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倪項根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出版社
因為先天稟賦不足,經(jīng)常生病,所以童年對我來說,多少是有幾分苦澀的,但上蒼憐憫,在父母、外公、外婆的悉心照料下,我的身體漸漸有了很大的起色,逐步走入正常的狀態(tài),讓我體會到彌足珍貴的童年幸福。這其中,就有每年一次的撿拾杏核并且敲破取杏仁的記憶。
杏樹是我們江淮大地上最常見的樹種之一。我的家門口就種有好幾棵。外婆家所在的大山深處,因為地廣人稀,勤勞的外公四處栽樹,門前的土坡下,就有一棵至少兩個人才能合抱過來的大杏樹。一到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的時節(jié),這棵大杏樹便開滿粉紅色的花,老遠看去,一片耀眼。當然這還不是童年的我關(guān)注的。
我的興奮在于六月中上旬時候,杏子成熟時,一方面,自己可以放開肚皮,吃那些已經(jīng)又黃又軟、酸中帶甜的杏子;另一方面,吃掉杏肉的杏核,還是我們喜歡的一種物件,因為,把杏核敲碎,獲得杏仁,稍加曬干,便可以拿到村里的小賣店里當作藥材出售,多少可以換來一些零花錢,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捉襟見肘的年代,這些零花錢對我們是有極大誘惑力的。
我不僅把自己吃剩下的杏核小心地收拾起來,還在放學(xué)后的路上,仔細地看著路面,把別人吃后隨手丟棄的杏核如獲至寶地撿起,放到自己的褲兜里,晚上回到家中,再放到屋檐下的一個拐角處小心地存放起來,等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我就找來兩塊石頭,一塊大的,一塊小的,大的石頭墊在地上,小的石頭拿在手上,然后把杏核一顆顆地放到大石頭上,左手輕輕地捏著,右手小心翼翼地用小石頭敲打,一般敲打個兩三下,杏核外面的殼就細碎了,露出了包裹著一層黃皮的杏仁。稍加清理,杏仁便拿出來了。
敲出來的杏仁放到一個小簸箕里,放在春夏之交的晴暖陽光下,曬了兩三天,就可以拿到小賣店里出售了。我們提著用布袋子裝好的杏仁,來到店里,店老板接過袋子,倒在他的托盤秤里,然后拿上一兩個杏仁,放到嘴里咬一咬,主要是看看杏仁的濕度如何,如果他們覺得濕度太大,是要適當打點折扣的,但我每一次都晾曬得很足,他們從來沒有給我打過折扣。
大概小學(xué)五年級時,上級捐贈了我們那里的山村小學(xué)一批新圖書,父親利用小學(xué)民辦教師的便利,給我拿回來兩本,都是人物傳記,一本是寫我國著名婦產(chǎn)科專家林巧稚教授的,另一本是寫新四軍著名將領(lǐng)彭雪楓將軍的。在講述林巧稚的那本名叫《白衣天使》的書中,作者就引用了三國時期吳國的董奉治病救人不收診金,而是要求病家種杏日久成林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杏林”這個詞匯的由來。
高中畢業(yè),我以第一志愿考上了中醫(yī)學(xué)院,大二年級下學(xué)期開的中藥學(xué)課程,是我最喜歡的專業(yè)課之一。這門課總共有五位老師從前到后講授。我記得講杏仁這味藥的是教務(wù)處的一位副處長,他講解杏仁時,還專門提到,當年大搞“一根針一把草”運動時,他在鄉(xiāng)下衛(wèi)生院,幾位同仁炮制杏仁,對收購上來的大量杏仁如何去皮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辦法。后來,還是村子里的一個非常有經(jīng)驗的老藥工告訴他們:其實把杏仁加上適量的水煮開后,趁著熱乎勁兒,用一個竹子做成的筲箕,反復(fù)顛簸,杏仁的皮就完整而干凈地被去掉了。很輕松,很容易。
碩士畢業(yè)后來到上海,春夏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jié),似乎也不容易見到黃澄澄的杏子了,偶爾看到,一問價格,似乎高得出奇,再想到杏肉很酸,早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的垂涎三尺的感覺。盡管老家門口還有幾棵杏樹,因為工作繁忙,平時也難得回去一趟,等到五一、十一好不容易回家,似乎總是湊不上杏子成熟的時節(jié),慢慢地也就淡忘了。
今年到東北農(nóng)村過年,看到很多家餐桌上都有杏仁制作成的開胃小咸菜,在鎮(zhèn)上的集市上趕集時,還看到成袋包裝完整的杏仁,也都是現(xiàn)成的涼菜,買回家倒在碟子里馬上就可以動筷子。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的生活,隨手記之,以示紀念。
