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半夏秫米湯

    組成

    半夏一錢(10克)、秫米五錢(15克)。

    用法

    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每日2次分服。

    功效

    化痰和胃。

    主治

    主治痰飲內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舌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失眠、眩暈等病癥。

    1.失眠:應用半夏秫米湯加味治療失眠60例,每日1劑,早晚分服。同時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睡前不飲濃茶、咖啡等刺激飲料,生活規(guī)律,按時休息,療程為3個月。以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在6小時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停藥半年內無復發(fā)為臨床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總有效率83.3%。(《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2.眩暈:應用半夏秫米湯加味治療眩暈120例,水煎劑,早晚空腹各口服100毫升,10日為1個療程。以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西醫(yī)檢查正常,體檢無陽性體征為痊愈標準。結果:總有效塞91.7%。(《河北中醫(yī)》2009年第7期)

    方解

    本方用于濕痰內盛、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失眠癥,有祛痰和胃,化濁寧神之功。方中半夏交陰陽,燥脾濕,順脾性以益脾和中;秫米甘溫入脾,益中和胃,顧護中氣,遏制半夏毒性。兩藥相合,同奏調中焦,和陰陽之功。中焦和,則“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靈樞·營衛(wèi)生會》)據《內經》述,本方服用,“新發(fā)病者,覆杯則臥,汗出血愈”,“久病者,三次飲服而愈”,可見療效迅捷。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情志病、慢性胃炎、帶狀皰疹后遺痛等證屬濕痰內阻的病癥。

    方歌

    半夏秫米治失眠, 若無秫米苡仁添,如與桂枝湯合用,即名半夏桂枝湯

    摘錄《黃帝內經》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香附5兩(分4份:1童便,1米醋,1人乳,1鹽酒浸),蘄艾(醋煮)2兩,當歸2兩,川芎1兩半,白芍1兩半,熟地黃(酒蒸)1兩半,黃芩1兩半,阿膠(酒蒸)1兩,臭椿根皮1兩。制法上為末,搗地黃、阿膠和勻,加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
  • 《中國藥典》:艾附暖宮丸處方艾葉(炭)120g 香附(醋制)240g 吳茱萸(制)80g 肉桂20g 當歸120g 川芎80g 白芍(酒炒)80g 地黃40g 黃芪(蜜炙)80g 續(xù)斷60g性狀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味甘而后......
  • 處方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姜7錢(炮,洗)。功能主治臟寒,大便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干姜末、熟艾各等分。制法以白面作餛飩,如酸棗大。功能主治脾虛有寒,瀉痢。用法用量每服40-50個,煮熟,空心服;腹脹者,炒厚樸煮汁熟,即煮餛飩食之。摘錄《雞峰》卷十四......
  • 處方艾葉(糯米糊蘸過,大火焙干)、麥糵(炒)各等分。制法上為細末,米醋打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虛羸,久不進食,臟腑不固,小便常多。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醋湯、溫酒或米飲送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