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帝范 納諫第五

    作者: 《帝范》李世民
      大禹為傾聽臣民的呼聲,在皇宮前放一個小鼓,誰有冤屈就可以搖鼓伸冤;堯帝專置“謗木”于宮前,以求下民之諫。連圣賢都如此注重聽取別人的意見,而況常人乎?

      《尚書》曰:“朝夕納諫,以輔臺德。”又傅說謂高宗曰:“惟木從繩則直,后從諫則圣。后圣,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薄 ⊙阅疽岳K直,君以諫圣。明君能受諫則臣不待其命承意而諫之也。既王能如此,則誰敢不敬順王之美命而諫者乎?是以堯舜衢室之問,總章之訪,以來天下之諫,以通天下之情。故至圣至明,以配天也。至如桀紂拒諫飾非,直至于焚放而不自覺者,誠可悲哉!疇,誰也。祗,敬也。

      休,美也。]

      【原文】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聽阻明。[《書》曰:視遠惟明,聽德惟聰。人君深處獨陽之地,九重之宮,與民懸隔。所聽不及遠,所視不得遍,復有五色以障乎目,五音以塞乎耳,雖欲視而弗明,雖欲聽而弗聰矣。此謂虧聽阻明。虧,損也。阻,障也。]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縣五聲以聽,曰:“語寡人獄訟者,揮鞀?!薄妒兰o》曰:“帝嚳命垂作鞀鞞”。《釋名》曰:“鞀,道也?!薄吨芏Y》注曰: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與鼗同。樹木謂謗木也?!豆茏印吩疲骸皥蛑弥r木以求下民之諫?!盷思獻替之謀;[后漢《胡廣傳》曰:“臣以獻可替否為忠。”]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傾,側(cè)也。言側(cè)耳而聽,虛心而受,無一物之私蔽,企望其告以正直之言也。]  【譯述】君主深處九重之宮,與民隔絕,不能看到天下所有的東西,不能聽到天下所有的聲音。惟恐自己有過失而不能聽到,自己有缺失而不能及時補救。因此,大禹治理天下,專門設立了一個如同小鼓一樣的鞀,并且對百姓說:如果誰有訴訟和不平,就可以搖鞀;堯帝也專門樹起一根“謗木”,表示愿意傾聽老百姓的呼聲。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能夠吸納正確的意見和謀略。他們側(cè)耳傾聽,虛心納諫,期望有識之士能以正直之言相告。

      【原文】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也;[《毛詩》曰:“先民有言,詢于芻蕘。”又《六韜》有曰:謀及負薪,功乃可述。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以采言評事,豈獨專于有位者哉!至于賤役之人,言果中理合道,亦不可違。仆隸芻蕘,至賤役者。刈草曰芻,采薪曰蕘。]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左傳》:莊十年,齊伐魯,魯莊公將戰(zhàn)。有魯人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娫圃?,終成大功而還。言肉食者,在位之人也。且曹劌以匹夫之賤,一時一言而立長勺莫大之功,可貴賤論乎?于斯時也,以肉食者竟何為哉!位高而祿厚,食肉衣錦,無良謀奇策,亦贅疣耳,焉足容受哉!容,受也。]

      【譯述】如果他說的話有道理,他即便是個草民奴仆,也不能因為他沒有身份和地位而不去聽他的話;如果他說的話沒有道理,他即便是王侯卿相,也不能因為他出身高貴就采納他的意見。

      【原文】其義可觀,不責其辯;[果合大義,豈在言之巧拙耳。空辨不足信。]其理可用,不責其文。[果依正理,豈在文之華質(zhì)耳。虛文不足用。]  【譯述】如果一個人所說的話在道理上合乎大義,那么他的辯辭巧拙是無關緊要的;如果他說的事理可以采用,我們又何在乎他表達事理的文采呢?  【原文】至若折檻懷疏,標之以作戒;[漢朱云,字游,魯人也,徙平陵。

      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長八尺余,容貌甚壯,以勇力聞。年四十,乃變節(jié)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yè)。好倜儻大節(jié),當世以是高之。元帝時,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自宣帝時善梁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

