又是那氣 之虛靈底。聰明視聽,作為 運(yùn)用,皆是有這知覺,方運(yùn)用得這道理。所以橫渠說:『「人能弘道」,是心能盡性;「非道弘人」,是性不知檢心?!挥稚圩釉唬骸盒恼?,性之郛郭?!淮说日Z,皆秦漢以下人道不到?!褂謫枺骸溉伺c鳥獸固有知覺,但知覺有通塞,草木亦有知覺否?」曰:「亦有。如一盆花,得些水澆 灌,便敷榮;若摧抑他,便枯悴。謂之無知覺,可乎?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云『與自家意思一般』,便是有知覺。只是鳥獸底知覺不如人底,草木底知覺又不如鳥獸底。又如大黃喫 著便會(huì) 瀉,附子喫 著便會(huì) 熱 。只是他知覺只從 這一路去?!褂謫枺骸父瘮?之物亦有否?」曰:「亦有。如火燒 成灰,將 來 泡湯 喫 ,也苦?!挂蛐υ唬骸疙曅胖葜T公正說草木無性,今夜又說草木無心矣。」僩。集注?! ∠壬鷨枺骸浮汉咸撆c氣 有性之名』,如何看?」廣云:「虛只是理,有是理,斯有是氣 ?!乖唬骸溉绾握f『合』字?」廣云:「恐是據(jù) 人物而言。」曰:「有是物則有是理與氣 ,故有性之名;若無是物,則不見理之所寓。『由太虛有天之名』,只是據(jù) 理而言?!河蓺饣?有道之名』,由氣 之化,各有生長(zhǎng)消息底道理,故有道之名。既已成物,則物各有理,故曰:『合虛與氣 有性之名?!弧箯V。

      「由太虛有天之名」,都是箇自然底?!赣蓺?化有道之名」,是虛底物在實(shí)上見,無形底物因有形而見。所謂道者,如天道、地道、人道、父子之道、君臣之道、「率性之謂道」是也?!负咸撆c氣 有性之名」,是自然中包得許多物事。夔孫。

      「由太虛有天之名」,這全說理?!赣蓺?化有道之名」,這說著事物上。如「率性之謂道」,性只是理,率性方見得是道,這說著事物上。且如君臣父子之道,有那君臣父子,方見這箇道理。「合虛與氣 有性之名?!埂柑摗棺直阏f理,理與氣 合,所以有人。植。  問:「知覺是氣 之陽明否?」曰:「『由太虛有天之名,合虛與氣 有性之名?!弧禾烀^性』,管此兩 句?!河蓺?化有道之名』,『率性之謂道』,管此一句?!汉闲耘c知覺有心之名』,此又是天命謂性,這正管此一句?!官n。

      問:「當(dāng)無事時(shí),虛明不昧,此是氣 。其中自然動(dòng) 處,莫是性否?」曰:「虛明不昧,此理具乎其中,無少虧欠。感物而動(dòng) ,便是情。橫渠說得好?!河商撚刑熘蓺?化有道之名』,此是總說?!汉咸撆c氣有 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此是就人上說?!官n。

      問:「『由氣 化有道之名』,是自陰陽言?」曰:「方見其有許多節(jié)次?!箍蓪W(xué)。

      林問:「氣 化何以謂之道?」曰:「天地間豈有一物不由其道者!」問:「合虛與氣 何以有性?」曰:「此語詳看,亦得其意,然亦有未盡處。當(dāng)言『虛即是性,氣 即是人』。以氣 之虛明寓於中,故『合虛與氣 有性之名』。雖說略盡,而終有二意?!箘枺骸溉绱?,則莫是性離於道邪?」曰:「非此之謂。到這處則有是名,在人如何看,然豈有性離於道之理!」宇?! 枴负咸撆c氣 有性之名」。曰:「惟五峰發(fā)明得兩 句好:『非性無物,非氣 無形?!弧?fàn)c。

      問「合虛與氣 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曰:「虛,只是說理。橫渠之言大率有未瑩處。有心則自有知覺,又何合性與知覺之有!」蓋卿。

      「由太虛有天之名」,至「知覺有心之名」。橫渠如此議論,極精密。驤。

      伊川云:「盡心然後知性?!勾瞬蝗??!副M」字大,「知」字零星。饒錄無此七字。卻云:「盡心者,以其知性?!谷粑粗员阋M心,則懸 空無下手處。惟就知性上積累將 去,自然盡心。學(xué)蒙。集義。  問:「盡心、知性,不假存、養(yǎng),其惟聖人乎!佛本不假於存、養(yǎng),豈竊希聖人之事乎?」曰:「盡、知、存、養(yǎng),吾儒、釋氏相似而不同。只是他所存、所養(yǎng)、所知、所盡處,道理皆不是。如吾儒盡心,只是盡君臣父子等心,便見有是理。性即是理也。如釋氏所謂『盡心、知性』,皆歸於空虛。其所存、養(yǎng),卻是閉眉合眼,全不理會(huì) 道理。」去偽 。  或問:「伊川云:『心具天德。心有未盡處,便是天德未能盡?!桓`嘗熟味其言。意者在天為 命,在人為 性,性無形質(zhì),而含之於心。故一心之中,天德具足,盡此心則知性知天矣。游氏以『心無餘蘊(yùn)』為 盡心,謝氏以『擴(kuò)充得去』為 盡心,皆此意也。然橫渠范侍講之說則又不然。范謂:『窮理者,孟子之所謂盡心也?!粰M渠曰:『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 有外?!徊恢F理、體物之說,亦信然否?如下一段言『存心養(yǎng)性,所以事天也』,游氏言之詳矣。其言曰:『「存其心」者,閑邪以存其誠(chéng)也;「養(yǎng)其性」者,守靜以復(fù) 其本也。存、養(yǎng)如此,則可以事天矣?!淮搜允绿欤嘁链ㄋ^奉順之意,其說恐不出乎此。但不知存、養(yǎng)之說,謂存此以養(yǎng)彼耶?亦既存本心,又當(dāng)養(yǎng)其性耶?」曰:「諸家解說『盡心』二字,少有發(fā)明得『盡』字出來 者。伊川最說得完全,然亦不曾子細(xì)開說『盡』字。大抵『盡其心』,只是窮盡其在心之理耳。窮得此,又卻不能窮得彼,便不可喚 做盡心。范侍講言窮理,卻是言盡心以前底事。謝上蔡言充擴(kuò)得去,卻言盡心以後事。若橫渠『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之說,此只是言人心要廣大耳。亦不知未能盡得此心之理,如何便能盡其心得。兼『大其心』,亦做盡心說不得。游氏『守靜以復(fù) 其本』,此語有病。守靜之說,近於佛老,吾聖人卻無此說。其言『知天為 智之盡,事天為 仁之至』,此卻說得好。事天只是奉順之而已,非有他也。所謂存心、養(yǎng)性,非二事,存心所以養(yǎng)性也?!谷?。

