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鹿角草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鹿角草拼音注音Lù Jiǎo Cǎo別名

    小號(hào)一包針、落地柏

    來(lái)源

    菊科香刺屬植物鹿角草Glossogyne tenuifolia Cass.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祛瘀活血。用于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炎,支氣管炎,腸炎,尿道炎,浮腫;外用治帶狀皰疹,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絞汁涂患處。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鹿角草拼音注音Lù Jiǎo Cǎo別名

    小鬼叉子、鬼針草(《江蘇野生植物志》),山黃連、土黃連、不怕日草(《泉州本草》),鬼疙草(《河南中草藥手冊(cè)》),刺針草(《內(nèi)蒙古中草藥》)。

    出處

    《泉州本草》

    來(lái)源

    為菊科植物小花鬼針草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或陰濕處。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四棱形,高30~50厘米,暗褐色,有毛?;~密集,具長(zhǎng)柄;莖生葉對(duì)生或互生,2~3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寬約3毫米,先端尖,全緣,葉柄較短。頭狀花序頂生,徑約7毫米;總苞2~3列,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管狀花黃色,先端5裂。瘦果線形,長(zhǎng)1~1.5厘米,棕黑色。有四梭,頂端有針刺2枚,長(zhǎng)約5毫米。花期8~9月。

    性味

    苦,涼。

    ①《泉州本草》:"甘微苦,涼,無(wú)毒。"

    ②《河南中草藥手冊(cè)》:"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去瘀。治感冒發(fā)熱,喉痛,腸炎腹瀉,闌尾炎,跌打損傷,癰疽熱癤。

    ①《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去瘀活血,通調(diào)水道。治癰疽癤腫,小便赤澀。"

    ②《河南中草藥手冊(cè)》:"活血,利尿。"

    ③《內(nèi)蒙古中草藥》:"治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發(fā)燒,跌打損傷及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副鼻竇炎:鬼針草、白芷、天麻、豬腦髓,水煎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

    ②治跌打損傷: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兌黃酒一兩服。

    ③治闌尾炎: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加蜂蜜二兩服。

    ④治咽喉痛:小花鬼針草三棵,水煎服。

    ⑤治毒蛇吱傷:小花鬼針草三兩,水煎服。外用小花鬼針草、犁頭草各二兩,搗敷傷處。(②方以下出《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⑥治熱癤屢發(fā)不愈: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一兩半,水煎服。

    ⑦治小便疼痛: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二兩,酌加冰糖煎服。

    ⑧治下消手足酸軟無(wú)力:鮮山黃連一兩,木本白椿根一兩,合豬小肚燉服,連服四次。(⑥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鹿角草拼音注音Lù Jiǎo Cǎo別名

    金鎖匙、矮鬼針草、小號(hào)一包針、落地柏、小葉鬼針草、鷂鷹爪

    英文名Herb of Smallflower Beggarticks出處

    出自《泉州本草》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鹿角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idens parviflora Cass.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堅(jiān)硬的沙土、空曠沙地及海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及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鹿角草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主根粗厚,圓柱形,疏生側(cè)根,根上端有短粗的根莖,根莖頂端分枝。莖有縱棱?;~長(zhǎng)4-8cm,無(wú)毛,羽狀深裂,裂片條形,長(zhǎng)7-15mm;葉柄長(zhǎng)2-4.5mm;莖中部葉長(zhǎng)2.5-4cm,羽裂;上部葉細(xì)小,條形。頭狀花序直徑6-8mm,單生枝頂,外圍有1層雌性舌狀花,舌片黃色,先端有3寬齒,中央有多數(shù)兩性筒狀花,先端有4齒,花柱分枝有長(zhǎng)附器,花叢部結(jié)實(shí)。瘦果條形,扁平,弄虛作假4棱齒,花柱分枝有長(zhǎng)附器,花全部結(jié)實(shí)。瘦果條形扁平,具4棱,棕黑色,先端有長(zhǎng)1.5-2mm的被倒刺毛的芒刺2枚。花期6-7月,果期8-9月。

    化學(xué)成分

    含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1]。

    性味

    味微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活血止血。主痢疾;泄瀉浮腫;咳嗽;哮喘;扁桃體炎;咳血;尿血;癰癤腫毒;帶狀皰疹;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復(fù)方

    ①治副鼻竇炎:鬼針草。白芒、天麻、豬腦髓,水煎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②治跌打損傷: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兌黃酒一兩服。③治闌尾炎:小花鬼針草二兩,水煎,加蜂蜜二兩服。④治咽喉痛:小花鬼針草三棵,水煎服。⑤治毒蛇咬傷:小花鬼針草三兩,水煎服,外用小花鬼針草、犁頭草各二兩,搗敷傷處。(②方以下出《河南中草藥手冊(cè)》)⑥治熱癤屢發(fā)不愈: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一兩半,水煎服。⑦治小便疼痛:鮮山黃連每次一至二兩,酌加冰糖煎服。⑧治下消手足酸軟無(wú)力:鮮山黃連一兩,木本白椿根一兩,合豬小肚燉服,連服四次。(⑥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1.《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去瘀活血,通調(diào)水道。治癰疽癤腫,小便赤澀。

    2.《河南中草藥手冊(cè)》:活血,利尿。

    3.《內(nèi)蒙古中草藥》:治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發(fā)燒,跌打損傷及蛇蟲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別名白果雞屎樹(shù)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asianthus chinensis Ben......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 Yè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節(jié)節(jié)花來(lái)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粗葉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Oldenlandia hispida Poir.]的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性味苦,涼。功......
  • 拼音注音Cū Gěnɡ Huánɡ Jǐn別名粗莢黃堇、馬尾黃連、土黃連。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粗梗黃堇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rydalis pachypoda (Franch.)Hand.Mazz.[C.tibetica .f......
  • 拼音注音Cū Zōnɡ Zhú Gēn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粗棕竹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hapis robusta Burret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挖出須根,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西......