      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云者,召入,攝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庇墒菫椴┦?。遷杜陵令,又為槐里令。累上書論議大臣。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云上書求見,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鬃又^‘鄙夫不可與事君’,‘茍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余?!鄙蠁枺骸罢l也?”“對曰:“安昌侯張禹?!鄙洗笈?,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云出,云攀殿檻,折。云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如何耳?”御史遂將云去。于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臣敢以死爭?!睉c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當治殿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按:懷疏,疏字疑誤。]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三國志》:魏文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時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耶?”毗曰:“誠以為非也?!钡墼唬骸拔岵慌c卿共議也?!迸唬骸氨菹虏灰猿疾恍?,置之左右,廁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謀耶!臣所言非私,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nèi)。毗隨而引衣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耶?”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遂徙其半。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明帝時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jié),節(jié)度司馬仲達六軍,以敵諸葛亮。還為衛(wèi)尉。薨,謚肅侯。]  【譯述】漢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朱云,他身長八尺,身材魁梧,喜好接交俠客,以有勇力而聞名以當時。到四十歲的時候,他突然又愛好學問,從師學習《易經(jīng)》和《論語》,竟然都能得其傳授。時人都佩服他風流倜儻,不拘小節(jié)。他常上書議論朝中大臣。

      漢成帝的時候,安昌侯張禹被特進為帝師,漢成帝對他非常尊重。

      有一次,朱云給皇帝上書求見,在殿上當著眾大臣的面說:“當今朝臣,上不能輔佐君主,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像死人一樣占據(jù)著位子,又白吃飯。臣愿圣上賜給我尚方斬馬劍,殺死一個奸臣,以警戒其余?!被噬蠁柕溃骸澳阏f的奸臣是指誰呢?”朱云答道:“安昌侯張禹?!被噬喜淮笈?,喝道:“你作為一個級別并不高的小臣,竟敢當眾侮辱帝師,死罪不赦!”當時就有御史上前將朱云架出去要斬首。朱云用手攀住大殿的門檻,竟將門檻折斷。朱云大呼道:“我能像從前的忠臣龍逢和比干那樣死去,已經(jīng)很滿足了。但不知國家的命運將會如何?”這時,御史已將朱云拖了出去?! ≡谶@危急關頭,左將軍辛慶忌摘掉烏紗帽,解下為官的印綬,一邊給皇上叩頭,一邊說:“這個人一向以狂妄耿直著稱,如果他說的對,本不應該殺他;如果他說的不對,也應當寬恕他。如果皇上今天不赦免他,我甘愿死在這里!”說罷,叩頭流血。皇上的怒氣消解了,也就原諒了朱云。

      等到后來修理大殿門檻的時候,皇上說:“不要更換,就把這根壞的留著,以表彰那些敢于犯顏直諫的大臣?!薄  度龂尽防镉幸欢斡涊d,魏文帝想把冀州的居民十萬戶遷徙到河南。正好這幾年連年蝗災,老百姓都在挨餓,朝中的各有關部門都認為這時遷徙人口不妥,但是皇上的主意非常堅決。大臣辛毗和其他朝臣一起去見皇上,皇上知道這些人要阻攔他,便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于是眾大臣都不敢說話。唯辛毗問道:“陛下遷徙十萬戶人口,是怎么打算的呢?”皇上反問道:“你是不是說我的做法錯了呢?”辛毗直截了當?shù)卮鸬溃骸拔掖_實覺得您錯了。”皇上說:“我不愿再和你商談這事了?!毙僚f:“陛下既然不嫌棄我,把我安排在您的左右,作為給您出謀劃策的官員,為什么就不愿和我商議了呢?再說,我所說的也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國家,陛下為什么對我發(fā)怒呢?”皇上不再回答,起身進了里邊。辛毗伸手拉住皇帝的衣服,皇上奮力一扯,掙脫辛毗而去。

      過了好半天,皇上才出來,說道:“你為什么逼得我這么緊呢?”辛毗說:“如果現(xiàn)在遷徙人口,老百姓既有怨言,又無法解決糧食問題。”

      皇帝終于聽從了辛毗的勸誡,只遷徙了一半人口。

      【原文】故云患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梅福言災異書曰:“天下之士云合歸漢,智者竭其策,愚者盡其慮?!贝似淞x也。瀝,猶竭也。盡,即終也。言人君能容折檻引裾之諫,可使忠直者得竭瀝其心,智謀者得盡終其策也。]臣無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文中子》曰:改過不吝無咎者,善補過也。古之明王詎能無過,從諫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君失于上,則臣補于下;臣諫于下,則君從于上。此王道之所以不跌也。夫君臣之道,惟恐其不通。若君能受諫,則明四目,達四聰,安有間隔哉!既無所間隔,則至公大明立矣。夫至公無私親,大明無私照。故能普燭天下也。遍者,普也。]  【譯述】所以說,如果人君能夠容忍像朱云折檻、辛毗引裾那樣的規(guī)勸,就可以使忠誠正直的臣子竭盡其心,讓那些有謀略的臣子盡獻其良策。這樣,大臣的意見都能上達于君王,君王的光輝又能普照天下?!  驹摹炕柚鲃t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告之以道德者,乃自尊大,反抗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勉之以禮義者,乃自矜飾,反致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文中子》曰:有美不揚,天下何觀?君子之于君,贊其美而匡其失也。所以進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以尸位保祿者,誦此可無愧乎?故《記》曰:“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

