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蒙醫(yī)藥逐步形成了較為豐富而且獨特的診療知識與經驗。
診斷
診斷是蒙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括診察和分析兩方面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望、問、切三診,觀察和檢查患者的全面情況和現癥的本質,以掌握診斷必須的依據,然后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進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變化,鑒別出主與次、實與虛、確實與疑似,并結合六基癥和寒、熱證理論加以總結,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一)望診 是醫(yī)生用視覺觀察病人外部精神狀態(tài)、色澤、形體、姿態(tài)以及局部情況的異常變化以推斷疾病情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1.望色:望面部的色澤、氣色。面部的顏色和光澤,是臟腑氣血的外容。人體發(fā)生疾病,面部的色澤會相應改變。臨床上根據不同的色澤表現,可測知臟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部位及發(fā)展變化。正常人面部色澤是微黃、榮潤、鮮明而有光澤。如色澤暗晦、蒼白、枯槁、面色青黑等均為不健康色澤。色赤多為熱證所致,面色白多為寒證。顏面發(fā)紺,頰部粗糙多為赫依病和心臟疾病。小兒胸部有熱癥時兩頰潮紅、口唇發(fā)白。面色暗晦,精神衰極,言語低微不清,病情轉入危重階段突然轉為兩顴紅暈如妝,精神轉佳者為死亡預兆。但由于居住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職業(yè)以及種族的不同而造成的面色改變,都不屬于病色,診察時注意鑒別。
2.望形體:望病人體質強弱、胖瘦及發(fā)育狀況,正常人五臟功能活動有力,則身體強健。反之,必然會導致體質的改變。還通過對病人的動靜異常表現觀察,也可測知疾病的部位。
3.五花的觀察:舌、目、鼻、耳、口唇,蒙醫(yī)診斷中稱之為五花,這些器官與內在經脈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心之花為舌,肝之花為目,肺之花為鼻,腎之花為耳,脾之花為口唇。五花不但是三根之所舍和運行之道,而且與黑脈和白脈及五臟緊密相連。這些器官的異常改變,可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
(1)望舌:即望舌形、舌色、舌苔。正常人舌象為舌體柔潤,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有薄而分布均勻的白苔,反之為異常舌象。如赫依性病癥之舌象多為舌質鮮紅,干而粗糙,舌體短縮而強硬,出現言語不清、顫抖等;希拉性病癥的舌體呈淡白色,苔厚而粘膩,色鮮紅起刺等;巴達干性病癥則舌體肥厚柔軟濕潤,舌質失去本體色澤,苔灰白色,或舌根部粗糙中部粘膩、尖部柔軟 等癥狀。
(2)望目:目為肝之花,目的異常改變,可反映臟腑尤其是肝病。如赫依性病目多淚、赤腫、瞼發(fā)干。眨眼、目紅暗濁等。
(3)望鼻:望鼻形、鼻內分泌物。鼻塞、流清涕、嗅覺失靈等多為赫依性病;鼻孔干燥發(fā)癢、發(fā)疹則多為已達于病。
(4)望耳:耳部肉厚而潤澤,是腎精充實的表現,多屬正常。耳部青色,耳內刺痛作鳴等多為赫依性病。耳內紅腫發(fā)熱,刺痛。流黃水或膿汁則為希拉性病。
(5)望口唇:主要觀察口唇的色澤,干潤外形和感覺。正??诖綖榈t色,柔軟、感覺良好。口唇歪斜多為赫依性病,干枯燥裂多為希拉性病或熱證,濕潤多為巴達干性病或寒證,熱邪擴散于脾則口唇發(fā)黑。
4.除了以上內容之外,蒙醫(yī)望診還包括:
(1)望牙齒:齒為骨之余,通過對牙齒與齒齦的觀察,可以重點了解三根七素之活動,和臟腑功能的變化。如赫依性病出現牙齒酸痛,動則加重,下頜部血脈跳動,咬牙等癥狀;牙齒干燥如枯骨則多為黃水性??;齒齦發(fā)緊腐爛易出血多為巴木病。
(2)望咽喉:咽喉為肺胃通路。另外,心、肝、脾、腎等諸臟腑亦均通絡于咽喉,因此,通過對咽喉的觀察,可以了解以上各臟腑的情況。
(3)望皮膚:皮膚是人體之表,衛(wèi)外的屏障。很多疾病都在皮膚方面發(fā)生某些異常改變。望皮膚重點觀察其色澤和形態(tài)方面的變化。面目及全身皮膚呈現黃色,多因希拉性疾病或黃疸病所引起;皮膚失去光澤而粗糙、發(fā)癢、發(fā)疹、搔之流黃水者多為黃水性?。簧眢w某部皮下出現硬結,按則活動多為腦蟲病等等。
(4)望頭發(fā)、指甲:頭發(fā)盛長色黑為正常。由于各種疾病可使頭發(fā)發(fā)生變白、發(fā)黃、發(fā)稀或脫發(fā)等變化。指甲為骨之糟粕,所以與體內三根七素和臟腑活動功能有直接關系。如有異常變化說明內臟生病變,如赫依功能減低或胃、肺有病變,則指甲失去光澤而發(fā)白變厚;希拉性疾病散布于全身則指甲面多出現黑線。
(二)問診 是醫(yī)生對病人或家屬及親友,通過正面或側面進行查詢,以了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主要包括:問病人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習慣、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體質、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治療經過等。
1.問一般情況: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yè)、籍貫、現住址、生活習慣等。
2.問現病史:主要詢問疾病的發(fā)生時間、病因、主證、發(fā)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和發(fā)展經過及診療過程等。
3.結合時令即三期。四季、六時、按疾病的蓄積、發(fā)作、平息規(guī)律和白晝與夜間病情的變化進行詢問。如赫依性疾病多為夏季蓄積,夏季發(fā)作,秋季平息,早晚、饑腹時病情加重;希拉性疾病則多在夏季蓄積,秋季發(fā)作,冬季平息,晝間、午夜及食物消化時病情加重;巴達于性疾病則冬季蓄積,春季發(fā)作,夏季平息,午前。黃昏時分和飽食后加重。
4.問飲食起居情況:詢問是否常用易使三根失調之飲食和住處的濕熱、寒涼、潮濕。干燥等情況。對突發(fā)病則詢問是否有過極度恐懼、受涼或情緒過于激動等情況。
(三)切診
為醫(yī)生用食、中、無名指指腹觸按病人腕部脈搏,通過脈象的辨別,以了解疾病的診察方法。切診也稱為脈診。所謂脈象是指脈搏所表現的深淺、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充盈度和跳動律等。如臟腑有病或赫依。血盛衰以及三根七素多損而失去平衡狀態(tài),則必然導致赫依、血運行之變化,促成脈象的改變。通過切脈即可測知疾病的變化。
