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牛蒡莖葉

    《中藥大辭典》:牛蒡莖葉拼音注音Niú Bànɡ Jīnɡ Yè別名

    大夫葉(《中藥志》)。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菊科植物牛蒡葉片。

    藥理作用

    葉含抗菌物質最多,主要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小抑制濃度為每毫升400微克,葉之漿汁亦有一定作用??咕煞衷陂_花期含率最高;但植物中又含氧化酶,能破壞抗菌成分,故在收獲后宜即用乙醇蒸氣以破壞氧化酶,但又要注意不使乙醇凝于植物上,否則抗菌成分將被溶出而遭受損失。

    性味

    《藥性論》:"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治頭風痛,煩悶,金瘡,乳癰。皮膚風癢。

    ①《藥性論》:"牛蒡單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治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又:"莖葉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

    ②《食療本草》:"金瘡,取葉貼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外用:煎水洗,熬膏涂或以葉貼瘡。

    復方

    ①治風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煻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散自止。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極力令作熱乃速效。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篋中方》)

    ②治急性乳腺炎:牛蒡子葉(干品三錢,鮮品一兩),水煎當茶。(《全展選編·外科》)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牛蒡莖葉拼音注音Niú Bànɡ Jīnɡ Yè別名

    大夫葉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 Stem and leaf of Great Burdock出處

    出自《藥性論》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ctium lappa L.

    采收和儲藏:6-9月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于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藥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關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消腫止痛。主風熱頭痛;心煩口干;咽喉腫痛;小便澀少;癰腫瘡癤;皮膚風癢;白屑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絞汁;或熬膏涂。

    各家論述

    1.《藥性論》:牛蒡單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治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輕。又:莖葉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間習習如蟲行風。洗了,慎風少時。

    2.《食療本草》:金瘡,取葉貼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Yǐnɡ Tái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白穎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ex rigescens(Franch.)V.Krecz.[C.stenophylla Wahlb.var.rigescens Fr......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別名魚眼木、鵲飯樹來源大戟科白飯樹屬植物白飯樹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microcarpa Bl.],以全株入藥。隨用隨采,多鮮用。性味苦、微澀,涼。......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邊、灌木叢中。分布廣西、湖南,貴州,廣東、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白飯樹(《生草藥性備要》),又名:金柑藤,魚骨菜,白魚眼、魚眼木、白火炭、白......
  • 《中藥大辭典》: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嶺南采藥錄》),魚眼報(《南寧市藥物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隨時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飯樹葉“條。化學成分樹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四季豆、龍爪豆(《植物名實圖考》),唐豇、隱元豆(《植物學大辭典》),云豆、六月鮮、龍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白豆、粉豆(《陸川本草》)。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