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椿皮丸

    《普濟(jì)本事方》卷五:椿皮丸處方

    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120克 蒼術(shù)(泔浸一夕,去皮,曬干,不見火)枳殼(去瓤,細(xì)切,麩炒黃)各60克

    制法

    上研細(xì)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斂腸止血。主臟毒、腸風(fēng),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空腹時用米飲送下30~40丸。

    摘錄《普濟(jì)本事方》卷五《丹溪心法》卷二:椿皮丸處方

    龜版60克(酥炙)升麻 香附各15克 芍藥45克 側(cè)柏葉30克 椿根白皮22.5克

    制法

    上研為末,粥和為丸。

    功能主治

    滋陰養(yǎng)血,清利濕熱。主腸風(fēng)便血,日久血虛。并治麻風(fēng)、癬瘡見于面部。

    用法用量

    以四物湯加白術(shù)、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diào)送下丸藥。

    備注

    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明醫(yī)指掌》卷六補(bǔ)。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濟(jì)生》卷四:椿皮丸處方

    東行椿根白皮(銼,焙)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細(xì)末,醋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腸風(fēng)下血,腹中刺痛,及痔漏下血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食前陳米飲送下。

    摘錄《濟(jì)生》卷四《本事》卷五:椿皮丸處方

    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4兩,蒼術(shù)(泔浸1夕,去皮曬干,不見火)2兩,枳殼(去瓤細(xì)切,麩炒黃)2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臟毒腸風(fēng)。緣榮衛(wèi)虛弱,風(fēng)氣進(jìn)襲,因熱乘之,便血性流散,積熱壅遏,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臭椿皮氣味辛苦寒,入手、足陽明、厥陰;蒼術(shù)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陽明;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此因飽食房勞,血滲大腸,腹中刺痛下血,謂之脈痔,熱氣蘊(yùn)積不能流暢,故投以苦寒燥劑,每多效驗(yàn)也。

    摘錄《本事》卷五《惠直堂方》卷一:椿皮丸處方

    白臭椿根皮、紅香椿根皮(俱要在土內(nèi)者方可用。去土凈刮去粗皮,微焙,為末)。

    制法

    上藥清米湯打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

    下痢危篤,或色如羊肝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清米湯分4-5次徐徐送下。

    摘錄《惠直堂方》卷一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藏瓜姜糟60錢,熟地黃60錢,生姜(擦)12錢,艾15錢。制法置擂盆內(nèi),研爛為泥。功能主治打撲筋攣,骨閃挫,及久年打撲痛。用法用量攤好厚紙上,再以紙覆其上,敷患處,燒鐵饅烙熨紙上。摘錄《中國接骨圖說》......
  • 處方干姜3兩,艾葉2升,膠如手掌大。功能主治卒吐血。用法用量水3升,煮取1升,頓服。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八......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四:艾膠湯處方熟艾(炒)1兩,阿膠(炙燥)1兩,蔥1兩。制法上(口父)咀,分作3服。功能主治胎動不安。用法用量每服以水3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四《驗(yàn)方新編》卷九:艾膠湯處方阿膠(炒)1錢,熟地1錢,......
  • 處方艾葉1斤,蒼術(shù)4兩,香附子4兩,吳茱萸4兩,橘皮4兩。制法上用米醋5升,慢火煮至醋干為度,曬干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食前淡醋湯送下。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三一......
  • 《魏氏家藏方》卷十:艾茸丸處方白艾葉(細(xì)銼末,醋半盞同煮,醋盡為度)半兩,當(dāng)歸(去蘆,酒浸)半兩,赤芍藥半兩,吳茱萸(湯泡7次,炒)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天雄(炮,去皮臍,銼,再炒)半兩,沒藥(別研)半兩,蓽茇半兩,木香(不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