      頌而無諂,諫而無驕。怠則張而相之,廢則掃而更之,謂之社稷役?!?br>
      此臣之道也。又曰:近而不諫,是為尸位也。豈容惜祿不諫哉!]小臣畏誅而不言。[《記》曰:事君遠而諫之,僭也。夫祿微職卑,上有當職大臣,身離人君甚遠,又于職分之外,不可越僭而言也。倘召而言之,又何僭哉!今既不召矣,復言之者又加之以罪,宜其不言也。]恣暴虐之心,[恣,放也。暴,殘也。虐,陵也。]極荒淫之志。[極,窮也。

      荒,蕩也。淫,亂也。]其為壅塞,無由自知。[自以壅蔽障閉,瞽其目,聾其耳,蒙然而無所知。]以為德超三皇,材過五帝。[《史記》:“秦始皇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卑福喝?、五帝,“本紀”以伏羲、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装矅?、皇甫謐及孫氏注,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以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又一說,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

      眾說不一,故并存之?!鸢矗鹤ⅰ皩O氏注”下當加“世本”二字。]至于身亡國滅,豈不悲哉!此拒諫之惡也。[此結(jié)上文而言?;鑱y之君不能納諫,或有諫者,必拒之以威,窮之以罪。所以大臣惜祿,小臣畏誅,上下相視,以直言為諱。故荒淫暴虐,縱其所為,不知自失,以為德超三皇,材過五帝,以至身亡國滅,可不大為悲痛哉!此戒之深者也?!  咀g述】那些昏庸的君主就不一樣,如果有對他的過失進行勸諫的,他就以他的威勢來拒諫,或者干脆對進諫者治罪。這樣一來,大官害怕丟了官位俸祿而不去進諫,小官畏懼引來殺身之禍而不敢說話?;实郾銖氐资チ思s束,放縱暴虐之心,窮奢極欲。自己蒙蔽自己,從而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以為他的德行超過了三皇,才能超過了五帝。直到最后身死國滅,難道不是非??杀瘑??這就是拒絕接受勸諫的惡果。

      納諫釋評虛心納諫,聽取別人的意見,說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要戰(zhàn)勝的乃是皇帝自己的享樂欲和虛榮心。批評和意見遠不如奉承令人悅耳。惟其如此,納諫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

      要說勇于納諫,唐太宗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大概算是一個模范人物了。

      他特別注重聽取臣下的意見,貞觀之初,他一登上皇位,就屢次提醒手下的大臣,如果發(fā)現(xiàn)皇上的決策有誤,一定要敢于直諫。為了提倡這種進諫之風,只要大臣進諫在理,太宗一般都要給予重賞,以資鼓勵。

      當時的名臣魏征就是以敢于犯顏直諫而聞名于世的。魏征和唐太宗被世人贊譽為“明君直臣”。確實有許多關于魏征和唐太宗進諫、納諫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在貞觀二年的時候,有一個曾在隋朝做過官的人叫鄭仁基,他有個女兒,正值十六七歲的妙齡,容貌生得羞花閉月,當時沒有一位女子能比得上她。長孫皇后得知后,就派人尋訪這位姑娘,讓太宗將她納為嬪妃。于是太宗就冊封了這位女子。詔書已經(jīng)發(fā)布,但冊封的使節(jié)尚未派出。這時,魏征聽說這個女子已經(jīng)許配給了陸家。他立即請求面見太宗,諫阻說:“陛下等同于百姓的父母,應該憂百姓之憂,樂百姓只樂。自古以來,凡有道之明君,都想老百姓之所想。在自己安居亭臺樓閣的時候,要想到老百姓是否也有房子;在自己吃美味佳肴的時候,也要想到老百姓是否有飯吃;在自己寵幸嬪妃的時候,也要想到百姓能否娶妻成家。這才是當國君的正道。如今鄭家的這位姑娘,早就許配給了別的人家,現(xiàn)在陛下聘為嬪妃,如果這件事傳揚出去,這難道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事嗎?我擔心這件事會使陛下的崇高品德受到損害,所以不敢隱瞞?!薄 √诼牶蟠蟪砸惑@,對自己的行為深表自責,下令停止冊立,將鄭家的女兒還給她的未婚夫家。房玄齡等大臣說:“鄭氏之女有夫家這件事,并沒有得到證實,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冊立,又何必半途而廢呢?”