蒙醫(yī)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有雄脈、雌脈、中性脈三種脈象,也稱為正脈。一般來說,男子多為雄脈,女子多為雌脈,但個別也有女子雄脈而男性具有雌脈者。正常人的脈率,醫(yī)生每一呼吸約為五至。診脈時間,約為一百至,在此一百至中,脈象應該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節(jié)律整齊,為正常的脈象,也稱為平脈,即屬無病之征。反之則病脈。脈象搏動次數超過五至為熱證,不足五至為寒證。但由于人的體質、性別和年齡的不同,生理現象之差異也有異于上述規(guī)律者,不屬于病脈,如妊娠脈多呈高突而滑利,同時兩側尺部脈象不同。如胖人脈多沉,瘦人脈多浮,老年人脈多濡弱,青壯年脈多大而有力,小兒脈多數。血希拉體型者脈多緊,巴達干赫依體型者脈多弱。男性脈多粗弦,女性脈多細弱。體力勞動者脈多實數,腦力勞動者脈多遲弱。激怒時脈多緊數,懼怕時脈多沉弱。在臨床必需結合平時的脈象情況全面詳細考慮。
1.診脈準備:脈診是極為復雜而細致的診察技術,需有事前的準備。凡屬油膩難消、熱性或過于寒性食物,蒙醫(yī)理診上認為均能擾亂脈象,因此在診脈前晚應停止進食。劇烈運動、多語、心勞、房事等,需禁忌。
2.診脈時間:朝陽初露,臥床未動,飲食未進,體內溫度尚未散失,外界寒氣尚未竄進,赫依血平穩(wěn)之際。
3.診脈部位:是在腕后第一橫紋向下一寸(以拇指末節(jié)之長度為一寸)即橈骨莖突略偏后方動脈上,醫(yī)生所按三指一般從腕后第一橫紋開始向肢體近端排列,依次為食指、中指、無名指。其食指部位為寸,中指部位為關,無名指部位為尺。按脈三指間距不宜過寬過狹,各指間保持一粒小麥之縫隙為標準。要把握好各部位的按脈輕重度:診寸脈須輕按,著于皮膚即可;關脈較重,要著于肌肉;尺脈重按,須著于骨為度。要注意思者診脈時的姿勢,即診脈位: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前臂平升,掌心向上,腕部最好用脈枕墊起,其位置與心臟同高。另外,若患者為男性,應先診其左手之脈;患者為女性,須先診其右手之脈。
脈診三部與臟腑關系密切,以男性為例,醫(yī)者以右手三指診脈,患者以左手初診,食指(寸部)的上角屬陽為心,下角屬陰為小腸;中指(關部)的上角屬陽為脾,下角屬陰為胃;無名指(尺部)的上角屬陽為左腎,下角屬陰為精府(女性為卵巢)。病者右手就診,醫(yī)生以左手診脈,食指上角屬陽為肺,下角為大腸;中指的上角為肝脈,下角為膽脈;無名指上角為右腎,下角為膀胱。女性寸部的診脈法,與男子相反,即女子以右手寸脈診心和小腸、左手寸脈診肺和大腸。布指后,醫(yī)生要調整呼吸,使之均勻平靜,把注意力集中到指下。
另外,診脈時還應注意四季、五行與脈象及臟腑的關系。春夏秋冬四季及其四個土旺期共為五時。春三月為陽氣初升,草木萌生季節(jié),在臟為肝木脈和膽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細而跳動;夏三月為氣候炎熱,雨淋季節(jié),在臟為心火脈與小腸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粗狀而脈勢悠長;秋三月為陽氣乍衰,谷物成熟季節(jié),在臟為肺金脈和大腸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狀短促而跳動粗暴;冬三月為大氣寒冷,水土冰凍季節(jié),在臟為腎水脈與膀胱脈、精府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柔和而遲緩。蒙醫(yī)診脈取法近似于中醫(yī),但診脈部位及分配所屬臟腑有區(qū)別。
4.病脈的診察與分析
(1)總脈:據疾病的本質進行分類的脈象稱為總脈??偯}歸納為寒熱兩大類共有12種。其中熱證脈象、寒證脈象各六種。熱證脈象即實、滑、緊、數、洪與弦。實脈是應指無虛而幅強,三部舉順按皆有力而堅實,多見于增盛熱、騷熱證?;}如珠之應指、指下有流利圓滑的感覺,多見于血熱證。緊脈是脈未繃急,強按不止,如牽繩轉索,多見于希拉熱證和心熱證。數脈是來去快速,多見于瘟熱、擴張熱和毒熱證。洪脈是洪大有力脈道寬闊,多見于赫依、血相搏和包如熱證。弦脈是硬而端直,按之不移、見于傷熱證。寒證六脈象即微、弱虛、遲、沉與芤,微脈極細而不顯,若有若無,多見于寒痞癥。弱脈極軟而沉細,多見于浮腫證。虛脈三部舉止無力,多見于寒性黃水證、灰巴達干癥。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多見于寒性水腫與水臌。芤脈是浮大而軟、中空,多見于單純性各種赫依證。寒熱證12種脈象有相對峙的關系。如實與微、緊與弱、滑與虛、數與遲、洪與沉、弦與芤等,一方為另一方的對立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是復雜的,在脈象上的反應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在臨床上單一脈象少見,在一個病人身上見到的脈象多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熱證6種脈象中兩種相兼者多見,3~4種相兼者為大熱、5~6種相兼則為極熱證。寒證6種脈象之相兼出現大概亦如此。另外,寒熱證脈也有階梯型搏動象。這是寒熱脈象在順逆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的搏動。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宜結合病癥加以辨別。
(2)分脈:以病種分類的脈象稱為分脈。疾病的本質歸納為寒熱兩大類,因臨床、科研的需要,可細分為單一癥、聚合癥、寒癥、熱癥等脈象。單一癥脈象共為7種,即赫依性疾病脈象,脈管充滿氣體、粗大而空虛,有時出現間歇;希拉性疾病的脈象為細、緊而數;巴達干性疾病的脈象為沉弱而緩;血癥脈象搏動高突而滑利;黃水病的脈象為震顫而有血行艱難之感;蟲病脈猶如被扭曲作扁平狀向兩側跳動;黑黃水病脈顫而不顯。合并癥脈象共為3種,即赫依、希拉合并癥脈象虛而數;巴達干、希拉合并癥脈象沉而緊;巴達干、赫依合并癥脈象虛而緩。聚合癥脈象只有一種,其搏動粗壯滿實而關部則微。寒癥脈象共5種,即痞癥脈象微而虛;不消化病初期脈象跳動粗大而弦;陳舊則細而無力;水腫病脈象細、沉而底部弦;寒性嘔吐癥脈象浮而虛;寒性泄瀉脈象治而虛。熱癥脈象共28種,即:一般熱癥脈象數洪緊,未成熟熱癥脈象細數;增盛熱脈粗弦而緊數,按之愈強;空虛熱脈象花而浮數,壓之呈空虛狀;隱伏熱脈象脈低弦而緊;陳舊熱脈象細而緊;濁熱脈象沉細而數;傷熱脈象細緊而弦;騷熱脈象粗突而弦數;疫熱脈象細而數;粘熱脈象指下有扭動之感,時強時弱,時虛時芤;白喉癥脈象弦而低部緊,并有顫感;炭疽脈象浮而低;急刺痛脈象短促;傷熱脈象粗、弦而數;頭部肌肉受傷者寸脈洪大;頭骨受傷者關脈緊;腦內受傷者尺脈數而作顫;小兒肺熱刺痛脈象緊而極微;小兒肺熱阻癥脈象為弦;婦血癥脈象弦浮,連連急速而動;中毒癥脈象細數而無力。實發(fā)癥脈象弦、弱、緩、細不定。
5.脈象鑒別:診脈時,脈象繁多易誤診,臨床上必須注意鑒別。
