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毛桐、臭樟木、大馬桑葉
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以根、皮入藥。
貴州。
辛,平。
生新解毒。主治骨折,狂犬咬傷,骨結(jié)核。
根1兩。皮0.5~1兩,煮糯米粥吃。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貴州民間藥物》
為大戟科植物尼泊爾野桐的根或樹皮。秋季采收。
生于雜木林中。
落葉小喬木,高約5米。樹皮平滑,嫩枝有黃色毛。葉互生,多叢集于枝端;葉柄長(zhǎng)8~14厘米,具黃色毛,嫩葉帶紅色;葉片闊卵形,長(zhǎng)12~18厘米,寬13~16厘米,先端尾狀突尖,基部圓形或截形,有腺體1對(duì),邊緣微波狀,下面散生黃色腺點(diǎn)??偁罨ㄐ蝽斏?。蒴果橢圓形,具黃色毛;種子黑色,半圓形。
性平,味辛。
根:治骨折、骨結(jié)核,二至三兩搗爛敷。樹皮:治狂犬咬傷,一至二兩煮糯米粥吃。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毛桐、臭樟木、大馬桑葉
來源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以根、皮入藥。
生境分布貴州。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生新解毒。主治骨折,狂犬咬傷,骨結(jié)核。
用法用量根1兩。皮0.5~1兩,煮糯米粥吃。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山桐子拼音注音Shān Tónɡ Zǐ別名毛桐、臭樟木、大馬桑葉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尼泊爾野桐的根或樹皮。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
原形態(tài)落葉小喬木,高約5米。樹皮平滑,嫩枝有黃色毛。葉互生,多叢集于枝端;葉柄長(zhǎng)8~14厘米,具黃色毛,嫩葉帶紅色;葉片闊卵形,長(zhǎng)12~18厘米,寬13~16厘米,先端尾狀突尖,基部圓形或截形,有腺體1對(duì),邊緣微波狀,下面散生黃色腺點(diǎn)??偁罨ㄐ蝽斏?。蒴果橢圓形,具黃色毛;種子黑色,半圓形。
性味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根:治骨折、骨結(jié)核,二至三兩搗爛敷。樹皮:治狂犬咬傷,一至二兩煮糯米粥吃。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