      問上蔡「盡心、知性」一段。曰:「說盡心不著。」可學(xué)。  問:「先生盡心說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體?!挥衷唬骸盒哉?,天理之全體?!淮撕我詣e?」曰:「分說時(shí),且恁地。若將 心與性合作一處說,須有別?!勾尽?br>
      莫非命也章

      「盡其道而死者」,順理而吉者也;「桎梏死者」,逆理而兇者也。以非義而死者,固所自取,是亦前定,蓋其所稟之惡 氣 有以致之也。人傑 。

      問:「『桎梏死者,非正命也。』雖謂非正,然亦以命言。此乃自取,如何謂之命?」曰:「亦是自作而天殺 之,但非正命耳。使文王死於羑里,孔子死於桓魋,卻是命?!箍蓪W(xué)。

      敬之問「莫非命也」。曰:「在天言之,皆是正命。在人言之,便是不正之命?!箚枺骸赣挟?dāng)然而或不然,不當(dāng)然而或然者,如何?」曰:「如孔孟老死不遇,須喚 做不正之命始得。在孔孟言之,亦是正命。然在天之命,卻自有差?!广??! 枺骸浮耗敲??!幻侵笟?言之否?」曰:「然。若在我無以致之,則命之壽 夭,皆是合當(dāng)如此者。如顏?zhàn)又?,伯牛之疾,是也?!箯V?! 枴改敲玻樖芷湔?。因推「惠迪吉,從逆 兇」之意。曰:「若是『惠迪吉,從 逆兇』,自天觀之,也得其正命;自人得之,也得其正命。若惠迪而不吉,則自天觀之,卻是失其正命。如孔孟之聖賢而不見用於世,而聖賢亦莫不順受其正,這是於聖賢分上已得其正命。若就天觀之,彼以順感,而此以逆應(yīng) ,則是天自失其正命?!官R孫。

      「莫非命也,順受其正。」直卿云:「如受得一邑之宰,教做三年,這是命。到做得一年被罷去,也是命?!乖唬骸赣胁灰宰锒髁T者,亦是命。有罪而被罷者,非正命;無罪而被罷者,是正命也?!官R孫?! ∶献诱f命,至「盡心」章方說得盡。  萬物皆備 於我矣章

      黃先之問「萬物皆備 於我」。曰:「如今人所以害事處,只是這些私意難除。才有些私意隔著了,便只見許多般?!官R孫。

      「萬物皆備 於我」,須反身而實(shí)有之,無虧無欠,方能快活。若反身而不誠(chéng),雖是本來 自足之物,然物自物,何干我事!砥?!  阜瓷矶\(chéng)」,孟子之意主於「誠(chéng)」字,言反身而實(shí)有此理也。為 父而實(shí)有慈,為 子而實(shí)有孝,豈不快活。若反身不誠(chéng),是無此理。既無此理,但有恐懼 而已,豈得樂 哉!驤。

      「反身而誠(chéng)」,見得本具是理,而今亦不曾虧欠了他底。恪?! 』騿枺骸浮悍瓷矶\(chéng)』,是要就身上知得許多道理否?」曰:「是這知見得最為 要緊?!官R孫。

      「反身而誠(chéng)」,則恕從 這裏流出,不用勉強(qiáng)。未到恁田地,須是勉強(qiáng)。此因林伯松問「強(qiáng)恕」說。淳。

      所謂「萬物皆備 於我」,在學(xué)者也知得此理是備於 我,只是未能「反身而誠(chéng)」。若勉強(qiáng)行恕,拗轉(zhuǎn)這道理來 ,便是恕。所謂勉強(qiáng)者,猶未能恕,必待勉強(qiáng)而後能也。所謂恕者,也只是去得私意盡了,這道理便真實(shí)備 於我,無欠闕。僩。

      或問:「萬物皆備 於我」章後面說『強(qiáng)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如何?」曰:「恕便是推己及物。恕若不是推己及物,別不是箇什麼。然這箇強(qiáng)恕者,亦是他見得『萬物皆備 於我』了,只爭(zhēng)著一箇『反身而誠(chéng)』,便須要強(qiáng)恕上做工夫。所謂強(qiáng)恕,蓋是他心裏不能推己及人,便須強(qiáng)勉行恕,拗轉(zhuǎn)這道理。然亦只是要去箇私意而已。私意既去,則萬理自無欠闕處矣?!?fàn)c。

      子武問「萬物皆備 於我」章。曰:「這章是兩 截工夫?!悍瓷矶\(chéng)』,蓋知之已至,而自然循理,所以樂 。『強(qiáng)恕而行』,是知之未至,且恁把捉勉強(qiáng)去,少間到純熟處,便是仁?!鼓局?。

      問:「『萬物皆備 於我』,下文既云『樂 莫大焉』,何故復(fù) 云『強(qiáng)恕』?」曰:「四句二段,皆是蒙上面一句?!箚枺骸浮悍瓷矶\(chéng),樂 莫大焉』,是大賢以上事;『強(qiáng)恕求仁』,是學(xué)者身分上事否?」曰:「然?!箚枺骸复筚t以上,是知與行俱到;大賢以下,是知與行相資發(fā)否?」曰:「然?!鬼曋?,復(fù) 曰:「『反身而誠(chéng)』,只是箇真知。真實(shí)知得,則滔滔行將 去,見得萬物與我為 一,自然其樂 無涯。所以伊川云『異日見卓爾有立於前,然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正此意也?!沟婪颉?br>
      強(qiáng),是勉強(qiáng)而行;恕,是推己及物?!笍?qiáng)恕而行」,是要求至於誠(chéng)。去偽 。

