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泡桐果

    《中藥大辭典》:泡桐果拼音注音Pào Tónɡ Guǒ出處

    河南醫(yī)學院《醫(yī)藥科研資料》3:20~32,1972

    來源

    為玄參種植物泡桐毛泡桐果實。

    化學成分

    果實含桐酸、脂肪油、黃酮類、生物堿。

    藥理作用

    ①止咳作用

    小鼠服毛泡桐果煎劑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止咳作用(二氧化硫或氨水引咳法)。

    ②祛痰作用

    麻醉犬口服毛泡桐果煎劑,氣管分泌量并不增加。小鼠腹腔注射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則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泡桐葉泡沫提出物亦有祛痰作用。

    ③平喘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毛泡桐果煎劑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都有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但后者對離體豚鼠支氣管平滑肌及離體兔腸卻有興奮作用,高濃度的對兔腸呈抑制作用。

    ④抗菌作用

    泡桐果煎劑在試管內對幾種常見呼吸道細菌并無抑制作用。泡桐花及果實(未注明品種)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鉛沉淀去雜質制成)體外試驗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布氏桿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⑤對大鼠慢性氣管炎的實驗治療作用

    大鼠吸入二氧化硫形成慢性氣管炎,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1.5克生藥/公斤/日,共20天,可見治療組動物支氣管杯狀細胞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柱狀上皮細胞增生與鱗狀上皮化生的程度較對照組似有減輕,炎性變化也略有減輕的趨勢。脈搏及白細胞數等均無明顯改變,但有輕度血壓下降。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鮮泡桐果8大兩,水煎去渣,濃縮成流膏為1日量,3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1341例,有效率為81%;其中臨床控制率為7%,顯效為25%。如配合百部、桔梗、青果、豬膽汁組成復方治療,療效有所提高。本品對咳嗽、咯痰、氣喘,肺羅音減少均有一定效果,而以止咳、化痰效果比較明顯,見效較速,有的1日以內即見效。副作用主要為惡心、頭暈、腹痛、腹瀉、鼻咽干等,一般在3~4天后可自行消失。對肝腎功能未發(fā)現不良影響。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泡桐果拼音注音Pào Tónɡ Guǒ別名

    毛泡桐

    英文名Fortune Paulownia Fruit Royal Paulownia Fruit, Fruit of Royal Paulownia出處

    出自《河南醫(yī)學院》《醫(yī)藥科研資料》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P. Tomentosa(Thunb.) Steu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摘,曬干。

    原形態(tài)

    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幾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yōu)楠M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于花冠筒內;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木質,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扁而有翅?;ㄆ?-3月,果期8-9月。

    2.毛泡桐 其形態(tài)主要特征為:葉全緣或3-5淺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ㄆ?-5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泡桐果 蒴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6-10cm,表面粗糙,有類圓形疣狀點,近先端處灰黃色,系星狀毛;果皮厚3-6mm,表面粗糙,有類圓形疣狀點,近先端處灰黃色,系星狀毛;果皮厚3-6mm,木質;宿萼5淺裂。種子長6-10mm。氣微,味微甘苦。

    (2)毛泡桐果 蒴果卵圓形,長3-4.5cm,直徑2-3cm,表面紅褐色至黑褐色,常有粘質腺毛,先端尖嘴狀,長6-8mm,基部圓形,自頂至基部兩側各有棱線1條,常易沿棱線裂成2瓣;內表面淡棕以,光滑而有光澤,各有1縱隔。果皮革質,厚約0.5-1mm。宿萼5中裂呈五角星形,裂片卵狀三角形。果梗扭曲,長2-3cm。種子多數,著生在半圓形肥厚的中軸上,細小,扁而有翅,長2.5-4mm,氣微,味微甘,苦。

    均以個大,開裂少,帶宿萼者為佳。

    顯微鑒別 (1)泡桐果皮橫切面 與毛泡桐不同處為中果皮外側有石細胞,單個散在或4-8個成群,并有多數細小維管束散在;內側石細胞5-8層,內果皮纖維2-4層。

    (2)毛泡酮果皮橫切面 外果皮為一列表皮細胞,有人柄的分枝狀毛和腺毛。腺毛的腺頭為多細胞,有兩種:一為扁圓形,由3-6個細胞組成;另一國棒形,由5-9個細胞組成;腺柄均為2-5個細胞。中果皮為11-13層薄壁細胞,維管束散在于內側,下為2-5層石細胞,胞腔較大,紋孔明顯。內果皮由4-6層橫向排列緊密的纖維組成,纖維呈長梭形。

