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毒魚藤
豆科苦楝藤屬植物魚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
(1)本品含有毒魚藤酮,毒殺昆蟲效果很好。禁內(nèi)服,以防中毒。中毒后發(fā)生陣發(fā)性腹痛,惡心,嘔吐,陣發(fā)性全身痙攣,肌肉震顫,呼吸減慢,最后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現(xiàn)痙攣前先催吐,洗胃;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加維生素C,并肌肉注射維生素B1、B6、B12,如有痙攣可給解痙劑;呼吸減慢時注射尼可剎米或山梗菜堿等對癥治療。
(2)魚藤作為農(nóng)業(yè)殺蟲藥,成分中以魚藤酮的毒力最強,魚藤素次之,其余極弱。
辛,溫。有大毒。
禁內(nèi)服。
散瘀止痛,殺蟲。
根、莖:滅蠅蛆,并用作農(nóng)藥殺蟲劑。
枝、葉:外用治濕疹,風濕關(guān)節(jié)腫痛,跌打腫痛(皮膚未破)。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酒水各半煮熱溫敷患處。
毒魚藤(李承祜《生藥學》),簍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福建民間草藥》
為豆科植物魚藤的根或全草。夏季采收。
生于山野林間或栽培。分布我國東南部。
攀援灌木,全體禿凈。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無托葉,葉柄長7~15厘米;小葉通常5枚,間有3枚或7枚,具短柄,近革質(zhì),卵狀矩圓形至矩圓形,長4~8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渾圓??偁罨ㄐ蛞干騻?cè)生于老枝上,常不分枝,長5~10厘米;花柄聚生,稍長于萼;萼鐘形,長約2毫米,近禿凈,有不明顯的鈍齒;花冠蝶形,粉紅色,長約10毫米;旗瓣近于腎形,頂端圓形,有時微缺,翼瓣頂端圓形,龍骨瓣半圓形,翼瓣及龍骨瓣基部均有一急尖的耳;雄蕊10;子房無柄,花柱線形,內(nèi)彎。莢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圓形,長2.5~4厘米,寬2~2.5厘米,禿凈,只于上縫有狹翅;種子1,近于腎形?;ㄆ?月。果期9月。
魚藤的根和根莖含魚藤酮,魚藤素、灰葉素、異灰葉素等。
本類植物根中含魚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稱魚藤酮類。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5毫克/公斤,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克/公斤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為大。經(jīng)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臺灣魚藤的根中亦含魚藤酮,可用以捕魚,或作農(nóng)作物殺蟲劑,還可用來毒殺蚊類幼蟲。
《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溫,有毒。"
不可內(nèi)服。
治跌打腫痛,癬癥。
①李承祜《生藥學》:"作疥癬藥。"
②《福建民間草藥》:"殺蟲解毒。治腳癬。"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殺蟲。治跌打腫痛(皮膚未破),用于粉加酒炒熱敷患處。"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毒魚藤、簍藤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魚藤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莖葉夏、秋季采收,多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岸、沼澤地、路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魚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7-15cm;小葉通常5,有時為3或7,薄革質(zhì),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而鈍頭,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小葉柄短??偁罨ㄐ蛞干騻?cè)生,長5-10cm;花梗簇生于序軸上,有時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鐘狀,長約2mm,無毛;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約1cm,旗瓣內(nèi)面無附屬體;雄蕊10,單體;子房無柄,被短柔毛。莢果近于圓形、斜卵形或?qū)挋E圓形,長2.5-4cm,寬2-3cm,扁而薄,無毛,僅腹縫線有狹翅。種子1-2顆。花期8月,果期9-10月。
1.氣候土壤:宜熱帶及亞熱帶氣候,蔭蔽的環(huán)境對魚藤生長較好。適合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
2.種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莖作插條,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內(nèi),覆土踏實,留1節(jié)在地面上。扦插后澆水,并蓋樹葉,防止太陽曝曬。
3.每隔2-3個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結(jié)合中耕除草時進行。
藤莖圓柱形,木質(zhì)化,質(zhì)較硬。完整葉為羽狀復(fù)葉,小葉多為3片,也有5片。小葉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全緣。黃綠色,光滑,革質(zhì)。氣微,味苦;不毒。
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5mg/kg,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為大。經(jīng)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D.Elliptica)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
順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net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羥甲基-3,4-二羥基四氫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魚藤酸(tubaic acid),β-毛魚藤酸(β-tubaic acid),毛魚藤醇(elliptinol),魚藤素(deguelin),灰葉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本類植物根中含魚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稱魚藤酮類(Rotenoid)。臺灣魚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魚藤酮,可用以捕魚,或作農(nóng)作物殺蟲劑,還可用來毒殺蚊類幼蟲。
肝經(jīng)
苦辛;溫;有毒
散瘀止痛,殺蟲止癢。主跌打腫痛,關(guān)節(jié)疼痛,疥癬,濕疹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1.李承祜《生藥學》:作疥癬藥。
2.《福建民間草藥》:殺蟲解毒。治腳癬。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殺蟲。治跌打腫痛(皮膚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熱敷患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毒魚藤
來源豆科苦楝藤屬植物魚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