(1)要鑒別正常脈與病脈共有的脈象,即雄脈堅粗與熱癥的實洪相鑒別;雌脈細數與熱癥緊數相鑒別;孕婦的突滑脈與血癥的弦滑脈相鑒別;中性脈的流長濡而柔和與寒癥的緩弱虛相鑒別。其鑒別的主要特點為正常脈雖粗但跳動柔和,而熱癥脈象洪、跳動顯緊;正常脈象堅而有力并柔軟,熱癥脈象實而有力并硬實;正常脈象跳動柔和脈道細,熱癥脈象緊,不論相兼任何脈象一定要滑;正常脈象數與熱癥脈象數相近,但跳動幅度和力量有所不同。正常脈象流長而柔和,跳動幅度長而脈道粗大,而寒癥脈象緩弱搏動遲緩而力量微弱。孕婦脈象突滑,搏動滑利而兩側尺脈不同,血癥脈象滑弦,搏力強大而突起。在正常中出現并行脈、不全脈、停頓、作顫而澀或移位脈象,臨床上易與死脈相混。但僅憑脈象則難以確診,應對疾病進行綜合性的辨證,以確定診斷。
(2)注意易誤診脈象,如血脈與赫依脈,均為空囊浮于水面狀,難辨,細致診察,血病脈上浮而緊,能經得起按壓,赫依病脈象,上浮而空虛,不耐按壓,兩者的不同點在此。增盛熱與空虛熱脈象,如從脈搏快數方面診察易混淆,增盛熱脈洪緊有力,能經受按壓,而空虛熱脈呈空虛狀:兩者區(qū)別即在此。巴達干病與陳舊性血癥脈象深沉易混淆,細致診察,巴達干脈弱而無力,陳舊性血癥脈壓有力,微呈粗狀,兩者不能混淆。
以上三診是對疾病綜合性的診察方法,不能有所偏廢。如果單憑某一診,或者忽略其中的任何一診,就不會獲得疾病表現的全面資料,就不可能掌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從而也就很難做到正確的辨證施治。
(四)按診、聞診、嗅診、尿診
1.按診:是醫(yī)生用手直接觸摸按壓病人身體表面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按肌表、按胸腹、按手足、按穴位等。
按肌表主要是辨別肌表的寒熱、潤燥、腫脹、疼痛等。如赫依性疾病肌表涼、粗糙、發(fā)青、堅硬。希拉性疾病肌表熱、油膩、濕潤、發(fā)黃或發(fā)紅。巴達干性病肌表涼、柔軟、濕潤、發(fā)白、浮腫等。在臨床診察外科疾病用按診時如瘡瘍按之腫硬不熱多為赫依證,不易化膿?;继幾茻嶂匕刺敉矗子诨?,多為希拉證。按胸腹主要了解痛與不痛、軟與硬,有無痞塊積聚和臟腑的位置、水腫等。
按手足主要了解手足的寒熱。病人手足俱冷,多為虛寒證;手足俱熱,多為熱證、希拉亢盛證。手心熱,多為內傷,或傷于飲食;兩足皆涼,多為寒證。
按穴位是通過對穴位的壓痛反應,以驗證疾病所屬臟腑的診察方法。如從頭頂(相當于白會),黑白際(相當于膻中)、鴉眼、脊椎第一節(jié)到骰骨之間,分布著許多穴位,大都有所從屬(如臟腑與三根等),與它們所屬臟腑之間的關系密切。某臟腑有病,往往在它所屬穴位上有壓痛,如有壓痛點,或壓之有塊感、結節(jié)、條索狀物等。因此蒙醫(yī)診斷通過按穴位以了解臟腑的疾病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2.聞診:是醫(yī)生用聽覺了解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呃逆、噯氣以及呻呤等聲音的變化,以診察疾病的一種方法。蒙醫(yī)認為發(fā)聲主要依賴赫依的活動,經過肺、氣管、喉、舌、齒、唇、鼻等器官的作用,正常人發(fā)聲自然,音調清晰和暢。無論由于內因或外緣,引起臟腑和發(fā)言器官產生病變時,都會導致聲音的異常變化而為我們所測知,可借以判斷內在的病變。如發(fā)聲重濁、聲高而粗多屬熱證;發(fā)聲輕低,聲微細弱,多屬寒證;聲啞或失音多為傷風感冒、肺疾、粘熱之氣侵于咽喉所致;情志抑郁胸腔滿悶而嘆息多為赫依病所致。呼吸氣粗屬熱證,呼吸氣微屬寒證;咳聲重濁屬熱證,咳聲低微屬寒證;呃聲高亢、短而有力者,屬熱證,呃聲低沉,氣弱無力者,屬寒證。
3.嗅診:是醫(yī)生用嗅覺了解病人的口氣、呼吸、痰氣以及其他排泄物等在氣味上的變化,以推斷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如病人所居住的病室有某種腐臭氣味,多見于粘熱性疾病;血或魚腥味多為曾有失血。病人身體有特殊的汗臭味,多見于瘟熱癥;汗有酸味,見于布魯氏茵??;如病人汗腺分泌亢盛腳汗過多,則有狐臭味;病人口氣臭穢多為胃熱證或口腔不潔所致;口中發(fā)出芳香氣味,多為糖尿病之癥。熱癥病人的痰涕、二便等排泄物氣味共同特點是氣味都腐臭。如大便酸臭者為腸有滯積、不消化之證,小便氣臭薰人者為熱盛證。小便混濁,多為膀胱有熱。吐物有腐臭味者多為血希拉證。氣味帶腥臭者多屬寒證,如大便溏泄,腥臭者為腸寒證。吐物酸臭味者為不消化證。白帶清稀味微腥者屬寒證,血腥味者為巴達干赫依證。小便有甜氣味,多為糖尿病。
4.尿診:尿液診察是以病者的尿液,分別在熱時、溫時、冷卻后三階段,對其色、氣味、蒸氣和漂浮物、絮狀物、沉淀物等進行觀察,以此判斷疾病的寒熱屬性、發(fā)病的部位和病勢的輕重,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
(1)尿診前的準備
驗尿首先應排除影響驗尿結果的一切因素。在驗尿前晚,禁止食用奶酪、酸奶、酒類和熱重性不易消化之食物,按照日常所需量飲服開水,清心,禁房事,避免身心疲勞,保證足夠的睡眠。采驗清晨尿,扔掉排尿的前后部分取中間的大部分。貯尿容器必須用白色瓷器或白玻璃器皿。驗尿時間以清晨陽光初露之時為宜。
(2)尿液的診察
正常尿:淡黃色、質地稀薄、有堿性氣味,蒸氣不大不小,蒸發(fā)時間長短透度,表面浮皮形狀大小均勻。蒸氣散盡后,尿液從容器四周成圓圈狀逐漸向中心轉變收縮,尿色呈白黃而清徹。
病尿:病尿診察要與正常尿相對照??梢詮娜齻€時間去進行診察。即熱時、溫時、冷時三個階段。尿熱時,立即對尿液的顏色、蒸氣、氣味、泡沫四個方面進行觀察。尿液溫時,氣味已消失,主要對尿渣及浮皮進行觀察。尿液冷時,最后對尿液的轉變時間與轉變情形以及轉變后的色素三方面進行觀察。若尿液如沼澤之水,清而稀薄、色青、蒸氣小而蒸發(fā)快,有鐵銹或蜂蜜氣味,泡沫色青而大,尿渣如馬羊絨毛散布于水中,挑取無物者為赫依病尿象。希拉性疾病尿色如珊瑚刺汁,蒸氣蒸發(fā)時間長,有油或肉類燎糊味,泡沫色黃而細小,迅速消失,尿渣如絮撒于水中,中部多而四周少,且遮掩器底。巴達干性疾病尿色乳白,蒸氣小而蒸發(fā)時間短,有變質腐敗食物氣味,泡沫如唾液入水狀,長時間不易消失,尿渣如白毛。泡沫紅赤為血病,泡沫如虹多色為中毒病尿。
根據尿渣在尿中所在的層次,可推斷病變的部位。若在于尿液之上層者,多為心以上的疾病,如心、肺病等;若在于尿液之下層者,為臍以下的疾病,如腎、大小腸、膀胱、生殖器病等;若存在于尿液之中層,為心至臍部之間的疾病,如肝、膈肌、膽囊、脾等。尿渣如腐敗變質象乳酪、色白而成塊狀、遍布于尿液浮層者,為赫依擾亂了正精寒熱證。根據尿液的濃稠與稀薄,可判斷疾病的寒熱,如濃者為熱證,稀者為寒證。根據臨床病象變化,可常見到異常尿象,復雜多變,難以分辨,易誤診。蒙醫(yī)尿診臨床上認為易誤診病尿有9種,易誤診尿色有3種。如空虛熱、血熱、腎熱、肝熱與脾熱等5種病尿均紅色,易誤診;包如巴達干病和黃水病尿均稠而色紫,易誤診;隱熱、巴達干赫依合病尿均呈青色,易誤診。臨床上嚴格按照診察尿的三個階段去分析可辨別。
死癥尿:病情危重尿象。分熱病死癥、寒病死癥和其他病癥3種。
熱病死癥:尿色紅赤如血、有皮革腐臭般氣味,經臨床診治,尿液的顏色和氣味不見改善,預后不良。寒病死癥:尿色青、無臭味、蒸氣泡沫大、浮皮、尿渣均稀薄,經臨床治療,其尿色無任何改變者,預后不良。