      敬之說:「強(qiáng)恕,只事事要擴(kuò)充教是當(dāng)。雖是自家元未免有些病痛,今且著事事勉強(qiáng)做去。」曰:「未至於『反身而誠(chéng),樂 莫大焉』處,且逐事要推己及人,庶幾 心公理得。此處好更子細(xì)看。」賀孫。

      問「強(qiáng)恕而行」。曰:「此是其人元不曾恕在。故當(dāng)凡事勉強(qiáng),推己及人。若『反身而誠(chéng)』,則無待於勉強(qiáng)矣?!褂謫枺骸改氉咳涣⒅痉降茫俊乖唬骸敢膊豁毴绱?,飢時(shí)便討飯喫 。夔孫錄云:「才見不恕時(shí),便須勉強(qiáng),如飢便喫 飯?!钩躅^硬要做一餉,少時(shí)卻只恁消殺 了,到?jīng)]意思?!谷逵谩Y鐚O同。  「強(qiáng)恕而行,求仁莫近」,不可將 「恕」字低看了。求仁莫近於恕,「恕」字甚緊。蓋卿。

      問「萬物皆備 於我」。曰:「未當(dāng)如此。須從 『孟子見梁惠王』看起,卻漸漸進(jìn)步。如看論語,豈可只理會(huì) 『吾道一以貫之』一句?須先自學(xué)而篇漸漸浸灌到純熟處,其間義理卻自然出。」季札?! 枺骸敢链ㄕf『萬物皆備 於我』,謂『物亦然,皆從 這裏出去』,如何?」曰:「未須問此,枉用工夫,且於事上逐件窮看。凡接物遇事,見得一箇是處,積習(xí)久自然貫通,便真箇見得理一。禪者云:『如桶底脫相似?!豢芍^大悟。到底不曾曉 得,才遇事,又卻迷去?!沟旅?。集義。

      或問:「明道說:『學(xué)者須先識(shí)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孟子言「萬物皆備 於我」,反身而誠(chéng)則為 大樂。 若反身未誠(chéng),則猶是二物有對(duì) ,又安得樂 ?訂頑意思乃備 言此體?!粰M渠曰:『「萬物皆備 於我」,言萬事皆有素於我也?!阜瓷矶\(chéng)」,謂行無不慊於心,則「樂 莫大焉」?!蝗缑鞯乐f,則物只是物,更不須作事,且於下文『求仁』之說意思貫串。橫渠解『反身而誠(chéng)』為 行無不慊之義,又似來 不得。不唯以物為 事,如下文『強(qiáng)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如何通貫得為 一意?」曰:「橫渠之說亦好?!悍瓷矶\(chéng)』,實(shí)也。謂實(shí)有此理,更無不慊處,則仰不愧,俯不怍,『樂 莫大焉』?!簭?qiáng)恕而行』,即是推此理以及人也。我誠(chéng)有此理,在人亦各有此理。能使人有此理亦如我焉,則近於仁矣。如明道這般說話極好,只是說得太廣,學(xué)者難入?!谷?。銖?fù)??!  溉f物皆備 於我矣。反身而誠(chéng),樂 莫大焉。」萬物不是萬物之跡,只是萬物之理皆備 於我。如萬物莫不有君臣之義,自家這裏也有;萬物莫不有父子之親,自家這裏也有;萬物莫不有兄弟之愛 ,自家這裏也有;萬物莫不有夫婦之別,自家這裏也有,是這道理本來 皆備於 吾身。反之於吾身,於君臣必盡其義,於父子必盡其親,於兄弟必盡其愛 ,於夫婦必盡其別。莫不各盡其當(dāng)然之實(shí)理,而無一毫之不盡,則仰不愧,俯不怍,自然是快活。若是反之於身有些子未盡,有些子不實(shí),則中心愧怍,不能以自安,如何得會(huì) 樂 ?橫渠曰:「『萬物皆備 於我矣』,言萬物皆素定於我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故『反身而誠(chéng),樂 莫大焉』。」若不是實(shí)做工夫到這裏,如何見得恁地?賀孫。

      「萬物皆備 於我」,橫渠一段將 來 說得甚實(shí)。所謂萬物皆在我者,便只是君臣本來 有義,父子本來 有親,夫婦本來 有別之類,皆是本來 在我者。若事君有不足於敬,事親有不足於孝,以至夫婦無別,兄弟不友,朋友不信,便是我不能盡之。反身則是不誠(chéng),其苦有不可言者,安得所謂樂 !若如今世人說,卻是無實(shí)事。如禪家之語,只虛空打箇筋斗,卻無著力處。。

      問:「『樂 莫大焉』,莫是見得『萬物皆備 於我』,所以樂 否?」曰:「誠(chéng)是實(shí)有此理。檢點(diǎn)自家身命果無欠闕,事君真箇忠,事父真箇孝,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其樂 孰大於此!橫渠謂『反身而誠(chéng)』,則不慊於心,此說極有理?!谷?。

      行之而不著焉章

      方行之際,則明其當(dāng)然之理,是行之而著;既行之後,則識(shí)其所以然,是習(xí)矣而察。初間是照管向前去,後來 是回顧後面,看所行之道理如何。如人喫 飯,方喫時(shí),知得飯當(dāng)喫 ;既喫 後,則知飯之飽如此。僩。

      著,曉 也;察,識(shí)也。方其行之,而不曉 其所當(dāng)然;既習(xí)矣,而猶不識(shí)其所以然。人傑。

      「習(xí)矣而不察」,「習(xí)」字重,「察」字輕??蓪W(xué)。

      「習(xí)矣不察,行矣不著?!谷缃袢擞植蝗绱?。不曾去習(xí),便要說察;不曾去行,便要說著。「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菇袢宋丛頃?huì) 「可與共學(xué)」,便要「適道」。賀孫。

      待文王而後興章  「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 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豪傑 質(zhì)美,生下來 便見這道理,何用費(fèi)力?今人至於沈迷而不反,而聖人為 之屢 言之,方始肯求,已是下愚了。況又不知求之,則終於為 禽獸而已!蓋人為 萬物之靈,自是與物異。若迷其靈而昏之,則是與禽獸何別!大雅。

