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瘟敗毒飲是清代著名溫病學家余師愚所創(chuàng)制的名方,載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書中?!拔痢奔次烈?,亦稱溫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癘之氣而引發(fā)的、多種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所謂“疫癘之氣”,又稱毒氣、戾氣或雜氣,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古人認為,疫病之氣的產生及其致病流行,與久旱、酷熱等反常氣候有關。因此,瘟疫也可以理解為就是“熱疫”。清瘟敗毒飲所主治的證候,便是因疫毒邪氣內侵臟腑,外竄肌表,氣血兩燔,表里俱盛的火熱實證。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汗出,大渴飲冷,口干咽痛,頭痛如劈,干嘔狂躁,神昏譫語,或吐衄,或發(fā)斑,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細數(shù),或沉數(shù),或浮大而數(shù),舌絳唇焦等。
所謂“氣血兩燔”的“燔”,是焚燒之意,形容火熱之盛。在熱性疾病中,氣分的熱邪未解,而血分的熱邪又盛,便稱為氣血兩燔。在上述的種種癥狀中,高熱、汗出、大渴、脈浮大而數(shù)等是熱毒在氣分,損傷津的表現(xiàn),稱之為“四大”癥;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熱等、則是熱毒盛于血分,迫血妄行的結果。其他如咽痛唇焦、頭痛如劈等,是毒熱上攻,清竅不利;干嘔狂躁,神昏譫語等是毒熱擾動心、胃之故;四肢抽搐是熱毒灼肝,筋脈攣急;四肢厥逆(手足發(fā)涼)是熱毒內閉,陽逆不能外達四肢。盡管癥狀紛紜繁雜,總的病理機制則是溫疫熱毒,兩燔氣血。清瘟敗毒飲顧名思義,正是具有清氣涼血、泄火解毒之效,故而恰用于本類病證。
本方的藥物組成是:生石膏30-60克(先煎),細生地10-30克,烏犀角6-12克(磨服),真川連5-12克,知母、元參各12克,梔子、桔梗、黃芩、赤芍、連翹、丹皮各9克,鮮竹葉、甘草各6克。先煎石膏,煮沸10余分鐘后,再入其他藥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先煎兌入,分2次服。以上各藥的劑量系據臨床用量酌定,不同于原方。特別是生石膏一味,原方用量甚大,最多達240克,以致醫(yī)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藥店也不敢賣。但原書認為:“遇有其證輒投之,無不得心應手,數(shù)十年來,頗堪自信?!边@說明,投藥是否恰當,關鍵在于辨證是否準確。清代醫(yī)家王士雄說:“先議病,后議藥,中病即是良藥。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茍食而不化,則粗庸偏謬,貽害無窮,非獨石膏為然?!睂嵲谑呛苡械览淼?。
清瘟敗毒飲是綜合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加減而成,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頗強。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熱。因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經的氣血皆稟于胃,所以胃熱清則十二經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是白虎湯法,有清熱保津之功,加以連翹、竹葉,輕清宣透,驅熱外達,可以清透氣分表里之熱毒;再加芩、連、梔子(即黃連解毒湯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氣分上下之火邪。諸藥合用,目的在大清氣分之熱。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為犀角地黃湯法,專于涼血解毒,養(yǎng)陰化瘀,以清血分之熱。以上三方合用,則氣血兩清的作用尤強。此外,元參、桔梗、甘草、連翹同用,還能清潤咽喉,治咽于腫痛;竹葉、梔子同用則清心利尿,導熱下行。綜合本方諸藥的配伍,對疫毒火邪,充斥內外,氣血兩燔的證候,確為有效的良方。目前對于乙腦、流腦、敗血癥、流行性出血熱、產后高熱等病見于上述氣血兩燔證候者,也常用本方治療。
歌訣:
清瘟敗毒地連芩,
丹梔竹葉甘石尋,
犀角元翹知芍桔,