其他病死癥:赫依病癥尿象,尿青黑色,味如煮爛蔬榮、尿液清濁相間,形狀如水中撒入顏料似地出現花紋者,預后不良。希拉病死癥尿象,色如煎煮的大黃汁清濁分離者,預后不良。巴達干病死癥尿象,色如酸奶狀,清濁分離者,難治。血病死癥尿象,如變質朱砂水狀而清濁分離者,預后不良。中毒病死癥,尿如變質墨汁,清濁分離者,不治。黑黃水病死癥,尿質稠而色青黑。熱證突然出現寒證尿象或寒證突然出現熱證尿象者,預后不良。尿如大黃末于水中溶解狀,則說明病者肌肉、骨骼、骨髓的正精消耗殆盡,預后不良。尿如松節(jié)油者為瘟熱散布于頭部、骨髓、肌肉、骨骼之象征,預后不良。
總之,蒙醫(yī)認為對疾病的診斷必須在綜合應用以上診察方法的基礎上,認真加以分析,并注意掌握以下幾條原則:
(1)探求病因病機原則;
(2)判定發(fā)病部位原則;
(3)以證候鑒別疾病原則;
(4)用藥物及飲食探測疾病原則。
治療
蒙醫(yī)治療強調“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根”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治療原則。
蒙醫(yī)認為:疾病是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三根出現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的情況下產生的,只有保持三根互相協(xié)調,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身體方能健壯無病。因此,治療一切疾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調整赫依、希拉、巴達干三者,使之趨于平衡的過程。
蒙醫(y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有多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如放血療法、火灸療法、穿刺療法、正骨療法、震腦術、罨敷療法等外治法。
其中,內科疾病多以內服藥為主,同時配合外治放血、薰蒸、冷熱敷、濕藥浴、銀針等多種療法。臨床過程中,要注意在正確區(qū)分不同的體質特征(包括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干型及聚合型四種),仔細辨別疾病的誘發(fā)因素(包括飲食、起居、時令和突發(fā)因素等四種),認真分析病因病機(包括赫依、希拉、巴達干、血、黃水、粘蟲六因,也稱六基癥)和疾病性質(概括為寒熱兩類)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種的不同特點,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同時,要密切注意和防止疾病的轉化,如瘟熱病尚未成熟時,要注意防止轉化為空虛熱;治療毒熱癥與包如病時,要注意防止其轉化為陳熱病,巴達干病與希拉病治療,要注意防止其轉化為隱伏熱癥等等;要特別注意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蒙蔽,診斷要正確,誤診要及時糾正,而后確立治則治法和投藥,如:毒癥,包如病、陳熱三種疾病,其癥狀極易相混,如診斷不清,就會造成治療誤差,而不能獲得根本的療效。
蒙醫(yī)藥物內治法常用平息與清瀉兩類藥物。平息藥又有寒性與熱性之分,清瀉藥又分緩、急兩種,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選用。并恰當地選擇藥性及劑型,如湯劑、散劑、丸劑、膏劑、藥油、油療劑、瀉劑、催吐劑、鼻藥、溫和導劑、猛烈導劑、脈瀉劑等。
總之,蒙醫(yī)治療疾病一般采取以藥物、外治、飲食起居等多種療法相結合綜合性治療手段。針對赫依、希拉、巴達干三大類疾病的不同特點,其治療原則及療法、用藥大致如下:
赫依性?。河珊找榔⒍鸬闹T病癥的共同癥狀為呵欠、伸腰、惡寒戰(zhàn)栗、腰髓關節(jié)酸痛,游走性刺痛,空嘔,五官功能減弱,消瘦,皮膚發(fā)黑,活動時周身疼痛,多在空腹,受風寒侵襲,以及黎明、下午14~18時發(fā)作。治療原則:補益正精鎮(zhèn)赫依,活氣血,并根據疾病的不同類型隨證施治。藥物一般用阿魏三味湯,沉香四味湯等藥;進食骨湯、陳紅糖、大蒜等。
希拉?。罕举|上屬熱癥。諸病總的癥狀為口苦,燒心,頭痛,發(fā)燒,局部固定性刺痛或作痛,顏面及全身皮膚微黃,腹部膨大,吐瀉膽汁,脊椎第二節(jié)等處希拉主穴有壓痛,在中午、午夜時出現病痛加劇現象。治療原則:一般在飲食、起居和藥物等方面,施以涼性療法,宜先調胃火扶正精,清希拉和血熱之邪,并用攻瀉劑及放血療法等隨癥施治。藥物可投六雄湯、苦參六味湯、柿子六味散、查干榜十三味散、檳榔四味散、胡連十六味散等攻瀉劑。為了清除熱邪余毒,可選用清希拉緩瀉劑,引用大黃地丁湯送服;藜格丹十三味散,引用大黃三味湯送服,外治可針對病情,取金柱脈、銀柱脈及肝膽合脈微量放血、并輔以冷罨。
巴達干?。阂磺泻Y之根源為巴達干。巴達干增盛所致諸病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或嘔吐,胃脹悶,噯氣頻作,味覺不敏,身感沉重,情志懈怠,神志迷糊常有寒冷之感,食后或陰天潮濕時易發(fā)作,尤以晝夜兩者之初(早晨及晚間6~10時左右)發(fā)作較多。脊椎第三節(jié)及胃穴等巴達干主穴有壓痛。治療原則:以溫熱為宜,消除巴達干為原則,并隨癥施治。藥物一般用光明鹽三味湯和光明鹽四味湯、紫硇砂五味湯等劑酌情服用。散劑:甘草十四味散,青龍二十六味散等。外治方面,為了扶振胃火、清除巴達干,據病情,可在脊椎第三節(jié)、第十二節(jié)穴、胃前三穴等巴達干總穴施以針刺或艾灸或熱敷。內服胡椒、蜂蜜為宜。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蒙醫(yī)還逐步總結了一些經驗性習慣用藥或療法,如治療各種疾病,單味藥中訶子為良好;對血病、內服巴沙(口戈)、胡黃連為佳;黃水病用水銀,蟲病內服信筒子,粘性疾病內服黑云香、麝香等,效果顯著;對消化不良,紫硇砂是良藥;對毒癥包如病,用寒水石,療效顯著;浮腫用女貞子、鐵屑;熱癥用牛黃;心臟病用肉豆蔻,療效均顯著;肺病用石膏;肝病用紅花、五靈脂;脾病用草果、蓽茇為良方;胃病用石榴為上;嘔吐病用炒大米;腹瀉病常用止瀉子施治;尿頻癥用梔子、姜黃、黃柏,尿閉癥用硇砂、海金砂醫(yī)治;咳嗽用茵陳、懸鉤子木為佳;肋脅刺痛用川木香醫(yī)治;瘋癲病用陳舊黃油為佳;眼病用黃柏膏、三籽膏;口腔疾病用甜味藥或用皂礬或狼舌為佳;咽喉病用魚湯施治;創(chuàng)傷用熊膽效果良好;腐爛用銀珠灰,止血用獨活蟲為好。
在外治方面,赫依性疾病多用擦涂按摩療法和溫和導瀉施治;希拉性疾病用藥浴療法下瀉療法施治;巴達干性疾病用催吐法及火灸法施治;血癥用放血療法施治;黃水病用溫泉沐浴及火灸法施治;癤痛用藥水浸浴及火灸法施治;毒證用酸馬奶施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蒙醫(yī)外治法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并正在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研究和逐步加以提高。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蒙醫(yī)藥逐步形成了較為豐富而且獨特的診療知識與經驗。
