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仙人球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仙人球拼音注音Xiān Rén Qiú別名

    天鵝蛋、仙人掌、薄荷包掌

    來源

    仙人掌科仙影拳屬植物仙人球Echinopsis multiplex Pfeiff. et Otto,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肺熱咳嗽,痔瘡;外用治蛇蟲咬傷,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取汁涂敷患處。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仙人球拼音注音Xiān Rén Qiú別名

    仙人拳(《中國(guó)植物圖鑒》),刺球、翅翅球、雪球(《福建民間草藥》)。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球。

    生境分布

    各地園圃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莖球形或橢圓形,高15厘米,綠色,肉質(zhì),有縱棱12~14條,棱上有叢生的針刺,通常10~15枚,直硬,黃色或暗黃色,長(zhǎng)短不一,輻射狀。網(wǎng)目部有白絨毛?;ㄒ归_,生于側(cè)面的網(wǎng)目部,即在刺的上方,長(zhǎng)喇叭狀,長(zhǎng)20厘米許,紅色,芳香;花筒外被鱗片,鱗腋有長(zhǎng)毛。漿果球形至卵形,無(wú)刺。種子細(xì)小,花期5~6月。

    性味

    甘淡,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寒。"

    ②《陸川本草》:"性寒,微酸。"

    ③《湖南藥物志》:"淡,平。"

    功能主治

    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癰腫,湯火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滑腸,瀉火,消癰。"

    ②《陸川本草》:"清心肺,止血。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

    ③《湖南藥物志》:"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祛濕退熱,生肌。"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2~3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復(fù)方

    ①治湯火傷,蛇蟲咬傷:仙人球全草,搗汁涂。(《湖南藥物志》)

    ②治手掌生瘡毒:仙人球全草,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③治胃痛:仙人球(剝?nèi)ネ馄ぃ┤齼桑宸?,每日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仙人球拼音注音Xiān Rén Qiú別名

    番鬼?xiàng)钐?、(艸刺)球、翅翅球、雪球、仙人頭、棒棒錘、天鵝蛋、薄荷包掌、仙人拳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球的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chinopsis multiplex (Pfeiff.)Zucc.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洗凈,去皮、刺,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陽(yáng)光充足的砂質(zhì)壤土,耐旱,不耐寒。

    資源分布:全國(guó)各地均有零星栽培,南方多載于庭園,假山或花盆中,北方多栽培于溫室。

    原形態(tài)

    多年生常綠肉質(zhì)草本,高約15cm。莖球形,橢圓形或倒卵形,綠色,肉質(zhì),有縱棱12-14條,棱上有叢生的針刺,通常每叢6-10枚,少數(shù)達(dá)15枚,長(zhǎng)2-4cm,硬直,黃色或黃褐色,長(zhǎng)短不一,輻射狀,刺叢內(nèi)著生密集的白絨毛。中細(xì)小,生于刺叢內(nèi),早落?;ù笮?,側(cè)生,著生于刺叢中,粉紅色,夜間開放,長(zhǎng)喇叭狀,長(zhǎng)15-20cm,花筒外被鱗片,鱗片腋部具長(zhǎng)綿毛。漿果球形或卵形,無(wú)刺。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ㄆ?-6月。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止咳;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衄血;吐血;胃潰瘍;癰腫;燙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汁涂搽。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滑腸,瀉火,消癰。

    2.《陸川本草》:清心肺,止血。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

    3.《湖南藥物志》: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祛濕退熱,生肌。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功能主治《綱目》:“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皬?fù)方治臆瘡?fù)龋喊讞钚氯~,用手指打數(shù)十下,使葉熟軟,以背面貼患處,每個(gè)瘡面貼......
  • 《中藥大辭典》: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綱目》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功能主治《綱目》:“消腹痛,治吻瘡?!坝梅ㄓ昧?jī)?nèi)服:浸酒。外用:燒汁涂。復(fù)方①治腹脹滿堅(jiān)如石,積年不損者: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hù)風(fēng)細(xì)銼五升,熬令黃......
  •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tuán)葉楊的皮及葉。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陽(yáng)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米。樹皮灰白色,枝圓棒狀,棕色或灰棕色,幼時(shí)有柔毛。......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jiǎng)e名白楊皮(《分類草藥性》)。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春季采挖。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楊樹皮“條。性味苦,平。①《分類草藥性》:“性澀,微苦?!阿凇?.....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jiǎng)e名白楊皮(《梅師集驗(yàn)方》)。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山楊,又名:大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