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榆莢仁

    《中藥大辭典》:榆莢仁拼音注音Yú Jiá Rén別名

    榆實(shí)(《本經(jīng)》),榆子、榆仁(《食療本草》)。

    出處

    《證類本草》

    來源

    為榆科植物榆樹果實(shí)種子。4~6月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果翅,曬干。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榆白皮"條。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每百克含水分82克,蛋白質(zhì)3.8克,脂肪1克,碳水化物8.5克,粗纖維1.3克,灰分3.5克;鈣280毫克,磷100毫克,鐵22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毫克,尼克酸1.4毫克。種子含油量18.1%。

    性味

    ①《綱目》:"微辛,平,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酸,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殺蟲。治婦女白帶,小兒疳熱羸瘦。

    ①《《本草拾遺》:"主婦人帶下。和牛肉作羹食之。"

    ②《醫(yī)林纂要》:"補(bǔ)肺,止渴,斂心神,殺蟲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劑。

    復(fù)方

    治疳熱瘦悴有蟲:榆仁(去皮)。黃連(去頭)各一兩。上為細(xì)末,用豬膽七個(gè),破開取汁,與二藥同和入碗內(nèi),甑上蒸九日,每日一次,候日數(shù)足,研麝香五分,湯浸一宿,蒸餅同和成劑,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無時(shí)。(《小兒藥證直訣》榆仁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榆莢仁拼音注音Yú Jiá Rén別名

    榆實(shí)、榆于、榆仁

    出處

    出自《證類本草》;1.陶弘景:初生榆莢仁, 以作糜羹,令人多睡。

    2.《醫(yī)林纂要》:榆莢,圓薄如錢,嫩者可食。其殺蟲與蕪荑同。

    來源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榆樹的果實(shí)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Ulmus pumila L.

    采收和儲(chǔ)藏:4-6月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果翅,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堤、田埂和路邊,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長江以南多系栽培。

    原形態(tài)

    落葉喬木,樹干端直,高達(dá)20m。樹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縱溝裂;小枝柔軟,有毛,淺灰黃色。葉互生,紙質(zhì);葉柄長2-10m,有毛;托葉早落;葉片倒卵形、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1.2-2.5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幼時(shí)有短毛,老時(shí)僅脈腋有毛,邊緣具單鋸齒;側(cè)脈明顯,9-18對(duì)?;ㄏ热~開放,簇年成聚傘花序,生于去年枝的葉腋;花被針形,4-5裂;雄蕊與花被同數(shù),花藥紫色;子房扁平,1室,花柱2。翅果近圓形或倒卵形,長1-1.5cm,寬0.8-1.2cm,光滑,先端有缺口,種子位于翅果中央,與缺口相接;果柄長約2mm?;ㄆ?-4月,果期4-6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翅果類圓形或倒卵形,直徑1.2-1.5cm;先端有缺口,基部有短柄,長約2mm。果翅類圓形而薄,表面光滑,可見放射狀脈紋。種子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1.5cm,直徑約5mm,位于翅果上部或近上部,與缺口的底緣密接。

    化學(xué)成分

    果實(shí)每100g 含水分82g。蛋白質(zhì)3.8g,脂肪1g,碳水化合物8.5g,粗纖維1.3g?;曳?.5g,鈣280mg,磷100mg,鐵22mg,硫胺素(thiamine)0.05mg,核黃素(riboflavine)0.1mg,煙酸(nicotinic acid)1.4mg。種子含油量18.1%。

    性味

    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安神;清熱利水,消腫殺蟲。主失眠;食欲不振;帶下;小便不利;水腫;小兒疳熱贏瘦;燙火傷;瘡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治疳熱瘦悴有蟲: 榆仁(去皮)、黃連(去頭)各一兩。上為細(xì)末,用豬膽七今,破開取汁,與二藥同和入碗內(nèi),ZHEN上蒸九日,每日一次,候日數(shù)足,研廓香五分,湯浸一宿,蒸餅同和成劑,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無時(shí)。 (《小兒藥證直訣》榆仁九)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婦人帶下,和牛肉作羹食之。

    2.《醫(yī)林纂要》:補(bǔ)肺,止渴,斂心神。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垂絲海棠拼音注音Chuí Sī Hǎi Tánɡ出處《綱目》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垂絲海棠的花。2月采收。生境分布產(chǎn)我國西南部,現(xiàn)已廣為栽培。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dá)5米,樹冠疏散。小枝幼時(shí)紫色,初有毛,后脫落。葉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卵......
  • 《全國中草藥匯編》:垂果南芥拼音注音Chuí Guǒ Nán Jiè來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以果實(shí)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瘡瘍腫毒。用法用量1~3......
  • 拼音注音Chuí Guǒ Dà Suàn Jiè出處據(jù)《晶珠本草》記載:垂果大蒜芥可治肉毒癥和騷熱病。原植物果莢同側(cè)懸垂是其特征?!缎螒B(tài)比喻》記載:垂果大蒜芥生長在旱灘、田邊地頭。葉像蘿卜葉;根細(xì);莖單一,分枝多,枝頭開黃花;果莢長,狀如松......
  • 拼音注音Chuí Liǔ別名柳樹、清明柳、吊楊柳、線柳、倒垂柳、青龍須[根名]來源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以枝、葉、樹皮、根皮、須根等入藥。枝、葉夏季采,須根、根皮、樹皮四季可采。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
  • 拼音注音Chuí Zhū Huā別名白客馬葉來源安息香科垂珠花Styrax dasyantha Perk.,以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等省。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止咳潤肺。主治咳嗽,肺燥。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