診斷
診斷是蒙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括診察和分析兩方面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望、問、切三診,觀察和檢查患者的全面情況和現癥的本質,以掌握診斷必須的依據,然后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進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變化,鑒別出主與次、實與虛、確實與疑似,并結合六基癥和寒、熱證理論加以總結,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一)望診 是醫(yī)生用視覺觀察病人外部精神狀態(tài)、色澤、形體、姿態(tài)以及局部情況的異常變化以推斷疾病情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1.望色:望面部的色澤、氣色。面部的顏色和光澤,是臟腑氣血的外容。人體發(fā)生疾病,面部的色澤會相應改變。臨床上根據不同的色澤表現,可測知臟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部位及發(fā)展變化。正常人面部色澤是微黃、榮潤、鮮明而有光澤。如色澤暗晦、蒼白、枯槁、面色青黑等均為不健康色澤。色赤多為熱證所致,面色白多為寒證。顏面發(fā)紺,頰部粗糙多為赫依病和心臟疾病。小兒胸部有熱癥時兩頰潮紅、口唇發(fā)白。面色暗晦,精神衰極,言語低微不清,病情轉入危重階段突然轉為兩顴紅暈如妝,精神轉佳者為死亡預兆。但由于居住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職業(yè)以及種族的不同而造成的面色改變,都不屬于病色,診察時注意鑒別。
2.望形體:望病人體質強弱、胖瘦及發(fā)育狀況,正常人五臟功能活動有力,則身體強健。反之,必然會導致體質的改變。還通過對病人的動靜異常表現觀察,也可測知疾病的部位。
3.五花的觀察:舌、目、鼻、耳、口唇,蒙醫(yī)診斷中稱之為五花,這些器官與內在經脈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心之花為舌,肝之花為目,肺之花為鼻,腎之花為耳,脾之花為口唇。五花不但是三根之所舍和運行之道,而且與黑脈和白脈及五臟緊密相連。這些器官的異常改變,可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
(1)望舌:即望舌形、舌色、舌苔。正常人舌象為舌體柔潤,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有薄而分布均勻的白苔,反之為異常舌象。如赫依性病癥之舌象多為舌質鮮紅,干而粗糙,舌體短縮而強硬,出現言語不清、顫抖等;希拉性病癥的舌體呈淡白色,苔厚而粘膩,色鮮紅起刺等;巴達干性病癥則舌體肥厚柔軟濕潤,舌質失去本體色澤,苔灰白色,或舌根部粗糙中部粘膩、尖部柔軟 等癥狀。
(2)望目:目為肝之花,目的異常改變,可反映臟腑尤其是肝病。如赫依性病目多淚、赤腫、瞼發(fā)干。眨眼、目紅暗濁等。
(3)望鼻:望鼻形、鼻內分泌物。鼻塞、流清涕、嗅覺失靈等多為赫依性病;鼻孔干燥發(fā)癢、發(fā)疹則多為已達于病。
(4)望耳:耳部肉厚而潤澤,是腎精充實的表現,多屬正常。耳部青色,耳內刺痛作鳴等多為赫依性病。耳內紅腫發(fā)熱,刺痛。流黃水或膿汁則為希拉性病。
(5)望口唇:主要觀察口唇的色澤,干潤外形和感覺。正??诖綖榈t色,柔軟、感覺良好。口唇歪斜多為赫依性病,干枯燥裂多為希拉性病或熱證,濕潤多為巴達干性病或寒證,熱邪擴散于脾則口唇發(fā)黑。
4.除了以上內容之外,蒙醫(yī)望診還包括:
(1)望牙齒:齒為骨之余,通過對牙齒與齒齦的觀察,可以重點了解三根七素之活動,和臟腑功能的變化。如赫依性病出現牙齒酸痛,動則加重,下頜部血脈跳動,咬牙等癥狀;牙齒干燥如枯骨則多為黃水性??;齒齦發(fā)緊腐爛易出血多為巴木病。
(2)望咽喉:咽喉為肺胃通路。另外,心、肝、脾、腎等諸臟腑亦均通絡于咽喉,因此,通過對咽喉的觀察,可以了解以上各臟腑的情況。
(3)望皮膚:皮膚是人體之表,衛(wèi)外的屏障。很多疾病都在皮膚方面發(fā)生某些異常改變。望皮膚重點觀察其色澤和形態(tài)方面的變化。面目及全身皮膚呈現黃色,多因希拉性疾病或黃疸病所引起;皮膚失去光澤而粗糙、發(fā)癢、發(fā)疹、搔之流黃水者多為黃水性?。簧眢w某部皮下出現硬結,按則活動多為腦蟲病等等。
(4)望頭發(fā)、指甲:頭發(fā)盛長色黑為正常。由于各種疾病可使頭發(fā)發(fā)生變白、發(fā)黃、發(fā)稀或脫發(fā)等變化。指甲為骨之糟粕,所以與體內三根七素和臟腑活動功能有直接關系。如有異常變化說明內臟生病變,如赫依功能減低或胃、肺有病變,則指甲失去光澤而發(fā)白變厚;希拉性疾病散布于全身則指甲面多出現黑線。
(二)問診 是醫(yī)生對病人或家屬及親友,通過正面或側面進行查詢,以了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主要包括:問病人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習慣、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體質、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治療經過等。
1.問一般情況: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yè)、籍貫、現住址、生活習慣等。
2.問現病史:主要詢問疾病的發(fā)生時間、病因、主證、發(fā)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和發(fā)展經過及診療過程等。
3.結合時令即三期。四季、六時、按疾病的蓄積、發(fā)作、平息規(guī)律和白晝與夜間病情的變化進行詢問。如赫依性疾病多為夏季蓄積,夏季發(fā)作,秋季平息,早晚、饑腹時病情加重;希拉性疾病則多在夏季蓄積,秋季發(fā)作,冬季平息,晝間、午夜及食物消化時病情加重;巴達于性疾病則冬季蓄積,春季發(fā)作,夏季平息,午前。黃昏時分和飽食后加重。
4.問飲食起居情況:詢問是否常用易使三根失調之飲食和住處的濕熱、寒涼、潮濕。干燥等情況。對突發(fā)病則詢問是否有過極度恐懼、受涼或情緒過于激動等情況。
(三)切診
為醫(yī)生用食、中、無名指指腹觸按病人腕部脈搏,通過脈象的辨別,以了解疾病的診察方法。切診也稱為脈診。所謂脈象是指脈搏所表現的深淺、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充盈度和跳動律等。如臟腑有病或赫依。血盛衰以及三根七素多損而失去平衡狀態(tài),則必然導致赫依、血運行之變化,促成脈象的改變。通過切脈即可測知疾病的變化。