      霸者之民章

      自「王者之民皞皞?cè)缫病苟?,至「豈曰小補(bǔ)之哉」,皆說王者功用如此。人傑 。

      「『所過者化』,只是身所經(jīng)歷處,如舜耕歷山、陶河濱者是也。略略做這裏過,便自感化,不待久留,言其化之速也?!怪t之云:「『所存者神』,是心中要恁地便恁地否?」曰:「是。『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bǔ)之哉!』小補(bǔ),只是逐片逐些子補(bǔ)綴。『上下與天地同流』,重新鑄一番過相似?!广?。

      問:「集注云:『所存主處,便神妙不測(cè),所經(jīng)歷處皆化?!蝗绱?,即是民化之也,非『大而化之』之『化』?!乖唬骸缸鳌捍蠖恢夯挥胁?,則是過了者化物,未過時(shí)卻凝滯 於此。只是所經(jīng)歷處,才霑著些便化也。雷一震而萬物俱生動(dòng) ,霜一降而萬物皆成實(shí),無不化者。書 曰『俾予從 欲以治,四方風(fēng)動(dòng) 』,亦是此意?!核嬷魈?,便神妙不測(cè)?!弧毫⒅沽?,道之斯行,綏之斯來 ,動(dòng) 之斯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箚枺骸浮和鳌皇桥c天地同其神化否?」曰:「此難言,各有一分去聲。在裏。」曰:「是箇參 贊意否?」曰:「亦不是參 贊?!沟旅鳌!  复嫔?、過化」,程說甚精,正得孟子本意。過,是身所經(jīng)歷處,無不感動(dòng) ,如「黎民於變」,便是化。存,是存主處,不是主宰,是存這事,這事便來 應(yīng) 。二程看文字最精密,如中庸說,門人多不能曉 其意。淳。集義。  「過化、存神」,伊川說好。過,只是經(jīng)歷處,以舜觀之,可見。存,則存主處,便如「綏來 、動(dòng) 和」之意。都就事上說,反覆此一段自可見。端蒙。

      「所過者化」,程子經(jīng)歷之說甚好。蓋不獨(dú)是所居久處,只曾經(jīng)涉處便皆化。「所存者神」,存是自家主意處。便不測(cè),亦是人見其如此。。

      黃子功問:「伊川說,過是經(jīng)歷處,是否?」曰:「只是過處人便化,更不待久?!箚枴杆嬲呱瘛?。曰:「此才有所存,彼便應(yīng) ,言感應(yīng) 之速也。所以荀子云:『仁人之兵,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只是『簞食壺 漿以迎王師』處,便是神?!棺庸υ唬骸溉纭何韪捎鹩趦?階,七旬有苗格』,亦是此理。」曰:「然?!刮奈怠?br>
      問:「經(jīng)歷處則無不化。不經(jīng)歷處如何?」曰:「此言經(jīng)歷處便化,如在鄉(xiāng)則一鄉(xiāng)化,在天下則天下化。過者,言其感人之速如此,只被後來 人說得太重了?!核嬲呱瘛?,吾心之所存處,便成就如神耳。如書 云『從 欲以治,四方風(fēng)動(dòng) 』之意?;侨嘶?;神,是事之成就如神也?!谷?。

      「君子所過者化」,伊川本處解略。易傳 「大人虎變」,卻說得詳。荀子亦有「仁人過化存神」之語,此必古語。如「克己復(fù) 禮」,亦是古語。左傳 中亦引「克己復(fù) 禮,仁也」。如「崇德、修慝、辨惑」,亦是古語,蓋是兩 次問了。燾。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挂链ń飧镓裕浴杆^變化,事理炳著」。所過,謂身所經(jīng)歷處也。文蔚。

      「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存是存主,過是經(jīng)歷。聖人「綏之斯來 ,動(dòng) 之斯和」,才過便化。橫渠說卻是兩 截。從 周。

      問:「『過化,存神』,有先後否?」曰:「初無先後。便如橫渠之說,亦無先後?!谷?。

      「過化、存神」,舊說,所應(yīng) 之事過而不留,便能「所存者神」。神,即神妙不測(cè)。故上蔡云:「『所過者化』,故『所存者神』;『所存者神』,故『所過者化』。」鄉(xiāng)里李欲才云:「譬如一面鏡,先來 照者既去不見了,則後來 者又可以照。若先底只在,則不復(fù) 能照矣。」將 做一事說,亦自好。但據(jù) 孟子本文,則只是身所經(jīng)歷處便化,心所存主處便神,如「綏斯來 ,動(dòng) 斯和」。又荀子亦言「仁人之兵,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似是見成言語,如「金聲玉振」之類,故孟荀皆用之。荀卿非孟子,必不肯用其語也。方子。

      問:「尋 常人說,皆云『所過者化』,便能『所存者神』?!乖唬骸杆蔷托恼f。據(jù) 孟子意,乃是就事說?!箚枺骸缸⒁词?,如何?」曰:「舜在下,只得如此。及見用,則賓四門之屬 ,皆是化。聖人豈能家至戶 曉 。蓋在吾化中者皆是過。」問:「『存神』與『過化』如何別?」曰:「過化,言所過即化;存神,便有嚮 應(yīng) 意思。」問:「上蔡云:『「所過者化」,便「所存者神」;「所存者神」,便「所過者化」?!弧乖唬骸复耸蔷托恼f。事來 不留於心,便是存神,存神便能過化。橫渠云:『性性為 能存神,物物為 能過化。』亦是此說?!箍蓪W(xué)。

      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章

      至之問:「『達(dá)之天下也』,方為 仁義?!乖唬骸浮河H親,仁也;敬長(zhǎng),義也。』不待達(dá)之天下,方始謂之仁義?!簾o他,達(dá)之天下』,只說達(dá)之天下,無別道理。」賀孫。

      舜居深山之中章  問:「『舜聞善言,見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能禦?!黄湮从兴勔姇r(shí),氣 象如何?」曰:「湛然而已。其理充塞具備 ,一有所觸,便沛然而不可禦?!箚枺骸笇W(xué)者未有聞見之時(shí),莫須用持守而不可放逸否?」曰:「纔知持守,已自是聞善言,見善行了?!沟婪??! o為 其所不為 章