      這時,陸家也上書太宗說:“我們家與鄭家關系不錯,平時多有來往,但并沒有結(jié)為婚姻的事。最近的謠傳只是局外人不了解內(nèi)情,胡亂猜測。”陸家一說話,大臣們又都勸太宗納鄭氏之女為嬪妃。太宗也有些猶豫不決,便問魏征:“大臣們的做法或許可以說是曲意順從我,但陸家又為何要反復說明與鄭家沒有婚姻關系呢?”

      魏征回答說:“陸氏把您看成和太上皇一樣的人了。您不記得太上皇在剛攻下長安的時候,得到了辛處儉的妻子,并漸漸寵愛她。辛處儉當時正擔任太子舍人一職,太上皇知道這種關系后,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命令辛處儉離開東宮,任萬年縣縣令。辛處儉總有一種恐懼感,害怕哪一天自己的腦袋會搬家。陸家也怕陛下雖一時能容忍他,但以后說不定什么時候會責罰他,所以才不敢承認他家與鄭家有婚姻之約。這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太宗聽了笑著說:“在外人看來或許就是這樣,我不管說得多么誠懇,人家也不會相信的?!庇谑前l(fā)布赦令:現(xiàn)在獲悉鄭家之女在此之前已受別人禮聘,先前發(fā)布冊立她為嬪妃的詔令時對這些情況不了解,這是我的過失。因此此前的冊立詔令作廢。當時的輿論莫不對此舉大加贊嘆。

      貞觀七年,唐太宗第六子蜀王妃子的父親楊譽,在宮禁中追逐婢女,都官郎中薛仁方把他拘禁起來審訊。楊譽的兒子當時也在京城做官,他向太宗陳述說:“官員在五品以上,倘若所犯不是謀反的重罪,不應拘禁,只是因為我父親是皇親國戚,所以才會這樣。”太宗聽了,非常生氣地說:“好吧,因為是我的親戚,所以才故意這樣刁難?!碑敿聪铝畲蜓θ史揭话俟?,并解除了他的職務。

      魏征進諫說:“在城墻上挖洞而居的狐貍和土地廟里的老鼠,本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動物,但由于它們有所憑借,所以除掉它們非常困難,就是因為人們有所顧忌。更何況世家大族、皇親國戚,過去多少朝代都認為難以管理,甚至朝廷也無法控制他們。高祖皇帝在位時,大多數(shù)國戚驕奢放縱,沒人敢管,自陛下登上帝位以來,他們才開始有所收斂。這次薛仁方處理楊譽,本來是他職權(quán)范圍內(nèi)的事,他能為國家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本該受到嘉獎才是,怎么能對他錯加懲罰,從而為外戚撐腰呢?如果這個頭一開,今后外戚有恃無恐,生出各種事端來,到那時就后悔也來不及了。凡事早做準備,防患于未然,本來是治理國家的一般道理,怎么能因為洪水尚未泛濫,就自己先把堤防毀掉呢?”

      唐太宗聽后說:“的確像你所講,先前我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夠?!?br>
      于是采納了魏征的意見。唐太宗身居至尊,能夠虛心聽取魏征的意見,確實氣度非凡。但是唐太宗對于魏征的進諫,并非沒有一點抵觸情緒?! ∮幸淮?,太宗從朝廷里回到后宮,罵罵咧咧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懲罰這個鄉(xiāng)巴佬?!痹谝慌缘拈L孫皇后問道:“陛下和誰生這么大的氣呢?”太宗說:“魏征每廷辱我?!遍L孫皇后聽了,立刻進里邊換上朝服,來到太宗面前道賀。太宗不明白,問她有什么可賀的。長孫皇后說:“自古以來,君主胸懷寬廣,才會有耿直的臣子。今魏征敢于犯顏直諫,說明陛下仁德廣厚,這難道不值得道賀嗎?”唐太宗聽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去懷恨魏征。