蒙醫(yī)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有雄脈、雌脈、中性脈三種脈象,也稱為正脈。一般來說,男子多為雄脈,女子多為雌脈,但個別也有女子雄脈而男性具有雌脈者。正常人的脈率,醫(yī)生每一呼吸約為五至。診脈時間,約為一百至,在此一百至中,脈象應該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節(jié)律整齊,為正常的脈象,也稱為平脈,即屬無病之征。反之則病脈。脈象搏動次數超過五至為熱證,不足五至為寒證。但由于人的體質、性別和年齡的不同,生理現象之差異也有異于上述規(guī)律者,不屬于病脈,如妊娠脈多呈高突而滑利,同時兩側尺部脈象不同。如胖人脈多沉,瘦人脈多浮,老年人脈多濡弱,青壯年脈多大而有力,小兒脈多數。血希拉體型者脈多緊,巴達干赫依體型者脈多弱。男性脈多粗弦,女性脈多細弱。體力勞動者脈多實數,腦力勞動者脈多遲弱。激怒時脈多緊數,懼怕時脈多沉弱。在臨床必需結合平時的脈象情況全面詳細考慮。
1.診脈準備:脈診是極為復雜而細致的診察技術,需有事前的準備。凡屬油膩難消、熱性或過于寒性食物,蒙醫(yī)理診上認為均能擾亂脈象,因此在診脈前晚應停止進食。劇烈運動、多語、心勞、房事等,需禁忌。
2.診脈時間:朝陽初露,臥床未動,飲食未進,體內溫度尚未散失,外界寒氣尚未竄進,赫依血平穩(wěn)之際。
3.診脈部位:是在腕后第一橫紋向下一寸(以拇指末節(jié)之長度為一寸)即橈骨莖突略偏后方動脈上,醫(yī)生所按三指一般從腕后第一橫紋開始向肢體近端排列,依次為食指、中指、無名指。其食指部位為寸,中指部位為關,無名指部位為尺。按脈三指間距不宜過寬過狹,各指間保持一粒小麥之縫隙為標準。要把握好各部位的按脈輕重度:診寸脈須輕按,著于皮膚即可;關脈較重,要著于肌肉;尺脈重按,須著于骨為度。要注意思者診脈時的姿勢,即診脈位: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前臂平升,掌心向上,腕部最好用脈枕墊起,其位置與心臟同高。另外,若患者為男性,應先診其左手之脈;患者為女性,須先診其右手之脈。
脈診三部與臟腑關系密切,以男性為例,醫(yī)者以右手三指診脈,患者以左手初診,食指(寸部)的上角屬陽為心,下角屬陰為小腸;中指(關部)的上角屬陽為脾,下角屬陰為胃;無名指(尺部)的上角屬陽為左腎,下角屬陰為精府(女性為卵巢)。病者右手就診,醫(yī)生以左手診脈,食指上角屬陽為肺,下角為大腸;中指的上角為肝脈,下角為膽脈;無名指上角為右腎,下角為膀胱。女性寸部的診脈法,與男子相反,即女子以右手寸脈診心和小腸、左手寸脈診肺和大腸。布指后,醫(yī)生要調整呼吸,使之均勻平靜,把注意力集中到指下。
另外,診脈時還應注意四季、五行與脈象及臟腑的關系。春夏秋冬四季及其四個土旺期共為五時。春三月為陽氣初升,草木萌生季節(jié),在臟為肝木脈和膽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細而跳動;夏三月為氣候炎熱,雨淋季節(jié),在臟為心火脈與小腸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粗狀而脈勢悠長;秋三月為陽氣乍衰,谷物成熟季節(jié),在臟為肺金脈和大腸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狀短促而跳動粗暴;冬三月為大氣寒冷,水土冰凍季節(jié),在臟為腎水脈與膀胱脈、精府脈旺盛而運行之時,故脈搏柔和而遲緩。蒙醫(yī)診脈取法近似于中醫(yī),但診脈部位及分配所屬臟腑有區(qū)別。
4.病脈的診察與分析
(1)總脈:據疾病的本質進行分類的脈象稱為總脈??偯}歸納為寒熱兩大類共有12種。其中熱證脈象、寒證脈象各六種。熱證脈象即實、滑、緊、數、洪與弦。實脈是應指無虛而幅強,三部舉順按皆有力而堅實,多見于增盛熱、騷熱證?;}如珠之應指、指下有流利圓滑的感覺,多見于血熱證。緊脈是脈未繃急,強按不止,如牽繩轉索,多見于希拉熱證和心熱證。數脈是來去快速,多見于瘟熱、擴張熱和毒熱證。洪脈是洪大有力脈道寬闊,多見于赫依、血相搏和包如熱證。弦脈是硬而端直,按之不移、見于傷熱證。寒證六脈象即微、弱虛、遲、沉與芤,微脈極細而不顯,若有若無,多見于寒痞癥。弱脈極軟而沉細,多見于浮腫證。虛脈三部舉止無力,多見于寒性黃水證、灰巴達干癥。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多見于寒性水腫與水臌。芤脈是浮大而軟、中空,多見于單純性各種赫依證。寒熱證12種脈象有相對峙的關系。如實與微、緊與弱、滑與虛、數與遲、洪與沉、弦與芤等,一方為另一方的對立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是復雜的,在脈象上的反應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在臨床上單一脈象少見,在一個病人身上見到的脈象多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熱證6種脈象中兩種相兼者多見,3~4種相兼者為大熱、5~6種相兼則為極熱證。寒證6種脈象之相兼出現大概亦如此。另外,寒熱證脈也有階梯型搏動象。這是寒熱脈象在順逆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的搏動。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宜結合病癥加以辨別。
(2)分脈:以病種分類的脈象稱為分脈。疾病的本質歸納為寒熱兩大類,因臨床、科研的需要,可細分為單一癥、聚合癥、寒癥、熱癥等脈象。單一癥脈象共為7種,即赫依性疾病脈象,脈管充滿氣體、粗大而空虛,有時出現間歇;希拉性疾病的脈象為細、緊而數;巴達干性疾病的脈象為沉弱而緩;血癥脈象搏動高突而滑利;黃水病的脈象為震顫而有血行艱難之感;蟲病脈猶如被扭曲作扁平狀向兩側跳動;黑黃水病脈顫而不顯。合并癥脈象共為3種,即赫依、希拉合并癥脈象虛而數;巴達干、希拉合并癥脈象沉而緊;巴達干、赫依合并癥脈象虛而緩。聚合癥脈象只有一種,其搏動粗壯滿實而關部則微。寒癥脈象共5種,即痞癥脈象微而虛;不消化病初期脈象跳動粗大而弦;陳舊則細而無力;水腫病脈象細、沉而底部弦;寒性嘔吐癥脈象浮而虛;寒性泄瀉脈象治而虛。熱癥脈象共28種,即:一般熱癥脈象數洪緊,未成熟熱癥脈象細數;增盛熱脈粗弦而緊數,按之愈強;空虛熱脈象花而浮數,壓之呈空虛狀;隱伏熱脈象脈低弦而緊;陳舊熱脈象細而緊;濁熱脈象沉細而數;傷熱脈象細緊而弦;騷熱脈象粗突而弦數;疫熱脈象細而數;粘熱脈象指下有扭動之感,時強時弱,時虛時芤;白喉癥脈象弦而低部緊,并有顫感;炭疽脈象浮而低;急刺痛脈象短促;傷熱脈象粗、弦而數;頭部肌肉受傷者寸脈洪大;頭骨受傷者關脈緊;腦內受傷者尺脈數而作顫;小兒肺熱刺痛脈象緊而極微;小兒肺熱阻癥脈象為弦;婦血癥脈象弦浮,連連急速而動;中毒癥脈象細數而無力。實發(fā)癥脈象弦、弱、緩、細不定。
5.脈象鑒別:診脈時,脈象繁多易誤診,臨床上必須注意鑒別。
