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三臺紅花

    《中藥大辭典》:三臺紅花拼音注音Sān Tái Hónɡ Huā別名

    大羅傘、大常山、山利桐(《廣西藥植名錄》),三百棒、山枇杷(《貴州草藥》),火山麻、三臺花(《云南中草藥》)。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三對節(jié)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野疏林中。分布貴州、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灌木,高2~4米。根灰褐色。莖表面有白色皮孔,節(jié)膨大。3葉輪生,葉片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6~25厘米,寬7~10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有鋸齒,上面散生短柔毛,下面脈上密被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序梗密被紫色絨毛;苞片大,紫紅色;萼鐘狀,先端截形,結(jié)果時宿存;花冠簡通常細長,圓筒狀,邊緣開展,具有近整齊或不整齊的5裂片;雄蕊4,著生在花冠筒上,伸出花冠筒外;花柱伸出,頂端2裂。果實為漿果狀核果。

    其變種抱莖三對節(jié)亦同等入藥。主要特點為葉片長倒卵形,基部抱莖。

    藥理作用

    水提取物有阻斷組織胺對豚鼠回腸及氣管的收縮作用,但無阻斷乙酰膽堿和氯化鋇的作用。靜脈注射于狗可部分阻斷組織胺引起的血壓反應,但對乙酰膽堿及腎上腺素引起的血壓變化則無阻斷作用。乙醇及氯仿提取物沒有這種阻斷作用,冷水提取液的乙醇沉淀物作用最強。

    性味

    苦辛,涼。

    ①《貴州草藥》:"辛甘,溫。"

    ②《云南中草藥,:"苦微辛,寒,有毒。"

    ③《文山中草藥》:"苦,涼。"

    功能主治

    接骨,止痛,截瘧。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瘧疾。

    ①《廣西藥植名錄》:"駁骨,殺蟲,健胃,清心火,壯筋骨。治瘧疾,痢疾,頭痛,眼炎,跌打。"

    ②《貴州草藥》:"健脾利濕,補虛益損。治虛弱浮腫,勞傷。"

    ③《文山中草藥》:"接骨止痛,清熱解毒。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研末服。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瘧疾:三臺紅花根或葉一兩,胡椒、草果各少許。煎湯,于瘧疾發(fā)作前1小時內(nèi)服。(《云南中草藥選》)

    ②治黃水瘡:鮮三臺紅花葉適量,煎水外洗。(《云南中草藥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三臺紅花拼音注音Sān Tái Hónɡ Huā別名

    三多、大羅傘、大常山、山利桐、山枇杷、三百棒、火山麻、火山麻、大葉土常山、三叉樹

    英文名Serrate Gtorybower Herb, Herb of Serrate Gtorybower, Herb of Amplexifolious Glorybower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三對節(jié)的全株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lerodendrum serratum (L.)Moon [Volkameria serratum L.]2.Clerldendrum serratum (L.) Moon var. amplexifotium Moldenk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10-1800m的山坡疏林或谷地溝邊灌叢中。

    2.生于海拔630-1700m的路旁密林下或灌木林中較蔭蔽濕潤處。

    資源分布:1.分布貴州、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

    1.灌木,高1-4m。小枝近四棱形,細時密被土黃色短柔毛,尤以節(jié)瞇密;老枝暗褐色至灰黃色,具皮孔,枝內(nèi)有致密的中髓,干后澡空。葉對生或三葉輪生;葉柄長5-10mm,或近無柄;葉片厚紙質(zhì),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3-30cm,寬3-11cm,先端短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狹楔形至多尖抱莖,邊緣有鋸齒或細鋸齒,兩面疏生短柔毛;側(cè)脈10-11對,在背面明顯隆起。聚傘花序在頂組成直立、開展的圓錐花序,長10-30cm,寬9-12cm,密被黃褐色柔毛;苞片宿存,葉狀,在花序軸上2-3片輪生,近卵形、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5-4.5cm,寬5-18mm;小苞片較小,卵形或披針形;花萼鐘狀,被短柔毛,長約5mm,先端平截或有5鈍齒;花冠淡紫色、藍色或白色,近二唇形,花冠管長約7mm,5裂,裂片大小不一,倒卵形致工圓形,長6-12mm;雄蕊4,長約2.4cm,基部棍棒狀,被毛;花柱與花絲均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直徑8-10mm。熟時黑色,分裂為1-4個小堅果;花萼宿存,略增大,淺杯狀。花期6-10月,果期9-12月。