感謝大自然給與人類的無私恩賜。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倪項根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出版社
因為先天稟賦不足,經(jīng)常生病,所以童年對我來說,多少是有幾分苦澀的,但上蒼憐憫,在父母、外公、外婆的悉心照料下,我的身體漸漸有了很大的起色,逐步走入正常的狀態(tài),讓我體會到彌足珍貴的童年幸福。這其中,就有每年一次的撿拾杏核并且敲破取杏仁的記憶。
杏樹是我們江淮大地上最常見的樹種之一。我的家門口就種有好幾棵。外婆家所在的大山深處,因為地廣人稀,勤勞的外公四處栽樹,門前的土坡下,就有一棵至少兩個人才能合抱過來的大杏樹。一到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的時節(jié),這棵大杏樹便開滿粉紅色的花,老遠看去,一片耀眼。當然這還不是童年的我關(guān)注的。
我的興奮在于六月中上旬時候,杏子成熟時,一方面,自己可以放開肚皮,吃那些已經(jīng)又黃又軟、酸中帶甜的杏子;另一方面,吃掉杏肉的杏核,還是我們喜歡的一種物件,因為,把杏核敲碎,獲得杏仁,稍加曬干,便可以拿到村里的小賣店里當作藥材出售,多少可以換來一些零花錢,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捉襟見肘的年代,這些零花錢對我們是有極大誘惑力的。
我不僅把自己吃剩下的杏核小心地收拾起來,還在放學(xué)后的路上,仔細地看著路面,把別人吃后隨手丟棄的杏核如獲至寶地撿起,放到自己的褲兜里,晚上回到家中,再放到屋檐下的一個拐角處小心地存放起來,等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我就找來兩塊石頭,一塊大的,一塊小的,大的石頭墊在地上,小的石頭拿在手上,然后把杏核一顆顆地放到大石頭上,左手輕輕地捏著,右手小心翼翼地用小石頭敲打,一般敲打個兩三下,杏核外面的殼就細碎了,露出了包裹著一層黃皮的杏仁。稍加清理,杏仁便拿出來了。
敲出來的杏仁放到一個小簸箕里,放在春夏之交的晴暖陽光下,曬了兩三天,就可以拿到小賣店里出售了。我們提著用布袋子裝好的杏仁,來到店里,店老板接過袋子,倒在他的托盤秤里,然后拿上一兩個杏仁,放到嘴里咬一咬,主要是看看杏仁的濕度如何,如果他們覺得濕度太大,是要適當打點折扣的,但我每一次都晾曬得很足,他們從來沒有給我打過折扣。
大概小學(xué)五年級時,上級捐贈了我們那里的山村小學(xué)一批新圖書,父親利用小學(xué)民辦教師的便利,給我拿回來兩本,都是人物傳記,一本是寫我國著名婦產(chǎn)科專家林巧稚教授的,另一本是寫新四軍著名將領(lǐng)彭雪楓將軍的。在講述林巧稚的那本名叫《白衣天使》的書中,作者就引用了三國時期吳國的董奉治病救人不收診金,而是要求病家種杏日久成林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杏林”這個詞匯的由來。
高中畢業(yè),我以第一志愿考上了中醫(yī)學(xué)院,大二年級下學(xué)期開的中藥學(xué)課程,是我最喜歡的專業(yè)課之一。這門課總共有五位老師從前到后講授。我記得講杏仁這味藥的是教務(wù)處的一位副處長,他講解杏仁時,還專門提到,當年大搞“一根針一把草”運動時,他在鄉(xiāng)下衛(wèi)生院,幾位同仁炮制杏仁,對收購上來的大量杏仁如何去皮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辦法。后來,還是村子里的一個非常有經(jīng)驗的老藥工告訴他們:其實把杏仁加上適量的水煮開后,趁著熱乎勁兒,用一個竹子做成的筲箕,反復(fù)顛簸,杏仁的皮就完整而干凈地被去掉了。很輕松,很容易。
碩士畢業(yè)后來到上海,春夏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jié),似乎也不容易見到黃澄澄的杏子了,偶爾看到,一問價格,似乎高得出奇,再想到杏肉很酸,早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的垂涎三尺的感覺。盡管老家門口還有幾棵杏樹,因為工作繁忙,平時也難得回去一趟,等到五一、十一好不容易回家,似乎總是湊不上杏子成熟的時節(jié),慢慢地也就淡忘了。
今年到東北農(nóng)村過年,看到很多家餐桌上都有杏仁制作成的開胃小咸菜,在鎮(zhèn)上的集市上趕集時,還看到成袋包裝完整的杏仁,也都是現(xiàn)成的涼菜,買回家倒在碟子里馬上就可以動筷子。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的生活,隨手記之,以示紀念。
感謝大自然給與人類的無私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