      敬之問「無為 其所不為 ,無欲其所不欲」。曰:「人心至靈,其所不當(dāng)為 、不當(dāng)欲之事,何嘗不知。但初間自知了,到計(jì)較利害,卻自以為 不妨,便自冒昧為 之、欲之耳。今既知其所不當(dāng)為 、不當(dāng)欲者,便要來 這裏截?cái)?,斷 然不為 、不欲,故曰:『如此而已矣?!弧广 ?br>
      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章  或問「德慧、術(shù)知」。曰:「德慧純粹,術(shù)知聰明。須有樸實(shí)工夫,方磨得出?!孤膶O?! V土眾民章

      敬之問:「『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君子但當(dāng)自盡吾心之天理,雖達(dá)而在上,做出事業(yè)功名,亦只似雲(yún)浮於太虛之中,於我何有哉?」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固是人所欲。與其處畎畝之中,孰若進(jìn)而得行其道,使天下皆被其澤 !要得出行其道者,亦是人之所欲。但其用其舍,於我性分之內(nèi) ,本不相關(guān)。進(jìn)而大行,退而窮居,於我性分之內(nèi), 無所加損。」賀孫。

      問「君子所性」章。曰:「只是這一箇道理。雖達(dá)而為 堯 舜在上,亦不是添加些子;窮而為 孔孟在下,亦不是減少些子。蓋這一箇道理,合下都定了,更添減不得?!褂衷疲骸高@『所性』字說得虛,如『堯 舜性之』之『性』字?!?fàn)c。

      敬之問「君子所性」。曰:「此是說生來 承受之性?!喝柿x禮智根於心』,便見得四端著在心上,相離不得。才有些子私意,便?斷 了那根,便無生意。譬如木根著在土上,方會(huì) 生,其色也睟然,都從 那根上發(fā)出來 。且『性』字從 『心』,便見得先有這心,便有許多物在其中。」恪。

      問「仁義禮智根於心」。曰:「上說君子,是通聖人言。蓋君子氣 稟清明,無物欲之累,故合下生時(shí),這箇根便著土,所以生色形見於外。眾人則合下生時(shí),便為 氣 稟物欲一重隔了,這箇根便未著土在。蓋有殘忍底心,便沒了仁之根;有頑鈍底心,便沒了義之根;有忿狠底心,便沒了禮之根;有黑暗底心,便沒了智之根,都各有一重隔了。而今人只要去其氣 質(zhì)物欲之隔,教四者之根著土而已。如『堯 舜性之』,便是根已著土了?!簻?武反之』,便是元來 未曾著土,而今方移得來 著土了。」?fàn)c。

      問「仁義禮智根於心」。曰:「雖是自家合下都有這箇物,若有些子私欲夾雜在其中,便把好底和根都?去了。」賀孫?! “睬鋯枺骸浮喝柿x禮智根於心』,何謂根?」曰:「養(yǎng)得到,見得明,便自然生根,此是人功夫做來 ?!沽x剛?! 】次淖之?dāng)看大意,又看句語中何字是切要。孟子謂「仁義禮智根於心」,只「根」字甚有意。如此用心,義理自出。季札。

      問「四體不言而喻」。曰:「是四體不待命令而自如此。謂『手容恭』,不待自家教他恭而自然恭;『足容重』,不待自家教他重而自然重,不待教化如此而自如此也?!?fàn)c。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章

      「『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 言?!粚W(xué)而不從 這裏,則所為 雖善,要為 好事,終是有不是處?!挂蜓裕骸概f見劉 子澄作某處學(xué)記,其中有雖不能為 向上事,亦可以做向下一等之意,大概是要退,如此便不得。」人傑 。

      至之問「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一節(jié)。曰:「此一章,如詩之有比興。比者,但比之以他物,而不說其事如何;興,則引物以發(fā)其意,而終說破其事也。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至『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 言』,此興也?!河^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至『容光必照焉』,此比也。『流水之為 物也』,至『不成章不達(dá)』,此又是興也。比者,如『鶴鳴于九皋』之類;興者,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上引『毚 兔』、『柔木』之類是也?!毫魉疄?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dá)?!簧w人之為 學(xué),須是務(wù) 實(shí),乃能有進(jìn)。若這裏工夫欠了些分毫,定是要透過那裏不得?!箷r(shí)舉。

      問:「『必觀其瀾』,是因其瀾處,便見其本耶?抑觀其瀾,知其有本了,又須窮其本之所自來 ?」曰:「若論水之有原本,則觀其流,必知其有原。然流處便是那原本,更去那裏別討本?只那瀾便是那本了。若非本,何處有那流?若說觀其瀾,又須觀其本,則孟子何不曰『必觀其本』?他說『觀其瀾』,便是就瀾處便見其本?!箖g。

      雞鳴而起章

      敬之問:「『利與善之間也』,這箇利,非是有心於為 利。只見理不明,才差些,便入那邊去?!乖唬骸溉?。才差向利邊去,只見利之為 美?!官R孫。

      或問「利與善之間」。曰:「間,是兩 者相並在這裏。一條路做這邊去,一條路做那邊去,所以謂之間?!?br>
      「利與善之間」,不是冷水,便是熱 湯 ,無那中間溫 吞煖處也。僩。

      「利、善,若只是利、善,則易理會(huì) 。今人所為處都是利,只管硬差排道是善。今人直是差處多。只一條大路,其餘千差萬別,皆是私路?!挂蚺e張子韶小說云云。賀孫?!  咐c善之間。」若才有心要人知,要人道好,要以此求利祿,皆為 利也。這箇極多般樣 ,雖所為 皆善,但有一毫歆慕外物之心,便是利了。如一塊潔白物事,上面只著一點(diǎn)黑,便不得為 白矣。又如好底物事,如腦子之屬 ,上面只著一點(diǎn)糞穢,便都?jí)?了,不得為 香矣。若是糞穢上面假饒著一堆腦麝,亦不濟(jì) 事。做善須是做到極盡處,方喚 做善。僩。  用之問:「舜『孳孳為 善』。『未接物時(shí),只主於敬,便是為 善。』以此觀之,聖人之道不是默然無言。聖人之心『純亦不已』,雖無事時(shí),也常有箇主宰在這裏。固不是放肆,亦不是如槁木死灰。」曰:「這便如夜來 說只是有操而已一段。如今且須常存箇誠(chéng)敬做主,學(xué)問方有所歸著。如有屋舍了,零零碎碎方有頓處。不然,卻似無家舍人,雖有千萬之寶,亦無安頓處。今日放在東邊草裏,明日放在西邊草裏,終非己物?!官R孫。