(1)要鑒別正常脈與病脈共有的脈象,即雄脈堅粗與熱癥的實洪相鑒別;雌脈細數與熱癥緊數相鑒別;孕婦的突滑脈與血癥的弦滑脈相鑒別;中性脈的流長濡而柔和與寒癥的緩弱虛相鑒別。其鑒別的主要特點為正常脈雖粗但跳動柔和,而熱癥脈象洪、跳動顯緊;正常脈象堅而有力并柔軟,熱癥脈象實而有力并硬實;正常脈象跳動柔和脈道細,熱癥脈象緊,不論相兼任何脈象一定要滑;正常脈象數與熱癥脈象數相近,但跳動幅度和力量有所不同。正常脈象流長而柔和,跳動幅度長而脈道粗大,而寒癥脈象緩弱搏動遲緩而力量微弱。孕婦脈象突滑,搏動滑利而兩側尺脈不同,血癥脈象滑弦,搏力強大而突起。在正常中出現并行脈、不全脈、停頓、作顫而澀或移位脈象,臨床上易與死脈相混。但僅憑脈象則難以確診,應對疾病進行綜合性的辨證,以確定診斷。
(2)注意易誤診脈象,如血脈與赫依脈,均為空囊浮于水面狀,難辨,細致診察,血病脈上浮而緊,能經得起按壓,赫依病脈象,上浮而空虛,不耐按壓,兩者的不同點在此。增盛熱與空虛熱脈象,如從脈搏快數方面診察易混淆,增盛熱脈洪緊有力,能經受按壓,而空虛熱脈呈空虛狀:兩者區(qū)別即在此。巴達干病與陳舊性血癥脈象深沉易混淆,細致診察,巴達干脈弱而無力,陳舊性血癥脈壓有力,微呈粗狀,兩者不能混淆。
以上三診是對疾病綜合性的診察方法,不能有所偏廢。如果單憑某一診,或者忽略其中的任何一診,就不會獲得疾病表現的全面資料,就不可能掌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從而也就很難做到正確的辨證施治。
(四)按診、聞診、嗅診、尿診
1.按診:是醫(yī)生用手直接觸摸按壓病人身體表面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按肌表、按胸腹、按手足、按穴位等。
按肌表主要是辨別肌表的寒熱、潤燥、腫脹、疼痛等。如赫依性疾病肌表涼、粗糙、發(fā)青、堅硬。希拉性疾病肌表熱、油膩、濕潤、發(fā)黃或發(fā)紅。巴達干性病肌表涼、柔軟、濕潤、發(fā)白、浮腫等。在臨床診察外科疾病用按診時如瘡瘍按之腫硬不熱多為赫依證,不易化膿?;继幾茻嶂匕刺敉矗子诨?,多為希拉證。按胸腹主要了解痛與不痛、軟與硬,有無痞塊積聚和臟腑的位置、水腫等。
按手足主要了解手足的寒熱。病人手足俱冷,多為虛寒證;手足俱熱,多為熱證、希拉亢盛證。手心熱,多為內傷,或傷于飲食;兩足皆涼,多為寒證。
按穴位是通過對穴位的壓痛反應,以驗證疾病所屬臟腑的診察方法。如從頭頂(相當于白會),黑白際(相當于膻中)、鴉眼、脊椎第一節(jié)到骰骨之間,分布著許多穴位,大都有所從屬(如臟腑與三根等),與它們所屬臟腑之間的關系密切。某臟腑有病,往往在它所屬穴位上有壓痛,如有壓痛點,或壓之有塊感、結節(jié)、條索狀物等。因此蒙醫(yī)診斷通過按穴位以了解臟腑的疾病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2.聞診:是醫(yī)生用聽覺了解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呃逆、噯氣以及呻呤等聲音的變化,以診察疾病的一種方法。蒙醫(yī)認為發(fā)聲主要依賴赫依的活動,經過肺、氣管、喉、舌、齒、唇、鼻等器官的作用,正常人發(fā)聲自然,音調清晰和暢。無論由于內因或外緣,引起臟腑和發(fā)言器官產生病變時,都會導致聲音的異常變化而為我們所測知,可借以判斷內在的病變。如發(fā)聲重濁、聲高而粗多屬熱證;發(fā)聲輕低,聲微細弱,多屬寒證;聲啞或失音多為傷風感冒、肺疾、粘熱之氣侵于咽喉所致;情志抑郁胸腔滿悶而嘆息多為赫依病所致。呼吸氣粗屬熱證,呼吸氣微屬寒證;咳聲重濁屬熱證,咳聲低微屬寒證;呃聲高亢、短而有力者,屬熱證,呃聲低沉,氣弱無力者,屬寒證。
3.嗅診:是醫(yī)生用嗅覺了解病人的口氣、呼吸、痰氣以及其他排泄物等在氣味上的變化,以推斷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如病人所居住的病室有某種腐臭氣味,多見于粘熱性疾病;血或魚腥味多為曾有失血。病人身體有特殊的汗臭味,多見于瘟熱癥;汗有酸味,見于布魯氏茵??;如病人汗腺分泌亢盛腳汗過多,則有狐臭味;病人口氣臭穢多為胃熱證或口腔不潔所致;口中發(fā)出芳香氣味,多為糖尿病之癥。熱癥病人的痰涕、二便等排泄物氣味共同特點是氣味都腐臭。如大便酸臭者為腸有滯積、不消化之證,小便氣臭薰人者為熱盛證。小便混濁,多為膀胱有熱。吐物有腐臭味者多為血希拉證。氣味帶腥臭者多屬寒證,如大便溏泄,腥臭者為腸寒證。吐物酸臭味者為不消化證。白帶清稀味微腥者屬寒證,血腥味者為巴達干赫依證。小便有甜氣味,多為糖尿病。
4.尿診:尿液診察是以病者的尿液,分別在熱時、溫時、冷卻后三階段,對其色、氣味、蒸氣和漂浮物、絮狀物、沉淀物等進行觀察,以此判斷疾病的寒熱屬性、發(fā)病的部位和病勢的輕重,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
(1)尿診前的準備
驗尿首先應排除影響驗尿結果的一切因素。在驗尿前晚,禁止食用奶酪、酸奶、酒類和熱重性不易消化之食物,按照日常所需量飲服開水,清心,禁房事,避免身心疲勞,保證足夠的睡眠。采驗清晨尿,扔掉排尿的前后部分取中間的大部分。貯尿容器必須用白色瓷器或白玻璃器皿。驗尿時間以清晨陽光初露之時為宜。
(2)尿液的診察
正常尿:淡黃色、質地稀薄、有堿性氣味,蒸氣不大不小,蒸發(fā)時間長短透度,表面浮皮形狀大小均勻。蒸氣散盡后,尿液從容器四周成圓圈狀逐漸向中心轉變收縮,尿色呈白黃而清徹。
病尿:病尿診察要與正常尿相對照??梢詮娜齻€時間去進行診察。即熱時、溫時、冷時三個階段。尿熱時,立即對尿液的顏色、蒸氣、氣味、泡沫四個方面進行觀察。尿液溫時,氣味已消失,主要對尿渣及浮皮進行觀察。尿液冷時,最后對尿液的轉變時間與轉變情形以及轉變后的色素三方面進行觀察。若尿液如沼澤之水,清而稀薄、色青、蒸氣小而蒸發(fā)快,有鐵銹或蜂蜜氣味,泡沫色青而大,尿渣如馬羊絨毛散布于水中,挑取無物者為赫依病尿象。希拉性疾病尿色如珊瑚刺汁,蒸氣蒸發(fā)時間長,有油或肉類燎糊味,泡沫色黃而細小,迅速消失,尿渣如絮撒于水中,中部多而四周少,且遮掩器底。巴達干性疾病尿色乳白,蒸氣小而蒸發(fā)時間短,有變質腐敗食物氣味,泡沫如唾液入水狀,長時間不易消失,尿渣如白毛。泡沫紅赤為血病,泡沫如虹多色為中毒病尿。
根據尿渣在尿中所在的層次,可推斷病變的部位。若在于尿液之上層者,多為心以上的疾病,如心、肺病等;若在于尿液之下層者,為臍以下的疾病,如腎、大小腸、膀胱、生殖器病等;若存在于尿液之中層,為心至臍部之間的疾病,如肝、膈肌、膽囊、脾等。尿渣如腐敗變質象乳酪、色白而成塊狀、遍布于尿液浮層者,為赫依擾亂了正精寒熱證。根據尿液的濃稠與稀薄,可判斷疾病的寒熱,如濃者為熱證,稀者為寒證。根據臨床病象變化,可常見到異常尿象,復雜多變,難以分辨,易誤診。蒙醫(yī)尿診臨床上認為易誤診病尿有9種,易誤診尿色有3種。如空虛熱、血熱、腎熱、肝熱與脾熱等5種病尿均紅色,易誤診;包如巴達干病和黃水病尿均稠而色紫,易誤診;隱熱、巴達干赫依合病尿均呈青色,易誤診。臨床上嚴格按照診察尿的三個階段去分析可辨別。
死癥尿:病情危重尿象。分熱病死癥、寒病死癥和其他病癥3種。
熱病死癥:尿色紅赤如血、有皮革腐臭般氣味,經臨床診治,尿液的顏色和氣味不見改善,預后不良。寒病死癥:尿色青、無臭味、蒸氣泡沫大、浮皮、尿渣均稀薄,經臨床治療,其尿色無任何改變者,預后不良。