清瘟解毒亦滋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清瘟敗毒飲是清代著名溫病學家余師愚所創(chuàng)制的名方,載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書中?!拔痢奔次烈?,亦稱溫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癘之氣而引發(fā)的、多種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所謂“疫癘之氣”,又稱毒氣、戾氣或雜氣,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古人認為,疫病之氣的產生及其致病流行,與久旱、酷熱等反常氣候有關。因此,瘟疫也可以理解為就是“熱疫”。清瘟敗毒飲所主治的證候,便是因疫毒邪氣內侵臟腑,外竄肌表,氣血兩燔,表里俱盛的火熱實證。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汗出,大渴飲冷,口干咽痛,頭痛如劈,干嘔狂躁,神昏譫語,或吐衄,或發(fā)斑,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細數(shù),或沉數(shù),或浮大而數(shù),舌絳唇焦等。
所謂“氣血兩燔”的“燔”,是焚燒之意,形容火熱之盛。在熱性疾病中,氣分的熱邪未解,而血分的熱邪又盛,便稱為氣血兩燔。在上述的種種癥狀中,高熱、汗出、大渴、脈浮大而數(shù)等是熱毒在氣分,損傷津的表現(xiàn),稱之為“四大”癥;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熱等、則是熱毒盛于血分,迫血妄行的結果。其他如咽痛唇焦、頭痛如劈等,是毒熱上攻,清竅不利;干嘔狂躁,神昏譫語等是毒熱擾動心、胃之故;四肢抽搐是熱毒灼肝,筋脈攣急;四肢厥逆(手足發(fā)涼)是熱毒內閉,陽逆不能外達四肢。盡管癥狀紛紜繁雜,總的病理機制則是溫疫熱毒,兩燔氣血。清瘟敗毒飲顧名思義,正是具有清氣涼血、泄火解毒之效,故而恰用于本類病證。
本方的藥物組成是:生石膏30-60克(先煎),細生地10-30克,烏犀角6-12克(磨服),真川連5-12克,知母、元參各12克,梔子、桔梗、黃芩、赤芍、連翹、丹皮各9克,鮮竹葉、甘草各6克。先煎石膏,煮沸10余分鐘后,再入其他藥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先煎兌入,分2次服。以上各藥的劑量系據臨床用量酌定,不同于原方。特別是生石膏一味,原方用量甚大,最多達240克,以致醫(yī)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藥店也不敢賣。但原書認為:“遇有其證輒投之,無不得心應手,數(shù)十年來,頗堪自信?!边@說明,投藥是否恰當,關鍵在于辨證是否準確。清代醫(yī)家王士雄說:“先議病,后議藥,中病即是良藥。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茍食而不化,則粗庸偏謬,貽害無窮,非獨石膏為然?!睂嵲谑呛苡械览淼?。
清瘟敗毒飲是綜合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加減而成,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頗強。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熱。因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經的氣血皆稟于胃,所以胃熱清則十二經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是白虎湯法,有清熱保津之功,加以連翹、竹葉,輕清宣透,驅熱外達,可以清透氣分表里之熱毒;再加芩、連、梔子(即黃連解毒湯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氣分上下之火邪。諸藥合用,目的在大清氣分之熱。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為犀角地黃湯法,專于涼血解毒,養(yǎng)陰化瘀,以清血分之熱。以上三方合用,則氣血兩清的作用尤強。此外,元參、桔梗、甘草、連翹同用,還能清潤咽喉,治咽于腫痛;竹葉、梔子同用則清心利尿,導熱下行。綜合本方諸藥的配伍,對疫毒火邪,充斥內外,氣血兩燔的證候,確為有效的良方。目前對于乙腦、流腦、敗血癥、流行性出血熱、產后高熱等病見于上述氣血兩燔證候者,也常用本方治療。
歌訣:
清瘟敗毒地連芩,
丹梔竹葉甘石尋,
犀角元翹知芍桔,
清瘟解毒亦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