    (3)毛泡桐種子橫切面種皮外層為2-4列薄壁細胞,并有延伸呈10-12個棱狀突起,左右兩側處有數十層薄壁細胞排列成去狀,細胞長方形或方形;內層為一層黃色大形細胞,基徑向壁和內切向壁顯著增厚。胚乳細胞長方形,3-4列。子葉細胞類圓表,胚乳及子葉細胞中充滿糊粉粒和脂肪油。

    毒性

    毒性: 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數致死量為21.4g生藥/kg。大鼠口服2g生藥/kg/日,共21天,一般情況及體重均無異常,內臟病理檢查未見中毒性病理形態(tài)改變。麻醉兔服2g生藥/kg,血壓、呼吸無明顯變化,腹腔注射1g生藥/kg則血壓下降,心電圖可見傳導阻滯及室性早搏。麻醉犬腹腔注射1g生藥/kg,除血壓降低外,心電圖無明顯變化。離休兔心及豚鼠心臟灌流均見明顯抑制,后者且可見節(jié)律不整及傳導阻滯。在家兔急性、亞急性毒性試驗中,泡桐果煎劑對心、肝、腎、脾、胃均無毒性病理改變。家兔灌服泡桐花(未注明品種)浸膏2.5g生藥/kg、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1.5g生藥/kg(注射劑,制法如前述),間隔6小時,給藥兩次,一般情況及食欲、體溫、白細胞等均無明顯變化。毒性:白花泡桐果的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21.4 g/kg。

    藥理作用

    1.止咳作用: 小鼠服毛泡桐果煎劑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止咳作用(二氧化硫或氨水引咳法)。

    2.祛痰作用: 麻醉犬口服毛泡桐果煎劑,氣管分泌量并不增加。小鼠腹腔注射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則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泡桐葉泡沫提出物亦有祛痰作用。

    3.平喘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毛泡桐果煎劑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都有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但后者對離體豚鼠支氣管平滑肌及離體兔腸卻有興奮作用,高濃度時對兔腸呈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 泡桐果煎劑在試管內對幾種常見呼吸道細菌并無抑制作用。泡桐花及果實(未注明品種)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鉛沉淀去雜質制成)體外試驗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布氏桿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對大鼠慢性氣管炎的實驗治療作用: 大鼠吸入二氧化硫形成慢性氣管炎,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1.5g生藥/kg/日,共20天,可見治療組動物支氣管杯狀細胞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柱狀上皮細胞增生與鱗狀上皮化生的程度較對照組似有減輕,炎性變化也略有減輕的趨勢。對心血管的作用:白花泡桐果乙醇提取物2 g/kg灌胃,對離體豚鼠、兔心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麻醉兔、狗1g/kg腹腔注射,產生血壓下降,并導致兔的心電圖異常,如室性早搏、房室傳導滯等。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樣品粗粉(20目)2g,用20ml75%乙醇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加堿式醋酸鉛試液1-2滴,毛泡桐立即產生橘共同色沉淀,泡桐產生淡黃以學淀。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鹽酸2-3滴,水浴加熱,毛泡桐產生櫻紅色,泡桐無顏色反應。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平喘。主慢性支氣和炎;咳嗽咯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Zǐ Cǎo別名黑陽參、狗舌草、牛舌頭菜來源紫草科長蕊斑種草屬植物長蕊斑種草Antiotrema dunnianum (Diels) Hand.-Mazz.,以根入藥。夏秋采集,切片曬干。性味苦、微甘,涼。功能主治清熱養(yǎng)陰,......
  •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山烏龜、一滴血。來源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橫切或縱切成片,曬干。生......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白脊蛇、黃脊蛇、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以去內臟全體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袪風濕。主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麻木不......
  •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別名貝茜花(《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單葉升麻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處。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長達10厘米......
  • 別名白花茶匙紅、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繡球防風、白風輪菜、銀針七、北風草、燈籠花來源唇形科白蜂窩草屬植物白絨草Leucas mollisima Wall.,以全草入藥。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曬干,或四季隨采隨用。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清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