其他病死癥:赫依病癥尿象,尿青黑色,味如煮爛蔬榮、尿液清濁相間,形狀如水中撒入顏料似地出現花紋者,預后不良。希拉病死癥尿象,色如煎煮的大黃汁清濁分離者,預后不良。巴達干病死癥尿象,色如酸奶狀,清濁分離者,難治。血病死癥尿象,如變質朱砂水狀而清濁分離者,預后不良。中毒病死癥,尿如變質墨汁,清濁分離者,不治。黑黃水病死癥,尿質稠而色青黑。熱證突然出現寒證尿象或寒證突然出現熱證尿象者,預后不良。尿如大黃末于水中溶解狀,則說明病者肌肉、骨骼、骨髓的正精消耗殆盡,預后不良。尿如松節(jié)油者為瘟熱散布于頭部、骨髓、肌肉、骨骼之象征,預后不良。
總之,蒙醫(yī)認為對疾病的診斷必須在綜合應用以上診察方法的基礎上,認真加以分析,并注意掌握以下幾條原則:
(1)探求病因病機原則;
(2)判定發(fā)病部位原則;
(3)以證候鑒別疾病原則;
(4)用藥物及飲食探測疾病原則。
治療
蒙醫(yī)治療強調“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根”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治療原則。
蒙醫(yī)認為:疾病是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三根出現偏盛偏衰、失去相對平衡的情況下產生的,只有保持三根互相協(xié)調,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身體方能健壯無病。因此,治療一切疾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調整赫依、希拉、巴達干三者,使之趨于平衡的過程。
蒙醫(y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有多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如放血療法、火灸療法、穿刺療法、正骨療法、震腦術、罨敷療法等外治法。
其中,內科疾病多以內服藥為主,同時配合外治放血、薰蒸、冷熱敷、濕藥浴、銀針等多種療法。臨床過程中,要注意在正確區(qū)分不同的體質特征(包括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干型及聚合型四種),仔細辨別疾病的誘發(fā)因素(包括飲食、起居、時令和突發(fā)因素等四種),認真分析病因病機(包括赫依、希拉、巴達干、血、黃水、粘蟲六因,也稱六基癥)和疾病性質(概括為寒熱兩類)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種的不同特點,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同時,要密切注意和防止疾病的轉化,如瘟熱病尚未成熟時,要注意防止轉化為空虛熱;治療毒熱癥與包如病時,要注意防止其轉化為陳熱病,巴達干病與希拉病治療,要注意防止其轉化為隱伏熱癥等等;要特別注意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蒙蔽,診斷要正確,誤診要及時糾正,而后確立治則治法和投藥,如:毒癥,包如病、陳熱三種疾病,其癥狀極易相混,如診斷不清,就會造成治療誤差,而不能獲得根本的療效。
蒙醫(yī)藥物內治法常用平息與清瀉兩類藥物。平息藥又有寒性與熱性之分,清瀉藥又分緩、急兩種,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選用。并恰當地選擇藥性及劑型,如湯劑、散劑、丸劑、膏劑、藥油、油療劑、瀉劑、催吐劑、鼻藥、溫和導劑、猛烈導劑、脈瀉劑等。
總之,蒙醫(yī)治療疾病一般采取以藥物、外治、飲食起居等多種療法相結合綜合性治療手段。針對赫依、希拉、巴達干三大類疾病的不同特點,其治療原則及療法、用藥大致如下:
赫依性?。河珊找榔⒍鸬闹T病癥的共同癥狀為呵欠、伸腰、惡寒戰(zhàn)栗、腰髓關節(jié)酸痛,游走性刺痛,空嘔,五官功能減弱,消瘦,皮膚發(fā)黑,活動時周身疼痛,多在空腹,受風寒侵襲,以及黎明、下午14~18時發(fā)作。治療原則:補益正精鎮(zhèn)赫依,活氣血,并根據疾病的不同類型隨證施治。藥物一般用阿魏三味湯,沉香四味湯等藥;進食骨湯、陳紅糖、大蒜等。
希拉?。罕举|上屬熱癥。諸病總的癥狀為口苦,燒心,頭痛,發(fā)燒,局部固定性刺痛或作痛,顏面及全身皮膚微黃,腹部膨大,吐瀉膽汁,脊椎第二節(jié)等處希拉主穴有壓痛,在中午、午夜時出現病痛加劇現象。治療原則:一般在飲食、起居和藥物等方面,施以涼性療法,宜先調胃火扶正精,清希拉和血熱之邪,并用攻瀉劑及放血療法等隨癥施治。藥物可投六雄湯、苦參六味湯、柿子六味散、查干榜十三味散、檳榔四味散、胡連十六味散等攻瀉劑。為了清除熱邪余毒,可選用清希拉緩瀉劑,引用大黃地丁湯送服;藜格丹十三味散,引用大黃三味湯送服,外治可針對病情,取金柱脈、銀柱脈及肝膽合脈微量放血、并輔以冷罨。
巴達干?。阂磺泻Y之根源為巴達干。巴達干增盛所致諸病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或嘔吐,胃脹悶,噯氣頻作,味覺不敏,身感沉重,情志懈怠,神志迷糊常有寒冷之感,食后或陰天潮濕時易發(fā)作,尤以晝夜兩者之初(早晨及晚間6~10時左右)發(fā)作較多。脊椎第三節(jié)及胃穴等巴達干主穴有壓痛。治療原則:以溫熱為宜,消除巴達干為原則,并隨癥施治。藥物一般用光明鹽三味湯和光明鹽四味湯、紫硇砂五味湯等劑酌情服用。散劑:甘草十四味散,青龍二十六味散等。外治方面,為了扶振胃火、清除巴達干,據病情,可在脊椎第三節(jié)、第十二節(jié)穴、胃前三穴等巴達干總穴施以針刺或艾灸或熱敷。內服胡椒、蜂蜜為宜。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蒙醫(yī)還逐步總結了一些經驗性習慣用藥或療法,如治療各種疾病,單味藥中訶子為良好;對血病、內服巴沙(口戈)、胡黃連為佳;黃水病用水銀,蟲病內服信筒子,粘性疾病內服黑云香、麝香等,效果顯著;對消化不良,紫硇砂是良藥;對毒癥包如病,用寒水石,療效顯著;浮腫用女貞子、鐵屑;熱癥用牛黃;心臟病用肉豆蔻,療效均顯著;肺病用石膏;肝病用紅花、五靈脂;脾病用草果、蓽茇為良方;胃病用石榴為上;嘔吐病用炒大米;腹瀉病常用止瀉子施治;尿頻癥用梔子、姜黃、黃柏,尿閉癥用硇砂、海金砂醫(yī)治;咳嗽用茵陳、懸鉤子木為佳;肋脅刺痛用川木香醫(yī)治;瘋癲病用陳舊黃油為佳;眼病用黃柏膏、三籽膏;口腔疾病用甜味藥或用皂礬或狼舌為佳;咽喉病用魚湯施治;創(chuàng)傷用熊膽效果良好;腐爛用銀珠灰,止血用獨活蟲為好。
在外治方面,赫依性疾病多用擦涂按摩療法和溫和導瀉施治;希拉性疾病用藥浴療法下瀉療法施治;巴達干性疾病用催吐法及火灸法施治;血癥用放血療法施治;黃水病用溫泉沐浴及火灸法施治;癤痛用藥水浸浴及火灸法施治;毒證用酸馬奶施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蒙醫(yī)外治法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并正在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研究和逐步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