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斷癇丹(《袖珍方》卷四引《湯氏方》)。
蛇蛻(微炙)9厘米 蟬蛻(去土,炒)4枚 黃耆(銼)細(xì)辛(去苗、葉)釣藤鉤子 甘草(炙,銼)各15克 牛黃(研)1.5克
上七味,搗研為末,和勻。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
主小兒胎風(fēng),久為驚癇,時(shí)發(fā)時(shí)止。
一歲小兒服2~3丸,二三歲小兒服10~15丸,人參湯下。不計(jì)時(shí)候。
全蝎2錢,蟬蛻2錢,牛膽星2錢,防風(fēng)2錢,天麻2錢,白附子2錢,羌活1錢,薄荷1錢,細(xì)辛1錢,人參1錢,皂角1錢5分。
上為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諸癇,痰火發(fā)作頻數(shù)。
每服30丸,蔥白湯送下。
枳實(shí)、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石膏折半,朱砂(飛)又折半。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芡實(shí)大,朱砂為衣。
小兒驚病成癇,1月之間發(fā)2-3次。
每服1丸,用豮豬心1個,切開,入藥在內(nèi),線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豬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
黃連5分,礞石5分,石菖蒲5分,朱砂5分,珍珠5分,鐵花粉5分,膽星5分,甘遂3分,沉香2分,茯苓2錢。
上為末,別用人參1錢,白術(shù)3錢,煮糊為丸,如芡實(shí)大。
癇證。
每用1丸,取豮豬心1個劈開,入藥在內(nèi),將錢扎住,長流水煮熟,取出丸子研細(xì),燈心湯調(diào)下,以豬心及汁,與兒食之,3日服1丸。又宜常服參砂膏,以通心氣。
皂角盈尺者3錠(去皮捶碎,水3升,浸取汁,濾過,煨器內(nèi)熬成膏),白礬(煅枯,研細(xì))1兩半,南星(濕紙炮熟)1兩,蝎蛸半兩(炒),直僵蠶半兩(炒),雄黃半兩(別研),朱砂半兩,白附子半兩,麝香1錢(別研),烏蛇(酒浸,取肉焙干,炒)1分,赤蜈蚣1條(去頭足,酒浸,炙)。
上為末,用水煮半夏糊和前項(xiàng)皂角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諸癇痰盛。
每服1丸,生姜湯送下。
紫石英(醋淬銀7次)2兩,白礬(飛過)2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
風(fēng)癇。
每服20丸白湯送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斷癇丹(《袖珍方》卷四引《湯氏方》)。
處方蛇蛻(微炙)9厘米 蟬蛻(去土,炒)4枚 黃耆(銼)細(xì)辛(去苗、葉)釣藤鉤子 甘草(炙,銼)各15克 牛黃(研)1.5克
制法上七味,搗研為末,和勻。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主小兒胎風(fēng),久為驚癇,時(shí)發(fā)時(shí)止。
用法用量一歲小兒服2~3丸,二三歲小兒服10~15丸,人參湯下。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活人心統(tǒng)》卷下:斷癇丸處方全蝎2錢,蟬蛻2錢,牛膽星2錢,防風(fēng)2錢,天麻2錢,白附子2錢,羌活1錢,薄荷1錢,細(xì)辛1錢,人參1錢,皂角1錢5分。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癇,痰火發(fā)作頻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蔥白湯送下。
摘錄《活人心統(tǒng)》卷下《幼科發(fā)揮》卷二:斷癇丸處方枳實(shí)、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石膏折半,朱砂(飛)又折半。
制法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芡實(shí)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小兒驚病成癇,1月之間發(fā)2-3次。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豮豬心1個,切開,入藥在內(nèi),線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豬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二《育嬰秘訣》卷二:斷癇丸處方黃連5分,礞石5分,石菖蒲5分,朱砂5分,珍珠5分,鐵花粉5分,膽星5分,甘遂3分,沉香2分,茯苓2錢。
制法上為末,別用人參1錢,白術(shù)3錢,煮糊為丸,如芡實(shí)大。
功能主治癇證。
用法用量每用1丸,取豮豬心1個劈開,入藥在內(nèi),將錢扎住,長流水煮熟,取出丸子研細(xì),燈心湯調(diào)下,以豬心及汁,與兒食之,3日服1丸。又宜常服參砂膏,以通心氣。
摘錄《育嬰秘訣》卷二《直指小兒》卷二:斷癇丸處方皂角盈尺者3錠(去皮捶碎,水3升,浸取汁,濾過,煨器內(nèi)熬成膏),白礬(煅枯,研細(xì))1兩半,南星(濕紙炮熟)1兩,蝎蛸半兩(炒),直僵蠶半兩(炒),雄黃半兩(別研),朱砂半兩,白附子半兩,麝香1錢(別研),烏蛇(酒浸,取肉焙干,炒)1分,赤蜈蚣1條(去頭足,酒浸,炙)。
制法上為末,用水煮半夏糊和前項(xiàng)皂角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癇痰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直指小兒》卷二《永類鈐方》卷六:斷癇丸處方紫石英(醋淬銀7次)2兩,白礬(飛過)2兩。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風(fēng)癇。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湯送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