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蛇退步

    《中藥大辭典》:蛇退步拼音注音Shé Tuì Bù別名

    三枝標(biāo)、蛇鱗草(《廣東中藥》Ⅱ》。

    出處

    《廣東中藥》Ⅱ

    來源

    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林下或溪邊陰地。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稍被棕色、披針狀線形鱗片。葉遠(yuǎn)生,葉柄稻稈色,稍被毛,基部稍被鱗片,營養(yǎng)葉柄長10~20厘米,孢子葉柄長15~40厘米:葉片紙狀草質(zhì),黑綠色,一般具3羽片,頂羽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側(cè)羽片約為頂片的一半大,長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0~25毫米,長漸尖,基部圓形,多少呈鐮刀狀,全緣,有極短的柄,脈羽狀,側(cè)脈斜上,聯(lián)結(jié),結(jié)合脈上下相連,網(wǎng)眼稍呈斜方形,各脈被毛;孢子葉葉片稍縮小,或不縮小。孢子囊群著生橫脈上,連成線形,囊群蓋不存在。

    性味

    苦辛,平。

    ①《廣東中藥》Ⅱ:"微澀,平。"

    ②《廣東中草藥》:"微苦辛,平。"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癢。治瘡癰腫毒,跌打損傷,水腫,濕疹,皮膚瘙癢。

    ①《廣東中藥》Ⅱ:"解毒,消炎,消腫止痛。治癰腫瘡毒,瘡癤。皮膚瘙癢,反胃,水腫。"

    ②《廣東中草藥》:"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炎,癰瘡癤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8錢(鮮品1~2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蛇退步拼音注音Shé Tuì Bù別名

    三枝標(biāo)、蛇鱗草、三叉蕨、入地蜈蚣、小一包針

    英文名Herb of Three-leaved Pronephrium出處

    出自《廣東中藥》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三羽新月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onephrium triphyllum(Sw.) Holtt.[Meniscium triphyllum Sw.;Abacopteris triphylla(Sw.)Ching]

    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鮮用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1500m的林下溪谷邊或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長而橫走,稍被棕色、披針狀線形鱗片。葉遠(yuǎn)生,葉柄稻稈色,稍被毛,基部稍被鱗片,營養(yǎng)葉柄長10-2Ocm,孢子葉柄長15-40cm;葉片紙狀草質(zhì),黑綠色,一般具3羽片,頂羽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20cm,寬3-4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側(cè)羽片約為頂片的一半大,長披針形,長4-10cm,寬10-25mm,長漸尖,基部圓形,多少呈鐮刀狀,全緣,有極短的柄,脈羽狀,側(cè)脈斜上,聯(lián)結(jié),結(jié)合脈上下相連,網(wǎng)眼稍呈斜方形,各脈被毛;孢子葉葉片稍縮小,或不縮小。孢子囊群著生橫脈上,連成線形,囊群蓋不存在。

    化學(xué)成分

    含三羽新月蕨甙(triphyllin)A、B、C。

    歸經(jīng)

    心;脾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化痰止咳。主癰瘡癤腫;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膚瘙癢;急、慢性氣管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東中藥》Ⅱ:解毒,消炎,消腫止痛。治癰腫瘡毒,瘡癤,皮膚瘙癢,反胃,水腫 。

    2.《廣東中草藥》: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濕疹,皮炎,癰瘡癤腫 。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Jú Huā Gēn別名長生(《太清經(jīng)》)出處《本草正》來源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菊花“條。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搗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閉?!阿凇毒V目拾遺》:“治疔腫,喉疔,喉癬?!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別名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別名刺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利尿......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經(jīng)》),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
  •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鮮用或晾干。原形態(tài)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