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李東垣筆下的龍膽瀉肝湯

    高建忠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

    龍膽瀉肝湯是臨床常用方,清肝膽實火,瀉肝膽濕熱,是治療肝火和肝經(jīng)濕熱的代表方劑,是“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劑。倘問龍膽瀉肝湯出自哪位醫(yī)家之手,也許很多人不會想到李東垣。

    龍膽瀉肝湯出處不一,藥物組成也有別。最早出自哪一本書,方書中說法不一。有標明為《醫(yī)宗金鑒》,有標明為《醫(yī)方集解》,而《醫(yī)方集解》書中又標明為《局方》,但《和劑局方》中卻找不到該方。《蘭室秘藏》和《東垣試效方》兩書中都載有龍膽瀉肝湯,也許該方最早出自于李東垣之手。

    李東垣是在一則醫(yī)案中記錄該方的?!短m室秘藏》中載有該案:“一富者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曰:夫前陰者,足厥陰肝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于肝經(jīng)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后于心經(jīng)中瀉少沖,乃治其標。如惡針,當用藥除之。酒者,氣味俱陽,能生里之濕熱,是風濕熱合于下焦為邪。故《經(jīng)》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是濕熱之水,亦宜決前陰以去之。龍膽瀉肝湯,治陰部時復熱癢及臊臭。柴胡梢、澤瀉(以上各一錢),車前子、木通(以上各五分),生地黃、當歸梢、草龍膽(以上各三分)。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粗,空心稍熱服,便以美膳壓之。此藥柴胡入肝為引,用澤瀉、車前子、木通淡滲之味利小便,亦除臊氣,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黃、草龍膽之苦寒,瀉酒濕熱;更兼車前子之類以撤肝中邪氣;肝主血,用當歸以滋肝中血不足也?!?/p>

    后學者多知李東垣遵《內(nèi)經(jīng)》“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擅長“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從上案中可以看出,根據(jù)病癥具體情況,李東垣同樣也善于“在下者,引而竭之。”只是所用劑量仍然帶有東垣特色,量極輕,一劑藥不足四錢。服用方法也同樣講究,頓服,空心服,稍熱服,服后以美膳壓之。

    與后世通行的龍膽瀉肝湯方相比較,方中沒有用黃芩、梔子、生甘草三味,苦寒清瀉的力量相對小些,而相對而言清熱利濕的力量要大些,這與患者病變部位在“前陰”有關。假如病變部位不在下焦而在上焦,如以目赤或耳痛、耳鳴為主癥,也許李東垣會減少清熱利濕藥而加用苦寒瀉火藥,甚或加用升散藥物。治“大頭天行”的“普濟消毒飲子”中用到了升麻、柴胡、桔梗之升、散,可以例證。

    東垣方和后世方中都用到了當歸、生地黃。對這兩味藥的解釋,方書中幾乎眾口一詞,認為屬于清瀉中用補藥以顧護正氣?!冻煞奖阕x》中說:“古人治病,瀉邪必兼顧正,否則邪去正傷,恐犯藥過病所之弊,故以歸、地養(yǎng)肝血,甘草緩中氣……?!薄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中說:“然皆瀉肝之品,若使病盡去,恐肝亦傷矣,故又加當歸、生地補血以養(yǎng)肝。”《時方歌括》中說:“然瀉之過甚,恐傷肝血,故又以生地、當歸補之?!惫P者始終對這類解釋不能完全認同?!盀a邪必先顧正”,但顧正并不一定要用補?!盀a肝之品”用得適宜,只為瀉邪之用,加補肝之藥反為掣肘?!盀a之過甚,恐傷肝血”,減其瀉邪之力,不要過甚,不就不傷肝血了嗎,何需用補?還有,方中諸瀉藥不僅可傷陰血,更可傷陽氣,若要顧正,為什么只顧及肝中陰血而不顧及脾胃陽氣呢?好用炙甘草的李東垣在方中連甘草也沒有用。

    細讀李東垣筆下的當歸、生地黃,可以發(fā)現(xiàn)后人的認識和李東垣是有一定差別的。李東垣用生地黃合龍膽草“瀉酒濕熱”,合澤瀉、車前子、木通“撤肝中邪氣”,為什么?生地黃可助濕、留邪,為什么反用其瀉濕、撤邪?還有,“用當歸以滋肝中血不足也”,為什么不用當歸身而用當歸梢?很明顯,不取其純補。有沒有一種可能,患者原本就有肝陰、肝血不足呢,在瀉邪的同時佐以補肝?回到上案,盡管案中沒有提到“虛”,但提到患者為“一富者”,所患為前陰病,誘因為“連日飲酒”,有沒有平素酒色內(nèi)傷之嫌?如有酒色內(nèi)傷,生地黃、當歸即為治內(nèi)傷而設。試想,如患者為一勞役過度、食不果腹的貧者,李東垣也許會在方中使用人參、黃芪、炙甘草,而不是生地黃與當歸。這樣說來,如果患者沒有內(nèi)傷,李東垣使用龍膽瀉肝湯是會去掉方中的生地黃和當歸兩味藥的。

更多中藥材
  • 有些女孩從月經(jīng)開始就有痛經(jīng)問題,輕度下腹痛,經(jīng)過后,逐漸緩解;嚴重腹痛難以忍受,面色蒼白,身體瘦,聲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癥狀。這種情況屬于原發(fā)性痛經(jīng),在未婚婦女中更為常見,大多數(shù)在月經(jīng)初潮或初潮后不久開始發(fā)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歡熱,......
  • 膽道蛔蟲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以30歲以下的青少年較多。膽道蛔蟲需要與上腹部其他急腹癥進行鑒別,如胃痙攣、急性胃炎、胰腺炎、膽石癥、膽道蛔蟲和膽石癥并存,有時很難識別。因此,當診斷不明確時,西醫(yī)鎮(zhèn)痛解痙,掩蓋癥狀,延誤診斷;中藥因煎藥費時,嘔......
  • 現(xiàn)代名醫(yī)施金墨先生從醫(yī)60多年,博覽醫(yī)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尋找。他學習嚴謹,醫(yī)理透徹,臨床經(jīng)驗豐富,療效顯著,尤其是善用對藥?,F(xiàn)總結施老治療失眠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辨證施治分九法。施老將臨床上看到的失眠分為四種情況:睡眠不能;睡眠時間短,醒來......
  • 膽石癥是一種由膽汁沉積、膽道感染、膽道蛔蟲病或膽固醇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見病和常見病。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中國膽石癥的自然人口發(fā)病率約為7.8%。據(jù)報道,膽結石與膽癌的發(fā)生有很強的相關性。隨著膽結石數(shù)量的增加,膽結石的風險也在增......
  • 組成 柴胡10克,瓜蔞根12克,當歸9克,紅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黃(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絡散結。主治 跌仆損傷,瘀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間神經(jīng)痛、肋軟骨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