毒性(1)本品含有毒魚藤酮,毒殺昆蟲效果很好。禁內(nèi)服,以防中毒。中毒后發(fā)生陣發(fā)性腹痛,惡心,嘔吐,陣發(fā)性全身痙攣,肌肉震顫,呼吸減慢,最后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現(xiàn)痙攣前先催吐,洗胃;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加維生素C,并肌肉注射維生素B1、B6、B12,如有痙攣可給解痙劑;呼吸減慢時注射尼可剎米或山梗菜堿等對癥治療。
(2)魚藤作為農(nóng)業(yè)殺蟲藥,成分中以魚藤酮的毒力最強,魚藤素次之,其余極弱。
性味辛,溫。有大毒。
注意禁內(nèi)服。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殺蟲。
根、莖:滅蠅蛆,并用作農(nóng)藥殺蟲劑。
枝、葉:外用治濕疹,風濕關(guān)節(jié)腫痛,跌打腫痛(皮膚未破)。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酒水各半煮熱溫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魚藤拼音注音Yú Ténɡ別名毒魚藤(李承祜《生藥學》),簍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魚藤的根或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間或栽培。分布我國東南部。
原形態(tài)攀援灌木,全體禿凈。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無托葉,葉柄長7~15厘米;小葉通常5枚,間有3枚或7枚,具短柄,近革質(zhì),卵狀矩圓形至矩圓形,長4~8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渾圓??偁罨ㄐ蛞干騻?cè)生于老枝上,常不分枝,長5~10厘米;花柄聚生,稍長于萼;萼鐘形,長約2毫米,近禿凈,有不明顯的鈍齒;花冠蝶形,粉紅色,長約10毫米;旗瓣近于腎形,頂端圓形,有時微缺,翼瓣頂端圓形,龍骨瓣半圓形,翼瓣及龍骨瓣基部均有一急尖的耳;雄蕊10;子房無柄,花柱線形,內(nèi)彎。莢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圓形,長2.5~4厘米,寬2~2.5厘米,禿凈,只于上縫有狹翅;種子1,近于腎形?;ㄆ?月。果期9月。
化學成分魚藤的根和根莖含魚藤酮,魚藤素、灰葉素、異灰葉素等。
藥理作用本類植物根中含魚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稱魚藤酮類。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5毫克/公斤,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克/公斤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為大。經(jīng)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臺灣魚藤的根中亦含魚藤酮,可用以捕魚,或作農(nóng)作物殺蟲劑,還可用來毒殺蚊類幼蟲。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溫,有毒。"
注意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治跌打腫痛,癬癥。
①李承祜《生藥學》:"作疥癬藥。"
②《福建民間草藥》:"殺蟲解毒。治腳癬。"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殺蟲。治跌打腫痛(皮膚未破),用于粉加酒炒熱敷患處。"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魚藤拼音注音Yú Ténɡ別名毒魚藤、簍藤
英文名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魚藤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莖葉夏、秋季采收,多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岸、沼澤地、路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魚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7-15cm;小葉通常5,有時為3或7,薄革質(zhì),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而鈍頭,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小葉柄短??偁罨ㄐ蛞干騻?cè)生,長5-10cm;花梗簇生于序軸上,有時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鐘狀,長約2mm,無毛;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約1cm,旗瓣內(nèi)面無附屬體;雄蕊10,單體;子房無柄,被短柔毛。莢果近于圓形、斜卵形或?qū)挋E圓形,長2.5-4cm,寬2-3cm,扁而薄,無毛,僅腹縫線有狹翅。種子1-2顆。花期8月,果期9-10月。
栽培1.氣候土壤:宜熱帶及亞熱帶氣候,蔭蔽的環(huán)境對魚藤生長較好。適合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
2.種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莖作插條,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內(nèi),覆土踏實,留1節(jié)在地面上。扦插后澆水,并蓋樹葉,防止太陽曝曬。
3.每隔2-3個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結(jié)合中耕除草時進行。
性狀藤莖圓柱形,木質(zhì)化,質(zhì)較硬。完整葉為羽狀復(fù)葉,小葉多為3片,也有5片。小葉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全緣。黃綠色,光滑,革質(zhì)。氣微,味苦;不毒。
毒性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為0.5mg/kg,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為大。經(jīng)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D.Elliptica)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
化學成分順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net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羥甲基-3,4-二羥基四氫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魚藤酸(tubaic acid),β-毛魚藤酸(β-tubaic acid),毛魚藤醇(elliptinol),魚藤素(deguelin),灰葉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藥理作用本類植物根中含魚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稱魚藤酮類(Rotenoid)。臺灣魚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魚藤酮,可用以捕魚,或作農(nóng)作物殺蟲劑,還可用來毒殺蚊類幼蟲。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苦辛;溫;有毒
注意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殺蟲止癢。主跌打腫痛,關(guān)節(jié)疼痛,疥癬,濕疹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1.李承祜《生藥學》:作疥癬藥。
2.《福建民間草藥》:殺蟲解毒。治腳癬。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殺蟲。治跌打腫痛(皮膚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熱敷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