    2.三臺花 本變種與三對節(jié)的主要區(qū)別是:三葉輪生,葉落歸根片基部下延成耳狀抱莖,無柄,通常葉與花序較大。

    性狀

    性狀鑒別 (1)三對節(jié) 根呈細長圓柱形,常彎曲或分枝,表面淡棕色,具縱皺紋,外皮常層狀或片狀脫落。商呂多切成片狀,厚1-5mm,直徑0.5-1.5cm,皮部與木部常分離,表面棕褐色,粗糙,具細縱紋及不規(guī)則裂隙,外皮脫落處顯棕紅色。斷而皮部棕黃色,顆粒性,木部外層為淡棕色,內(nèi)層為棕黃色,年輪明顯。質(zhì)硬。氣微味苦、澀、微辛。根皮呈卷曲形狀物,大小不等,厚1-4mm,外表面多為黃棕色,較粗糙,顆粒懷,有時殘存未刮凈的腐爛斑塊,內(nèi)表面多為棕紅色,有縱紋。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粗糙,顆粒性,黃白色。

    (2)三臺花 與三對節(jié)類同。

    顯微鑒別 三對節(jié)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10余列。皮層及韌皮部散有石細胞群及纖維束。維管束外韌。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導管呈卵形或類圓形,木纖維壁厚,木射線寬1-4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灰白色。①石細胞眾多,單個散在或成群,類圓形、類方形中類長方形,直徑20-60μm,壁厚9-30μm,胞腔及紀溝明顯。②淀粉粒較多,類圓形或卵圓形,直徑2-10μm,臍點及層紋不明顯。③具緣紋孔或網(wǎng)紋導管,直徑30-70μm。④纖維梭形或一端平截,直徑20-40μm,壁厚4-25μm,木化。此外??梢娔舅毎?。

    化學成分

    葉含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β-D-glucuronide),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右旋兒茶精(catech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黃芩甙元(baicalein),高山黃芩素(scutellarein),6-羥基木犀草素(6-hydroxyluteolin),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黃酮(flavone)及酚酸類 (phenolic acids)。樹皮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櫟焦油酸(queretaroic acid)和三對節(jié)酸(serratagenic acid)。根皮中含D-甘露醇(D-mannitol)。根中含豆甾醇(stigmasterol)

    藥理作用

    水提取物有阻斷組織胺對豚鼠回腸及氣管的收縮作用,但無阻斷乙酰膽堿和氯化鋇的作用。靜脈注射于狗可部分阻斷組織胺引起的血壓反應,但對乙酰膽堿及腎上腺素引起的血壓變化則無阻斷作用,乙醇及氯仿提取物沒有這種阻斷作用,冷水提取液的乙醇沉淀物作用最強。葡萄糖生物堿皂甙曾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灌流已敏化的豚鼠離體肺,能抑制過敏性的支氣管收縮;以2mg/kg給用雞蛋清致敏的豚鼠腹腔注射2周,對噴霧抗原的豚鼠有70%的保護率;亦能增加對乙酰膽堿和組胺噴霧的抵抗能力;長期給藥后,肺內(nèi)組胺量下降,而皮膚和胃的組胺量稍有增加;所含皂甙對組胺無對抗作用。其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作用可能是由于釋放無害量的組胺,導致氣管和肺組織胺量的耗盡。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在60℃水浴中加熱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2ml,軒帶塞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chǎn)生多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無顯著消失。(檢查皂甙類)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苦辛;涼;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主濕熱痢疾;淋證;風濕熱痹;血瘀痛經(jīng);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疽腫毒;蕁麻疹;瘧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鮮品加倍;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駁骨,殺蟲,健胃,清心火,壯筋骨。治瘧疾,痢疾,頭痛,眼炎,跌打。2.《貴州草藥》:健脾利濕,補虛益損。治虛弱浮腫,勞傷。3.《文山中草藥》:接骨止痛,清熱解毒。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無名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浦参飿嫎淝o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阿凇毒V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皬头街伪┏嘌弁?,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肮δ苤髦巍短票静荨罚骸爸飨疮徑?,風疽。水煮葉汁用之?!罢洝吨兴幋筠o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木滿天星、海桐皮[浙江誤稱]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根春秋采挖;樹皮5月采收曬干......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