      或問「為 善、為 利」處。因舉龜山答廖尚書 用中一段,曰:「龜山說得鶻突,廖公認(rèn)得不子細(xì),後來 於利害上頗不分別。紹興間,秦氏主和,建議不決,召廖公來 。他懵然不知,卻去問他平日所友善之人,如鄭邦達(dá)輩。邦達(dá)亦不思量,便云:『和是好事?!还柿喂疥I即主和議,遂為 中丞,然他亦不肯為 秦氏鷹犬?!骨貒L諷令言趙公鼎,廖竟不從 而出。燾。

      楊 子取為 我章  「楊 朱乃老子弟子,其學(xué)專 為 己。列子云:『伯成子羔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 。其言曰:「一毛安能利天下?使人人不拔一毛,不利天下,則天下自治矣?!埂弧箚枺骸咐献铀撇慌c楊 朱同。」曰:「老子窺見天下之事,卻討便宜置身於安閑之地,云『清靜自治』,豈不是與朱同?」又問:「伊川說老子,謂先語大道,後卻涉些姦 詐。如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類?!乖唬骸缚酌弦嘀煜掠性S多事,何故不壓 他?」曰:「孔孟見實(shí)理,把作合做底看。他不見實(shí)理,把做無故不肯為 ?!箚枺骸缚鬃釉娝麜?否?」曰:「未必見?!购裰畣枺骸缚鬃雍螢?問禮於他?」曰:「他本周家史官,自知禮,只是以為 不足道,故一切埽除了。曾子問中自見孔子問他處。邵康節(jié)亦有些小似他。」問:「淵源錄中何故有康節(jié)傳 ?」曰:「書 坊自增耳?!箍蓪W(xué)。

      問:「『墨氏兼愛 ,楊 氏為 我?!环蚣鎼?雖無差等,不合聖人之正道,乃是割己為 人,滅 去己私,猶足立教。若為 我,乃小己自私之事,果何足以立教耶?」曰:「莊子數(shù) 稱楊 子居之為 人,恐楊 氏之學(xué),如今道流修煉之士。其保嗇 神氣 ,雖一句話也不妄與人說,正孟子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 』是也?!贡?。

      問:「楊 墨固是皆不得中。至子莫,又要安排討箇中執(zhí) 之。」曰:「子莫見楊 墨皆偏在一處,要就二者之中而執(zhí) 之,正是安排尋 討也。原其意思固好,只是見得不分明,依舊不是。且如『三過其門而不入』,在禹稷之時(shí)則可,在顏?zhàn)觿t不可。『居陋巷』,在顏?zhàn)又畷r(shí)則是中,在禹稷之時(shí)則非中矣?!壕勇铩粍t似楊 氏,『三過其門而不入』則似墨氏。要之,禹稷似兼愛 而非兼愛 ,顏?zhàn)铀茷?我而非為 我?!沟婪蛟疲骸赋S浵壬疲骸褐校幻x。這箇中,要與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中異,與時(shí)中之中同?!弧乖唬骸溉?。」道夫。

      堯 舜性之也章

      「性之」,是合下如此;「身之」,是做到那田地。端蒙。

      「堯 舜性之也」,「性」字似「稟」字?!笢?武身之也」,是將 這道理做成這箇渾身,將 這渾身做出這道理?!肝灏约僦?。久假而不歸,惡 知其非有也。」舊時(shí)看此句,甚費(fèi)思量。有數(shù) 樣 說,今所留二說,也自倒斷 不下。僩。

      黃仁卿問:「『性善』之『性』與『堯 舜性之』之『性』,如何?」曰:「『性善』之『性』字實(shí),『性之』之『性』字虛。性之,只是合下稟得,合下便得來 受用?!褂衷唬骸阜粗?,是先失著了,反之而後得。身之,是把來 身上做起?!构?jié)。

      聖人之心,不曾有箇起頭處。「堯 舜性之」,合下便恁地去,初無箇頭。到「湯 武反之」,早是有頭了,但其起處甚微。五霸則甚大。

      或問:「『仁,人心也?!蝗艏俳铻?之,焉能有諸己哉?而孟子卻云五霸『久假而不歸,惡 知其非有』,何也?」曰:「此最難說。前輩多有辨之者,然卒不得其說?!簮?知』二字為 五霸設(shè)也,如云五霸自不知也。五霸久假而不歸,安知其亦非己有也?!谷?。

      問:「『久假不歸,惡 知其非有?』舊解多謂,使其能久假而不歸,惡 知終非其有?」曰:「諸家多如此說,遂引惹得司馬溫 公東坡來 闢孟子?!箚枺骸讣僦拢缲?zé)楚包茅不貢,與夫初命、三命之類否?」曰:「他從 頭都是,無一事不是。如齊桓尚自白直,恁地假將 去。至?xí)x文公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論。博議說『譎、正』處甚好,但說得來 連自家都不好了?!褂衷唬骸讣僦抢?。若要識(shí)得假與利,只看真與不真,切與不切。『如好好色,如惡 惡 臭』,正是利之之事也?!沟婪蛟疲骸浮喊踩省槐闶恰盒灾唬豪省槐闶恰悍粗?,『假之』之規(guī)模自與此別?!乖唬骸覆桓缮?。如『勉強(qiáng)而行』,亦非此比。安、利、勉強(qiáng),皆是真切,但有熟不熟耳?!鬼曋?,歎曰:「天下事誰不恁地!且如漢祖三軍縞素,為 義帝發(fā)喪, 他何嘗知所謂君臣之義所當(dāng)然者!但受教三老,假此以為 名而濟(jì) 其欲爾?!箚枺骸溉绶蜃臃Q管仲『如其仁』,也是從 『假』字上說來 否?」曰:「他只是言其有仁之功,未說到那『假』字上在。且如孺子入井,有一人取得出來 ,人且稱其仁,亦未說到那『納交、要譽(yù)、惡其 聲而然』。」道夫問:「如此說,則『如』字如何解?」曰:「此直深許其有仁耳。人多說是許其似仁而非仁,以文勢(shì) 觀之,恐不恁地,只是許其仁耳?!沟婪蛟疲骸讣僦?,真所謂『幽沉仁義』,非獨(dú)為 害當(dāng)時(shí),又且流毒後世?!乖唬骸复嗣献铀圆坏阑肝亩肮荜桃?。且如興滅 繼絕,誅殘禁暴,懷 諸侯而尊周室,百般好事他都做,只是無惻 怛之誠(chéng)心。他本欲他事之行,又恰有這題目入得,故不得不舉行?!沟婪蛟疲骸复松圩铀杂小汗χ祝镏恢??!乖唬骸杆舷卤闶琼サ亍!沟婪颉?br>
      王子墊問曰章

