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膽結(jié)石中藥方劑

    中醫(yī)處方(一)

    【辨證】肝膽濕熱郁結(jié),橫逆中土。

    【治法】利膽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膽道排石湯。

    【組成】柴胡9克,太子參15克,白芍15克,金錢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黃6克,五靈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鄧鐵濤方。

    中醫(yī)處方(二)

    【辨證】濕熱內(nèi)蘊,積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氣,利膽排石。

    【方名】利膽排石湯。

    【組成】制大黃9克,枳實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錢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姜春華方。

    中醫(yī)處方(三)

    【辨證】肝郁氣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方名】舒肝利膽湯。

    【組成】柴胡10克,枳實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虎杖根30克,銀花30克,生大黃12克,金錢草30克,茵陳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謝新建方

    中醫(yī)處方(四)

    【辨證】肝氣郁結(jié),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化滯,利膽排石。

    【方名】清膽化石湯。

    【組成】柴胡6克,鵝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錢草15克,金鈴子10克,黃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翁 恭方。

    中醫(yī)處方(五)

    【辨證】肝膽濕熱蘊結(jié)。

    【治法】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理氣和營,止痛散結(jié)。

    【方名】疏肝利膽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雞內(nèi)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鈴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實10克,赤茯苓15克,車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培生方。

    中醫(yī)處方(六)

    【辨證】肝膽氣郁,濕熱蘊結(jié)。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膽結(jié)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湯。

    【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陳皮20克,石斛20克,黃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連翹15克,金銀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錢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譚景祺方。

    中醫(yī)處方(七)

    【辨證】肝郁氣滯,濕熱蘊結(jié)。

    【治法】清熱,疏肝,理氣,通里。

    【方名】膽道排石湯。

    【組成】黃連6-12克,黃柏6-12克,黃芩6-12克,茵陳12-24克,郁金12克,金錢草30克,貓爪草9-24克,大黃5-20克,法夏12克,西黨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肖銀昌方。

    中醫(yī)處方(八)

    【辨證】氣郁濕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利濕,調(diào)暢氣機。

    【方名】膽石通消糖漿。

    【組成】郁金15克,木香15克,黃芩15克,茵陳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須20克。

    【用法】將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將余藥經(jīng)整理后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務(wù)使水面高出藥材,經(jīng)煮沸20分鐘(指沸后時間),過濾。濾液合并靜置沉淀24小時,再吸取上清液濃縮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鐘加防腐劑,過濾。濾液與木香提取液混勻,分裝于100毫升,每次飯前15分鐘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停藥1周后進入下1療程。冷和平方。

    【出處】冷和平方。

    中醫(yī)處方(九)

    【辨證】肝膽濕熱蘊結(jié),胃腸實熱。

    【治法】清熱化濕,通里攻下,利膽排石。

    【方名】三黃排石湯加減。

    【組成】黃芩15克,生大黃15克(后下),山梔子15克,茵陳30克,金錢草50克,雙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樸12克,芒硝10克(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世忠方

更多中藥材
  • 張紅光 張微微 河南省湯陰縣伏道鄉(xiāng)西水磨灣村張國興診所“腦血管疾病”在中醫(yī)上屬“中風(fēng)病”范疇,其本病發(fā)生的病因主要以內(nèi)因為主,內(nèi)虛為本,加以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以致肝風(fēng)、肝火內(nèi)動,或痰濕、瘀血內(nèi)阻而發(fā)病。對于癥見“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
  •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侵入嬰兒血液循環(huán),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癥多,是嚴(yán)重危害新生兒健康的疾病。早產(chǎn)兒、男孩、胎膜早破>24小時、母產(chǎn)時發(fā)熱、羊水有腐敗惡臭味的嬰兒發(fā)病率高。病因病機內(nèi)因多與新生嬰......
  • 呂波 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張某,男,47歲。陰囊潮濕反復(fù)數(shù)年,春夏較重,秋冬較輕,內(nèi)褲每日一換,但陰囊潮濕依舊,食納不佳,體胖腹大,平素喜飲酒,舌體胖大,苔黃白,舌根膩,脈滑。中醫(yī)辨證:濕熱下注。處方:萆薢20克,黃柏15克,蒼術(shù)15克,石菖......
  •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自古流傳一句話:“中醫(yī)的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就是說中醫(yī)治病,在辨證準(zhǔn)確的前提下,必須藥量輕重適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筆者認(rèn)為,這里所說的“藥量”,不僅僅是指方劑中藥物的劑量,更重要的是指藥量間的配伍比......
  • 李軍 四川省巴中市中醫(yī)院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痤瘡是一種發(fā)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中醫(yī)學(xué)稱之為“粉刺”、“面粉渣”、“酒刺”、“風(fēng)刺”等,并認(rèn)為素體陽熱偏盛是痤瘡發(fā)病的根本;飲食不節(jié),外邪侵襲是致病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