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傣族是西南邊陲--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族源于"百越"的一支,漢稱為"撣",唐稱"金齒"。早在2000多年前,司馬遷《史記》中即有"滇越"、"乘象國"的記載。
在雜食穴居的遠古時代,在同大自然、同疾病的斗爭中,通過不斷探索、積累、總結,萌發(fā)了原始的傣醫(yī)藥。初期的傣醫(yī)藥僅停留在單方、驗方的認識和應用階段,以"家傳口授"的方式世代相傳。如2000多年前的傣醫(yī)方"雅叫哈頓"(五寶藥散)、"雅西里捫囡"(萬應小藥丸)、"雅暖"(睡藥劑)等,一直流傳沿用至今。
傣文化、傣醫(yī)藥與佛教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
小乘文化發(fā)源于古印度,約公元7世紀,傳入我國傣族地區(qū),并以巴利文音系為基礎,根據印度字母體系,形成了古傣文。用古傣文在貝葉上書寫佛經,成為最早的傣文貝葉經,第一本書是布塔果沙聽所著的《維蘇提麻嗄》。
貝葉經號稱84000部,除小乘經典外,還記載了許多民間傳說、醫(yī)藥故事等。
以上事實說明,傣醫(yī)藥的最早經書《貝葉經》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做為傣醫(yī)藥基礎理論核心的"四塔五蘊"學說,只能伴隨其文字語言的應用的產生,故其成形于小乘文化傳入之后是可以肯定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傣族是西南邊陲--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族源于"百越"的一支,漢稱為"撣",唐稱"金齒"。早在2000多年前,司馬遷《史記》中即有"滇越"、"乘象國"的記載。
在雜食穴居的遠古時代,在同大自然、同疾病的斗爭中,通過不斷探索、積累、總結,萌發(fā)了原始的傣醫(yī)藥。初期的傣醫(yī)藥僅停留在單方、驗方的認識和應用階段,以"家傳口授"的方式世代相傳。如2000多年前的傣醫(yī)方"雅叫哈頓"(五寶藥散)、"雅西里捫囡"(萬應小藥丸)、"雅暖"(睡藥劑)等,一直流傳沿用至今。
傣文化、傣醫(yī)藥與佛教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
小乘文化發(fā)源于古印度,約公元7世紀,傳入我國傣族地區(qū),并以巴利文音系為基礎,根據印度字母體系,形成了古傣文。用古傣文在貝葉上書寫佛經,成為最早的傣文貝葉經,第一本書是布塔果沙聽所著的《維蘇提麻嗄》。
貝葉經號稱84000部,除小乘經典外,還記載了許多民間傳說、醫(yī)藥故事等。
以上事實說明,傣醫(yī)藥的最早經書《貝葉經》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做為傣醫(yī)藥基礎理論核心的"四塔五蘊"學說,只能伴隨其文字語言的應用的產生,故其成形于小乘文化傳入之后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