      王子墊問士尚志一段,中間反覆說「仁義」二字,都有意,須思量得。僩。

      桃應(yīng) 問曰章

      問:「瞽瞍殺 人,在皋陶則只知有法,而不知有天子之父;在舜則只知有父,而不知有天下。此只是聖賢之心坦然直截,當(dāng)事主一,不要生枝節(jié)否?」曰:「孟子只是言聖賢之心耳。聖賢之心合下是如此,權(quán) 制有未暇論。然到極不得已處,亦須變而通之。蓋法者,天下公共,在皋陶亦只得執(zhí) 之而已。若人心不許舜棄天下而去,則便是天也。皋陶亦安能違天!法與理便即是人心底。亦須是合下有如此底心,方能為 是權(quán) 制。今人於事合下無如此底心,其初便從 權(quán) 制去,則不可。」淳。

      「桃應(yīng) 之問,孟子之對(duì) ,楊 氏有『議貴』之說,如何?」曰:「使舜欲為 天子,又欲免瞽瞍,則生議貴之法矣?!谷藗?。

      孟子自范之齊章

      問:「孟子言『居移氣 ,養(yǎng)移體』後,卻只論居不論養(yǎng),豈非居能移人之氣 ,亦如養(yǎng)之能移人之體乎?」曰:「有是居,則有是養(yǎng)。居公卿,則自有公卿底奉養(yǎng);居貧賤,則自有居貧賤底奉養(yǎng)。言居,則養(yǎng)在其中?!谷?。  形色天性章

      至之問「形、色」。曰:「有這形,便自有這色,所以下文只說『踐形』。蓋色便在形裏面;色,猶言容貌也?!箷r(shí)舉問:「『形、色』自是兩 字否?」曰:「固是?!箷r(shí)舉。

      敬之問:「『形色天性?!恍问嵌靠诒侵悾侨绾??」曰:「一顰一笑,皆有至理。時(shí)舉錄云:「凡一顰一笑,一語一默,無非天理?!埂盒巍蛔种?,『色』字輕,故下面但云:『惟聖人可以踐形。』」直卿云:「形是『動(dòng) 容貌』,色是『正顏色』。」曰:「固是。」南升。

      問:「『色』字如何?」曰:「有形便有色,如『動(dòng) 容周旋中禮』,則色自正。如祭祀則必有敬之色,臨喪 則必有哀之色,故下文只言『踐形』?!耿€。

      問:「『形色天性』下,只說踐形而不云色,何也?」曰:「有此形則有此色,如鳥獸之形自有鳥獸顏色,草木之形自有草木顏色。言形,則色在其中矣。」去偽 。

      形色上便有天性。視,便有視之理;聽,便有聽之理。閎祖。

      「踐形」,是有這箇物事,腳實(shí)踏著,不闕了他箇。有是形便有是理,盡得這箇理,便是踐得這箇形。耳目本有這箇聰明,若不盡其聰明時(shí),便是闕了這箇形,不曾踐得。恪。

      「惟聖人可以踐形?!观`,非踐履之謂。蓋言聖人所為 ,便踏著這箇形色之性耳。道夫。

      論「踐形」,云:「天生形色,便有本來 天理在內(nèi) 。賢人踐之而未盡,聖人則步步踏著來 路也?!狗?。

      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惟聖人能盡其性,故即形即色,無非自然之理。所以人皆有是形,而必聖人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踐,如踐言之「踐」  ,伊川以為 「充人之形」是也。人傑 ?! ”M性,性有仁,須盡得仁;有義,須盡得義,無一些欠闕方是盡。踐形,人有形,形必有性。耳,形也,必盡其聰,然後能踐耳之形;目,形也,必盡其明,然後能踐目之形。踐形,如踐言之「踐」。伊川云:「踐形是充人之形?!贡M性、踐形,只是一事。閎祖。

      蜚卿問:「既是聖人,如何卻方可以踐形?」曰:「踐,如掩覆得過底模樣 ,如伊川說充其形色,自是說得好了。形,只是這形體。色,如『臨喪 則有哀色,介冑 則有不可犯之色』之類。天之生人,人之得於天,其具耳目口鼻者,莫不皆有此理。耳便必當(dāng)無有不聰,目便必當(dāng)無有不明,口便必能盡別天下之味,鼻便必能盡別天下之臭,聖人與常人都一般。惟眾人有氣 稟之雜,物欲之累,雖同是耳也而不足於聰,雖同是目也而不足於明,雖同是口也而不足以別味,雖同是鼻也而不足以別臭。是雖有是形,惟其不足,故不能充踐此形。惟聖人耳則十分聰,而無一毫之不聰;目則十分明,而無一毫之不明;以至於口鼻,莫不皆然。惟聖人如此,方可以踐此形;惟眾人如彼,自不可以踐此形?!官R孫。

      君子所以教者五章

      或問:「『君子之所以教者』,諸先生說得如何?」曰:「諸先生不曾說得分明。曾子學(xué)到孔子田地,故孔子與他說一貫之道,此所謂『如時(shí)雨化之者也』。時(shí)雨云者,不先不後,適當(dāng)其時(shí)而已。成德,如顏淵閔子騫者是也。達(dá)材,如冉有季路是也。答問,如孟子與公孫丑萬章之徒是也。有私淑艾者,橫渠謂『正己而物正』,非然也。此五者一節(jié)輕似一節(jié)。『大人正己而物正』,大小大事,不應(yīng) 安排在答問之下。以某觀之,此言為 不曾親聖人者設(shè)也。彼雖不曾承聖人之誨,私得於善治孔子之道者,亦足以發(fā)也,故又在答問之下。」去偽 。  成德,成就其德,如孔子於冉閔,德則天資純粹者。達(dá)材,通達(dá)其才,如孔子於由賜,才是明敏者。答問,則早費(fèi)言語。私淑艾,卻是不曾及門,聞風(fēng)而善者。端蒙。

