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晉孫廷尉集

    作者: 孫綽
      孫綽

      [晉](三二o至三七七)字興公,中都(今山西平遙)人。楚孫。為廷尉卿,領(lǐng)著作。少以文才稱,溫、王、郄、庾諸君之薨,必須綽為碑文,然后刊石。尤工書法,張懷瓘書估列入第四等。卒年五十八?!稌x書本傳、法書要錄》。曾任臨海章安令,在任時寫過著名的《天臺山賦》。其善書博學,是參加王羲之蘭亭修禊的詩人和書法家?! O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後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是東晉士族中很有影響的名士。孫綽早年博學善文,放曠山水,曾著有《遂初賦》自述其志,并著有《天臺山賦》。與高陽許洵為「一時名流」。時人「或愛洵高邁,則鄙於綽;或愛綽才藻,而無取於洵」。沙門支遁曾試問孫綽∶「君何如許?」問他和許洵相比怎麼樣。孫綽答道;「高情遠致,弟子早已服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棺苑Q「情致」不及,文才有馀。(《晉書。孫楚傳附孫綽傳》)綽襲父爵為長樂侯,官拜太學博士(大學教授)、尚書郎(在皇帝左右處理政務(wù))。哀帝時,遷散騎常侍(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統(tǒng)領(lǐng)著作郎(負責撰擬文書的職務(wù))。時執(zhí)政桓溫上疏請遷都洛陽,并請自「永嘉之亂」南渡者全部北徙河南。當時朝臣懾於桓溫的威勢,不敢提出異議。孫綽上疏力爭,反對遷都。招致桓溫大怒,然因其理由充足又難以壓服,事果不行。(《晉書。孫楚傳附孫綽傳》)

      孫綽信奉佛教,與名僧竺道潛、支遁都有交往。他寫了很多佛教方面的文章,如《名德沙門論目》、《道賢論》等。在《道賢論》中,他把兩晉時的七個名僧比作魏晉之間的「竹林七賢」∶以竺法護比山濤(巨源),竺法乘比王戎(浚沖),帛遠比稽康(叔夜),竺道潛比劉伶(伯倫),支遁比向秀(子期),于法蘭比阮籍(嗣宗),于道邃比阮咸(仲容),認為他們都是高雅通達、超群絕倫的人物。

      在他的著述中,影響最大的是《喻道論》。(載《弘明集》卷三)說文以問答的形式對佛和佛道、周孔之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出家是否違背孝道等問題進行了論證。是繼《牟子理惑論》之後又一部捍衛(wèi)佛教立場的論著。關(guān)於何謂「佛」與「佛道」,孫綽說∶「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佛是「道」的體現(xiàn)者,這個「道」就是萬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認為佛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所以虛寂自然;「無不為」所以具有化導萬物的神秘莫測的作用。他認為佛道至為高深的,人們往往囿於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看不到還有比它更博大精深的佛教教義。  關(guān)於周孔之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他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觀點,在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用如此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儒佛一致論。有人設(shè)問∶「周孔之教何不去殺?」孫綽回答說,這是誤解了圣人。難道圣人有殺心嗎?圣人并無殺心,殺心實是下民的野心。圣人有見於人們相互爭斗,甚於豺虎,才轉(zhuǎn)而求其次(「不去殺」),為的是「去一以存十」,知其輕重,則知圣人之用心也。他認為佛教著重於內(nèi)心教化(「明其本」),周孔主要是社會治理(「救極弊」),兩家的出發(fā)點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P(guān)於出家是否違反孝道的問題上,孫綽認為佛教徒出家修行正是走「立身行道,永光厥親」的道路,這正是最大的孝行。另外,《喻道論》中還論證了佛教因果報應(yīng)等思想。從各個方面向人們說明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同時說明了它們與儒家之教,同時說明了它們與儒家之教是一致的,相互補充的。
相關(guān)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