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藥處方(一)
【辨證】心脾氣虛。
【治法】益氣養(yǎng)心,健脾固澀。
【方名】斷遺湯。
【組成】人參30克,山藥15克,芡實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集成》卷三。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腎兩虛,陰分不足。
【治法】益腎健脾。
【方名】培土養(yǎng)陰湯。
【組成】制首烏9克,丹參3克,白扁豆3克,谷芽3克,白芍2.4克,車前子2.4克,蓮子肉4.5克,豬腰1具,芡實3克,蓮須3克。
【出處】《不居集·上集》卷十。
中藥處方(三)
【辨證】心火上炎,心包火動。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心止遺。
【方名】消炎湯。
【組成】山藥30克,芡實30克,麥冬30克,玄參15克,生地15克,丹參9克,蓮心6克,天冬3克,五味子1.5克克。
中藥處方(四)
【辨證】心腎不交,心陰不足,虛火上炎。
【治法】養(yǎng)陰泄火,交通心腎。
【方名】心腎兩交湯。
【組成】熟地30克,麥冬30克,山藥15克,芡實15克,黃連1.5克,肉桂0.9克。
【出處】《醫(yī)學碎金錄》。
中藥處方(五)
【辨證】肝氣郁結(jié)。
【治法】疏肝潤木,清熱止遺。
【方名】潤木湯。
【組成】當歸30克,白芍30克,焦白術(shù)30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菊花9克,炒梔子6克,五味子3克,甘草1.5克。
中藥處方(六)
【辨證】腎陰不足。
【治法】滋陰補腎,澀精止遺。
【方名】挽流湯。
【組成】熟地60克,山藥30克,白術(shù)30克,澤瀉9克,玄參30克,北五味子6克,山茱萸15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辨證錄》卷八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藥處方(一)
【辨證】心脾氣虛。
【治法】益氣養(yǎng)心,健脾固澀。
【方名】斷遺湯。
【組成】人參30克,山藥15克,芡實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集成》卷三。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腎兩虛,陰分不足。
【治法】益腎健脾。
【方名】培土養(yǎng)陰湯。
【組成】制首烏9克,丹參3克,白扁豆3克,谷芽3克,白芍2.4克,車前子2.4克,蓮子肉4.5克,豬腰1具,芡實3克,蓮須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不居集·上集》卷十。
中藥處方(三)
【辨證】心火上炎,心包火動。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心止遺。
【方名】消炎湯。
【組成】山藥30克,芡實30克,麥冬30克,玄參15克,生地15克,丹參9克,蓮心6克,天冬3克,五味子1.5克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集成》卷三。
中藥處方(四)
【辨證】心腎不交,心陰不足,虛火上炎。
【治法】養(yǎng)陰泄火,交通心腎。
【方名】心腎兩交湯。
【組成】熟地30克,麥冬30克,山藥15克,芡實15克,黃連1.5克,肉桂0.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碎金錄》。
中藥處方(五)
【辨證】肝氣郁結(jié)。
【治法】疏肝潤木,清熱止遺。
【方名】潤木湯。
【組成】當歸30克,白芍30克,焦白術(shù)30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菊花9克,炒梔子6克,五味子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集成》卷三。
中藥處方(六)
【辨證】腎陰不足。
【治法】滋陰補腎,澀精止遺。
【方名】挽流湯。
【組成】熟地60克,山藥30克,白術(shù)30克,澤瀉9克,玄參30克,北五味子6克,山茱萸15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辨證錄》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