      伯豐問:「橫渠云:『顏?zhàn)铀绞绨越倘?,隱而未見之仁也?!蝗绾??」曰:「舊解『有私淑艾者』,謂自善其身,而示教於人,故橫渠如此說。然考孟子所謂『予未得為 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此人者,是孟子指其師友子思之類。以謂予不得親見孔子而師之,只是我私竊傳 其善於人,如有私淑艾者,卻是『君子所以教者五』,然亦有次敘 ,有如時(shí)雨化之者,他地位已到,因而發(fā)之,孔子於顏曾是也。其次成德、達(dá)材,又隨人資材成就。有答問者,未及師承,只是來 相答問而已。私淑艾者,未嘗親見面授,只是或聞其風(fēng)而師慕之,或私竊傳 其善言善行,學(xué)之以善於其身,是亦君子之教誨也。橫渠集中有祭文云:『私淑祖考之遺訓(xùn)?!徽f得文義卻順?!耿€。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章

      「引而不發(fā)?!挂?;發(fā),發(fā)矢也。躍如,如踴躍而出,猶言「活潑潑地」也。人傑 ?!  浮壕右话l(fā),躍如也』,下三字屬 君子。言雖引而不發(fā),而其言意中躍躍然會(huì) 動(dòng) ,如所謂活潑潑地也。」及入解,又云:「躍躍然於動(dòng) 靜語默之間?!狗健?br>
      躍如,是道理活潑潑底發(fā)出在面前,如甲中躍出。升卿。

      「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須知得是引箇甚麼?是怎生地不發(fā)?又是甚麼物事躍在面前?須是聳起這心與他看,教此心精一,無些子夾雜,方見得他那精微妙處。又曰:「道理散在天下事物之間,聖賢也不是不說,然也全說不得,自是那妙處不容說。然雖不說,只才挑動(dòng) 那頭了時(shí),那箇物事自跌落在面前。如張弓十分滿而不發(fā)箭,雖不發(fā)箭,然已知得真箇是中這物事了。須是精一其心,無些子他慮夾雜,方看得出?!箖g?!  浮阂话l(fā),躍如也』,與『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同意否?」曰:「這般有問答處,儘好看。這見得恁地問,便恁地答。最是酬酢處見意思,且自去看?!官R孫。

      或問:「范謂:『君子之射,引而不發(fā),以待彀與的之相偶。心欲必中,故躍如也?!淮苏f如何?」曰:「范氏此說最好笑!豈有君子之射常引而不發(fā)者乎!只管引而不發(fā),卻成甚射也!『引而不發(fā)』之語,只緣上文說射,故有此語。此只是言君子之教人,但開其端以示人而已,其中自有箇躍如底道理。學(xué)者須是識(shí)得這箇道理,方知君子教人為 甚忠。故下文『中道而立,能者從 之?!弧谷?。

      於不可已而已章

      「進(jìn)銳退速」,其病正在意氣 方盛之時(shí),已有易衰之勢(shì) ,不待意氣 已衰之後,然後見其失也?! ≈邿o不知也章

      「知者無不知也?!箚枺骸钢谙确瘢俊乖唬骸敢彩侨绱?,亦不專 如此。固是用知得審。若知不審,以賢為 否,以否為 賢,少間那仁上便安頓不著。」僩?! ≌締枺骸浮杭毕葎?wù) 』一段何如?」曰:「人人各有當(dāng)務(wù) 之急?!夯騽?心,或勞 力,勞 心者治人,勞 力者治於人』,此各有所急也?!簣?以不得舜為 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 己憂』,此聖人之所急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蝗魧W(xué)圃、學(xué)稼,則是不急。今人讀書 中亦自有合著急處。若是稍慢處理會(huì) 未得,也且放過不妨,緊要處須著理會(huì) ?!褂謫枺骸浮杭庇H賢也,急先務(wù) 也』,治天下莫過於親賢,知卻隨時(shí)因事為 之,故不指言。如舜之舉相、去兇,是舜之先務(wù) ;禹之治水,是禹之先務(wù) ,何如?」曰:「大略是如此。下文云『此之謂不知?jiǎng)?wù) 』。須是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如眼下修緝禮書 ,固是合理會(huì) 。若只知有這箇,都困了,也不得。又須知自有要緊處,乃是當(dāng)務(wù) 。又如孟子答『今之樂 ,猶古之樂』 ,這裏且要得他與百姓同樂 是緊急。若就這裏便與理會(huì) 今樂 非古樂 ,便是不知?jiǎng)?wù) 。」賀孫。人傑 錄別出。

      問:「如舜舉皋陶,湯 舉伊尹,所謂親賢者,乃治天下者不易之務(wù) 。若當(dāng)務(wù) 之急,是隨其時(shí)勢(shì) 之不同。堯 之曆 象、治水,舜之舉相、去兇,湯 之伐夏救民,皆所務(wù) 之急者。」曰:「也是如此。然當(dāng)務(wù) 之急,如所謂『勞 心者治人,勞 力者治於人。堯 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亦不用於耕耳』。又如夫子言『務(wù) 民之義』,應(yīng) 係所當(dāng)為 者,皆是也。」?jié)h卿問:「『不能三年之喪, 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jiǎng)?wù) ?!粎s止說智,不說仁?」曰:「便是併 與仁說。所謂『急親賢之為 務(wù) 』,豈不為 仁乎?」先生因推言:「學(xué)者亦有當(dāng)務(wù) 。如孟子論今樂 古樂 ,則與民同樂 ,乃樂之 本,學(xué)者所當(dāng)知也。若欲明其聲音節(jié)奏,特樂 之一事耳。又如修緝禮書 ,亦是學(xué)者之一事。學(xué)者須要窮其源本,放得大水下來 ,則如海潮之至,大船小船莫不浮泛。若上面無水來 ,則大船小船都動(dòng) 不得。如講學(xué)既能得其大者,則小小文義,自是該通。若只於淺處用功,則必不免沉滯 之患矣?!谷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