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王孫

    《中藥大辭典》:王孫拼音注音Wánɡ Sūn別名

    白功草、長孫、黃孫、黃昏、海孫、蔓延(《別錄》),牡蒙(陶弘景),早藕(《本草拾遺,),百節(jié)藕(《植物名實(shí)圖考》)。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四葉王孫根莖。白露至霜降間挖取,去凈苗葉,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狀,粗壯而長,有節(jié)。莖單1,直立,高約30厘米,單葉,通常4葉輪生于莖頂;葉片廣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柄?;▎紊谌~輪之上,具長柄;外列花被4瓣,淡黃綠色,廣披針形,先端反卷,萼片狀;內(nèi)列花被4瓣,線形;雄蕊8枚,花絲細(xì)長,花藥基部著生,長形;子房上位,球形,花柱4枚。肉質(zhì)漿果,紫黑色,室背開裂?;ㄆ谙募?。

    性味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雷公:苦,無毒。黃帝:甘,無毒。"

    功能主治

    治痹癥四肢酸疼,赤白痢疾。

    ①《本經(jīng)》:"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②《別錄》:"益氣。"

    ③《唐本草》:"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bǔ)虛益氣,除腳腫,發(fā)陰瘍。"

    ④《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虛勞。"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王孫拼音注音Wánɡ Sūn別名

    長孫、海孫、白功草、蔓延、黃孫、黃昏、杜蒙、露水一顆珠、露水珠、清水珠、七葉一枝花

    英文名rhizome of Fourleaf paris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唐本草》:《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孫,《藥對》有牡蒙無王孫,此則一物明矣。

    2.《蜀本草》:王孫,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余,皮肉亦紫色。

    3.《綱目》:王孫,葉生顛頂,似紫河車葉。按神農(nóng)及吳普《本草》,紫參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參為牡蒙,其王孫并無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孫下,乃云又名牡蒙,且無形狀。唐蘇恭始以紫參、牡蒙為二物,謂紫參葉似羊蹄,王孫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巴山重樓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is bashanensis Wang et Tang[P.quadrifolia L.var.setchuanensis 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蔭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巴山重樓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5-45cm。根莖細(xì)長而橫生,直徑4-8mm。葉4枚輪生,稀為5枚;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9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具短柄或無柄?;üiL2-7cm;外輪花被片4,狹披針形,長1.5-3cm,寬3-4cm,反折;內(nèi)輪花被片線形,與外輪同數(shù)且近等長;雄蕊通常8,花藥長1- 1.2cm,花絲短,藥隔突出部分長6-10mm;子房球形,花柱4-5分枝。漿果狀蒴果不開裂,紫色;種子多數(shù)?;ㄆ?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較細(xì)長,直徑2-4mm,近等粗。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節(jié)間較長。斷面粉性。氣微,味微苦。

    性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散寒祛濕;通絡(luò)止痛;止血生肌。主寒濕久痹,腰肢冷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2.《別錄》:益氣。

    3.《唐本草》: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bǔ)虛益氣,除腳腫,發(fā)陰瘍。

    4.《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虛勞。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òu Yóu Guǒ別名大香果、香桂子、野香油果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三股筋香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a thomsonii Allen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果熟時(shí)采,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2......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靈丹拼音注音Chòu Línɡ Dān別名鹿耳林、大黑藥來源菊科臭靈丹屬植物臭靈丹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熱......
  • 別名獅子草、臭葉子、山林丹。英文名Herba Laggerae。藥用部位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Candolle) Bentham 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形態(tài)草本。莖直立,粗壯或細(xì)弱,高達(dá)1米,莖翅連續(xù)或有時(shí)......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牡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別名矮桐子、大紅花、臭楓根、臭八寶、臭芙蓉、矮腳桐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以根及葉入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備用。性......
  • 《中藥大辭典》: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別名臭楓根(《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9~10月間采收,曬干。性味辛苦,溫。①《分類草藥性》:“味淡苦?!阿凇陡=耖g草藥》:“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