      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知禮識節(jié)的女人。她不但為魏征辯護,還親自向太宗進諫。

      太宗曾有一匹駿馬,非常喜歡,派人精心喂養(yǎng)。有一天,這匹馬卻無疾而死。太宗極為憤怒,認為是養(yǎng)馬人沒有養(yǎng)好這匹馬,要下令殺他。這時,長孫皇后勸阻說:“過去齊景公因為自己所喜愛的馬死了,也要殺養(yǎng)馬人,晏子向齊景公請求,允許他數(shù)說養(yǎng)馬人的罪過。晏子訓斥養(yǎng)馬人說:‘你的職責是養(yǎng)馬,卻把馬養(yǎng)死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由此而導致大王為了一匹馬殺人,老百姓知道后,會怨恨大王不仁慈,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各個諸侯國聽到這件事后,會因此而看不起我國,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R景公聽了晏子的話,感到羞愧,便赦免了養(yǎng)馬人。陛下讀書也曾讀到過這一段,難道你忘了嗎?”太宗于是醒悟。

      事后,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太后在許多事情上給我以開導和啟發(fā),這是對國家極為有利的事情啊!”

      納諫,道理上很簡單,但在具體實踐中認真施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唐太宗對納諫的認識不能說不通達,可要做到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地虛心納諫,也需要不斷地驚醒自己。貞觀十二年,魏征對唐太宗的納諫精神作了一番深刻的總結(jié),對我們很有啟發(fā)。  有一次,太宗問魏征:“我的行為和過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嗎?”

      魏征說:“在貞觀初年的時候,你就怕聽不到別人的意見,所以想方設法引導臣下提意見。貞觀三年后,遇到別人提批評意見總是愉快地接受,并采納實行。近一二年以來,不喜歡聽批評意見了,盡管勉強聽取不同意見,甚至也采納了,但臉上確實有為難的表情?!?br>
      太宗說:“從哪些事情上表現(xiàn)出來的呢?”

      魏征答道:“陛下剛登基的時候,要判處一個人死刑,大臣孫伏伽進諫說:‘按照法律規(guī)定,不應該判死刑,不允許有超越法律條文的胡亂處罰?!谑潜菹卤銓⑻m陵公主的一處園林賞賜給了孫伏伽,價值達百萬錢。當時有人說:‘孫伏伽所諫阻的只是一般的事情,而您給他的賞賜卻太重了?!菹禄卮鹫f:‘我自登上帝位以來,還從來沒有人提過批評意見,所以才這樣重賞他?!@是在引導別人提意見?。『髞硇熘菟緫衾钚?,在申報隋朝時代自己的官階時,弄虛作假。經(jīng)大理寺查獲證據(jù)后,將要判處李雄死刑。但大理寺少卿戴胄奏稱,按照法律只能判服苦役一至三年。陛下說:‘我已經(jīng)同意了大理寺的死刑判決,像這樣的人就該判死刑。’戴胄卻爭辯說:‘陛下既然不采納我的意見,那就把我交付給司法機關治罪吧。我認為所犯罪行不該判死刑,就不能胡亂判?!菹履樕甲兞?,一選連聲地命令殺掉,而戴胄始終堅持不同意見,不肯屈服。他反復辯駁四五次之后,您才同意赦免李雄的死罪。過后您對大理寺的官員說:‘如果你們都能像戴胄這樣為我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還擔心什么踐踏法律的事出現(xiàn)呢?’這就是喜歡聽批評意見并能付諸實踐的例子。最近的一年,陜縣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大大違背了您的心意,陛下認為他是有意誹謗。我當時上奏章為他辯護說:‘上書如果言辭不激烈就不足以打動人主之心,而言辭一旦激烈,就有些近似于誹謗?!菚r陛下雖然采納了我的意見,并賞賜皇甫德參絹帛二十匹,但內(nèi)心總有些不痛快,這就是您不再愿意接受批評意見的例子?!?br>
      太宗聽了,誠懇地說:“的確像你所講的那樣,除了你,別人不會對我說這樣直率的話。人做到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難的,你剛才沒講那些例子的時候,我認為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與貞觀初年沒什么兩樣,等到聽了你的這一番話,我才感覺到,這幾年的過錯和失誤令人震驚。你只要繼續(xù)保持勇于進諫的精神,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薄 √铺谝簧颈3至颂撔募{諫的美德,作為一個封建帝王,這已是難能可貴的了。在魏征去世的時候,太宗十分痛惜地對大臣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去世,朕少了一面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